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进城务工、经商的人员越来越多,于是,一种特殊的群体出现——“留守学生”。由于长期与父母聚少离多,导致留守学生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容易出现偏差。本文仅以课题组对我校部分留守学生的调查研究为例,浅谈“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一点教育对策。
关键词:农村留守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进城务工、经商的人员越来越多,于是,一种特殊的群体出现——“留守学生”。“留守学生”是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外出打工、经商而留守在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16周岁以下的在校学生。这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流动的产物。由于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客观因素存在,加上长期缺少父母关爱及有效的管教和引导,“留守学生”往往在心理上存在一些偏差。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留守学生”数量庞大并在逐年增多,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难题。因此,有必要关注那些留守在农村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结合课题组的研究实际谈谈一点教育对策。
“留守学生”情况调查分析
我校是一所城区初级中学,全校3500多名学生,大多来自城郊农村,其中父母长期外出打工、经商的有980人,占全校学生数的28%。为了摸清这些留守学生的共性,课题组成员在一项针对本校“留守学生”的抽样调查中显示:
12.5%的“留守学生”有进过游戏厅或网吧。
52.1%的“留守学生”存在心理问题。
34.5%的“留守学生”社交能力差。
35%的“留守学生”很少参与集体活动。
27.7%的“留守学生”有过抽烟行为。
28%的“留守学生”经常有课堂违纪行为。
60%的“留守学生”会自己做饭、洗衣。
这些“留守学生”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但由于亲情缺失,他们在诸多方面均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心理方面。
二、“留守学生”心理健康分析
1.性格缺陷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家庭教育重于学校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身心健康发展的下一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行为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中学生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初步形成,需要正确的引导。而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经商,与“留守学生”联系较少甚至不直接联系,使有的“留守学生”产生胆小、自卑、自负、孤僻、叛逆等心理问题。而作为监护人的祖辈或亲戚通常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他们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又助长了其自私任性、横行霸道、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2.依赖强烈
“留守学生”多由祖辈抚养。有的祖辈由于观念陈旧等因素影响,对“留守学生”过分地照顾与保护,视其为掌上明珠,无原则的疼爱。加上父母常年在外,总觉得有愧于孩子,于是尽量满足学生的所有需求,导致“留守学生”依赖心理强烈。
3.越轨严重
“留守学生”一般由祖辈或亲戚代为照顾。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放之任之,缺乏及时的约束管教。久而久之,到了想管也管不了的地步,因此产生一些极端的后果,在家不听教导、在校屡屡违纪。有的甚至迷恋网吧和游戏厅;有的因得不到家庭温暖而离家出走。
4.学习困难
“留守学生”因失去直接监护人,造成家庭教育的缺位。即使有一方父母留守家中,有时也因经济压力、工作强度、自身的文化素质等因素无法给孩子提供个性化的、针对性强的辅导。孩子一旦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也無法得到及时的解决。
教师对“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对策
“留守学生”数量庞大,问题突出,已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作为教师,有责任,更有义务去教育管理好“留守学生”。以师爱补亲情,多点关心,多点真情,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让他们也能象父母在身边的孩子一样快乐成长。
充分了解,解开“留守学生”心结
“留守学生”与其他成长中的学生一样,都渴望被人关注,渴望成为焦点。因此,教师要注意对他们心灵的爱护,要对他们关怀备至。关注“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想方设法亲近他们,与他们聊天,谈学习、谈理想、谈家庭、谈父母。家庭和父母是“留守学生”的敏感话题,他们一般都不愿意触及,因此要因势利导。教师只有真正用心去关爱一个学生,用真情去感化他,他才有可能向你敞开心扉,这时,教师可以顺势把发现的问题通过聊天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开心结。
认真调查,建立“留守学生”档案
准确地掌握“留守学生”的真实情况,是搞好“留守学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满足“留守学生”情感上的需求,教师要建立完备的“留守学生”档案,让外出的家长定期与子女通信通电,定期与学校、老师取得联系,积极商讨教育子女的策略和方法。
开展活动,建立“学生成长伙伴制”
课题组成员在充分调查了解的基础上,提出建立“学生成长伙伴制”理念。所谓“学生成长伙伴制”是指通过留守学生与非留守学生的相互交往,充分发挥学生伙伴的作用,引导伙伴尽自己所能给对方精神上的鼓励和学习上的帮助,及时进行生活、思想上的交流和沟通。让彼此充分体验身边伙伴的关爱,能够更加勤奋地学习,快乐地生活,实现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成长的学生交往模式。
邀请老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要争取取得学校的帮助与配合,邀请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定期与不定期地开展“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有针对性地对问题较突出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其走出阴影,阳光快乐地成长。
心理健康是学生个性健康成长的前提,是形成健康人格的基础。课题组认为,只有充分发挥全体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活化、个性化、亲情化。
农村中学“留守学生”是新时期出现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受教育群体。解决好家庭教育脱节问题是解决“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应引起家庭、学校、社会的高度重视。大家齐抓共管,以师爱补亲情,优化寄居家庭环境,尊重自尊心,树立自信心。才能使“留守学生”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
参考文献:
⑴专著:何立婴《心理健康的标准》
⑵电子文献:施正同 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
维普数据库 学问:现代教学研究,2009,007
