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管理学原理》是一门独立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普开的专业基础课,但在授课体系中存在教学单一、定位不清、不注重应用能力培养等诸多问题,本文结合近几年对该课程建设的探索,对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过程考核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思考。
关键词: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专业建设
1 概述
《管理学原理》是工商管理学科各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系统性的研究了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其目的是在现有资源条件下,如何通过合理的组织和配置人、财、物等因素,提高生产效率。该课程的知识体系对于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奠定学生的管理素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独立学院以文科类院校居多,《管理学原理》基本是一门普开的专业基础课,对该课程的教学研究和课程建设目前基本处于探索阶段,并无成熟的模式。存在的共性问题是:一是授课方式限于课堂理论授课,教学方法基本上是传统的知识单向传授;二是不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培养,旨在增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不够,三是教学目标定位不清,教学内容全而不精。鉴于此,本院成立了课程建设小组对该课程在大量调研基础上实施教学改革。
2 课程教学改革调研情况分析
为了使《管理学原理》课程建设更具可行性,本课题组进行了广泛的调研。从2010级管理系本科学生开始,分年级、分层次地进行了长期的调研分析,调研对象包括2010级-2014级管理系本科生,一共180名学生。
首先,学生对《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质量予以了较高评价,97.2%的学生认为整体较好,其中31.7%认为非常好。在对辅助教学效果的传统方式,作业的态度上,学生们普遍认为有帮助,其中21.2%的学生认为帮助很大。学生对于“多阅读管理学著作对学习管理学原理有何帮助”的态度,75%的学生认为重要;虽然学生对阅读管理著作态度不一,仍然主动在课下通过图书馆之外的网络等其他媒介获取了解管理学相关信息;但是全部参与调查的学生均认为《管理学原理》这门课程是书本知识与实践都重要,为实现实践性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其次,为了更好地确定实施实践教学的方式,首先调研了解到52.2%的学生认为课程教学重点应放在“结合具体情况,讲述管理方法的具体应用”,42.2%的学生认为教学重点应放在“紧跟时代发展,讲述管理学的发展与创新”,说明学生对于管理学原理课程实行实践教学改革迫切需要。对于采用何种形式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学生的选择结果是:18.1%为“案例分析讨论”,51.1%为“实践模拟情景处理”,28.3%为“请企业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演讲”,此结果为如何实施实践教学的方式指明了方向。最后,学生对任课教师师资的要求与课程学时安排,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98.3%的学生认为任课教师应该具备丰富实践经验,说明我们教师在上课之余仍需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技能;63.9%的学生认为目前的学时分配和总学时设计合理,但仍有36.1%的学生认为不合理和不确定,说明仍有改革空间。
3 根据调查问卷分析,我们做出以下教学改革
3.1 树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的教学目标
独立院校基本是三本招生,在教育改革应突出应用型大学定位,因此该课程在课程建设和改革中应该突出其职业能力的培养。在设置和定位教学目标时,我们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确立该课程的两个教学目标:一是向学生教授管理学原理中主要的理论知识点,这是基础课程的基本模式,也在衔接后续管理类课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二是授课中充分结合各种案例去引导学生用管理学的思维方式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树立正确的管理学思维和意识,并熟练掌握管理技能、工具和方法。
3.2 树立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理念
课程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理论再现和复述课本知识,应该树立和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理念,学生在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同时,还要应学会如何将其应用于实践。以此教学理念为指引,为了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必须重新设计和安排教学内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资源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管理学课程模拟实训室,设计案例讨论、模拟企业管理、模拟招聘等实践教学环节,将理论课堂和实践课堂充分结合,以此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3.3 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精选教学内容
据调研,该课程教学在各个独立学院中基本开设64个学时(个别专业开设了48学时),我院由于加强实践教学而压缩理论教学,一般开设48学时,但管理知识浩如烟海,因此必须精选教学内容。一是以该课程完整的知识体系作为基础;二是结合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定位,修订教学大纲,实施模块化教学,减少纯理论知识的灌输,重点是管理职能、管理工具和方法的讲解,突出实践能力和运用能力培养。为加强教学效果,本课题组配套编写了《管理学名著摘要》、《管理学案例汇编》等课程教学的辅助材料,配合教材使用,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在后续的学习中还应该创造多渠道,让学生深入企业调研、了解、学习真正的企业管理知识,并邀请企业的高管进行管理知识的专题讲座,让学生进行了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整体循环学习,如此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4 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过程化考核
由于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自觉性与一本、二本的学生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对教学过程的考核,必须打破传统教学效果评价模式,树立新的评价标准,探索出一套学习过程化考核机制。比如:从过去以结业考试评价学生学习效果,转变为重视学习过程的检验与考核。过程化考核内容包括学生的考勤情况、课题互动情况、课堂笔记、课程测验、作业、实践环节和考试成绩等内容。在过程化考核中平时成绩所占比重应该加强,可以超过结业考试成绩,以此来弱化理论知识的背诵和记忆,强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真正的让学生学有所获,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突击背诵。
参考文献:
[1]史润玲.构建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4.
[2]林常青.基于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的专业课教学改革——以独立院校为例[J].当代教育论坛,2011.4.
