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传统哲学教学中,教师把学生看作一个纯粹的认知性存在,忘记了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基本生活态度和对待事物方式的教育。众所周知,哲学教学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意识教育的主渠道,应该切合大学生的实际和特点。文章探讨了应用原型目标流程实训教学模式来改革哲学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原型目标流程实训教学模式;哲学;应用
一、哲学教学应用原型目标流程实训教学模式的意义
原型法是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的一种方法。其核心含义是:在强有力的软件环境支持下,借鉴已往开发系统的经验,首先给出一个实实在在的系统模型(或原型),这个模型大致表达了系统分析人员当前对用户(即管理者)要求的了解和其希望系统实现后的形式。然后,系统分析人员和用户一道对这个模型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对模型进行反复地修改。如此反复,直到满意为止。
原型目标流程实训教学模式运作的核心思想是:借鉴原型法的设计方法,在设置专业计划或课程教学计划时,从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培养目标出发,紧密结合专业所对应的工作流程,构建专业“原型”和课程“原型”;在教学实践中,将每一个教学任务的原型、即最核心的部分找到,不断完善和扩展;以学生培养的最终端点——技术技能培养为目标;遵循学生未来岗位的工作流程,体现教学规律;引入实例或实物说明,或者借助于计算机系统,进行仿真模拟教学,或是现场模拟实训,让学生在一种直观、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中理解抽象的专用名词,了解知识结构,进一步掌握核心知识,强化操作技能。
传统哲学教学以教师讲授、板书、示范等为主,学生只要把教师在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全盘接受,再反馈到考试的卷面上来就行了。艾伦教授指出,这种教育理念不去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而是限定学生死记硬背,接受孤立的、僵化的、现成的知识。其结果是学生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学习活动脱离了活生生的生活和实践,割裂了学科间的内在关联,扼杀了人之天才的创造活力。
哲学教学采用原型目标流程实训教学模式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激发学生学习哲学的“愤”、“悱”之情。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在《论语·述而》中经典性论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的论断在于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采取各种方法,创设一种引导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的学习情境,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原型”的应用在于在哲学教学中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在情感的激荡中唤起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帮助学生跨越思维障碍,顺利地进入高层次学习,引导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
第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现代心理学认为,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有机统一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这些都是教学所应关注的。学习活动对学生来说不应该是一种负担,而应该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愉快的体验,当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生命、成长有机地联系起来时,学生的主动性得到最大的发挥。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离开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是很难实现的。因此,应用原型目标流程实训教学模式使哲学教学成为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从而形成系统协同的教学心理效应,变以往哲学教学学生“厌学、死学”为“活学、乐学”,充分体现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这不仅仅是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更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反映。
第三,有利于学生将知识外化为行动。“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是赫尔巴特对教学规律性的一个重要发现。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可见,掌握科学的方法,比掌握已有的真理更重要,比获得现成的知识更有价值。因此,真正的教学,应该是有效促进学生认知与非认知的协调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教学应用原型目标流程实训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学生全面、深刻地掌握书本上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正确观察和分析当代国际国内社会的各种政治经济现象,逐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将能力转化为觉悟。
二、哲学教学应用原型目标流程实训教学模式的方法
(一)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源于德国教学论专家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法”,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精选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课堂上通过有吸引力的问题,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运用案例讲授哲学原理时,要求教师要从生活中精选案例,案例不仅要真实、有代表性,还要具有启发性,使学生通过案例达到对知识的触类旁通。从心理学上讲,“思维活跃于疑路的交叉点”,即思维活跃在有了疑问亟待解决之时,整个教学过程呈现的是设疑-解疑-释疑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应用案例设疑时应综合考虑学生情感需要和认识上的“不确定性”,力求达到二者的辩证统一,以优化教学。例如,在讲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时,可引用印度舍罕王和国际象棋发明者的故事;在释疑现象和本质的关系时,可向学生讲述弗莱明发现青霉素的故事;在探究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时,教师可以绘声绘色地讲起英国乡村医生琴纳治愈天花病的故事。教学实践表明,案例恰到好处的应用,有利于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有利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
应用案例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提问。教师富有艺术性的提问具有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开拓进取精神和和创造精神的作用。此外,教师在提问中还要运用语言技巧,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和进行精神产品生产的工具,教学过程是通过语言的传输来实现的,语言的优势对哲学课教学的作用和影响是非常鲜见的,精炼的语言、巧妙的表达对于师生间的双向交流,以及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哲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巧妙设计的提问,渲染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情理交融,教与学统一的境界。
(二)情境教学
基于情境学习理论,哲学教学中“原型”的应用,使得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在解决与现实世界相联系的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习得的知识将更丰富、更有效和更易于迁移。那么,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呢?