⑶电子文献:罗志忠 试论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J〕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惠城中学 王秀丽
关键词:农村留守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进城务工、经商的人员越来越多,于是,一种特殊的群体出现——“留守学生”。“留守学生”是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外出打工、经商而留守在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16周岁以下的在校学生。这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流动的产物。由于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客观因素存在,加上长期缺少父母关爱及有效的管教和引导,“留守学生”往往在心理上存在一些偏差。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留守学生”数量庞大并在逐年增多,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难题。因此,有必要关注那些留守在农村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结合课题组的研究实际谈谈一点教育对策。
“留守学生”情况调查分析
我校是一所城区初级中学,全校3500多名学生,大多来自城郊农村,其中父母长期外出打工、经商的有980人,占全校学生数的28%。为了摸清这些留守学生的共性,课题组成员在一项针对本校“留守学生”的抽样调查中显示:
12.5%的“留守学生”有进过游戏厅或网吧。
52.1%的“留守学生”存在心理问题。
34.5%的“留守学生”社交能力差。
35%的“留守学生”很少参与集体活动。
27.7%的“留守学生”有过抽烟行为。
28%的“留守学生”经常有课堂违纪行为。
60%的“留守学生”会自己做饭、洗衣。
这些“留守学生”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但由于亲情缺失,他们在诸多方面均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心理方面。
二、“留守学生”心理健康分析
1.性格缺陷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家庭教育重于学校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身心健康发展的下一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行为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中学生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初步形成,需要正确的引导。而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经商,与“留守学生”联系较少甚至不直接联系,使有的“留守学生”产生胆小、自卑、自负、孤僻、叛逆等心理问题。而作为监护人的祖辈或亲戚通常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他们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又助长了其自私任性、横行霸道、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2.依赖强烈
“留守学生”多由祖辈抚养。有的祖辈由于观念陈旧等因素影响,对“留守学生”过分地照顾与保护,视其为掌上明珠,无原则的疼爱。加上父母常年在外,总觉得有愧于孩子,于是尽量满足学生的所有需求,导致“留守学生”依赖心理强烈。
3.越轨严重
“留守学生”一般由祖辈或亲戚代为照顾。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放之任之,缺乏及时的约束管教。久而久之,到了想管也管不了的地步,因此产生一些极端的后果,在家不听教导、在校屡屡违纪。有的甚至迷恋网吧和游戏厅;有的因得不到家庭温暖而离家出走。
4.学习困难
“留守学生”因失去直接监护人,造成家庭教育的缺位。即使有一方父母留守家中,有时也因经济压力、工作强度、自身的文化素质等因素无法给孩子提供个性化的、针对性强的辅导。孩子一旦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也無法得到及时的解决。
教师对“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对策
“留守学生”数量庞大,问题突出,已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作为教师,有责任,更有义务去教育管理好“留守学生”。以师爱补亲情,多点关心,多点真情,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让他们也能象父母在身边的孩子一样快乐成长。
充分了解,解开“留守学生”心结
“留守学生”与其他成长中的学生一样,都渴望被人关注,渴望成为焦点。因此,教师要注意对他们心灵的爱护,要对他们关怀备至。关注“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想方设法亲近他们,与他们聊天,谈学习、谈理想、谈家庭、谈父母。家庭和父母是“留守学生”的敏感话题,他们一般都不愿意触及,因此要因势利导。教师只有真正用心去关爱一个学生,用真情去感化他,他才有可能向你敞开心扉,这时,教师可以顺势把发现的问题通过聊天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开心结。
认真调查,建立“留守学生”档案
准确地掌握“留守学生”的真实情况,是搞好“留守学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满足“留守学生”情感上的需求,教师要建立完备的“留守学生”档案,让外出的家长定期与子女通信通电,定期与学校、老师取得联系,积极商讨教育子女的策略和方法。
开展活动,建立“学生成长伙伴制”
课题组成员在充分调查了解的基础上,提出建立“学生成长伙伴制”理念。所谓“学生成长伙伴制”是指通过留守学生与非留守学生的相互交往,充分发挥学生伙伴的作用,引导伙伴尽自己所能给对方精神上的鼓励和学习上的帮助,及时进行生活、思想上的交流和沟通。让彼此充分体验身边伙伴的关爱,能够更加勤奋地学习,快乐地生活,实现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成长的学生交往模式。
邀请老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要争取取得学校的帮助与配合,邀请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定期与不定期地开展“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有针对性地对问题较突出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其走出阴影,阳光快乐地成长。
心理健康是学生个性健康成长的前提,是形成健康人格的基础。课题组认为,只有充分发挥全体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活化、个性化、亲情化。
农村中学“留守学生”是新时期出现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受教育群体。解决好家庭教育脱节问题是解决“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应引起家庭、学校、社会的高度重视。大家齐抓共管,以师爱补亲情,优化寄居家庭环境,尊重自尊心,树立自信心。才能使“留守学生”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
参考文献:
⑴专著:何立婴《心理健康的标准》
⑵电子文献:施正同 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
维普数据库 学问:现代教学研究,2009,007
⑶电子文献:罗志忠 试论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J〕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惠城中学 王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