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国内外高校军民融合进行研究,发现国内地方高校军民融合发展相对融合程度较浅,并提出新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地方高校 军民融合 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TU6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9)05-0318-01
2016年5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了《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明确了新时期军民融合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主要措施。高校作为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主体之一,肩负着原始创新、技术转化的功能与职责。因此,需要深入研究高校与军队及国防工业部门在国防装备体系、高精尖装备、核心关键技术等方面的协同创新能力,提升高校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
1.国外研究现状
发达国家国防工业的军民融合发展起步早,融合程度深。在高校军民融合方面也做了比较多的研究。
Dundar(2009)认为高校科技创新团队作为合作创新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在国家科技进步的基础创新方面发挥越来越显著的作用。Dirk Libaers(2009)通过对美国研究型大学在国防系统中地位的研究,发现研究型大学是支持美国国防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其研究成果在军方新技术应用中所占比例呈逐年增长趋势,同时大学研究人员与国防部以及相关产业界的联系也越发紧密,强调了大学科研团队在美国国防创新系统中的重要作用。Lavalle Tara M.(2010)从市场调整机制的角度回答了国民精神在军民融合中的作用。发现高校的研究人员在参与相关军民融合重大项目的过程中并没有一种较强的个人使命感和国家荣誉感。Egnell Robert(2005)指出在美国国防部和商务部所列的关键技术清单中,至少超过80%都是军民两用技术。尤其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都在军民融合的道路上得到了大的发展。斯坦福大学利用二战后丰厚的研究经费积极开展与军方合作,成功跻身世界知名大学行列。而麻省理工学院国防合同规定所获取的经费,相当过去80年正常办学开支的总和。
2.国内研究现状
虽然我国军民融合起步较晚,但是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已成为我国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学者们关于高校军民融合相关研究也做了不少努力。
罗怡(2009)提出了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形势下,高等院校特别是行业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大学应努力成为军民科技融合创新的主力军,并与其他行业主体共同构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并提出高校应积极参与军民科技融合创新研究,积极构建高等院校参与军民科技创新的体制,建立军民科技研发机构,构建创新平台体系;走军民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道路。钟灿涛等(2011)通过对我国高校实施军民融合科研活动的现状分析,指出目前我国高校在开展军民融合科研中存在保密问题、项目管理和评价体系问题、市场准入机制和项目决策机制问题等难点,并从政策组织、管理模式、人才培养三大方面提出了解决措施。董晓辉(2012)探索了军民融合背景下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提出体制壁垒、知识产权归属、安全保密、税收优惠等问题阻碍着大学科技园军民融合模式发展。建议从拓展战略定位、构建科学模式和完善体制机制等方面,为推进大学科技园军民融合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何海燕等(2013)通过对高等院校在促进军民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发展瓶颈的分析,提出高等院校在军民融合进程中应集中在基础研究、探索研究、关键技术突破、军产学研用等方面的优势力量,从体制机制建立、军产学研成果转化、军民融合式人才培养等方面得出高校促进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对策。许灵艳等(2014)从高校作为军民融合创新主体的角度出发,对新形势下科研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出从改善人员组成结构,创新科研管理工作,加强沟通协调等方面不断加强特色院校及科研院所的军民融合力度,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体系提供有力支撑。张一凡(2016)等以当前国家在推进军民融合过程中面临的壁垒问题为切入点,剖析高等院校在军民融合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障碍,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为高等院校更好地参与国家军民科技融合发展提供了一定借鉴。
3.国内外研究综述
从文献来看,国内外学者关于高校军民融合的研究已经有一定的积累。研究强调高等院校在国防科技创新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并从不同的角度对高等院校军民融合发展进行研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建立军民科技研发机构、构建创新平台体系、促进军产学研成果转化、采用军民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进管理模式、增强安全保密等。但这些研究都是进行定性研究,定量的对高校军民融合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几乎没有,还有待更深层次的研究与探索。
4.有待研究内容
(1)地方高校作为科研活动的前沿阵地,自身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优势明显,地方高校军民融合主要体现在与国防工业、军事院校和部队等机构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过程与成果的融合。不同融合模式下,融合能力构成要素不同。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地方高校军民融合模式分析,不同融合模式下的融合能力构成要素分析。
(2)鉴于地方高校军民融合能力构成要素多,相应的评价指标涉及模糊因素,评价指标体系要准确地反映融合能力的实际情况,发现自身优劣势,挖掘创新潜力,目前尚无成熟的、规范的涉及军民融合能力评价的选取原则和量化表。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地方高校军民融合能力评价指标选取原则分析、融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小结
地方高校军民融合发展还处于前期发展阶段,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军民融合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开展。
参考文献
[1]王宝坤.国外国防工业军民融合的主要科做法[J].国防科技工业,2007(12).
[2]陈春阳.军民融合协同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7.
[3]王祈然.国防特色高校军民融合创新团队发展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
[4]柳林.航天企业军民融合发展策略研究[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5(15):54-56.
[5]谷曉华,刘小婧.我国军民融合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创新科技,2016(10)42-46.
[6]杜人淮,申月.国防工业军民融合自主创新若干问题探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20)113-119.
[7]赵黎明,孙健慧,张海波.军民融合技术协同创新行为分析[J].科技进步与策,2015(13):111-117.
[8]吴光玲.发挥区域优势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以福建省福安市为例[J].湘潮刊,2015(1):66-67.)
