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构建课程思政长效机制研究

来源 :启迪·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ongyongdezhang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全面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实质,准确把握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对于探索一条适合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长效机制,构建课程思政立体育人新格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课程思政;育人;长效机制
  长期以来,高校存在较为明显的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相分离的现象,部分老师由于缺乏对课程思政的正确认识,错误地认为专业知识教育、技能培养才是他们的主要工作职责,忽视了对学生思想价值的引导,严重影响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創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这次会议从战略高度为高校思政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高校纷纷开始探索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基本路径,力求各门课程都要真正“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2017年12月,教育部党组印发了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坚持育人导向,突出价值引领,建立健全系统化育人长效机制,特别是统筹推进课程育人,以此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更进一步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由此可见,课程思政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加快推进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化,让所有课程、所有教师都自觉承担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切实把知识教育、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各门学科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是迫在眉睫的现实课题。
  一、课程思政涵义解析
  所谓课程思政,就是高校的全部课程都要依据课程特点,挖掘自身潜藏的德育元素,利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实现各门课程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机融合的育人理念与育人实践,确保其他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全面理解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与核心要义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把握:
  1、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体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育才先育人,育人先育德。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铸魂育人的伟大工程,事关中华民族的前途未来。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受年龄、阅历等的限制,面对纷繁复杂、快速变化的社会现象,容易感到困惑甚至迷失方向,因此,高校必须抓住这一时期,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强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帮助大学生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更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依托课程体系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从课程思政的提出来看,其目的本身就是为了实现各门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每一学科、每一门课程都承载着一定的精神重塑和价值引导的功能,知识的传授与价值的引领是相互融合,彼此渗透的。要解决好当前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的现象,必须要将各门课程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各自学科的特殊视野、理论和方法,创新专业课程话语体系,通过确立教学目标、优化课程设计、加强教学管理等手段,深入挖掘各学科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形成教育合力,实现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统一。只有当各门课程都能真正承担起育人功能,才能切切实实“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3、挖掘各门课程的红色“基因”,使大学课堂充满“思政味”。
  专业课与通识课是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它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深入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并结合不同课程的结构特点和思维方法,挖掘其潜藏的红色“基因”, 形成门门课程有思政,个个老师讲思政的良好局面,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隐形课程思政目的。例如,在讲授医学类课程的时候,要加强医德医风和医者仁心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把患者的生命健康放在首位。再比如,讲授农学类课程的时候,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增强学生服务农业、振兴乡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高校构建课程思政长效机制实施路径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要实现高校课程思政的健康发展,需要统一领导、科学谋划、重点突出,构建课程思政长效机制。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领航示范作用。
  课程思政建设需要科学理论作指导。一是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领航、示范和辐射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课程思政建设如果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课程思政绝不能陷于空洞的口号,而要切切实实的深入学习理论,用科学理论指导具体工作。二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支撑。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遇到的或与教学相关的理论问题作为科研重点,及时加以研究解决,并把科研成果有效转化为教学内容,实现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教育教学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三是强化和保证传统思政课程的示范效应,凸显其作为主渠道、主课堂的显性功能,推进教学改革,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组建由思政课教师和课程思政教师共同参与的教学团队,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形成育人合力。
  2、提升教师德育意识和价值引领能力。
  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教师。教师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取向、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只有教师对核心价值观有深刻的理解并真心认同,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将其传递给学生、感染学生。一是课程思政教师要摒弃以往“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课教师的事情,专业课教师只负责专业知识传授”的陈旧观念,对于专业教师而言,课程思政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加强教师的德育理论素养,提升教师的育人意识,教师只有先自我教育并形成内在认同之后才能自觉承担起课程思政的育人职责。二是要切实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相结合的能力。例如,教师发展中心可以举相关培训、讲座,聘请知名学者、教授来校讲学,加强沟通交流,帮助课程思政老师快速解决困惑,指导他们尽快参与到课程思政的建设中来,同时开办课程思政教师工作坊,邀请思政课教师进行教学展示,学习和借鉴思政课教师是如何在知识传授过程中进行价值引导,真正打造一批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课程思政教师。   3、遵循教书育人规律的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实现“课程思政”目标的基本路径,要让课堂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课程的开发设计就要从大学生求知需求出发,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立足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优势,进行系统设计,确保教学内容丰富翔实,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一是坚持要让学生真学真懂真信。课程思政既要紧扣时代发展,同时也要回应学生关切,把脉学生需求。