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屑病患者皮损和血清中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的表达分析

来源 :中华皮肤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shin578212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证实多种细胞黏附分子在银屑病的发病中起作用.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通过黏附分子相瓦作用,经过滚动,黏附和跨膜迁移向病灶部位趋化游走的过程中,不同阶段所涉及的黏附分子不尽相同[1],其中中性粒细胞穿越血管内皮细胞到达血管外炎症部位这一跨膜迁移过程是由PECAM-1特异性调控的.PECAM-1即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又名CD31,是相对分子质量为130 000的糖蛋白,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常被用来作为血管内皮细胞的特异性标记物.我们采用免疫组化和ELISA方法研究PECAM-1在银屑病患者皮损及血清巾的表达情况,探讨PECAM-1与银屑病发病关系。

其他文献
患者男,57岁,全身皮肤起红色丘疹、丘疱疹9个月,发热8个月,乏力、双下肢水肿1个月.9个月前患者于四肢屈侧皮肤起紫红色及紫蓝色丘疹、丘疱疹,伴瘙痒,无发热、关节痛。
期刊
患者女,22岁,因右侧胸背部疣状丘疹进行性增多、部分逐渐融合成斑块,伴阵发性剧烈瘙痒2年,来我院皮肤科就诊.患者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皮肤科检查:右侧胸背部可见不规则形条带状分布的淡粉红色至暗红色丘疹、斑块,触之较硬,部分皮损表面有白色角化性鳞屑或者表皮剥脱,Auspitz征阴性(图1).皮损组织病理:表皮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棘层肥厚,表皮突增宽延长,呈银屑病样增生,真皮浅层血管周围淋巴
期刊
色素血管性斑痣性错构瘤病(phakomatosis pigmento-vascularis,PPV)是皮肤血管痣合并广泛性黑素细胞痣或表皮痣的一种综合征.该病例最早报道于1910年,1947年Ota首次将本病作为一个综合征进行报道[1],后来陆续有散发及群组病例报道[1]。
期刊
目的 探讨关节病性银屑病的临床与影像学特征,为制订敏感性高、特异性好的诊断与分型标准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回顾性研究的方式,详细分析61例确诊的关节病性银屑病患者就诊当时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以及其发病特征和演变规律,并与传统标准描述的特征进行比较.结果 横断面研究发现,关节病性银屑病临床与影像学表现多样,传统标准描述的5种临床特征:远端指(趾)关节炎38例,非对称性少数关节炎5例,对称性多关节
患者女,60岁,因双膝肿胀渐加重4年余就诊.4年前无明显原因双膝出现肿胀,渐加重,关节活动无障碍,无明显关节肌肉痛.既往体健,有高血压史,无心肺及肝肾疾病史,无酗酒及抽烟史,家族中无类似患者.皮肤科检查:体形无明显肥胖,双膝明显肿胀,受累关节处皮肤表面色泽正常。
期刊
结合珠蛋白(haptoglobin)是肝细胞产生的一种急性期蛋白,是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体内主要的血浆糖蛋白.结合珠蛋白除了具有血红蛋白清除剂的作用,还作为一种血管生成因子、抗氧化剂和抗炎症因子而起作用[2].研究表明,Th2细胞及其细胞因子在特应性皮炎(AD)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2]。
期刊
患者男,45岁,全身反复起红色皮疹15年,伴手足关节变形疼痛10余年并进行性加重,近一年全身皮疹增多,生活自理困难.体检:手足关节屈曲强直、变粗,全身见大量甲盖至钱币大小红色丘疹、斑块,上有银白色鳞屑;趾甲甲板增厚、变色及"顶针甲",甲板粗糙不平、碎裂及剥离。
期刊
目的 总结近3年收治的5例接合菌病的临床资料,探讨皮肤接合菌病的临床特征、真菌学特征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我科近3年收治的5例皮肤接合菌病的临床资料.结果 收治的5例皮肤接合菌病,发病年龄5~49岁,男1例,女4例;病程7个月至16年;表现为浅表型1例,坏疽型4例.发病前有外伤或手术史3例,无明显诱因2例.皮损位于面部2例,四肢3例.这5例患者均经过真菌学和(或)病理学确诊.致病真菌为多变根毛霉3例
甲母痣以甲板一黑色纵形条带为表现,通常边界清楚,颜色均一.临床上因对其认识不足而易误诊或漏诊,常常治疗不及时,一旦发生恶变治疗效果极差.我们于2005年8月至2007年7月共治疗15例甲母痣患者,取得较好的疗效。
期刊
光分离置换疗法(photopheresis),又称体外光化学治疗(extracorporeal photochemotherapy,ECP),由Edelson等于1987年用于治疗皮肤T细胞淋巴瘤(CTCL),取得良好疗效,次年即得到美国FDA的临床准入<'[1]>.此后在多学科得到推广应用,尤其在治疗T细胞介导的疾病方面,取得令人鼓舞的结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