[关键词]地方高校 军民融合 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TU6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9)05-0318-01
2016年5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了《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明确了新时期军民融合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主要措施。高校作为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主体之一,肩负着原始创新、技术转化的功能与职责。因此,需要深入研究高校与军队及国防工业部门在国防装备体系、高精尖装备、核心关键技术等方面的协同创新能力,提升高校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
1.国外研究现状
发达国家国防工业的军民融合发展起步早,融合程度深。在高校军民融合方面也做了比较多的研究。
Dundar(2009)认为高校科技创新团队作为合作创新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在国家科技进步的基础创新方面发挥越来越显著的作用。Dirk Libaers(2009)通过对美国研究型大学在国防系统中地位的研究,发现研究型大学是支持美国国防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其研究成果在军方新技术应用中所占比例呈逐年增长趋势,同时大学研究人员与国防部以及相关产业界的联系也越发紧密,强调了大学科研团队在美国国防创新系统中的重要作用。Lavalle Tara M.(2010)从市场调整机制的角度回答了国民精神在军民融合中的作用。发现高校的研究人员在参与相关军民融合重大项目的过程中并没有一种较强的个人使命感和国家荣誉感。Egnell Robert(2005)指出在美国国防部和商务部所列的关键技术清单中,至少超过80%都是军民两用技术。尤其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都在军民融合的道路上得到了大的发展。斯坦福大学利用二战后丰厚的研究经费积极开展与军方合作,成功跻身世界知名大学行列。而麻省理工学院国防合同规定所获取的经费,相当过去80年正常办学开支的总和。
2.国内研究现状
虽然我国军民融合起步较晚,但是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已成为我国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学者们关于高校军民融合相关研究也做了不少努力。
罗怡(2009)提出了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形势下,高等院校特别是行业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大学应努力成为军民科技融合创新的主力军,并与其他行业主体共同构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并提出高校应积极参与军民科技融合创新研究,积极构建高等院校参与军民科技创新的体制,建立军民科技研发机构,构建创新平台体系;走军民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道路。钟灿涛等(2011)通过对我国高校实施军民融合科研活动的现状分析,指出目前我国高校在开展军民融合科研中存在保密问题、项目管理和评价体系问题、市场准入机制和项目决策机制问题等难点,并从政策组织、管理模式、人才培养三大方面提出了解决措施。董晓辉(2012)探索了军民融合背景下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提出体制壁垒、知识产权归属、安全保密、税收优惠等问题阻碍着大学科技园军民融合模式发展。建议从拓展战略定位、构建科学模式和完善体制机制等方面,为推进大学科技园军民融合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何海燕等(2013)通过对高等院校在促进军民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发展瓶颈的分析,提出高等院校在军民融合进程中应集中在基础研究、探索研究、关键技术突破、军产学研用等方面的优势力量,从体制机制建立、军产学研成果转化、军民融合式人才培养等方面得出高校促进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对策。许灵艳等(2014)从高校作为军民融合创新主体的角度出发,对新形势下科研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出从改善人员组成结构,创新科研管理工作,加强沟通协调等方面不断加强特色院校及科研院所的军民融合力度,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体系提供有力支撑。张一凡(2016)等以当前国家在推进军民融合过程中面临的壁垒问题为切入点,剖析高等院校在军民融合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障碍,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为高等院校更好地参与国家军民科技融合发展提供了一定借鉴。
3.国内外研究综述
从文献来看,国内外学者关于高校军民融合的研究已经有一定的积累。研究强调高等院校在国防科技创新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并从不同的角度对高等院校军民融合发展进行研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建立军民科技研发机构、构建创新平台体系、促进军产学研成果转化、采用军民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进管理模式、增强安全保密等。但这些研究都是进行定性研究,定量的对高校军民融合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几乎没有,还有待更深层次的研究与探索。
4.有待研究内容
(1)地方高校作为科研活动的前沿阵地,自身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优势明显,地方高校军民融合主要体现在与国防工业、军事院校和部队等机构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过程与成果的融合。不同融合模式下,融合能力构成要素不同。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地方高校军民融合模式分析,不同融合模式下的融合能力构成要素分析。
(2)鉴于地方高校军民融合能力构成要素多,相应的评价指标涉及模糊因素,评价指标体系要准确地反映融合能力的实际情况,发现自身优劣势,挖掘创新潜力,目前尚无成熟的、规范的涉及军民融合能力评价的选取原则和量化表。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地方高校军民融合能力评价指标选取原则分析、融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小结
地方高校军民融合发展还处于前期发展阶段,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军民融合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开展。
参考文献
[1]王宝坤.国外国防工业军民融合的主要科做法[J].国防科技工业,2007(12).
[2]陈春阳.军民融合协同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7.
[3]王祈然.国防特色高校军民融合创新团队发展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
[4]柳林.航天企业军民融合发展策略研究[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5(15):54-56.
[5]谷曉华,刘小婧.我国军民融合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创新科技,2016(10)42-46.
[6]杜人淮,申月.国防工业军民融合自主创新若干问题探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20)113-119.
[7]赵黎明,孙健慧,张海波.军民融合技术协同创新行为分析[J].科技进步与策,2015(13):111-117.
[8]吴光玲.发挥区域优势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以福建省福安市为例[J].湘潮刊,2015(1):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