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艺术表现不仅是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人文底蕴”中的基本要点。在《灯官报灯名》教学中,教师以“趣”“韵”“奏”“演”为主线,通过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感受音乐,通过趣味化的活动让学生表现音乐,从而对标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
关键词:艺术表现能力;核心素養;京剧;关键能力
艺术表现能力是指通过演唱、演奏综合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活动,表达音乐艺术美感和情感内涵的实践能力。艺术表现不仅是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人文底蕴”中的基本要点。京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各个方面都有一套规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开展小学音乐京剧内容教学时,一些教师基于自身对京剧了解不够、对课程内容研究不透、对京剧表演能力不足等原因,忽略京剧教学内容,让学生对京剧的学习仅停留在“听一听”“哼一哼”的浅体验阶段。本文以《灯官报灯名》教学为例,探寻这一教学难题的纾困之策。
一、设计思维导图,搭建提升艺术表现力的教学框架
《灯官报灯名》是苏少版音乐教材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巧嘴巴”中的教学内容,本单元共有《我家小院嘴巴多》《乃呦乃》《小小音乐会》《看大戏》等五首音乐作品。从纵向单元维度看,《灯官报灯名》是京剧体裁音乐作品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初次“亮相”。《灯官报灯名》是一段京白数板,选自京剧《打龙袍》,表现的是灯官(丑角)向皇帝“报灯名”的有趣场景。《灯官报灯名》的念白内容只有十句话(十盏花灯名),涉及的京剧基本功是“唱念做打”中的“念”和“做”,所用到的伴奏乐器主要是武场乐器“板”和“小锣”,灯官的角色行当是“丑角”。从横向单元维度看,《灯官报灯名》的教学目标应落脚于增强学生对自然界、生活中和祖国艺术瑰宝中多种音乐的兴趣和魅力,让学生对拥有“巧嘴巴”充满期望。为了拉近二年级学生与京剧的距离,在本课教学中,笔者创设了“花灯会”的教学情境,通过“看花灯”“报花灯”“演灯官”等教学活动,为学生参与京剧表演搭建教学支架,构建对标核心素养、提升艺术表现的课堂样态。(见图1)
二、“趣—韵—奏—演”,有效贯通艺术表现、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
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京剧体裁作品学习兴趣不浓,再加上多数音乐教师对京剧表演存在“技能盲区”,开展京剧表演时,经常“张不开嘴”“迈不开腿”,这更加导致教学过程难以指向核心素养及关键能力的提升。在本课教学中,笔者以“趣—韵—奏—演”为教学主线,通过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感受音乐,通过趣味化的活动表现音乐,让“艺术表现”与“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有效贯通。
(一)情境为“先”,激京剧之趣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兴趣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和终身喜爱音乐的必要前提。在营造“童趣京剧”的课堂氛围时,教师应当从“情境教学”入手,激发学生参与“艺术表现”的热情,让学生在课堂中“以情入‘境’”,“境中达‘情’”。《灯官报灯名》的十盏花灯名都在“灯”上押韵,而灯官(丑角)诙谐的表演方式,也是二年级学生所喜爱的。把握了以上特点,笔者在教学中创设了“花灯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创设“花灯会”教学情境前,笔者把“灯官报灯名”用到的两件伴奏乐器——“板”和“小锣”带进了音乐课堂,请学生们通过聆听和演奏,感受两件打击乐器的音色特点,思考在哪些场合见到过这两件乐器,进而创设本课“花灯会”的教学情境。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在我(灯官)出场的音乐中,你们听到了哪些乐器的声音?
生:我听到了锣声。
师:有锣,锣有很多种,刚才的音乐里有大锣和小锣的声音,这就是小锣,听——(老师拿出小锣敲击开场音乐的节奏,边敲边念节奏)
师:刚才的音乐中,还有一件京剧伴奏乐器,瞧,就是这个“板”。它长什么样?
生:它是红色木头做的。
生:它有两片木板。
生:它还有一根红绳子绑在板上。
师:(老师一边打板,一边总结学生说的),请你来试一试?
师:今天这两件乐器,要带咱们去看一场“花灯会”。你们看这是什么花灯?(课件中出示图片)
生:是“熊出没”花灯。
师:那你们看到了哪些动漫人物的花灯呢?
