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计算能力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而在小学阶段计算所占的比例非常大,计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对于学生学好数学非常重要。然而,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往往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很多老师和家长都认为只是由于孩子粗心大意,马虎造成的,其实不然,我们应该客观分析一下造成学生计算错误的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矫正,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1 学生计算能力差的原因分析
1.1 态度不端正,注意力不集中,学习目标不明确。学生认为计算题,不需要动脑思考,轻视心理忽视了对计算题的分析及计算后的检查;二是畏惧心理:学生认为计算题枯燥乏味,每当看到计算步骤多或者计算数字大时,就会产生厌烦的情绪,缺乏耐心和信心,因此计算就不准确。
1.2 计算原理不明白,没有形成好的知识结构。在计算这一部分中没有复杂的概念性质等,学生只要理解的充分、掌握的牢固,就可以形成非常良好的计算技能。而由于口算等基本功不过关,计算法则的不明确,没有形成基本的计算技能技巧,这是计算失误的一个主要问题。
1.3 不良的计算习惯及思维定势的影响。部分学生由于计算书写马虎,字迹潦草;无论数字大小,是否熟练一律口算,不愿意动笔演算;有的演算不用演算纸,而是随意在桌子上 作业本或者试卷背面和边缘上演算;计算结束后也不会运用估算和验算等方法认真检查。
2 有效的提高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方法与策略
2.1 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是基础。算理与算法是计算教学中应重视的两个关键,它们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算理是对算法的解释,算法是对行为的规定。现行的教材中往往是通过学生的操作、思考相互动式学习,通过自主的探索交流来理解算理的。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是到位的,教师对计算方法的指导却显得不够到位,使得学生的计算基础不够扎实,影响了计算能力的形成。因此,我们在强调算理的同时,不能忽视计算方法的指导,要使学生在算理,算法、技能这三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和提高。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活动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同时还保留着直观动作思维形式,而数学知识又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这样造成了低年级学生思维特点与数学学科特点之间的矛盾,怎样才能解决呢?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强直观操作。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使抽象的算理、算法具体化、形象化,降低难度,易于理解。如,在教学“十几减九”时,在理解“破十法”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摆小棒,让学生理解13-9,可以先从10根小棒里面拿掉9根,剩下的1根和另外3根合起来是4根。从而让学生很快地理解和掌握“破十法”,同时,通过说算理及计算过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应注意利用旧知基础学习新知,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计算方法,逐步学会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如,在教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时,就是以十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为基础,通过复习、比较这组题4+2和40+20,6+3和60+30,8-5和80-50,学生可以轻而易举的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理解和牢固掌握有关基础知识。即与计算能力有关的基础知识,主要指数学概念、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运算法则和计算公式等内容。对学生不易理解的某些计算法则,往往成为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急于求成,应帮助学生以掌握基础知识为突破口,分散、突破难点。
教师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合理、灵活地掌握计算方法,让学生觉得计算其实并不枯燥,使他们在练习的过程中,通过努力,取得成绩,增强信心与兴趣!
2.2 细水长流,持之以恒是关键。要想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与练习。短时间的练习,人人能做到,但是长期的练习,这不仅需要教师的坚持,还需要学生的坚持。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能坚持,但是整个小学阶段,六年如一日,你能坚持吗?虽然只有几分钟,口算的量也只有二、三十道,但如果哪个教师能坚持,那么学生的计算能力一定不会差。再说,低、中段学生的计算有了一定的基础以后,到了高年级,根本就不需要花太多的精力去练习,也能达到熟练的计算程度。可见,只要让计算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那么谁都可以算得又对又快!
