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管理机制是落实教育决策和评价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教育目标的实现最终取决于教育管理的形成。
一、教育管理的主体
教育执行的主体一般是学校和教师,教育决策的主体一般是各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教育决策部门代表国家,按照社会对人才规格、素质、能力得需求制定相关的教育政策。教育执行部门(学校)代表国家和社会对受教育者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虽然教育决策与教育执行的立场和目标应该是一致的,但是,教育决策更多考虑教育的理性、理想选择,以效益为目的。教育执行并不能完全不折不扣地按照教育决策的要求进行教育,教育执行不但要满足和应付教育决策的要求,还要追求自身的发展,追求社会效应和生存空间。教育监督就要督促学校把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决策落实到位,而教育监督主要从教育的效益和执行水平方面对学校工作进行评价和监督。当前,国家要求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而学校为了追求生存空间和满足家长的需求,往往高喊素质教育的口号,行应试教育之实。而教育监督的机制又往往缺乏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评价方式单一,不能形成正确的导向,教育决策不能落实到位。类似的现象在教育行政中普遍存在,产生了学校和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之间利益分歧。那么,教育监督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二、以质量为中心实行全面管理
在教学管理中必须树立质量中心观念和全面管理观念,因为提高质量是教学管理的目的,也是教学管理追求的目标,还是检验教学管理效果的标准,所以质量应该成为管理的中心。而质量的提高又必须通过全面管理来实现。质量是教学各项工作的综合效果的表现,离开了全面的管理,就不可能有质量的提高。因此,以质量为中心实行全面管理应该成为教学管理的一大原则。
什么叫全项管理?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系统的两大要素,教和学是教学工作的两个基本方面,教学质量由教的质量和学的质量决定,因此,全面管理就是既要抓教的管理,又要抓学的管理,并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决定教的质量的因素有三方面,即教师素质(包括思想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教学环节质量和教学研究。所以,我们在教的管理上就紧紧抓住了教师素质提高,教学环节和教研工作三个方面。
第一、教师素质提高。重点学校的教师队伍应该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扎实的业 务功,较高的教学水平和现代教学的理论修养,并且应该有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做了三方面的努力,一是抓中青年教师的业务进修和继续教育,以便更新知识提高素养,使他们的知识层次和业务水平都上一个新台阶,以适应现代化教学高要求的需要。我们特别重视骨干教师的外出考察和参加高层次的研讨交流活动。我们认为这是培养高水平教师的重要途径。二是进行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教育理论贫乏,教育思想陈旧是我校教师中普遍存在的问 题,也是阻碍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因此,教育理论的再学习就具有特别的重要意义。我们把教育理论的学习规定为教研组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指定学习书目,安排时间,并制定了检查措施。为了推动教育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我们还请教育科研部门专家开设系列讲座,举行专题研讨,集中解决一些教育思想的突出问题。另外还请各方面的人士来校传递科技方面、改革开放方面、教学改革方面国内外的各种信息,活跃了思想,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认识,促进了思想观念的更新。三是开展教学经验总结活动。对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是自我提高的重要方式,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总结是提高的途径。因此,我们把总结规定为教学工作的一个环节,把每人每学年撰写一篇论文作为制度贯彻执行,并把论文作为教师教学成果的组成部分,认真评选、奖励并记入本人的教学档案,同教学成绩一样成为教师职务评定、评选和提干的依据。对教师队伍的提高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第二、教学环节的管理。教学诸环节的管理中我们突出了课堂教学的环节。对课堂效益起决定作用的是教师的能力和水平,课堂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来自教学的研讨活动,通过研讨深化对教学规律的认识、探讨共同问题的解决,探索旧的教学方法 的改革,开辟新的教学途径。而举行各种公开课是开展这种研讨和探索的极好形式。通过几年的实践我校逐渐形成了系列公开课的制度。这些公开课按档次、目的和内容形式的不同分为三类。一类叫观摩课,这是最高层次的公开课,请高水平的教师担任,在全校范围内举行。目的和作用有三:一是展示特色,鼓励创造特色;二是展示教改成果,推动教学改革;三是树立典型,指导教学。