1、导入时的情境创设。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有趣的导入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思维方向,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而且能启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情绪,为此就要求教师深刻钻研熟悉教材,理解各部分知识之间的框架、逻辑层次和逻辑关系,创造出一个个有特色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众所周知,哲学蕴含的人生哲理比较广泛,如名人名言、古训、漫画、幽默、笑话、故事无不隐含着一定的哲理。因此,教师可以用实例导入法,直观导入法,引用名言导入法等,都可以吸引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状态,在讲“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时,可用笑话《双方都是挨饿》来导入:一家小饭店门口挂着这样的招牌:请到这里来用餐吧,否则,你我都要挨饿!这样的导入,一方面,能使学生的思维大门打开,使枯燥的哲理生动起来;另一方面,使学生明确了主题,即我们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注意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反对无视事物联系的孤立的观点。在讲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时,可引用《孙子兵法》里的 “避其锐气,击其惰性,”和“攻其无备,击其不意”,从而使学生明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总之,通过导入,能使沉闷的课堂活跃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灵感,增强了哲学课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2、讲授时的情境创设。在有了“景”的角色进入后,关键还要看“情”的激发。对教师来讲,关键是调动学生的参与和角色进入,在讲授阶段,主要是做好板书设计,重点讲解,难点化解,而这其中又涉及到教师设计的提问,语言的巧用和逻辑思维方法的运用,教师如果在这些过程中能够创造一个生机盎然的意境,不仅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且可以再次达到知识与情感的碰撞。如讲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一切从实际出发时,教师需要在黑板上注明:物质-意识,由此通过分析,就不仅可以把前面的知识串连起来,如物质的含义、整个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意识的产生及其本质等,还可以辐射相关知识点,讲清这一方法论是该原理的要求。如此言简意骇,不仅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一方法论,而且从微观上明确了知识点及其联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从而达到主客体的融汇。对于重难点的讲解,一方面要精而简;另一方面要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如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的讲解,可以分层进行,从其内容、表现形式、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中的作用,这样逐层分解,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能在有效的时间内加深对此知识的理解。此外,难点的讲解不能仅以教师所归结的难点为依据,而要充分重视学生学习时的难点,关注学情,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课堂小结时的情境创设。经过前面的情景交融,师与生、情与景已经达到了高潮。这时,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思考,不仅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把课本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由此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同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达到“言尽而意无穷”之妙。结尾的方法多种多样,可用设疑引思法,图式说明法,学生自解法、诗词抒情法,引经据典法等方法结束。从思想教育来说,唯物论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辩证法要求用联系、全面、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实践论要求树立实践的第一观点。从各自的方法论意义看,这些原理均是指导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世界,并以此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从而达到改造自己、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目的。这样的小结,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知识点的内在逻辑关系,更重要的是使客体融知、行、意为一体,做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统一。
总之,哲学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其作用的发挥是和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思维模式分不开的,应用原型目标流程实训教学模式指导教学,有利于增强哲学教学的时效性,有利于学生将外在知识内化为个人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广大哲学教师应该在应用这一模式时不断地继承和创新,使教育教学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参考文献:
1、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张广君.教学本体论[M].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
3、李定仁.教学思想发展史略[M].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
4、施良方.学习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本文系“天津市教育科学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原型目标流程实训教学模式与高素质实用型技能人才培养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K115055A)。
(作者单位:天津市红桥区职工大学)
关键词:原型目标流程实训教学模式;哲学;应用
一、哲学教学应用原型目标流程实训教学模式的意义
原型法是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的一种方法。其核心含义是:在强有力的软件环境支持下,借鉴已往开发系统的经验,首先给出一个实实在在的系统模型(或原型),这个模型大致表达了系统分析人员当前对用户(即管理者)要求的了解和其希望系统实现后的形式。然后,系统分析人员和用户一道对这个模型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对模型进行反复地修改。如此反复,直到满意为止。