在训练学生口算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好的现象,如,学生字迹潦草,态度不够端正,而且有“乱做”的倾向。这时候,教师就要及时进行教育与纠正:练口算是为了提高你的计算能力,应该先对再快,这样快了才有意义!在平时训练的同时一定要注意速度与正确率的共同提高,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但是,口头的提醒毕竟起不了太大的作用,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批改,可以教师改,可以学生改,也可以同桌互相批改,目的让学生知道错在哪里,如何订正。长此下去,学生的正确率与速度定能有长足的进步。
加强练习和基本技能训练。在计算练习中,加强基本技能训练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一步。在计算练习中,要帮助学生小结某些规律性的东西,以利于他们熟练运用基础知识进行计算,不断提高计算能力。还有计算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形式要为内容服务。但要注意练习的数量要有个度,不能只要量不讲质,搞题海战术,就会适得其反。部分学生本身缺乏勤奋学习的精神,再加上计算本身又枯燥乏味,缺乏情节,学生遇到题量较多时,易产生抵触情绪,不愿计算,严重的可影响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中,首先要注意对题量的控制,其次计算形式要多样,除了计算题,可适当增加一些判断、选择题,趣味题。
2.3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口算能力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保证,首先,计算时要求学生认真审题,这是计算正确、迅速的前题。一要审数字和符号,并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二要审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三要审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分析运算和数据的特点,联系运算性质和定律,能否简算,不能直接简算的可否通过分、合、转换、省略等方法使运算简便,然后才动手解题。不要盲目地没有审清运算顺序就简便运算,如3+6×2,学生错误地算成9×2,其次,计算时要严格规范计算过程,解题时,要求学生做到计算格式规范,书写工整,作业和卷面洁净,即使是草稿,也要书写工整,字迹清晰,当学生计算出现错误后,既要让学生检查计算过程,也要求学生找草稿中有无错误,计算时要让学生养成自我验算的习惯。长时间的训练之后,学生就能养成一种较好的学习习惯了。同时,教师要以身作则,作学生的表率。如批改作业及时、规范、认真等。第三,校对的习惯。计算题抄题时,要求学生凡是抄下来的都校对,做到不错不漏。第四、养成估算和验算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的保证。验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要掌握好验算和估算的方法,并要把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重要环节来严格要求,要求学生切实掌握用估算来检验答案的正确程度。
对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来说,短时间的训练纵然有效,但要让学生真正提高计算能力,还是应该依靠长期的积累与训练。
1 学生计算能力差的原因分析
1.1 态度不端正,注意力不集中,学习目标不明确。学生认为计算题,不需要动脑思考,轻视心理忽视了对计算题的分析及计算后的检查;二是畏惧心理:学生认为计算题枯燥乏味,每当看到计算步骤多或者计算数字大时,就会产生厌烦的情绪,缺乏耐心和信心,因此计算就不准确。
1.2 计算原理不明白,没有形成好的知识结构。在计算这一部分中没有复杂的概念性质等,学生只要理解的充分、掌握的牢固,就可以形成非常良好的计算技能。而由于口算等基本功不过关,计算法则的不明确,没有形成基本的计算技能技巧,这是计算失误的一个主要问题。
1.3 不良的计算习惯及思维定势的影响。部分学生由于计算书写马虎,字迹潦草;无论数字大小,是否熟练一律口算,不愿意动笔演算;有的演算不用演算纸,而是随意在桌子上 作业本或者试卷背面和边缘上演算;计算结束后也不会运用估算和验算等方法认真检查。
2 有效的提高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方法与策略
2.1 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是基础。算理与算法是计算教学中应重视的两个关键,它们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算理是对算法的解释,算法是对行为的规定。现行的教材中往往是通过学生的操作、思考相互动式学习,通过自主的探索交流来理解算理的。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是到位的,教师对计算方法的指导却显得不够到位,使得学生的计算基础不够扎实,影响了计算能力的形成。因此,我们在强调算理的同时,不能忽视计算方法的指导,要使学生在算理,算法、技能这三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和提高。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活动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同时还保留着直观动作思维形式,而数学知识又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这样造成了低年级学生思维特点与数学学科特点之间的矛盾,怎样才能解决呢?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强直观操作。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使抽象的算理、算法具体化、形象化,降低难度,易于理解。如,在教学“十几减九”时,在理解“破十法”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摆小棒,让学生理解13-9,可以先从10根小棒里面拿掉9根,剩下的1根和另外3根合起来是4根。从而让学生很快地理解和掌握“破十法”,同时,通过说算理及计算过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应注意利用旧知基础学习新知,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计算方法,逐步学会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如,在教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时,就是以十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为基础,通过复习、比较这组题4+2和40+20,6+3和60+30,8-5和80-50,学生可以轻而易举的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理解和牢固掌握有关基础知识。即与计算能力有关的基础知识,主要指数学概念、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运算法则和计算公式等内容。对学生不易理解的某些计算法则,往往成为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急于求成,应帮助学生以掌握基础知识为突破口,分散、突破难点。
教师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合理、灵活地掌握计算方法,让学生觉得计算其实并不枯燥,使他们在练习的过程中,通过努力,取得成绩,增强信心与兴趣!