通过创新课堂教学环节,例如设置翻转课堂、讨论式教学、案例分析、情景剧、演讲、辩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这些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中引发思考,在潜移默化中达到认知、情感与理智的共鸣,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科学合理、实事求是地设定课程思政的重点和目标,围绕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实施、实践教学等环节,撰写教学设计方案,努力做到知识教育与价值引领相互印衬,内在契合。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适合进行课程思政的设计,对于这部分内容,不能人为强求,更不要生拉硬扯,添油加醋的创造思政元素。三是要按照课程门类设计完整的课程体系,根据这些课程的性质及特点设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目前高校的课程门类大致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教育课和实践类课程,公共基础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锤炼品德意志,陶冶情操等。专业教育课程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優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如在《食品安全》这门课程中思政教育的目标是什么,以及如何达到思政育人的目的,注重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与人文性。实践类课程着力促进学生学思结合、知行合一、主动学习、主动实践、自我成长的精神,注重培养学生在实践中体察国情民情,在工作中增长智慧才干。
  4、建立健全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
  课程思政建设归根到底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服务的,因此,课程思政的发展不能是一时起意,而要着眼长远发展,这需要有健全的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作保障。一是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建立相对客观的考核标准与评价体系,要研究制定科学多元的课程思政评价标准,定期对课程思政建设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建立常态化评价模式,落实校领导、教学督导、教师同行三级听课制度,同时还要考核学生对老师的认可度,以及学生在思想、行为等方面的知识内化与价值认同,防止课程思政建设出现碎片化、随意化的情形。二是进一步完善教学激励机制,建立以教学效果为导向的激励机制。要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建设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实行岗位动态管理。
  总之,课程思政是在新时代“大思政”格局下进行的有益探索,只有不断加深对课程思政的规律性认识,将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相统一,才能逐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石丽艳.关于构建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思考[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05)
  [2]王学俭.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2)
  [3]吴月齐.试论高校推进“课程思政” 的三个着力点[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01)
  [4]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 .中国高等教育,2017(15/16)
  [5]肖香龙,朱珠.“大思政”格局下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8(10)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慢性重度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出现血B型利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浓度正常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的方法观察心功能Ⅲ~Ⅳ级的慢性重度心衰患者57例.血BNP浓度正常的13例患者为研究组(A组),血BNP浓度明显升高的44例为对照组(B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判定血BNP浓度正常对于慢性重度心衰患者的意义.结果 两组患者的基线情况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治疗包括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及多种抗栓药物的合理、联合应用等.阿司匹林在冠心病的救治与二级顶防中,可以使严重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25%,非致命心肌梗死下降1/3,所有血管事件下降1/6;其与多种抗栓药物(包括抗血小板、抗凝和溶栓药物)联合应用的疗效已由大量临床研究证实并写入各国ACS的治疗指南。
期刊
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办的中华医学会第13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将于2011年6月在哈尔滨召开。本次会议为一类重点学术年会,是我国心血管病学界的学术盛会,本次大会内容丰富,将有中国的新指南发布,大规模的临床研究介绍,解读国外大型研究方式以带动国内研究。同时开设影像培训、继续教育、青年医师论坛、英文演讲比赛、壁报等分会场。会议设立固定的命名论坛——以杰出贡献的专家命名奖励项日,颁发
摘要:绘画作为艺术治疗的一种形式,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很多国家的中小学纷纷采用绘画的形式来开展心理辅导。绘画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有着广泛的前景,它不仅能让中小学生更好地表达自我,调整身心,还能让他们在绘画的过程中认清自我,宣泄情绪,悦纳自我,完成自我建构和整合。  关键词:绘画心理;学科教学;教学融合  融入绘画心理理念的小学学科教学实践尝试将绘画心理理念与普通的小学学科教育有机结合,
期刊
目的 评价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疗效.方法 入选2004年9月至2008年11月接受急诊PCI的STEMI患者1446例,其中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患者(心脏骤停组)49例,无院前心脏骤停患者(无心脏骤停组)1397例.分析患者住院期间和出院后1年的临床情况,包括总病死率、心脏不良事件、卒中及出血事件等.结果 与无心脏骤停组比较,心
目的 了解拉萨市城镇30至70岁藏族男性和女性人群的高血压患病分布情况.方法 2006年10月至11月,应用横断面的方法单纯随机抽样,调查了371名30至70岁藏族男性和女性.对入选居民进行标准化的问卷调查,并测量血压及体质指数、腰臀之比等体格指标.结果 拉萨市城镇居民30至70岁人群的高血压总患病率为40.2%,男性和女性高血压患病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性为36.6%,女性为40.9%,P=0
摘要: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相信教师也能够明白其中的重要性。关键在于让学生如何也意识到,自然是在课堂上多做解释。并且让学生知道,阅读也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对语文学习有着帮助,也是极为重要的事情。可是以往的教学中,教师都是重知识轻能力,因此忽略了阅读教学,也没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在语文学习中能力不足,成绩提高的不明显。教师需要了解到的是,阅读对学生的一声发展非常重要,所以不应该摒弃
期刊
目的 探讨我国35~64岁人群血清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水平与不同心血管病事件发病危险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 ,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1992年建立的中国多省市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队列中35~64岁基线无心血管疾病且资料完整的29937名研究对象的基线non-HDL-C水平和12年间急性冠心病事件(AGE)、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ICVD)的发
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制订并发表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上的各种有关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南对临床诊疗工作具有指导和规范作用,深受广大临床工作者的喜爱,并成为案头必备的参考资料。为紧跟本学科循证医学发展的新证据,我们组织专家及时对指南进行适时的更新与完善。2007-2010年刊出了多重心血管病危险综合防治建议、心肌病诊断和治疗建议、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疗指南、不稳定性心绞痛和
目的 探讨30岁以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病变特征.方法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共360例因胸痛或胸部不适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确诊AMI患者,对其中7例(1.9%)年龄≤30岁患者[男性4例,年龄(25±5)岁]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电话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2±9)个月.结果6例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例为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造影发现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