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市发展规划是研究未来城市发展的蓝图,城市的综合布局与建设管理相的发展要充分考虑到历史建筑的留存与保护,在城市发展规划中,城市的影像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城市的历史建筑的影响可以唤起我们对城市的认知,系统化的建立城市影像,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作用是不言而明的。
【关键词】:城市发展规划;历史建筑;建筑影像
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城市规划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在确保城市空间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土地合理利用的基础上,是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历史建筑在城市规划中的保护是非常重要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在历史建筑“旧貌换新颜”的改造过程中,借用摄影、摄像等手段形成的城建影像档案作为记录一个城市发展轨迹、保存古都风貌,体现城市文化内涵、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体现和谐一体的城市风格和城市魅力,成为历史记忆的重要承载者。为此,本文就影像与历史建筑保护的关系进行分析,并就如何发挥影像在历史建筑保护工作中的作用提出一些看法。
1 影像与历史文化建筑保护概念的界定
影像是指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活动中直-接形成的,以照片(含胶片、数码)、录像带(含數字信号)、录音带、影音光盘等声像材料为载体,以影像为主要反映方式,并辅以文字说明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包括有关工程建设的宣传片、专题片等。它与其他载体形式的档案相比,更能生动、形象、真实地再现城市个性化的建设历史,彰显城市发展的足迹,留存城市变迁的记忆。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法律赋予“保存文物相当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市”的法定概念。其主要属性特征是:1、历史遗存的真实性;2、构成要素的系统关联性;3、城市形态的可识别性;4、历史文脉的传承性;5、存续方式的动态性;6、遗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
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既代表一个城市的文明成就,也彰顯一个城市的特色和灵魂。保护具有历史文化的建筑遗产,就是保存城市的记忆,就是保护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因此,影像应作为“城市记忆”的一扇窗,真实地记录并向世人展现城市建设发展的历史,在时光坐标上,通过影像往后可以看见城市恢弘起伏的历史,往前可以看到城市灿烂的未来。
2 影像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的特殊作用
2.1 影像客观真实地保存城市记忆,提升城市文化品质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个城市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与城市改造,旧城区内的许多传统历史地域遭到了“灭顶之灾”,一些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很好地保留下来,城市建设“千城一面”,许多历史建筑、街区在“旧貌换新颜”的同时,失去了原有的特色风貌。因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它是城市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这种形势下,城建档案馆必须迅速开展“城市记忆”工程,利用摄影、摄像手段,通过照片、视频、光盘等载体客观真实地记录历史文化名城的原貌和改造后的新貌,包括当时的场景、环境、气氛所传递的独特人文、建筑信息,形成历史文化名城声像档案,从档案史料的角度保护城市发展的历史痕迹,保护其真实性,使其成为记录城市文化的资源,从而提升整个城市的文化品质,有利于整个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2 影像生动直观地再现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历史进程
影像与纸质载体档案不同,它直观、生动、让人印象深刻,具有强烈的时间感和空间感。它用镜头的光影形象、生动地描述一座城市的变迁。它不仅能将人物和事件真实地再现出来,而且能将当时的场景、环境、气氛同时再现出来,所传递的信息给人以翔实、逼真、身临其境的感受。其形象性与直观性是任何一种载体类型档案无法比拟的。
2.3 影像传播的快速时效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照片、录像带、磁盘、光盘等记录、存储的信息比纸质档案更容易复制,也为影像迅速传播提供了重要和可行的条件。特别是数码影像技术和网络技术、传媒技术的普及,使声像档案的加工、制作与传播非常便捷。影像通过数字化加工,借助纸质传媒和影像传媒,及时报道城市建设的重大活动和成果。
3 如何进一步发挥影像档案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的作用
3.1 拓宽收集渠道,丰富影像档案资源。
城建档案馆应发挥及时了解城市建设信息和具备影像专业人员、设备的优势,积极参与城市规划、建设的重大活动,参加全市重大建设项目的有关活动,深入现场,跟踪拍摄,以影像真实记录城市建设的历史事件和过程,见证一座座建筑的诞生、成长甚至衰亡毁灭,为城市留存宝贵的记忆,并使记忆得以延续。
3.2 逐步形成全面、系统的历史文化名城影像资源