2.2 细水长流,持之以恒是关键。要想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与练习。短时间的练习,人人能做到,但是长期的练习,这不仅需要教师的坚持,还需要学生的坚持。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能坚持,但是整个小学阶段,六年如一日,你能坚持吗?虽然只有几分钟,口算的量也只有二、三十道,但如果哪个教师能坚持,那么学生的计算能力一定不会差。再说,低、中段学生的计算有了一定的基础以后,到了高年级,根本就不需要花太多的精力去练习,也能达到熟练的计算程度。可见,只要让计算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那么谁都可以算得又对又快!
在训练学生口算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好的现象,如,学生字迹潦草,态度不够端正,而且有“乱做”的倾向。这时候,教师就要及时进行教育与纠正:练口算是为了提高你的计算能力,应该先对再快,这样快了才有意义!在平时训练的同时一定要注意速度与正确率的共同提高,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但是,口头的提醒毕竟起不了太大的作用,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批改,可以教师改,可以学生改,也可以同桌互相批改,目的让学生知道错在哪里,如何订正。长此下去,学生的正确率与速度定能有长足的进步。
加强练习和基本技能训练。在计算练习中,加强基本技能训练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一步。在计算练习中,要帮助学生小结某些规律性的东西,以利于他们熟练运用基础知识进行计算,不断提高计算能力。还有计算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形式要为内容服务。但要注意练习的数量要有个度,不能只要量不讲质,搞题海战术,就会适得其反。部分学生本身缺乏勤奋学习的精神,再加上计算本身又枯燥乏味,缺乏情节,学生遇到题量较多时,易产生抵触情绪,不愿计算,严重的可影响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中,首先要注意对题量的控制,其次计算形式要多样,除了计算题,可适当增加一些判断、选择题,趣味题。
2.3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口算能力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保证,首先,计算时要求学生认真审题,这是计算正确、迅速的前题。一要审数字和符号,并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二要审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三要审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分析运算和数据的特点,联系运算性质和定律,能否简算,不能直接简算的可否通过分、合、转换、省略等方法使运算简便,然后才动手解题。不要盲目地没有审清运算顺序就简便运算,如3+6×2,学生错误地算成9×2,其次,计算时要严格规范计算过程,解题时,要求学生做到计算格式规范,书写工整,作业和卷面洁净,即使是草稿,也要书写工整,字迹清晰,当学生计算出现错误后,既要让学生检查计算过程,也要求学生找草稿中有无错误,计算时要让学生养成自我验算的习惯。长时间的训练之后,学生就能养成一种较好的学习习惯了。同时,教师要以身作则,作学生的表率。如批改作业及时、规范、认真等。第三,校对的习惯。计算题抄题时,要求学生凡是抄下来的都校对,做到不错不漏。第四、养成估算和验算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的保证。验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要掌握好验算和估算的方法,并要把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重要环节来严格要求,要求学生切实掌握用估算来检验答案的正确程度。
对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来说,短时间的训练纵然有效,但要让学生真正提高计算能力,还是应该依靠长期的积累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