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艺术的内涵十分丰富,人们常说“言传身教”。言传是第一位的,尽管教育的手段和途径丰富多样,但其中最常用、最便捷的仍是教师的课堂语言,这是任何教育手段都无法替代的。要成功地上好每一堂语文课,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熟练掌握语文教学语言的运用技巧和艺术。一位出色的语文教师,应该用优美语言渲染创设课文美好的意境,用真情激起学生心灵的震撼,用启迪拨开文本的重重迷雾,用诱导引发问题深远的思考,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要符合以下几点要求:
一、以情激情,教师的语言要具有感染性和形象性
教学语言要充满激情,富于感染力,讲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动的事例,最感人的情节,要绘声绘色,细致刻画,使听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一堂四十分钟的课,对于大部分好动的小学生来说,可能是一种难耐的“煎熬”。针对这种现象,教师更应努力驾驭好课堂语言,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尽量用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来弥补教学内容本身的枯燥,使学生从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如教《秋游》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季节?(多媒体显示画面)教师叙述:“秋天,天那么高,那么蓝。蓝蓝的天空飘着一朵朵白云。地里庄稼成熟了,瞧!稻子黄了,黄澄澄的,像铺了一地的金子;高粱红了,沉甸甸的穗子把秆儿都压弯了;棉花开了,雪白的一片。这么美好的季节,这么美丽的景物,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走进大自然去亲自感受一下。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课文里的小朋友去郊外‘秋游’。”
二、深入浅出,教师的语言要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
在教学中,教师要用启发性的语言和适当的情境去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去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用语言把学生的心点亮。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笔者认为,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的讲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曾听一位教师讲《台湾的蝴蝶谷》,多媒体课件中翩翩飞舞的美丽蝴蝶让整个课堂为之一亮。孩子们置身于蝴蝶的世界,听着教师极富感情地描述:“人们把蝴蝶比做会飞的花朵,虫国的佳丽,有生命的灿烂图画。同学们,在你们的眼中,那五颜六色、上下飞舞的蝴蝶像什么呢?”学生们一个个浮想联翩,灵感大发。有的说像空中飘飞的树叶,有的说像彩色的纸片,有的说像五彩的花瓣,有的说像五彩缤纷的风筝,有的说像五颜六色的星星,还有的说像彩色的雨滴。这种课堂灵感的引发,正是由于教师巧妙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点燃了孩子们智慧的火花,才使得语文课堂变得如诗如画。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睿智,它能使整个教学顿时生辉,并能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气氛。让学生在这种气氛中去理解、接受和记忆新知识。”因此,教师应适当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使教学在愉快和轻松中进行。
三、严密准确,教师的语言要具有规范性和美感性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理应是学生语言的样板,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言、语感训练。所以,教师教学时必须使用标准的、规范的普通话,在语音、吐字、音量、语速、词汇、语法等方面都要符合要求,吐字清晰,表达流利。教师在运用语言“传道、授业、解惑”时,要充分驾驭课堂语言,善于发挥汉语的优势,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讲课时,语言要有音乐节奏感,优美生动,当高必高,当急必急,当缓必缓。关键之处应有重音,重点之处应有反复,难懂之处应仔细咀嚼。教师应从讲课语言的声调变化之中显示出讲课内容的重点与难点、深度和广度。要学生驰骋想象的地方,应以声传情,并辅以适当的手势。还要较为熟练地运用语言的“整齐美”、“错落美”、“节奏美”,使学生从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乐趣。这也是语言的规范性和美感性的魅力之所在。
四、抛砖引玉,教师的语言要具有激励性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在将书本知识和教学用语融合成课堂语言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赋予课堂语言情感,要多采用鼓励性的语言,努力发挥其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知识的功能。心理因素对于任何一个阶段的学生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因此,学生总是很重视教师的评价。课堂中,教师每一句可能自以为无意的评语,往往会左右学生的听课情绪,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针对这一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妨将课堂中对各层次学生的随意性评语变为可激发学生更积极思维的特意性评语,从而提高兴趣,强化效果。如在学生朗读课文时,教师可以给予这样的评价:“正确流利,真不简单!”“理解得好读得也好!”对于朗读能力不太好的学生,可这样评价:“如果注意停顿就更好了!”“真有感情,可惜漏了一个字!”“老师相信你,再读一遍会更流利!”教师富有激励性的语言可以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
总之,好的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应当是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有生命力的。教师的语言应该正确规范、通俗易懂、清晰简练,力求生动形象、风趣幽默,还要求有启发性、科学性。归纳起来就是用智慧让自己的课堂语言“靓”起来!
