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改形势下,如何彰显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成为教学的重要课题。本文結合具体案例探讨了小学数学课堂上彰显学生的基本落实途径,即让学生在学习任务的指引下展开自主性和探索性的学习,教师则根据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查漏补缺和总结点评,从而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关键词:小学数学;主体地位;圆柱;教学探索
新课改形势下,如何彰显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成为教学的重要课题。以下拟结合笔者的教学体会和思考对此作一较为系统的探讨,希望对一线教师有所启示。
一、彰显学生主体地位的必要性及落实途径分析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以讲授式教学为主要模式,即老师讲,学生听,课堂沉稳有余但“灵气”不足,虽然在应试教育占据主导的大背景下,讲授式教学有着授课效率高、有利于升学率的优点,但其难以有效地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则是客观事实,而这与新课标“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基本教学理念是有所违背的。长期以来,传统讲授式教学被一些人称为“填鸭式”教学,主要的原因就在这里。由此而言,在当前新的教育形势下,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衡量课堂是否高效的核心标准,也是提升学生学科素养从而获得全面和谐发展的必由途径。有鉴于此,小学数学课堂必须要优化教学模式,从而彰显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笔者认为,彰显学生主体地位的关键是把“灌输”转变为“引导”和“启发”,不要什么都由教师讲出来,而应多采用任务或问题引导的方式促进学生自主思考和讨论交流,这也正是彰显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的基本落实途径。总之,应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使其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从而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实现这一点,也就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彰显。下面我们以西师版六年级下册《圆柱》一节的教学为例来加以较为具体的探讨。
二、例谈小学数学课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彰显
(一)课堂学习任务的设计
基于上段中的简要分析我们知道,要彰显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可以采取任务引导的方式,即为学生布置一系列课堂学习任务,以此作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的指引,而教师则根据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查漏补缺和总结点评,从而使得教学更具针对性。那么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中,第一个主要问题就是课堂学习任务的设计。一般来说,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探索性的学习应以小组为单位,学习任务的设计应基于课本上的知识生成思路,各任务之间要具有合理的衔接性和递进性,表述上则要清晰具体,使学生可以在任务的指引下顺畅开展自主性学习。据此原则《圆柱》一节的课堂学习任务可设计如下:
任务一:自主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尝试画出一个圆柱,并在画出的圆柱上标出它各个部分的名称,然后小组长带领组内成员相互对照答案,确保最终一致,并选出最优版本的答案;
任务二:组内成员一起观察老师下发到组内的易拉罐圆柱模型,说说上下底面的圆是否一样大?用剪刀沿易拉罐圆柱的一条高将其商标纸剪开在展开,看看是什么形状?根据刚才的操作思考:若得知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如何求该圆柱的侧面积呢?
任务三:组内合理分工,测量老师提供的易拉罐圆柱模型的相关数据,计算其表面积,得出答案后组内成员之间交流测量的方法和表面积的算法。
结合教材就会很容易发现,上述任务体系的设计完全是基于教材上的知识呈现思路,并且也能够为学生提供具体而明确的学习指引。任务设计好后,可以做成课件,以待课上呈现给学生。下面来看课堂上的教学实施过程。
(二)课堂上的教学实施过程
从基本思路上来说课堂上的教学实施过程是很简单的,即上文中已指出的,让学生在学习任务的指引下展开自主性和探索性的学习,教师则根据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查漏补缺和总结点评,从而使得教学更具针对性。一般说来,应采取逐一出示任务的方式,学生每完成一个任务,教师即进行阶段性的评价和总结,并展开针对性教学,这也是为了深化课堂上师生间的互动,彰显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本文案例中,任务一很简单,多数小组都能很快完成,该阶段的教学重点是结合圆柱模型强调其各部分的名称,巩固学生的认知。任务二但在直观模型的帮助下也会很容易的完成。任务三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推导能力,该阶段要注意使学生切实理解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要和学生再一起推导一遍,加深和巩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综上,本文结合具体案例探讨了小学数学课堂上彰显学生的基本落实途径,即让学生在学习任务的指引下展开自主性和探索性的学习,教师则根据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查漏补缺和总结点评,从而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新课改持续深入的形势下,教师要注重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的彰显,并采取合理的途径加以有效落实,从而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骆丹. 小学数学教学中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J]. 基础教育研究, 2014(23):28-30.