原型目标流程实训教学模式运作的核心思想是:借鉴原型法的设计方法,在设置专业计划或课程教学计划时,从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培养目标出发,紧密结合专业所对应的工作流程,构建专业“原型”和课程“原型”;在教学实践中,将每一个教学任务的原型、即最核心的部分找到,不断完善和扩展;以学生培养的最终端点——技术技能培养为目标;遵循学生未来岗位的工作流程,体现教学规律;引入实例或实物说明,或者借助于计算机系统,进行仿真模拟教学,或是现场模拟实训,让学生在一种直观、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中理解抽象的专用名词,了解知识结构,进一步掌握核心知识,强化操作技能。
传统哲学教学以教师讲授、板书、示范等为主,学生只要把教师在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全盘接受,再反馈到考试的卷面上来就行了。艾伦教授指出,这种教育理念不去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而是限定学生死记硬背,接受孤立的、僵化的、现成的知识。其结果是学生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学习活动脱离了活生生的生活和实践,割裂了学科间的内在关联,扼杀了人之天才的创造活力。
哲学教学采用原型目标流程实训教学模式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激发学生学习哲学的“愤”、“悱”之情。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在《论语·述而》中经典性论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的论断在于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采取各种方法,创设一种引导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的学习情境,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原型”的应用在于在哲学教学中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在情感的激荡中唤起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帮助学生跨越思维障碍,顺利地进入高层次学习,引导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
第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现代心理学认为,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有机统一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这些都是教学所应关注的。学习活动对学生来说不应该是一种负担,而应该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愉快的体验,当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生命、成长有机地联系起来时,学生的主动性得到最大的发挥。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离开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是很难实现的。因此,应用原型目标流程实训教学模式使哲学教学成为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从而形成系统协同的教学心理效应,变以往哲学教学学生“厌学、死学”为“活学、乐学”,充分体现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这不仅仅是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更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反映。
第三,有利于学生将知识外化为行动。“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是赫尔巴特对教学规律性的一个重要发现。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可见,掌握科学的方法,比掌握已有的真理更重要,比获得现成的知识更有价值。因此,真正的教学,应该是有效促进学生认知与非认知的协调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教学应用原型目标流程实训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学生全面、深刻地掌握书本上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正确观察和分析当代国际国内社会的各种政治经济现象,逐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将能力转化为觉悟。
二、哲学教学应用原型目标流程实训教学模式的方法
(一)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源于德国教学论专家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法”,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精选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课堂上通过有吸引力的问题,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运用案例讲授哲学原理时,要求教师要从生活中精选案例,案例不仅要真实、有代表性,还要具有启发性,使学生通过案例达到对知识的触类旁通。从心理学上讲,“思维活跃于疑路的交叉点”,即思维活跃在有了疑问亟待解决之时,整个教学过程呈现的是设疑-解疑-释疑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应用案例设疑时应综合考虑学生情感需要和认识上的“不确定性”,力求达到二者的辩证统一,以优化教学。例如,在讲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时,可引用印度舍罕王和国际象棋发明者的故事;在释疑现象和本质的关系时,可向学生讲述弗莱明发现青霉素的故事;在探究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时,教师可以绘声绘色地讲起英国乡村医生琴纳治愈天花病的故事。教学实践表明,案例恰到好处的应用,有利于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有利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
应用案例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提问。教师富有艺术性的提问具有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开拓进取精神和和创造精神的作用。此外,教师在提问中还要运用语言技巧,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和进行精神产品生产的工具,教学过程是通过语言的传输来实现的,语言的优势对哲学课教学的作用和影响是非常鲜见的,精炼的语言、巧妙的表达对于师生间的双向交流,以及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哲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巧妙设计的提问,渲染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情理交融,教与学统一的境界。
(二)情境教学
基于情境学习理论,哲学教学中“原型”的应用,使得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在解决与现实世界相联系的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习得的知识将更丰富、更有效和更易于迁移。那么,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呢?