课题项目:本文为院级重点课程建设项目“管理学原理”(编号KC201307)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徐晓晗(1972-),男,湖北荆州人,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区域经济。
关键词: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专业建设
1 概述
《管理学原理》是工商管理学科各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系统性的研究了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其目的是在现有资源条件下,如何通过合理的组织和配置人、财、物等因素,提高生产效率。该课程的知识体系对于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奠定学生的管理素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独立学院以文科类院校居多,《管理学原理》基本是一门普开的专业基础课,对该课程的教学研究和课程建设目前基本处于探索阶段,并无成熟的模式。存在的共性问题是:一是授课方式限于课堂理论授课,教学方法基本上是传统的知识单向传授;二是不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培养,旨在增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不够,三是教学目标定位不清,教学内容全而不精。鉴于此,本院成立了课程建设小组对该课程在大量调研基础上实施教学改革。
2 课程教学改革调研情况分析
为了使《管理学原理》课程建设更具可行性,本课题组进行了广泛的调研。从2010级管理系本科学生开始,分年级、分层次地进行了长期的调研分析,调研对象包括2010级-2014级管理系本科生,一共180名学生。
首先,学生对《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质量予以了较高评价,97.2%的学生认为整体较好,其中31.7%认为非常好。在对辅助教学效果的传统方式,作业的态度上,学生们普遍认为有帮助,其中21.2%的学生认为帮助很大。学生对于“多阅读管理学著作对学习管理学原理有何帮助”的态度,75%的学生认为重要;虽然学生对阅读管理著作态度不一,仍然主动在课下通过图书馆之外的网络等其他媒介获取了解管理学相关信息;但是全部参与调查的学生均认为《管理学原理》这门课程是书本知识与实践都重要,为实现实践性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其次,为了更好地确定实施实践教学的方式,首先调研了解到52.2%的学生认为课程教学重点应放在“结合具体情况,讲述管理方法的具体应用”,42.2%的学生认为教学重点应放在“紧跟时代发展,讲述管理学的发展与创新”,说明学生对于管理学原理课程实行实践教学改革迫切需要。对于采用何种形式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学生的选择结果是:18.1%为“案例分析讨论”,51.1%为“实践模拟情景处理”,28.3%为“请企业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演讲”,此结果为如何实施实践教学的方式指明了方向。最后,学生对任课教师师资的要求与课程学时安排,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98.3%的学生认为任课教师应该具备丰富实践经验,说明我们教师在上课之余仍需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技能;63.9%的学生认为目前的学时分配和总学时设计合理,但仍有36.1%的学生认为不合理和不确定,说明仍有改革空间。
3 根据调查问卷分析,我们做出以下教学改革
3.1 树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的教学目标
独立院校基本是三本招生,在教育改革应突出应用型大学定位,因此该课程在课程建设和改革中应该突出其职业能力的培养。在设置和定位教学目标时,我们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确立该课程的两个教学目标:一是向学生教授管理学原理中主要的理论知识点,这是基础课程的基本模式,也在衔接后续管理类课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二是授课中充分结合各种案例去引导学生用管理学的思维方式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树立正确的管理学思维和意识,并熟练掌握管理技能、工具和方法。
3.2 树立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理念
课程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理论再现和复述课本知识,应该树立和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理念,学生在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同时,还要应学会如何将其应用于实践。以此教学理念为指引,为了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必须重新设计和安排教学内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资源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管理学课程模拟实训室,设计案例讨论、模拟企业管理、模拟招聘等实践教学环节,将理论课堂和实践课堂充分结合,以此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3.3 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精选教学内容
据调研,该课程教学在各个独立学院中基本开设64个学时(个别专业开设了48学时),我院由于加强实践教学而压缩理论教学,一般开设48学时,但管理知识浩如烟海,因此必须精选教学内容。一是以该课程完整的知识体系作为基础;二是结合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定位,修订教学大纲,实施模块化教学,减少纯理论知识的灌输,重点是管理职能、管理工具和方法的讲解,突出实践能力和运用能力培养。为加强教学效果,本课题组配套编写了《管理学名著摘要》、《管理学案例汇编》等课程教学的辅助材料,配合教材使用,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在后续的学习中还应该创造多渠道,让学生深入企业调研、了解、学习真正的企业管理知识,并邀请企业的高管进行管理知识的专题讲座,让学生进行了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整体循环学习,如此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4 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过程化考核
由于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自觉性与一本、二本的学生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对教学过程的考核,必须打破传统教学效果评价模式,树立新的评价标准,探索出一套学习过程化考核机制。比如:从过去以结业考试评价学生学习效果,转变为重视学习过程的检验与考核。过程化考核内容包括学生的考勤情况、课题互动情况、课堂笔记、课程测验、作业、实践环节和考试成绩等内容。在过程化考核中平时成绩所占比重应该加强,可以超过结业考试成绩,以此来弱化理论知识的背诵和记忆,强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真正的让学生学有所获,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突击背诵。
参考文献:
[1]史润玲.构建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4.
[2]林常青.基于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的专业课教学改革——以独立院校为例[J].当代教育论坛,2011.4.
课题项目:本文为院级重点课程建设项目“管理学原理”(编号KC201307)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徐晓晗(1972-),男,湖北荆州人,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区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