师:熊大熊二灯,奇奇强哥灯。(教师用京白数板的方式,总结学生看到的花灯人物)
“熊出没”花灯展示过后,教师又在课件中呈现出“西游记”主题花灯,同样用打板念白的方式,对“花灯会”进行总结:“往前走,又有灯:悟空、白龙马和唐僧,八戒还有沙和尚。”笔者将两个动漫主题的花灯作为教学导入的内容,是基于本课试上时遇到的两个问题:学生初听《灯官报灯名》时笑场和学生学习念白时兴趣不足。“灯官”的声音滑稽、有趣,再加上板与小锣的伴奏,学生初听时会“哈哈大笑”。教师通过“数板”的形式对动漫花灯进行总结,已经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对京白数板有了初步的感受。动漫花灯的出现最大程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念花灯”做了有效的铺垫。
(二)京腔为“基”,品京剧之韵
教学中,以培养绝大多数学生能达到的艺术表现能力为原则,重在通过艺术表演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能力。《灯官报灯名》中的念白内容对二年级学生来说很容易,但是如果培养绝大多数学生念出京白数板的韵味,那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为了让学生在念白中更有韵味,教师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实践中,最大限度发挥其动耳、动眼、动口、动手等各项感官的能动性。本课教学中,笔者通过“读”“看”“标”三步骤,让学生品味京腔京韵。
“读”:读课题名,体会“儿话音”。在“灯官报灯名”一课中,京腔的“韵味”应该是贯穿式的,而非先读念词和节奏,再来学习京白数板的独特韵味。在本课“教学导入”的最后一个环节“引课题”中,笔者在课件中出示了课题“灯官报灯名”后,带着学生们读课题名称,并挖掘出“官”——“guan er”和“名”——“ming er”这两个儿话音的发音,让学生感受京白数板中的京腔京韵和北京话的儿话音特点。 “看”:看花灯图,体会“文化内涵”。《灯官报灯名》中的十盏花灯,有的是民间的吉祥图案,如“一团和气灯”“三阳开泰灯”“四季平安灯”;有的是民间传说,如“和合二圣灯”“八仙过海灯”;还有的是历史典故,如“七国封相灯”“十面埋伏灯”等,每一盏花灯都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为了让学生读出花灯的韵味,笔者还为每一盏花灯配了一张对应的花灯图(见图2),让学生了解每一盏花灯的含义,引导学生增进对花灯文化内涵的了解,读出每一盏花灯特有的韵味。
“标”:标灯官帽,体会“念白重音”。丑角在《灯官报灯名》的念白中,每一盏花灯中还有一个明显的“重音”,这也是学生读出京剧韵味的有效辅助手段。笔者在“一团和气灯”中的“和”、“和合二圣灯”中的“圣”、“三阳开泰灯”中的“泰”、“四季平安灯”中的“安”、“五子夺魁灯”中的“魁”、“六国封相灯”中的“相”、“七财子禄灯”中的“禄”、“八仙过海灯”中的“海”、“九子十成灯”中的“成”和“十面埋伏灯”中的“埋”上,标注上“灯官帽”的图片,提醒学生念准每一盏花灯的“念白重音”。
(三)樂器为“媒”,听京剧之声
音乐要素越少的作品,学生表现的难度往往越大。以本课为例,这一段京白数板主要有三个音乐要素:节奏、京腔和乐器。纵观小学音乐教材中六首京剧体裁的音乐作品,京剧的伴奏乐器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在本课中,笔者把“板”和“小锣”作为串联教学过程的主线,发挥这两件打击乐器“媒介”的作用。
一是发挥“板”的串联作用。在教学导入环节,教师把“板”带进了音乐课堂,请同学们通过观看乐器外形、聆听音色特点、学习演奏技法等,增进对“板”的了解。在随后的动漫花灯会中,教师通过打板总结的方式,让乐器融入本课教学中;在“报花灯”新授环节中,用“板”串联起“听花灯名”“看花灯图”“报花灯名”等教学环节;在“演灯官”环节中,用“板”为“灯官”提供节奏和情境支持,让“板”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真正做到贯穿始终。
二是发挥“小锣”的声势作用。在京剧表演中,小锣一般用于戏曲人物出场或者转场伴奏。在本课教学中,教师把小锣安排在“板”之后出现并请学生来介绍和演奏,增进学生对小锣的了解;随后,教师请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场景会出现这些乐器,加深学生对“小锣”声势音色特点的了解。在《灯官报灯名》的“扮灯官”环节中,教师请学生按照节奏鸣锣,其他同学拍手,教师为“灯官”扮上灯官帽和白色的鼻贴,让学生体会武场伴奏乐器在京剧表演中的重要作用。
(四)角色为“线”,助京剧之演
京剧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与艺术家的生活经历和国家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因此,京剧教学也是学生了解国情、了解历史的机会。《灯官报灯名》选自京剧《打龙袍》,剧中的主要人物有灯官、包拯、皇帝、皇后等。在整剧的剧情发展中,灯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与人们对丑角“插科打诨”的滑稽形象认识存在一些反差。在“报花灯”中的“讲故事”环节,笔者在网络上找来了完整版《灯官报灯名》的音频,请学生在聆听中思考,灯官的花灯会是给谁办的?花灯会上还有哪些人物?随后,笔者借助人物角色图(包拯、皇帝、皇后、灯官),向学生介绍《打龙袍》的故事概要。
