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别让“票房第一”冲昏了头
3月4日上映的电影《叶问3》,上映三天,票房已经突破4亿大关,引来票房造假的质疑。203元一张的票,10分钟一场的排片,早场和午夜场爆满……想想也曾被质疑票房造假的华语票房“前任”总冠军《捉妖记》,午夜场上座率100%,同一个厅每隔15分钟放一场……似曾相识的“不合理”为的都是票房的比拼。
衡量电视剧成功与否的标准是收视率,衡量电影成功与否的标准则是票房。2012年,《泰回》以12.67亿的票房成为华语票房总冠军,当时看来这一纪录就是一座高峰。没想到短短3年,上映10天的《捉妖记》就跨越了这一高峰,最终以24.4亿元的票房成为新的华语票房总冠军。而这个纪录保持的时间更短,仅仅半年后就被星爷的《美人鱼》轻松打破。曾几何时,影片破亿是很多导演想都不敢想的美梦,如今,破亿早已是小菜一碟,破十亿、几十亿才能称得上目标。中国电影的票房简直像坐火箭一样飞升。的确,国产电影在井喷在繁荣,但是繁荣的背后是不容忽视的虚高,几乎每一部高票房影片都伴随着“票房造假”的声音。为什么造假?为了利益,为了名声,也许还有被“逼”的无奈。不管有何内情和委屈,这样刻意营造出来的高票房对中国电影的健康发展都不是好事。
还记得1982年的那部《少林寺》,当年的电影票一毛钱一张,《少林寺》的票房愣是破了亿。按照这个比例换算,如今四五十元一张的电影票,不卖个四五百亿元都没法跟《少林寺》比。这样的电影难道就不是票房冠军了吗?而《少林寺》的影响力更是深远,开创了真功夫电影之先河,造就了少林功夫在全世界的影响,30多年过去了,仍然是中国电影史不能不提的一座里程碑。再看看现在的某些高票房电影,延期放映,公益包场,种种手段使尽,只是为了增加一个数字。为了票房而票房,这样的影片能给中国电影留下的也仅仅只是一个数字了。
程戈
做人要有底线
经商要讲诚信
“瞒报票房”或者叫“票房造假”这种现象在电影界不是这次才出现,之前也有相似情况。但这种恶劣行为为什么会屡“批”不止呢?我以为,应该是其“犯罪成本”太低。
《叶问3》上映60小时,票房破4亿元,引来各方对其“买票房”的质疑,因此遭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的调查。对此,我先给电影局点个“赞”!
在社会上混,有两句话绝对不能忘,一句是“做人要有底线”,另一句是“经商要讲诚信”!电影制片方或者发行方,也都是由人组成的。所以,第一句话“做人要有底线”,很适合送给某些电影制片方或者发行方。而电影制片方或者发行方作为社会上的专业机构,第二句话“经商要讲诚信”,则足以“规范”其“经营行为”。
在如今影视圈,“好大喜功”仍然流行。“浮夸”的结果,就只能是“造假”。但是,你的票房放出的是“假卫星”,除了满足面子,也就是虚荣心,对你的影片,对你的实际收入又能有哪些帮助,这不得而知。突破了“做人的底线”,违背了“市场的诚信原则”,这不是“荣耀”,而恰恰是“耻辱”。某些人可能自以为得计,其实是“偷鸡不成蚀把米”,在媒体和公众面前丢掉了“信誉”。
在此,也希望相关管理方对于票房造假行为“常抓不懈”,严肃处理,增加某些“鸡贼”的电影制片方或者发行方的“犯罪成本”,最终使它们纵使还有这份儿“贼心”,也不敢再有这个“贼胆儿”了。
郭大拮
观众切勿被“忽悠”
票房造假,不是第一次,《叶问3》票房被“调查”,说明其问题的严重性。以前,3·15到来的时候,我们常喊打假,今年,看来是须再次狠狠地打“票房造假”这个痼疾。
票房为什么造假,当然是利益在作怪,造假人通过这种手段能谋取利益,这种利益,或是金钱,或是名誉,甚至是虚荣心的满足。我认为,最初几天的票房大肆造假,也是为了谋取后面的高票房,忽悠观众进入影院。
我们有些观众最爱听数字,一听,什么什么电影,票房过亿了,那就“赶紧去看,要不然,人家说起来,还没有看过。”这类观众,最怕忽悠,最容易被忽悠。
同样,我们的有些媒体,也是爱看数字,看到票房过亿,就上赶着喊好,不论这部电影实际如何,只要票房好,就是好片子。
“以票房论英雄”,是普遍的实际情况,这也如同电视剧的“收视率”一样。“票房”、“收视率”让人讨厌,但是作品一上映,大家又不得不拿它来说事。
所以,我认为,我们这些观众首先要管住自己的“冲动”,不轻信票房等数字,不轻易为某些宣传攻势来势汹汹的电影掏钱,这样才能“不中招”,至少也给“票房造假”一些反击。
