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数学教学不仅是强化数感和空间观念能力,更是应用能力方面的提高,因此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在小学数学学习阶段,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等方面的能力,有利于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本文就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有效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意识;策略
数学应用主要有数学的内部应用和外部应用。数学的内部应用,是指运用数学解决本理论体系或自身某一领域内的问题;数学的外部应用则是应用数学解决生活、生产、科研等方面的实际问题。我们所讨论的“数学应用”一般指它的外部应用。数学应用意识,简单地说就是应用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的自觉心理倾向性。它是基于对数学应用广泛性特点和应用价值的认识,表现为主动从数学角度解释现实现象、解决现实问题的尝试愿望,以及试图沟通数学知识与现实联系的主动思考。
数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当中,学生应用意识的提升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因此,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应该更加注意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
一、结合生活素材,培养应用意识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可以结合生活素材来有效实现。也就是说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课本内容现实化,在加强学生记忆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例如,教学“左右”一课,可以联系学校行为规范教育,让学生利用左右的相对性,解释为什么要规定“上下楼梯靠右行”,以此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相关规定,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遵守的自觉性。这种做法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还能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减低日后踩踏事件发生的概率。
再比如,学校的朗诵比赛或者歌手大赛,在计算最终得分的时候,总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求其他分数的平均分,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学了统计中的平均数等知识后,学生就能有意识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分析这一现象,因为平均数容易受极端数值的影响,所以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而去掉最值后其他数的平均数可以更公平的还原表演本身所得到的评价,通过降低极端分数的影响,同时避免给中间几个数据太大的权重,合理地分解所有评分者的评分误差。再或者,在学习圆的认识的时候,可以抛出这样的疑问: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教师在提出问题的同时势必引起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而思考必然依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点进行分析,而相关知识点中可以在“圆的知识点”这一章节里面获得,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其实利用了圆“一中同长也”的特性,即圆的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的特性,當车轮在平面上滚动时,车轴与平面的距离保持不变,这样车轮就非常的稳定。学生在进行如上分析的同时,不仅加强了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记忆还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二、布置趣味作业,激发创造意识
学生的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帮助学生巩固新知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学要重视对课后作业内容的设计。倘若课后作业枯燥乏味,只是重复性的记忆课堂所学知识,这样难以让所学知识进行额外的拓展延伸,也使得学生在完成课堂作业时难以得到原有的满足感与自豪感。倘若老师设计的课后作业充满趣味性以及拓展性,往往会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例如,教师在教学重量单位“千克、克”的内容时,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的趣味作业,让学生在家亲自感受一下千克和克的区别,体会 1 千克和 1 克的重量差异,或者可以在家中称出一千克的鸡蛋,数一数有多少个,还可以在自己的家中找一找,什么东西的重量是 1 克,什么东西的重量是 1 千克,1 克与 1 千克的东西有多大的重量差,拿起来的感觉有什么不同等。学生在解决上述问题的同时不仅有效的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还能够加强学生对家中物品的观察能力,学生在寻找物品及以及计算物品重量的过程中也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再如,教学本金利息这一节课之后,可以布置学生回去计算自己的压岁钱如果存在银行里一年、三年各有多少利息,由于和自身的实际生活相关,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还能让学生同家长一起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家的温暖。通过布置这样类似的趣味作业,学生可以明确感受到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从而使学生对数学更加感兴趣。
三、重视实践活动,培养应用意识
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的有效途径,其重点是利用学生熟悉的物体来辅助数学教学,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实践化,可以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例如在执教“小数的认识”和“百分数的认识”时,可以提前让学生去超市做社会调查。比如学习小数时,可以让学生把购物小票拿到课堂来交流,学习百分数时,可以提前让学生去收集生活中见到的百分数。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明确抽象的数学知识所蕴藏的强大的现实背景,使抽象事物形象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性以及实践性。再如,教师在完成“认识人民币”一课后,可以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运用网络或书籍查阅资料,收集与人民币有关的知识或故事,并在课堂上与大家一起交流分享,让学生充分认识人民币的作用和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从而树立更好的金钱观。
四、结论
根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在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素质的前提下,利用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给学生创造有利于其意识培养的条件。特别是要重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教学素材,给学生创设有利于应用意识培养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并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