这类课每学期文、理科各举行一次。另一类叫研究课。由教研组安排,推荐本学科专题研究承担者或由较高水平的教师担任,目的是开展专题研究或成为本学科存在问题的解决进行探索。这类课在教研组范 围举行,每学期2-3次。对这类课要求是,要选择有价值的课题,对课堂教学要进行集体设计,课后对实践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第三类叫试验课。这类课在备课组内举行,每学期每人一课,目的是实现课堂教学研究的群众化,把全体教师都吸引到教学改革的研究中来。这三个层次的公开课均实行一课一研讨的办法,就是每次公开课后要有不同形式的研讨会。这样就形成了每学期的公开课系列和研讨系列,每学期全校仅校级和学科级的公开课就有20多个,要举办20多次研讨,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有力地推动了教学质量和教师水平的提高。
三、教育管理的误区
首先,教育决策与教育监督的部门没有严格的界限。教育行政部门是教育决策的主体之一,教育行政部门对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检查,一般也是了解自己所制定政策的落实情况。实质上教育部门既是政策的制定者,也是政策执行的监督者,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这样,教育行政部门在发现存在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会回避教育决策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客观反映教育执行中的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如教育决策的可行性差,不符合社会实际,不能真正解决教育执行中遇到的问题。
其次,以检查代替管理,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学校的工作千头万绪,从业务上来讲,涉及到教育行政的各个方面,教育行政部门的每个组成单位都与学校产生关系。管理、课程、科研、卫生、安全、收费、宣传、体育艺术、环境、精神文明建设、档案管理、后勤服务等等,都在接受检查的范围之列。而目前学校对各种各样的检查应接不暇,频繁的检查甚至严重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另外,监督结果缺乏建设性,促进学校发展的效果较差。现在教育等部门的检查除了名目繁多的专项检查,就是达标类的检查,重点学校、示范学校、特色学校、一级学校等这些带有等级性质的评估性达标检查。这一类的检查的指标体系一般比较全面,涉及到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条件、教学管理、教师队伍、后勤服务、办学效果等方方面面,认真对待会有利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新的发展。但是,这一类检查评估主要按照既定的量化指标体系进行考评,并不能涵盖学校工作的内涵评价。
一、教育管理的主体
教育执行的主体一般是学校和教师,教育决策的主体一般是各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教育决策部门代表国家,按照社会对人才规格、素质、能力得需求制定相关的教育政策。教育执行部门(学校)代表国家和社会对受教育者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虽然教育决策与教育执行的立场和目标应该是一致的,但是,教育决策更多考虑教育的理性、理想选择,以效益为目的。教育执行并不能完全不折不扣地按照教育决策的要求进行教育,教育执行不但要满足和应付教育决策的要求,还要追求自身的发展,追求社会效应和生存空间。教育监督就要督促学校把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决策落实到位,而教育监督主要从教育的效益和执行水平方面对学校工作进行评价和监督。当前,国家要求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而学校为了追求生存空间和满足家长的需求,往往高喊素质教育的口号,行应试教育之实。而教育监督的机制又往往缺乏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评价方式单一,不能形成正确的导向,教育决策不能落实到位。类似的现象在教育行政中普遍存在,产生了学校和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之间利益分歧。那么,教育监督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二、以质量为中心实行全面管理
在教学管理中必须树立质量中心观念和全面管理观念,因为提高质量是教学管理的目的,也是教学管理追求的目标,还是检验教学管理效果的标准,所以质量应该成为管理的中心。而质量的提高又必须通过全面管理来实现。质量是教学各项工作的综合效果的表现,离开了全面的管理,就不可能有质量的提高。因此,以质量为中心实行全面管理应该成为教学管理的一大原则。
什么叫全项管理?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系统的两大要素,教和学是教学工作的两个基本方面,教学质量由教的质量和学的质量决定,因此,全面管理就是既要抓教的管理,又要抓学的管理,并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决定教的质量的因素有三方面,即教师素质(包括思想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教学环节质量和教学研究。所以,我们在教的管理上就紧紧抓住了教师素质提高,教学环节和教研工作三个方面。