今天在大规模的旧城改造中,作为城市建设的参与者,影像档案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中的作用,必须掌握现存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全部资源及数量、现状情况,建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影像档案资源信息基础,制定详细计划,组织摄影、摄像专业人员,分时分地进行现场拍摄,逐步形成齐全、完整、系统的历史文化名城声像档案,以便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研究、规划制定及旧城改造工作、提供必要的影像服务。以北京为例,首都北京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地处京津冀城镇群的核心地区,市域面积约 16410 平方公里,下辖 16 个区县,常住人口约 1961 万。北京拥有世界文化遗产 6 项;各级文物 1182 项;43 片历史文化保护区;658 处“挂牌保护院落”;5 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还有从 1840 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至 1976 年文革结束这一段历史时期内所建造的 71 处、188 栋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这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资源纵向地记忆着北京城市的历史脉络与传承,横向地展示着城市宽广深厚的阅历,并在这纵横之间交织出城市独有的韵味。
3.3 建立全面的影响资源共享信息系统
历史文化名城影响资源。影像大量反映人文历史风貌的珍贵照片及音像多媒体资料,其内容涉及广泛,来源渠道丰富,载体类型齐全,数字化程度较高。打破了传统纸质载体管理的模式,通过计算机管理系统对各类视音频、照片图片等媒体档案资料的数字化信息接收、加工、上载、存储、编目管理、审核、检索查询、下载、利用、统计、非编素材转码、资料信息发布等进行全面管理,建立全面的影响档案资源共享信息系统,使这些声像档案信息得到最大利用,真正解决城建声像档案数字信息归档、分类、整理、保管和利用的难题,为宣传城市发展,构建人文城市、数字化城市提供特有的直观真实的服务,实现声像档案信息的巨大价值。
3.4 加强编研,充分展示,创造城市记忆新价值资源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供利用,从而创造城市记忆的新价值。
城建影像档案资源建设是具有较大社会效益的档案资源建设。因此,要积极开展声像档案资源的编研工作,结合城市规划、建设工作需要,有针对性地编辑制作史料片、专题片、专题画册,举办城市重点工程建设、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保障性住房建设成果展览,利用互联网,开设现代化声像档案网上展览等,拓宽声像档案展览的时间与空间。这样既有利于原始影像的保管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又扩大了影像的辐射范围,促进了影像的社会效益和文化价值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张聚浩.城市规划过程中历史建筑的保护问题研究[J].建筑文化,2012 年 6 月.
作者简介:谢天(1986-),男,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摄影系,硕士学位,研究方向:摄影表现与展示效果研究。
【关键词】:城市发展规划;历史建筑;建筑影像
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城市规划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在确保城市空间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土地合理利用的基础上,是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历史建筑在城市规划中的保护是非常重要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在历史建筑“旧貌换新颜”的改造过程中,借用摄影、摄像等手段形成的城建影像档案作为记录一个城市发展轨迹、保存古都风貌,体现城市文化内涵、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体现和谐一体的城市风格和城市魅力,成为历史记忆的重要承载者。为此,本文就影像与历史建筑保护的关系进行分析,并就如何发挥影像在历史建筑保护工作中的作用提出一些看法。
1 影像与历史文化建筑保护概念的界定
影像是指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活动中直-接形成的,以照片(含胶片、数码)、录像带(含數字信号)、录音带、影音光盘等声像材料为载体,以影像为主要反映方式,并辅以文字说明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包括有关工程建设的宣传片、专题片等。它与其他载体形式的档案相比,更能生动、形象、真实地再现城市个性化的建设历史,彰显城市发展的足迹,留存城市变迁的记忆。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法律赋予“保存文物相当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市”的法定概念。其主要属性特征是:1、历史遗存的真实性;2、构成要素的系统关联性;3、城市形态的可识别性;4、历史文脉的传承性;5、存续方式的动态性;6、遗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
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既代表一个城市的文明成就,也彰顯一个城市的特色和灵魂。保护具有历史文化的建筑遗产,就是保存城市的记忆,就是保护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因此,影像应作为“城市记忆”的一扇窗,真实地记录并向世人展现城市建设发展的历史,在时光坐标上,通过影像往后可以看见城市恢弘起伏的历史,往前可以看到城市灿烂的未来。
2 影像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的特殊作用
