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产后抑郁症高危产妇的心理护理措施。方法:选取产妇40例,进行分组对比研究。结果:对照组和干预组组间产后抑郁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理护理能有效地缓解产妇的抑郁症状,明显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情况。
[关键词]抑郁症;产妇;心理护理
1 资料与研究方法
选择2008年7月至2008年12月在我医院产科病区生产的产妇。
1.1人选标准;受试者只有符合以下全部标准才可被纳入本研究:单胎妊娠,足月(孕满37~42周),初产妇;在产后第1周EPDS分值>9分;存在第一部分分析结果中一项或一项以上影响因素的产妇。
1.2研究方法:为随机对照研究,干预形式为个体人际心理干预护理。产妇人院后采用一般情况问卷、EPQ、SSRS、LES等研究工具对产妇进行综合评估,产后一周内采用EPDS对产妇的情绪进行测评,依照人选标准和排除标准选取产妇40例,按进入研究的时间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20例。对照组仅进行常规的产后护理及随访,干预组在此基础上按设计的干预流程实施人际心理护理,对两组产妇均于产后第1周、第4周、第8周进行EPDS评定。
2 人际心理护理方案
干预时间与次数;每周1次,每次1个小时,共干预8次。
2.1人际心理护理过程准备阶段:①研究者与产妇建立良好关系,讲明本研究的目的,以征得产妇的同意和积极配合,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签名,注明日期。②了解产妇的抑郁症状及严重程度。③给产妇及其丈夫和家人讲解产后抑郁的发生率、危害、发病因素和预防方法等相关知识,以引起丈夫和家人的重视和支持。
2.2第一阶段一第1—2次:①研究者通过与产妇交谈,对产妇的人际问题作出整理归类,并明确是哪一类的人际问题与抑郁有关。②向产妇解释使其认识和理解其抑郁症状存在的事实,鼓励其情绪表达,解释人际关系在抑郁发作过程中的作用,限定1—2个方面作为干预的焦点问题,取得产妇同意后初步制定干预护理计划。向产妇解释人际心理护理的过程。
2.3中间阶段一第3—6次:确定产妇抑郁发生时的人际问题的种类,如悲伤反应、人际角色冲突、角色转变及人际关系缺乏中的哪一种,针对不同的人际问题,应用澄清、角色扮演、交流分析、鼓励情绪表达等人际心理干预技巧进行干预。①悲伤反应是指丧失重要亲人的反应。对异常悲伤反应的干预目标是促进正常悲伤过程,鼓励其情绪宣泄,帮助其重建兴趣和社交关系。②人际角色冲突是与生活中重要他人发生角色冲突。干预目标就是帮助产妇意识到冲突的存在及其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对其人际相互作用进行小心追问,帮助产妇澄清适应不良的交流模式。
2.4终止阶段一第7~8次:①主要是巩固已取得的进步,评估干预效果,帮助产妇讨论生活中的任何改变,以及对这些改变的看法。②帮助产妇回顾抑郁症状和人际问题,使产妇更进一步认识到潜在的抑郁复发的可能及将来可能遇到的问题,利用已学到的技巧进行预防。③消除产妇可能对研究者产生的依赖,与产妇讨论对人际心理护理干预结束的感受。
3 结果
对产妇四方面的人际问题进行统计检验,结果显示:干预组和对照组四方面人际问题分布状况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从两组总体上看,抑郁产妇的四方面人际问题分布存在差异,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将干预组和对照组组间、产后三个时间点分值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得产后三个时间点F=58.67,P=0.00<0.01,干预组和对照组之间F=14.07,P=0.001<0.01,说明产后三个时间点产后抑郁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和干预组组间产后抑郁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以产后三个时间点和两组作为区组因素,将干预组产后三个时间点EPDS分值行随机区组方差分析,F=36.163,P=0.000<0.01,说明干预组产后三个时间点的EPDS分值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再用LSD检验进行两两比较,得出产后第1周与第4周EPDS分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1),产后第4周与第8周EPDS分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1)。
4 讨论
本研究通过访谈及问卷调查对40位产妇的人际问题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从总体来看人际问题的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最为常见的是角色转变(77.5%)和人际冲突(27.5%)。角色转变包括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中的任何变化,如孕期合并症、产后并发症及不良的分娩结局、失业、学习压力、工作压力以及分娩本身等生活事件,这些变化都会给产妇带来一定的心理上的压力和紧张,都需要个体发展新的角色关系以适应这些变化。人际心理治疗理论认为所有这些角色改变被抑郁症病人体验为丧失感,而丧失感与精神障碍关系密切,其他相关研究也得出一致的结果。
5 结论