1、导入时的情境创设。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有趣的导入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思维方向,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而且能启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情绪,为此就要求教师深刻钻研熟悉教材,理解各部分知识之间的框架、逻辑层次和逻辑关系,创造出一个个有特色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众所周知,哲学蕴含的人生哲理比较广泛,如名人名言、古训、漫画、幽默、笑话、故事无不隐含着一定的哲理。因此,教师可以用实例导入法,直观导入法,引用名言导入法等,都可以吸引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状态,在讲“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时,可用笑话《双方都是挨饿》来导入:一家小饭店门口挂着这样的招牌:请到这里来用餐吧,否则,你我都要挨饿!这样的导入,一方面,能使学生的思维大门打开,使枯燥的哲理生动起来;另一方面,使学生明确了主题,即我们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注意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反对无视事物联系的孤立的观点。在讲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时,可引用《孙子兵法》里的 “避其锐气,击其惰性,”和“攻其无备,击其不意”,从而使学生明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总之,通过导入,能使沉闷的课堂活跃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灵感,增强了哲学课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2、讲授时的情境创设。在有了“景”的角色进入后,关键还要看“情”的激发。对教师来讲,关键是调动学生的参与和角色进入,在讲授阶段,主要是做好板书设计,重点讲解,难点化解,而这其中又涉及到教师设计的提问,语言的巧用和逻辑思维方法的运用,教师如果在这些过程中能够创造一个生机盎然的意境,不仅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且可以再次达到知识与情感的碰撞。如讲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一切从实际出发时,教师需要在黑板上注明:物质-意识,由此通过分析,就不仅可以把前面的知识串连起来,如物质的含义、整个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意识的产生及其本质等,还可以辐射相关知识点,讲清这一方法论是该原理的要求。如此言简意骇,不仅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一方法论,而且从微观上明确了知识点及其联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从而达到主客体的融汇。对于重难点的讲解,一方面要精而简;另一方面要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如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的讲解,可以分层进行,从其内容、表现形式、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中的作用,这样逐层分解,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能在有效的时间内加深对此知识的理解。此外,难点的讲解不能仅以教师所归结的难点为依据,而要充分重视学生学习时的难点,关注学情,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课堂小结时的情境创设。经过前面的情景交融,师与生、情与景已经达到了高潮。这时,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思考,不仅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把课本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由此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同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达到“言尽而意无穷”之妙。结尾的方法多种多样,可用设疑引思法,图式说明法,学生自解法、诗词抒情法,引经据典法等方法结束。从思想教育来说,唯物论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辩证法要求用联系、全面、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实践论要求树立实践的第一观点。从各自的方法论意义看,这些原理均是指导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世界,并以此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从而达到改造自己、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目的。这样的小结,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知识点的内在逻辑关系,更重要的是使客体融知、行、意为一体,做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统一。
总之,哲学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其作用的发挥是和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思维模式分不开的,应用原型目标流程实训教学模式指导教学,有利于增强哲学教学的时效性,有利于学生将外在知识内化为个人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广大哲学教师应该在应用这一模式时不断地继承和创新,使教育教学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参考文献:
1、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张广君.教学本体论[M].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
3、李定仁.教学思想发展史略[M].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
4、施良方.学习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本文系“天津市教育科学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原型目标流程实训教学模式与高素质实用型技能人才培养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K115055A)。
(作者单位:天津市红桥区职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