平沙
3月4日上映的电影《叶问3》,上映三天,票房已经突破4亿大关,引来票房造假的质疑。203元一张的票,10分钟一场的排片,早场和午夜场爆满……想想也曾被质疑票房造假的华语票房“前任”总冠军《捉妖记》,午夜场上座率100%,同一个厅每隔15分钟放一场……似曾相识的“不合理”为的都是票房的比拼。
衡量电视剧成功与否的标准是收视率,衡量电影成功与否的标准则是票房。2012年,《泰回》以12.67亿的票房成为华语票房总冠军,当时看来这一纪录就是一座高峰。没想到短短3年,上映10天的《捉妖记》就跨越了这一高峰,最终以24.4亿元的票房成为新的华语票房总冠军。而这个纪录保持的时间更短,仅仅半年后就被星爷的《美人鱼》轻松打破。曾几何时,影片破亿是很多导演想都不敢想的美梦,如今,破亿早已是小菜一碟,破十亿、几十亿才能称得上目标。中国电影的票房简直像坐火箭一样飞升。的确,国产电影在井喷在繁荣,但是繁荣的背后是不容忽视的虚高,几乎每一部高票房影片都伴随着“票房造假”的声音。为什么造假?为了利益,为了名声,也许还有被“逼”的无奈。不管有何内情和委屈,这样刻意营造出来的高票房对中国电影的健康发展都不是好事。
还记得1982年的那部《少林寺》,当年的电影票一毛钱一张,《少林寺》的票房愣是破了亿。按照这个比例换算,如今四五十元一张的电影票,不卖个四五百亿元都没法跟《少林寺》比。这样的电影难道就不是票房冠军了吗?而《少林寺》的影响力更是深远,开创了真功夫电影之先河,造就了少林功夫在全世界的影响,30多年过去了,仍然是中国电影史不能不提的一座里程碑。再看看现在的某些高票房电影,延期放映,公益包场,种种手段使尽,只是为了增加一个数字。为了票房而票房,这样的影片能给中国电影留下的也仅仅只是一个数字了。
程戈
做人要有底线
经商要讲诚信
“瞒报票房”或者叫“票房造假”这种现象在电影界不是这次才出现,之前也有相似情况。但这种恶劣行为为什么会屡“批”不止呢?我以为,应该是其“犯罪成本”太低。
《叶问3》上映60小时,票房破4亿元,引来各方对其“买票房”的质疑,因此遭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的调查。对此,我先给电影局点个“赞”!
在社会上混,有两句话绝对不能忘,一句是“做人要有底线”,另一句是“经商要讲诚信”!电影制片方或者发行方,也都是由人组成的。所以,第一句话“做人要有底线”,很适合送给某些电影制片方或者发行方。而电影制片方或者发行方作为社会上的专业机构,第二句话“经商要讲诚信”,则足以“规范”其“经营行为”。
在如今影视圈,“好大喜功”仍然流行。“浮夸”的结果,就只能是“造假”。但是,你的票房放出的是“假卫星”,除了满足面子,也就是虚荣心,对你的影片,对你的实际收入又能有哪些帮助,这不得而知。突破了“做人的底线”,违背了“市场的诚信原则”,这不是“荣耀”,而恰恰是“耻辱”。某些人可能自以为得计,其实是“偷鸡不成蚀把米”,在媒体和公众面前丢掉了“信誉”。
在此,也希望相关管理方对于票房造假行为“常抓不懈”,严肃处理,增加某些“鸡贼”的电影制片方或者发行方的“犯罪成本”,最终使它们纵使还有这份儿“贼心”,也不敢再有这个“贼胆儿”了。
郭大拮
观众切勿被“忽悠”
票房造假,不是第一次,《叶问3》票房被“调查”,说明其问题的严重性。以前,3·15到来的时候,我们常喊打假,今年,看来是须再次狠狠地打“票房造假”这个痼疾。
票房为什么造假,当然是利益在作怪,造假人通过这种手段能谋取利益,这种利益,或是金钱,或是名誉,甚至是虚荣心的满足。我认为,最初几天的票房大肆造假,也是为了谋取后面的高票房,忽悠观众进入影院。
我们有些观众最爱听数字,一听,什么什么电影,票房过亿了,那就“赶紧去看,要不然,人家说起来,还没有看过。”这类观众,最怕忽悠,最容易被忽悠。
同样,我们的有些媒体,也是爱看数字,看到票房过亿,就上赶着喊好,不论这部电影实际如何,只要票房好,就是好片子。
“以票房论英雄”,是普遍的实际情况,这也如同电视剧的“收视率”一样。“票房”、“收视率”让人讨厌,但是作品一上映,大家又不得不拿它来说事。
所以,我认为,我们这些观众首先要管住自己的“冲动”,不轻信票房等数字,不轻易为某些宣传攻势来势汹汹的电影掏钱,这样才能“不中招”,至少也给“票房造假”一些反击。
平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