数学应用意识属于“意识”范畴,处于“隐性”状态,这就决定了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具有长期性,因此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学习阶段充分应用身边的生活素材、布置创造性的课后作业以及组织实践性活动以此不断激发学生的应用意识,从而促进应用意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曹培英 跨越断层,走出误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意识;策略
数学应用主要有数学的内部应用和外部应用。数学的内部应用,是指运用数学解决本理论体系或自身某一领域内的问题;数学的外部应用则是应用数学解决生活、生产、科研等方面的实际问题。我们所讨论的“数学应用”一般指它的外部应用。数学应用意识,简单地说就是应用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的自觉心理倾向性。它是基于对数学应用广泛性特点和应用价值的认识,表现为主动从数学角度解释现实现象、解决现实问题的尝试愿望,以及试图沟通数学知识与现实联系的主动思考。
数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当中,学生应用意识的提升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因此,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应该更加注意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
一、结合生活素材,培养应用意识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可以结合生活素材来有效实现。也就是说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课本内容现实化,在加强学生记忆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例如,教学“左右”一课,可以联系学校行为规范教育,让学生利用左右的相对性,解释为什么要规定“上下楼梯靠右行”,以此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相关规定,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遵守的自觉性。这种做法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还能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减低日后踩踏事件发生的概率。
再比如,学校的朗诵比赛或者歌手大赛,在计算最终得分的时候,总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求其他分数的平均分,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学了统计中的平均数等知识后,学生就能有意识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分析这一现象,因为平均数容易受极端数值的影响,所以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而去掉最值后其他数的平均数可以更公平的还原表演本身所得到的评价,通过降低极端分数的影响,同时避免给中间几个数据太大的权重,合理地分解所有评分者的评分误差。再或者,在学习圆的认识的时候,可以抛出这样的疑问: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教师在提出问题的同时势必引起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而思考必然依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点进行分析,而相关知识点中可以在“圆的知识点”这一章节里面获得,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其实利用了圆“一中同长也”的特性,即圆的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的特性,當车轮在平面上滚动时,车轴与平面的距离保持不变,这样车轮就非常的稳定。学生在进行如上分析的同时,不仅加强了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记忆还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二、布置趣味作业,激发创造意识
学生的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帮助学生巩固新知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学要重视对课后作业内容的设计。倘若课后作业枯燥乏味,只是重复性的记忆课堂所学知识,这样难以让所学知识进行额外的拓展延伸,也使得学生在完成课堂作业时难以得到原有的满足感与自豪感。倘若老师设计的课后作业充满趣味性以及拓展性,往往会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例如,教师在教学重量单位“千克、克”的内容时,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的趣味作业,让学生在家亲自感受一下千克和克的区别,体会 1 千克和 1 克的重量差异,或者可以在家中称出一千克的鸡蛋,数一数有多少个,还可以在自己的家中找一找,什么东西的重量是 1 克,什么东西的重量是 1 千克,1 克与 1 千克的东西有多大的重量差,拿起来的感觉有什么不同等。学生在解决上述问题的同时不仅有效的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还能够加强学生对家中物品的观察能力,学生在寻找物品及以及计算物品重量的过程中也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再如,教学本金利息这一节课之后,可以布置学生回去计算自己的压岁钱如果存在银行里一年、三年各有多少利息,由于和自身的实际生活相关,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还能让学生同家长一起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家的温暖。通过布置这样类似的趣味作业,学生可以明确感受到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从而使学生对数学更加感兴趣。
三、重视实践活动,培养应用意识
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的有效途径,其重点是利用学生熟悉的物体来辅助数学教学,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实践化,可以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例如在执教“小数的认识”和“百分数的认识”时,可以提前让学生去超市做社会调查。比如学习小数时,可以让学生把购物小票拿到课堂来交流,学习百分数时,可以提前让学生去收集生活中见到的百分数。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明确抽象的数学知识所蕴藏的强大的现实背景,使抽象事物形象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性以及实践性。再如,教师在完成“认识人民币”一课后,可以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运用网络或书籍查阅资料,收集与人民币有关的知识或故事,并在课堂上与大家一起交流分享,让学生充分认识人民币的作用和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从而树立更好的金钱观。
四、结论
根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在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素质的前提下,利用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给学生创造有利于其意识培养的条件。特别是要重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教学素材,给学生创设有利于应用意识培养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并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
数学应用意识属于“意识”范畴,处于“隐性”状态,这就决定了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具有长期性,因此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学习阶段充分应用身边的生活素材、布置创造性的课后作业以及组织实践性活动以此不断激发学生的应用意识,从而促进应用意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曹培英 跨越断层,走出误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