2.1 影像客观真实地保存城市记忆,提升城市文化品质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个城市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与城市改造,旧城区内的许多传统历史地域遭到了“灭顶之灾”,一些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很好地保留下来,城市建设“千城一面”,许多历史建筑、街区在“旧貌换新颜”的同时,失去了原有的特色风貌。因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它是城市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这种形势下,城建档案馆必须迅速开展“城市记忆”工程,利用摄影、摄像手段,通过照片、视频、光盘等载体客观真实地记录历史文化名城的原貌和改造后的新貌,包括当时的场景、环境、气氛所传递的独特人文、建筑信息,形成历史文化名城声像档案,从档案史料的角度保护城市发展的历史痕迹,保护其真实性,使其成为记录城市文化的资源,从而提升整个城市的文化品质,有利于整个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2 影像生动直观地再现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历史进程
影像与纸质载体档案不同,它直观、生动、让人印象深刻,具有强烈的时间感和空间感。它用镜头的光影形象、生动地描述一座城市的变迁。它不仅能将人物和事件真实地再现出来,而且能将当时的场景、环境、气氛同时再现出来,所传递的信息给人以翔实、逼真、身临其境的感受。其形象性与直观性是任何一种载体类型档案无法比拟的。
2.3 影像传播的快速时效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照片、录像带、磁盘、光盘等记录、存储的信息比纸质档案更容易复制,也为影像迅速传播提供了重要和可行的条件。特别是数码影像技术和网络技术、传媒技术的普及,使声像档案的加工、制作与传播非常便捷。影像通过数字化加工,借助纸质传媒和影像传媒,及时报道城市建设的重大活动和成果。
3 如何进一步发挥影像档案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的作用
3.1 拓宽收集渠道,丰富影像档案资源。
城建档案馆应发挥及时了解城市建设信息和具备影像专业人员、设备的优势,积极参与城市规划、建设的重大活动,参加全市重大建设项目的有关活动,深入现场,跟踪拍摄,以影像真实记录城市建设的历史事件和过程,见证一座座建筑的诞生、成长甚至衰亡毁灭,为城市留存宝贵的记忆,并使记忆得以延续。
3.2 逐步形成全面、系统的历史文化名城影像资源
今天在大规模的旧城改造中,作为城市建设的参与者,影像档案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中的作用,必须掌握现存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全部资源及数量、现状情况,建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影像档案资源信息基础,制定详细计划,组织摄影、摄像专业人员,分时分地进行现场拍摄,逐步形成齐全、完整、系统的历史文化名城声像档案,以便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研究、规划制定及旧城改造工作、提供必要的影像服务。以北京为例,首都北京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地处京津冀城镇群的核心地区,市域面积约 16410 平方公里,下辖 16 个区县,常住人口约 1961 万。北京拥有世界文化遗产 6 项;各级文物 1182 项;43 片历史文化保护区;658 处“挂牌保护院落”;5 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还有从 1840 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至 1976 年文革结束这一段历史时期内所建造的 71 处、188 栋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这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资源纵向地记忆着北京城市的历史脉络与传承,横向地展示着城市宽广深厚的阅历,并在这纵横之间交织出城市独有的韵味。
3.3 建立全面的影响资源共享信息系统
历史文化名城影响资源。影像大量反映人文历史风貌的珍贵照片及音像多媒体资料,其内容涉及广泛,来源渠道丰富,载体类型齐全,数字化程度较高。打破了传统纸质载体管理的模式,通过计算机管理系统对各类视音频、照片图片等媒体档案资料的数字化信息接收、加工、上载、存储、编目管理、审核、检索查询、下载、利用、统计、非编素材转码、资料信息发布等进行全面管理,建立全面的影响档案资源共享信息系统,使这些声像档案信息得到最大利用,真正解决城建声像档案数字信息归档、分类、整理、保管和利用的难题,为宣传城市发展,构建人文城市、数字化城市提供特有的直观真实的服务,实现声像档案信息的巨大价值。
3.4 加强编研,充分展示,创造城市记忆新价值资源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供利用,从而创造城市记忆的新价值。
城建影像档案资源建设是具有较大社会效益的档案资源建设。因此,要积极开展声像档案资源的编研工作,结合城市规划、建设工作需要,有针对性地编辑制作史料片、专题片、专题画册,举办城市重点工程建设、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保障性住房建设成果展览,利用互联网,开设现代化声像档案网上展览等,拓宽声像档案展览的时间与空间。这样既有利于原始影像的保管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又扩大了影像的辐射范围,促进了影像的社会效益和文化价值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张聚浩.城市规划过程中历史建筑的保护问题研究[J].建筑文化,2012 年 6 月.
作者简介:谢天(1986-),男,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摄影系,硕士学位,研究方向:摄影表现与展示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