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极其重要。长久以来,教师“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扼杀了很多学生的创造力。这种教学模式注重教师在课堂上一刻不停地讲授,而学生也只能浑浑噩噩地被动接受知识,没有时间思考,也不愿意思考问题,这种恶性循环严重地影响到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同时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初中数学素质教育的稳步前进。
关键词:课堂氛围;初中数学;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是中学数学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良好课堂氛围的营造,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激发和培养。新课程改革指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师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民主、和谐、友爱、宽容的新型师生系有利于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学习时身心等全方位得到放松,轻松的环境很容易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因此,教师必须树立理性、正确的教育观,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关心爱护他们,充分体贴尊重他们,给他们家人般的温暖和爱恋。传统的数学教学课堂死气沉沉,没有生机,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学生不可能有主动问教师问题的欲望。学生在课堂上畏首畏尾、患得患失,即使想问,也怕遭到教师和其他学生的嘲笑。于是,这种一切以教师为核心的课堂阻碍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数学课堂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课堂,试想,如果学生始终没有问题,怎么能逐渐提高其解决问题的水平,从而提高数学成绩和数学素养呢?因此,教师应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大胆探索、主动提问、勇敢质疑、耐心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提问,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耐心、细心地解答,并对学生的解题能力给予正确的评价,使学生获得自信和理解。数学教师要善于通过这种方式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展示自己的天赋,这样学生会很快主动融入学习。
二、创设有趣、生动的问题情境
要在数学教学中培学生的问题意识,单有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还是不够的,教师也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创设有趣、生动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相应的问题情境中产生自信和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一些枯燥、抽象、难理解的数学概念和规律转变成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便能轻松激发学生质疑、解疑、答疑的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师问题情境的引导下,学生才能勇于探索,发现并找出问题,继而探究、解决问题。
如:教师在讲授“圆柱的侧面积”这节课时,可以事先在课下用各色彩纸制作两个不同的圆柱:一个有底,一个无底。当教师拿着这两个圆柱进屋时,学生的眼光很快就被吸引了。站到讲台上后,教师全方位展示这两个圆柱,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它们的不同之处:“同学们,这两个圆柱除了颜色不同之外,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呢?”学生的问题意识被教师这样轻轻松松地激发出来了。于是他们回答:“一个有底,一个无底。”教师必定十分欣慰,要夸奖学生聪明,继而教师问:“大家想一下,我为什么要拿两个这样的圆柱展示给大家呢?”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努力思考着,并很快融入其中。他们很快回答道:“因为今天要讲圆柱的侧面积啊!”于是教师将无底的那个圆柱展开,学生惊讶之际很快就能轻松发问并动脑解决问题。当学生带着兴趣积极地同教师和其他同学讨论、探索时,教师的教学效率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也被激发出来了。
三、引导学生积极发现并解决问题
形成良好问题意识的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教师要将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善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这些实际问题作为学生灵感的激发点。另外,数学是一门相对枯燥的学科,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数学学习中的美,美好的事物总能引发人们无尽的遐想,例如数学中的和谐美、对称美等均能使学生对数学产生美好的情愫,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十分重要。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注重反思和反问,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除了尽量让学生接受教师课堂上讲解的问题外,课下也应该以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对课堂上所讲的问题进行举一反三式的思考,这样更有利于激发思考问题的兴致,对以后学生树立积极的问题意识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关键在于教师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创设有趣、生动的问题情境,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直接关系到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养成,甚至是整个初中数学素质教育的前提,需要所有数学教师共同努力和探索。
参考文献:
[1]缪小兵.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提高课堂有效教学——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2(1):64.
[2]黄萨仁那.中国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研究之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关键词:课堂氛围;初中数学;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是中学数学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良好课堂氛围的营造,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激发和培养。新课程改革指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师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民主、和谐、友爱、宽容的新型师生系有利于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学习时身心等全方位得到放松,轻松的环境很容易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因此,教师必须树立理性、正确的教育观,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关心爱护他们,充分体贴尊重他们,给他们家人般的温暖和爱恋。传统的数学教学课堂死气沉沉,没有生机,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学生不可能有主动问教师问题的欲望。学生在课堂上畏首畏尾、患得患失,即使想问,也怕遭到教师和其他学生的嘲笑。于是,这种一切以教师为核心的课堂阻碍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数学课堂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课堂,试想,如果学生始终没有问题,怎么能逐渐提高其解决问题的水平,从而提高数学成绩和数学素养呢?因此,教师应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大胆探索、主动提问、勇敢质疑、耐心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提问,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耐心、细心地解答,并对学生的解题能力给予正确的评价,使学生获得自信和理解。数学教师要善于通过这种方式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展示自己的天赋,这样学生会很快主动融入学习。
二、创设有趣、生动的问题情境
要在数学教学中培学生的问题意识,单有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还是不够的,教师也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创设有趣、生动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相应的问题情境中产生自信和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一些枯燥、抽象、难理解的数学概念和规律转变成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便能轻松激发学生质疑、解疑、答疑的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师问题情境的引导下,学生才能勇于探索,发现并找出问题,继而探究、解决问题。
如:教师在讲授“圆柱的侧面积”这节课时,可以事先在课下用各色彩纸制作两个不同的圆柱:一个有底,一个无底。当教师拿着这两个圆柱进屋时,学生的眼光很快就被吸引了。站到讲台上后,教师全方位展示这两个圆柱,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它们的不同之处:“同学们,这两个圆柱除了颜色不同之外,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呢?”学生的问题意识被教师这样轻轻松松地激发出来了。于是他们回答:“一个有底,一个无底。”教师必定十分欣慰,要夸奖学生聪明,继而教师问:“大家想一下,我为什么要拿两个这样的圆柱展示给大家呢?”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努力思考着,并很快融入其中。他们很快回答道:“因为今天要讲圆柱的侧面积啊!”于是教师将无底的那个圆柱展开,学生惊讶之际很快就能轻松发问并动脑解决问题。当学生带着兴趣积极地同教师和其他同学讨论、探索时,教师的教学效率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也被激发出来了。
三、引导学生积极发现并解决问题
形成良好问题意识的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教师要将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善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这些实际问题作为学生灵感的激发点。另外,数学是一门相对枯燥的学科,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数学学习中的美,美好的事物总能引发人们无尽的遐想,例如数学中的和谐美、对称美等均能使学生对数学产生美好的情愫,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十分重要。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注重反思和反问,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除了尽量让学生接受教师课堂上讲解的问题外,课下也应该以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对课堂上所讲的问题进行举一反三式的思考,这样更有利于激发思考问题的兴致,对以后学生树立积极的问题意识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关键在于教师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创设有趣、生动的问题情境,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直接关系到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养成,甚至是整个初中数学素质教育的前提,需要所有数学教师共同努力和探索。
参考文献:
[1]缪小兵.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提高课堂有效教学——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2(1):64.
[2]黄萨仁那.中国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研究之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