一、以情激情,教师的语言要具有感染性和形象性
教学语言要充满激情,富于感染力,讲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动的事例,最感人的情节,要绘声绘色,细致刻画,使听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一堂四十分钟的课,对于大部分好动的小学生来说,可能是一种难耐的“煎熬”。针对这种现象,教师更应努力驾驭好课堂语言,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尽量用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来弥补教学内容本身的枯燥,使学生从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如教《秋游》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季节?(多媒体显示画面)教师叙述:“秋天,天那么高,那么蓝。蓝蓝的天空飘着一朵朵白云。地里庄稼成熟了,瞧!稻子黄了,黄澄澄的,像铺了一地的金子;高粱红了,沉甸甸的穗子把秆儿都压弯了;棉花开了,雪白的一片。这么美好的季节,这么美丽的景物,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走进大自然去亲自感受一下。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课文里的小朋友去郊外‘秋游’。”
二、深入浅出,教师的语言要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
在教学中,教师要用启发性的语言和适当的情境去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去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用语言把学生的心点亮。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笔者认为,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的讲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曾听一位教师讲《台湾的蝴蝶谷》,多媒体课件中翩翩飞舞的美丽蝴蝶让整个课堂为之一亮。孩子们置身于蝴蝶的世界,听着教师极富感情地描述:“人们把蝴蝶比做会飞的花朵,虫国的佳丽,有生命的灿烂图画。同学们,在你们的眼中,那五颜六色、上下飞舞的蝴蝶像什么呢?”学生们一个个浮想联翩,灵感大发。有的说像空中飘飞的树叶,有的说像彩色的纸片,有的说像五彩的花瓣,有的说像五彩缤纷的风筝,有的说像五颜六色的星星,还有的说像彩色的雨滴。这种课堂灵感的引发,正是由于教师巧妙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点燃了孩子们智慧的火花,才使得语文课堂变得如诗如画。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睿智,它能使整个教学顿时生辉,并能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气氛。让学生在这种气氛中去理解、接受和记忆新知识。”因此,教师应适当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使教学在愉快和轻松中进行。
三、严密准确,教师的语言要具有规范性和美感性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理应是学生语言的样板,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言、语感训练。所以,教师教学时必须使用标准的、规范的普通话,在语音、吐字、音量、语速、词汇、语法等方面都要符合要求,吐字清晰,表达流利。教师在运用语言“传道、授业、解惑”时,要充分驾驭课堂语言,善于发挥汉语的优势,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讲课时,语言要有音乐节奏感,优美生动,当高必高,当急必急,当缓必缓。关键之处应有重音,重点之处应有反复,难懂之处应仔细咀嚼。教师应从讲课语言的声调变化之中显示出讲课内容的重点与难点、深度和广度。要学生驰骋想象的地方,应以声传情,并辅以适当的手势。还要较为熟练地运用语言的“整齐美”、“错落美”、“节奏美”,使学生从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乐趣。这也是语言的规范性和美感性的魅力之所在。
四、抛砖引玉,教师的语言要具有激励性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在将书本知识和教学用语融合成课堂语言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赋予课堂语言情感,要多采用鼓励性的语言,努力发挥其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知识的功能。心理因素对于任何一个阶段的学生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因此,学生总是很重视教师的评价。课堂中,教师每一句可能自以为无意的评语,往往会左右学生的听课情绪,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针对这一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妨将课堂中对各层次学生的随意性评语变为可激发学生更积极思维的特意性评语,从而提高兴趣,强化效果。如在学生朗读课文时,教师可以给予这样的评价:“正确流利,真不简单!”“理解得好读得也好!”对于朗读能力不太好的学生,可这样评价:“如果注意停顿就更好了!”“真有感情,可惜漏了一个字!”“老师相信你,再读一遍会更流利!”教师富有激励性的语言可以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
总之,好的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应当是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有生命力的。教师的语言应该正确规范、通俗易懂、清晰简练,力求生动形象、风趣幽默,还要求有启发性、科学性。归纳起来就是用智慧让自己的课堂语言“靓”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