[2]张红.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培养策略[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6, 13(3):215-215.
关键词:小学数学;主体地位;圆柱;教学探索
新课改形势下,如何彰显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成为教学的重要课题。以下拟结合笔者的教学体会和思考对此作一较为系统的探讨,希望对一线教师有所启示。
一、彰显学生主体地位的必要性及落实途径分析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以讲授式教学为主要模式,即老师讲,学生听,课堂沉稳有余但“灵气”不足,虽然在应试教育占据主导的大背景下,讲授式教学有着授课效率高、有利于升学率的优点,但其难以有效地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则是客观事实,而这与新课标“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基本教学理念是有所违背的。长期以来,传统讲授式教学被一些人称为“填鸭式”教学,主要的原因就在这里。由此而言,在当前新的教育形势下,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衡量课堂是否高效的核心标准,也是提升学生学科素养从而获得全面和谐发展的必由途径。有鉴于此,小学数学课堂必须要优化教学模式,从而彰显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笔者认为,彰显学生主体地位的关键是把“灌输”转变为“引导”和“启发”,不要什么都由教师讲出来,而应多采用任务或问题引导的方式促进学生自主思考和讨论交流,这也正是彰显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的基本落实途径。总之,应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使其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从而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实现这一点,也就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彰显。下面我们以西师版六年级下册《圆柱》一节的教学为例来加以较为具体的探讨。
二、例谈小学数学课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彰显
(一)课堂学习任务的设计
基于上段中的简要分析我们知道,要彰显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可以采取任务引导的方式,即为学生布置一系列课堂学习任务,以此作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的指引,而教师则根据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查漏补缺和总结点评,从而使得教学更具针对性。那么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中,第一个主要问题就是课堂学习任务的设计。一般来说,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探索性的学习应以小组为单位,学习任务的设计应基于课本上的知识生成思路,各任务之间要具有合理的衔接性和递进性,表述上则要清晰具体,使学生可以在任务的指引下顺畅开展自主性学习。据此原则《圆柱》一节的课堂学习任务可设计如下:
任务一:自主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尝试画出一个圆柱,并在画出的圆柱上标出它各个部分的名称,然后小组长带领组内成员相互对照答案,确保最终一致,并选出最优版本的答案;
任务二:组内成员一起观察老师下发到组内的易拉罐圆柱模型,说说上下底面的圆是否一样大?用剪刀沿易拉罐圆柱的一条高将其商标纸剪开在展开,看看是什么形状?根据刚才的操作思考:若得知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如何求该圆柱的侧面积呢?
任务三:组内合理分工,测量老师提供的易拉罐圆柱模型的相关数据,计算其表面积,得出答案后组内成员之间交流测量的方法和表面积的算法。
结合教材就会很容易发现,上述任务体系的设计完全是基于教材上的知识呈现思路,并且也能够为学生提供具体而明确的学习指引。任务设计好后,可以做成课件,以待课上呈现给学生。下面来看课堂上的教学实施过程。
(二)课堂上的教学实施过程
从基本思路上来说课堂上的教学实施过程是很简单的,即上文中已指出的,让学生在学习任务的指引下展开自主性和探索性的学习,教师则根据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查漏补缺和总结点评,从而使得教学更具针对性。一般说来,应采取逐一出示任务的方式,学生每完成一个任务,教师即进行阶段性的评价和总结,并展开针对性教学,这也是为了深化课堂上师生间的互动,彰显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本文案例中,任务一很简单,多数小组都能很快完成,该阶段的教学重点是结合圆柱模型强调其各部分的名称,巩固学生的认知。任务二但在直观模型的帮助下也会很容易的完成。任务三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推导能力,该阶段要注意使学生切实理解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要和学生再一起推导一遍,加深和巩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综上,本文结合具体案例探讨了小学数学课堂上彰显学生的基本落实途径,即让学生在学习任务的指引下展开自主性和探索性的学习,教师则根据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查漏补缺和总结点评,从而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新课改持续深入的形势下,教师要注重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的彰显,并采取合理的途径加以有效落实,从而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骆丹. 小学数学教学中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J]. 基础教育研究, 2014(23):28-30.
[2]张红.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培养策略[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6, 13(3):215-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