本研究主要探讨人际心理护理对产后抑郁的效果,结论如下:产后抑郁产妇四方面的人际问题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以角色转变和人际冲突最为常见。人际心理护理能有效地缓解产妇的抑郁症状,明显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情况。
[关键词]抑郁症;产妇;心理护理
1 资料与研究方法
选择2008年7月至2008年12月在我医院产科病区生产的产妇。
1.1人选标准;受试者只有符合以下全部标准才可被纳入本研究:单胎妊娠,足月(孕满37~42周),初产妇;在产后第1周EPDS分值>9分;存在第一部分分析结果中一项或一项以上影响因素的产妇。
1.2研究方法:为随机对照研究,干预形式为个体人际心理干预护理。产妇人院后采用一般情况问卷、EPQ、SSRS、LES等研究工具对产妇进行综合评估,产后一周内采用EPDS对产妇的情绪进行测评,依照人选标准和排除标准选取产妇40例,按进入研究的时间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20例。对照组仅进行常规的产后护理及随访,干预组在此基础上按设计的干预流程实施人际心理护理,对两组产妇均于产后第1周、第4周、第8周进行EPDS评定。
2 人际心理护理方案
干预时间与次数;每周1次,每次1个小时,共干预8次。
2.1人际心理护理过程准备阶段:①研究者与产妇建立良好关系,讲明本研究的目的,以征得产妇的同意和积极配合,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签名,注明日期。②了解产妇的抑郁症状及严重程度。③给产妇及其丈夫和家人讲解产后抑郁的发生率、危害、发病因素和预防方法等相关知识,以引起丈夫和家人的重视和支持。
2.2第一阶段一第1—2次:①研究者通过与产妇交谈,对产妇的人际问题作出整理归类,并明确是哪一类的人际问题与抑郁有关。②向产妇解释使其认识和理解其抑郁症状存在的事实,鼓励其情绪表达,解释人际关系在抑郁发作过程中的作用,限定1—2个方面作为干预的焦点问题,取得产妇同意后初步制定干预护理计划。向产妇解释人际心理护理的过程。
2.3中间阶段一第3—6次:确定产妇抑郁发生时的人际问题的种类,如悲伤反应、人际角色冲突、角色转变及人际关系缺乏中的哪一种,针对不同的人际问题,应用澄清、角色扮演、交流分析、鼓励情绪表达等人际心理干预技巧进行干预。①悲伤反应是指丧失重要亲人的反应。对异常悲伤反应的干预目标是促进正常悲伤过程,鼓励其情绪宣泄,帮助其重建兴趣和社交关系。②人际角色冲突是与生活中重要他人发生角色冲突。干预目标就是帮助产妇意识到冲突的存在及其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对其人际相互作用进行小心追问,帮助产妇澄清适应不良的交流模式。
2.4终止阶段一第7~8次:①主要是巩固已取得的进步,评估干预效果,帮助产妇讨论生活中的任何改变,以及对这些改变的看法。②帮助产妇回顾抑郁症状和人际问题,使产妇更进一步认识到潜在的抑郁复发的可能及将来可能遇到的问题,利用已学到的技巧进行预防。③消除产妇可能对研究者产生的依赖,与产妇讨论对人际心理护理干预结束的感受。
3 结果
对产妇四方面的人际问题进行统计检验,结果显示:干预组和对照组四方面人际问题分布状况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从两组总体上看,抑郁产妇的四方面人际问题分布存在差异,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将干预组和对照组组间、产后三个时间点分值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得产后三个时间点F=58.67,P=0.00<0.01,干预组和对照组之间F=14.07,P=0.001<0.01,说明产后三个时间点产后抑郁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和干预组组间产后抑郁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以产后三个时间点和两组作为区组因素,将干预组产后三个时间点EPDS分值行随机区组方差分析,F=36.163,P=0.000<0.01,说明干预组产后三个时间点的EPDS分值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再用LSD检验进行两两比较,得出产后第1周与第4周EPDS分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1),产后第4周与第8周EPDS分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1)。
4 讨论
本研究通过访谈及问卷调查对40位产妇的人际问题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从总体来看人际问题的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最为常见的是角色转变(77.5%)和人际冲突(27.5%)。角色转变包括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中的任何变化,如孕期合并症、产后并发症及不良的分娩结局、失业、学习压力、工作压力以及分娩本身等生活事件,这些变化都会给产妇带来一定的心理上的压力和紧张,都需要个体发展新的角色关系以适应这些变化。人际心理治疗理论认为所有这些角色改变被抑郁症病人体验为丧失感,而丧失感与精神障碍关系密切,其他相关研究也得出一致的结果。
5 结论
本研究主要探讨人际心理护理对产后抑郁的效果,结论如下:产后抑郁产妇四方面的人际问题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以角色转变和人际冲突最为常见。人际心理护理能有效地缓解产妇的抑郁症状,明显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