了解了人物角色故事后,学生对“灯官”的角色定位也就更加准确了。在“演灯官”环节中,学生们一个个化身“小戏精”,摇头晃脑地表现出灯官幽默风趣的特点,让“灯官”的形象更加生动和具体。为了突出丑角的“做功”特点,教师还在课堂上播放了《灯官报灯名》的视频片段,让学生学一学视频中灯官的动作、观察灯官的扮相特点。随后,教师还为现场表演的“灯官”贴上白色的鼻贴(代替丑角脸上的“白粉”),让学生在表演“灯官”时更加鲜活和有趣。
京剧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艺术形式,小学生不可能通过一两节课的学习,就很好地领会京剧艺术表演的精髓。在教学中,教师不能“硬着陆”,而要以情境为先,通过创设符合京剧作品特点、学生喜欢参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京剧的兴趣,为艺术表现奠定基础;要以京腔为基,通过充分聆听、感受与模仿,让京腔、京韵、京味更纯正、更地道,为艺术表现把脉定向;要以乐器为媒,从武场乐器到京胡、再到整个乐队,通过观奏、演奏等方式,拉进学生与京剧音乐的距离,为艺术表现蓄力赋能;要以角色为线,推动学生对京剧作品剧情的了解,让学生的艺术表现素养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许靓.京剧进课堂所面临的困境与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3]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张志琴.“京”典永流传——小学京剧进校园的实践与探究[J].教学月刊·小学综合版,2018(10).
(责任编辑:李晶)
关键词:艺术表现能力;核心素養;京剧;关键能力
艺术表现能力是指通过演唱、演奏综合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活动,表达音乐艺术美感和情感内涵的实践能力。艺术表现不仅是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人文底蕴”中的基本要点。京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各个方面都有一套规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开展小学音乐京剧内容教学时,一些教师基于自身对京剧了解不够、对课程内容研究不透、对京剧表演能力不足等原因,忽略京剧教学内容,让学生对京剧的学习仅停留在“听一听”“哼一哼”的浅体验阶段。本文以《灯官报灯名》教学为例,探寻这一教学难题的纾困之策。
一、设计思维导图,搭建提升艺术表现力的教学框架
《灯官报灯名》是苏少版音乐教材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巧嘴巴”中的教学内容,本单元共有《我家小院嘴巴多》《乃呦乃》《小小音乐会》《看大戏》等五首音乐作品。从纵向单元维度看,《灯官报灯名》是京剧体裁音乐作品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初次“亮相”。《灯官报灯名》是一段京白数板,选自京剧《打龙袍》,表现的是灯官(丑角)向皇帝“报灯名”的有趣场景。《灯官报灯名》的念白内容只有十句话(十盏花灯名),涉及的京剧基本功是“唱念做打”中的“念”和“做”,所用到的伴奏乐器主要是武场乐器“板”和“小锣”,灯官的角色行当是“丑角”。从横向单元维度看,《灯官报灯名》的教学目标应落脚于增强学生对自然界、生活中和祖国艺术瑰宝中多种音乐的兴趣和魅力,让学生对拥有“巧嘴巴”充满期望。为了拉近二年级学生与京剧的距离,在本课教学中,笔者创设了“花灯会”的教学情境,通过“看花灯”“报花灯”“演灯官”等教学活动,为学生参与京剧表演搭建教学支架,构建对标核心素养、提升艺术表现的课堂样态。(见图1)
二、“趣—韵—奏—演”,有效贯通艺术表现、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
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京剧体裁作品学习兴趣不浓,再加上多数音乐教师对京剧表演存在“技能盲区”,开展京剧表演时,经常“张不开嘴”“迈不开腿”,这更加导致教学过程难以指向核心素养及关键能力的提升。在本课教学中,笔者以“趣—韵—奏—演”为教学主线,通过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感受音乐,通过趣味化的活动表现音乐,让“艺术表现”与“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有效贯通。
(一)情境为“先”,激京剧之趣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兴趣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和终身喜爱音乐的必要前提。在营造“童趣京剧”的课堂氛围时,教师应当从“情境教学”入手,激发学生参与“艺术表现”的热情,让学生在课堂中“以情入‘境’”,“境中达‘情’”。《灯官报灯名》的十盏花灯名都在“灯”上押韵,而灯官(丑角)诙谐的表演方式,也是二年级学生所喜爱的。把握了以上特点,笔者在教学中创设了“花灯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创设“花灯会”教学情境前,笔者把“灯官报灯名”用到的两件伴奏乐器——“板”和“小锣”带进了音乐课堂,请学生们通过聆听和演奏,感受两件打击乐器的音色特点,思考在哪些场合见到过这两件乐器,进而创设本课“花灯会”的教学情境。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在我(灯官)出场的音乐中,你们听到了哪些乐器的声音?
