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模式的反思

来源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yi2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统的教育模式一直是教师的单向传授知识,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局面,而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造成了学生和社会脱节的现象,刚走出校门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不能立足厂家提供的岗位,这也是出现“招工难”“就业难”这一怪象的根源。为解决这一怪象,笔者对目前教育教学模式进行了反思,并有了如下设想:①改变教学模式,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环境;②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③培养“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教学模式;“双师型”教师;“复合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0-110-2
  0 引言
  一直以来中国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师和书本为中心,教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的教学模式,只是把授课当成任务,而不是“人才”的培养,缺乏对学生自主动手操作能力、多向思维分析能力、演绎推断能力以及受纳知识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削减了学生自助动手操作创造潜能的开发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还抹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为了让学生能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社会的建设者,笔者对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模式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反思:
  1 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环境
  1.1 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走“技能之路”
  三分天分七分努力,如果自己啃书本能力本来如此,就算努力学习考上大学拿到一张很普通的大专、本科毕业证又能怎么样呢?当今社会遍地都是大学生,学历已经没那么值钱了。空有理论而没有实际操作经验,把你放到那个岗位也没用。现实中的专业技能更重要!
  技校就是学技能的地方,技校不必死啃书本,理论实训交叉进行,也许适合你的天赋。职校学生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中考、高考落榜生,有些学生甚至是迫于无奈选择职业学校,所以我们首先要消除学生们心理上的阴影,让他们意识到这里的学习和以前的“填鸭式”学习是不一样的,可以通过列举诸多事例,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从心理上接受现在的学校,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接下来的技能学习。
  1.2 激发学生“主人翁”意识
  目前,专业基础课主要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对于这些课程尤其是机械类的课程学生是兴趣缺缺,教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但是却收不到良好的效果。要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就要激发学生内心的求知欲,对于课堂教学的安排就必须作出调整,打破上课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采用自学——提问——解答的模式进行教学。
  一般情况下,课程进行安排时都是一次课为两课时,一课时为45分钟,教师可以给出这一次课的提纲,然后安排在第一课时的前30分钟让学生进行自习,在学生自习时,教师可以进行巡视,这不仅可以让一些喜欢偷懒的学生“收心”,同时也可以回答一些学生提出的小问题。提问环节可以安排15分钟,在这一环节,教师需要设置针对重点、难点以及一些易被忽视的细节知识的提问,以了解学生自学情况以及对重点、难点把握情况如何,以便在接下来的解答环节中能给学生“答疑解惑”。因为有了前两个环节的铺垫,学生对这一次课的内容已经有了印象,而且也清楚地知道自己哪里没看明白,所以到了第三环节解答时,每个学生可以很有针对性地进行听讲,听到教师的讲解和自己理解得一样时,他会产生一种自信,而对自己疑惑的部分通过教师的讲解,则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2 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
  职业院校是培养21世纪我国当今社会所需求的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劳动者和初中级应用型人才。这就对起主导作用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具备专业化的理论知识、职业素养、专业的实践和操作能力。要培养出一支优秀的“蓝领”“金蓝领”队伍,就必须有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双师型”教师的界定有多种说法,教育部提出:既具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同时又有本专业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或五年以上本专业一线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过专业技能培训合格的,或主持实践技术研究或应用的“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要建立一支合格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任重而道远。
  2.1 加强学习,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只有不断充实自身素养和专业知识,才能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掌握新的育人理念,专业组教师必须加强专业理论学习和技能学习,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学习和各类专业进修。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组织专家来校做有关讲座和报告;上网查询有关资料,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到网上收集课题和课件,探讨好的教学方法和经验。在校园内部选择师资道德水平、学历水平、教学能力、智能结构等各方面都比较优秀的教师,通过传、帮、带,培养优秀的青年教师。根据青年教师自身特长及特点,制定相对的提高计划,明确指导教师和被培训教师的责任,定期进行检测和考核。在教师中进行教学大比武,经常性地进行评课、说课等比赛。
  2.2 加强校企合作,拓展教师实践场所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双师型教师的需要,校方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共同建设“产学研”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校方应该安排在编专业课教师到生产第一线进行进行专业实践训练。特别是缺乏专业实践经验的新教师,应到企业见习一年以上,其他教师则应要求每年去企业轮训半年以上,或利用假期开展行业、专业社会调查。避免因脱离实践时间较长,使双师素质下降。建立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一方面学校可以从企业内部聘用一批具有专业素质和资深专业技术人员,与本院的专业教师共同指定教学方案,把教学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建立促进产学研结合的管理体制和相应的运行机制。另一方面学校应根据教师的自身实际情况,分期、分批选派青年教师到合作企业方去实习实践,深入实训基地,以解决青年教师专业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提高青年教师理论结合实际操作的能力。
  3 培养“复合型”人才
  3.1 建立以“技能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想要建立以“技能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就要改革学院教学体系与管理模式,制定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就业方向来制定专业。把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作为基础目标,以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主线,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制定合理规范的教学体系。坚持“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教学管理模式。根据用人单位学生的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确立以“专业基础课”为依托,培养专业对口的技能型人才。各专业教研组要制订各专业课程的基本技能达标要求,制订好实习大纲,建立相应的技能等级和考核制度。
  3.2 实现“单一型”向“复合型”发展
  目前学生学习实践受专业限制比较大,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比较单一,这既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也限制了学生的就业面。为培养学生广泛的专业能力和发展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的择业面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应打破专业限制,在课程和实习中安排一定比例的交叉学科,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尝试实行弹性学制,为一些家庭困难又不符合救助条件的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就业的平台。
  4 结束语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迅猛,科技日新月异,当今社会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对于技术人才的需求逐渐扩增,市场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严苛,同时也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院校作为技术性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必须顺应时代发展,更新教学管理观念,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完善落实规范管理机制,创建富有特色的教学管理模式,以增强学生技能为主,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促进职业教育更快更好地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沈序康.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3).
  [2] 李迈强,方凤玲.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与改革走向[J].职业技术教育,2005(34).
  [3] 梁玉凤.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及教学模式改革[J].北方经贸,2005(12).
  [4] 孫石煌.浅议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成人教育,2006(03).
  [5] 沈序康.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3).
  [6] 林丽萍.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5).
  [7] 赵彦玲.浅谈中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价值工程,2011(36).
其他文献
以福建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间伐强度(23%、32%、不间伐),研究间伐后不同密度样地内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各处理叶和枝的C、N、P含量在整个分解过程中均以下降-上升的波动下降;凋落物分解1 a后,3种处理叶和枝的N、P含量以D2 (弱度间伐)处理最低,叶C含量D2处理最低,枝C含量D1 (强度间伐)处理最低,且D1和D2处理的叶C和叶
摘 要:《管理学原理》是一门独立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普开的专业基础课,但在授课体系中存在教学单一、定位不清、不注重应用能力培养等诸多问题,本文结合近几年对该课程建设的探索,对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过程考核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思考。  关键词: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专业建设  1 概述  《管理学原理》是工商管理学科各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系统性的研究了管理活动
创业实训平台起承于上世纪50年代德国经济起飞初期以“行动导向”教育哲学思想为理论基础的创业实训“模拟公司”。创业实训平台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平台受到了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