第一、教师素质提高。重点学校的教师队伍应该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扎实的业 务功,较高的教学水平和现代教学的理论修养,并且应该有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做了三方面的努力,一是抓中青年教师的业务进修和继续教育,以便更新知识提高素养,使他们的知识层次和业务水平都上一个新台阶,以适应现代化教学高要求的需要。我们特别重视骨干教师的外出考察和参加高层次的研讨交流活动。我们认为这是培养高水平教师的重要途径。二是进行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教育理论贫乏,教育思想陈旧是我校教师中普遍存在的问 题,也是阻碍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因此,教育理论的再学习就具有特别的重要意义。我们把教育理论的学习规定为教研组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指定学习书目,安排时间,并制定了检查措施。为了推动教育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我们还请教育科研部门专家开设系列讲座,举行专题研讨,集中解决一些教育思想的突出问题。另外还请各方面的人士来校传递科技方面、改革开放方面、教学改革方面国内外的各种信息,活跃了思想,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认识,促进了思想观念的更新。三是开展教学经验总结活动。对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是自我提高的重要方式,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总结是提高的途径。因此,我们把总结规定为教学工作的一个环节,把每人每学年撰写一篇论文作为制度贯彻执行,并把论文作为教师教学成果的组成部分,认真评选、奖励并记入本人的教学档案,同教学成绩一样成为教师职务评定、评选和提干的依据。对教师队伍的提高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第二、教学环节的管理。教学诸环节的管理中我们突出了课堂教学的环节。对课堂效益起决定作用的是教师的能力和水平,课堂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来自教学的研讨活动,通过研讨深化对教学规律的认识、探讨共同问题的解决,探索旧的教学方法 的改革,开辟新的教学途径。而举行各种公开课是开展这种研讨和探索的极好形式。通过几年的实践我校逐渐形成了系列公开课的制度。这些公开课按档次、目的和内容形式的不同分为三类。一类叫观摩课,这是最高层次的公开课,请高水平的教师担任,在全校范围内举行。目的和作用有三:一是展示特色,鼓励创造特色;二是展示教改成果,推动教学改革;三是树立典型,指导教学。这类课每学期文、理科各举行一次。另一类叫研究课。由教研组安排,推荐本学科专题研究承担者或由较高水平的教师担任,目的是开展专题研究或成为本学科存在问题的解决进行探索。这类课在教研组范 围举行,每学期2-3次。对这类课要求是,要选择有价值的课题,对课堂教学要进行集体设计,课后对实践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第三类叫试验课。这类课在备课组内举行,每学期每人一课,目的是实现课堂教学研究的群众化,把全体教师都吸引到教学改革的研究中来。这三个层次的公开课均实行一课一研讨的办法,就是每次公开课后要有不同形式的研讨会。这样就形成了每学期的公开课系列和研讨系列,每学期全校仅校级和学科级的公开课就有20多个,要举办20多次研讨,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有力地推动了教学质量和教师水平的提高。
三、教育管理的误区
首先,教育决策与教育监督的部门没有严格的界限。教育行政部门是教育决策的主体之一,教育行政部门对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检查,一般也是了解自己所制定政策的落实情况。实质上教育部门既是政策的制定者,也是政策执行的监督者,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这样,教育行政部门在发现存在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会回避教育决策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客观反映教育执行中的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如教育决策的可行性差,不符合社会实际,不能真正解决教育执行中遇到的问题。
其次,以检查代替管理,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学校的工作千头万绪,从业务上来讲,涉及到教育行政的各个方面,教育行政部门的每个组成单位都与学校产生关系。管理、课程、科研、卫生、安全、收费、宣传、体育艺术、环境、精神文明建设、档案管理、后勤服务等等,都在接受检查的范围之列。而目前学校对各种各样的检查应接不暇,频繁的检查甚至严重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另外,监督结果缺乏建设性,促进学校发展的效果较差。现在教育等部门的检查除了名目繁多的专项检查,就是达标类的检查,重点学校、示范学校、特色学校、一级学校等这些带有等级性质的评估性达标检查。这一类的检查的指标体系一般比较全面,涉及到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条件、教学管理、教师队伍、后勤服务、办学效果等方方面面,认真对待会有利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新的发展。但是,这一类检查评估主要按照既定的量化指标体系进行考评,并不能涵盖学校工作的内涵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