生:我听到了锣声。
师:有锣,锣有很多种,刚才的音乐里有大锣和小锣的声音,这就是小锣,听——(老师拿出小锣敲击开场音乐的节奏,边敲边念节奏)
师:刚才的音乐中,还有一件京剧伴奏乐器,瞧,就是这个“板”。它长什么样?
生:它是红色木头做的。
生:它有两片木板。
生:它还有一根红绳子绑在板上。
师:(老师一边打板,一边总结学生说的),请你来试一试?
师:今天这两件乐器,要带咱们去看一场“花灯会”。你们看这是什么花灯?(课件中出示图片)
生:是“熊出没”花灯。
师:那你们看到了哪些动漫人物的花灯呢?
师:熊大熊二灯,奇奇强哥灯。(教师用京白数板的方式,总结学生看到的花灯人物)
“熊出没”花灯展示过后,教师又在课件中呈现出“西游记”主题花灯,同样用打板念白的方式,对“花灯会”进行总结:“往前走,又有灯:悟空、白龙马和唐僧,八戒还有沙和尚。”笔者将两个动漫主题的花灯作为教学导入的内容,是基于本课试上时遇到的两个问题:学生初听《灯官报灯名》时笑场和学生学习念白时兴趣不足。“灯官”的声音滑稽、有趣,再加上板与小锣的伴奏,学生初听时会“哈哈大笑”。教师通过“数板”的形式对动漫花灯进行总结,已经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对京白数板有了初步的感受。动漫花灯的出现最大程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念花灯”做了有效的铺垫。
(二)京腔为“基”,品京剧之韵
教学中,以培养绝大多数学生能达到的艺术表现能力为原则,重在通过艺术表演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能力。《灯官报灯名》中的念白内容对二年级学生来说很容易,但是如果培养绝大多数学生念出京白数板的韵味,那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为了让学生在念白中更有韵味,教师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实践中,最大限度发挥其动耳、动眼、动口、动手等各项感官的能动性。本课教学中,笔者通过“读”“看”“标”三步骤,让学生品味京腔京韵。
“读”:读课题名,体会“儿话音”。在“灯官报灯名”一课中,京腔的“韵味”应该是贯穿式的,而非先读念词和节奏,再来学习京白数板的独特韵味。在本课“教学导入”的最后一个环节“引课题”中,笔者在课件中出示了课题“灯官报灯名”后,带着学生们读课题名称,并挖掘出“官”——“guan er”和“名”——“ming er”这两个儿话音的发音,让学生感受京白数板中的京腔京韵和北京话的儿话音特点。 “看”:看花灯图,体会“文化内涵”。《灯官报灯名》中的十盏花灯,有的是民间的吉祥图案,如“一团和气灯”“三阳开泰灯”“四季平安灯”;有的是民间传说,如“和合二圣灯”“八仙过海灯”;还有的是历史典故,如“七国封相灯”“十面埋伏灯”等,每一盏花灯都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为了让学生读出花灯的韵味,笔者还为每一盏花灯配了一张对应的花灯图(见图2),让学生了解每一盏花灯的含义,引导学生增进对花灯文化内涵的了解,读出每一盏花灯特有的韵味。
“标”:标灯官帽,体会“念白重音”。丑角在《灯官报灯名》的念白中,每一盏花灯中还有一个明显的“重音”,这也是学生读出京剧韵味的有效辅助手段。笔者在“一团和气灯”中的“和”、“和合二圣灯”中的“圣”、“三阳开泰灯”中的“泰”、“四季平安灯”中的“安”、“五子夺魁灯”中的“魁”、“六国封相灯”中的“相”、“七财子禄灯”中的“禄”、“八仙过海灯”中的“海”、“九子十成灯”中的“成”和“十面埋伏灯”中的“埋”上,标注上“灯官帽”的图片,提醒学生念准每一盏花灯的“念白重音”。
(三)樂器为“媒”,听京剧之声
音乐要素越少的作品,学生表现的难度往往越大。以本课为例,这一段京白数板主要有三个音乐要素:节奏、京腔和乐器。纵观小学音乐教材中六首京剧体裁的音乐作品,京剧的伴奏乐器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在本课中,笔者把“板”和“小锣”作为串联教学过程的主线,发挥这两件打击乐器“媒介”的作用。
一是发挥“板”的串联作用。在教学导入环节,教师把“板”带进了音乐课堂,请同学们通过观看乐器外形、聆听音色特点、学习演奏技法等,增进对“板”的了解。在随后的动漫花灯会中,教师通过打板总结的方式,让乐器融入本课教学中;在“报花灯”新授环节中,用“板”串联起“听花灯名”“看花灯图”“报花灯名”等教学环节;在“演灯官”环节中,用“板”为“灯官”提供节奏和情境支持,让“板”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真正做到贯穿始终。
二是发挥“小锣”的声势作用。在京剧表演中,小锣一般用于戏曲人物出场或者转场伴奏。在本课教学中,教师把小锣安排在“板”之后出现并请学生来介绍和演奏,增进学生对小锣的了解;随后,教师请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场景会出现这些乐器,加深学生对“小锣”声势音色特点的了解。在《灯官报灯名》的“扮灯官”环节中,教师请学生按照节奏鸣锣,其他同学拍手,教师为“灯官”扮上灯官帽和白色的鼻贴,让学生体会武场伴奏乐器在京剧表演中的重要作用。
(四)角色为“线”,助京剧之演
京剧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与艺术家的生活经历和国家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因此,京剧教学也是学生了解国情、了解历史的机会。《灯官报灯名》选自京剧《打龙袍》,剧中的主要人物有灯官、包拯、皇帝、皇后等。在整剧的剧情发展中,灯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与人们对丑角“插科打诨”的滑稽形象认识存在一些反差。在“报花灯”中的“讲故事”环节,笔者在网络上找来了完整版《灯官报灯名》的音频,请学生在聆听中思考,灯官的花灯会是给谁办的?花灯会上还有哪些人物?随后,笔者借助人物角色图(包拯、皇帝、皇后、灯官),向学生介绍《打龙袍》的故事概要。
了解了人物角色故事后,学生对“灯官”的角色定位也就更加准确了。在“演灯官”环节中,学生们一个个化身“小戏精”,摇头晃脑地表现出灯官幽默风趣的特点,让“灯官”的形象更加生动和具体。为了突出丑角的“做功”特点,教师还在课堂上播放了《灯官报灯名》的视频片段,让学生学一学视频中灯官的动作、观察灯官的扮相特点。随后,教师还为现场表演的“灯官”贴上白色的鼻贴(代替丑角脸上的“白粉”),让学生在表演“灯官”时更加鲜活和有趣。
京剧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艺术形式,小学生不可能通过一两节课的学习,就很好地领会京剧艺术表演的精髓。在教学中,教师不能“硬着陆”,而要以情境为先,通过创设符合京剧作品特点、学生喜欢参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京剧的兴趣,为艺术表现奠定基础;要以京腔为基,通过充分聆听、感受与模仿,让京腔、京韵、京味更纯正、更地道,为艺术表现把脉定向;要以乐器为媒,从武场乐器到京胡、再到整个乐队,通过观奏、演奏等方式,拉进学生与京剧音乐的距离,为艺术表现蓄力赋能;要以角色为线,推动学生对京剧作品剧情的了解,让学生的艺术表现素养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许靓.京剧进课堂所面临的困境与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3]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张志琴.“京”典永流传——小学京剧进校园的实践与探究[J].教学月刊·小学综合版,2018(10).
(责任编辑: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