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全面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实质,准确把握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对于探索一条适合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长效机制,构建课程思政立体育人新格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课程思政;育人;长效机制
长期以来,高校存在较为明显的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相分离的现象,部分老师由于缺乏对课程思政的正确认识,错误地认为专业知识教育、技能培养才是他们的主要工作职责,忽视了对学生思想价值的引导,严重影响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創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这次会议从战略高度为高校思政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高校纷纷开始探索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基本路径,力求各门课程都要真正“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2017年12月,教育部党组印发了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坚持育人导向,突出价值引领,建立健全系统化育人长效机制,特别是统筹推进课程育人,以此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更进一步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由此可见,课程思政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加快推进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化,让所有课程、所有教师都自觉承担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切实把知识教育、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各门学科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是迫在眉睫的现实课题。
一、课程思政涵义解析
所谓课程思政,就是高校的全部课程都要依据课程特点,挖掘自身潜藏的德育元素,利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实现各门课程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机融合的育人理念与育人实践,确保其他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全面理解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与核心要义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把握:
1、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体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育才先育人,育人先育德。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铸魂育人的伟大工程,事关中华民族的前途未来。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受年龄、阅历等的限制,面对纷繁复杂、快速变化的社会现象,容易感到困惑甚至迷失方向,因此,高校必须抓住这一时期,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强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帮助大学生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更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依托课程体系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从课程思政的提出来看,其目的本身就是为了实现各门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每一学科、每一门课程都承载着一定的精神重塑和价值引导的功能,知识的传授与价值的引领是相互融合,彼此渗透的。要解决好当前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的现象,必须要将各门课程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各自学科的特殊视野、理论和方法,创新专业课程话语体系,通过确立教学目标、优化课程设计、加强教学管理等手段,深入挖掘各学科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形成教育合力,实现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统一。只有当各门课程都能真正承担起育人功能,才能切切实实“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3、挖掘各门课程的红色“基因”,使大学课堂充满“思政味”。
专业课与通识课是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它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深入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并结合不同课程的结构特点和思维方法,挖掘其潜藏的红色“基因”, 形成门门课程有思政,个个老师讲思政的良好局面,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隐形课程思政目的。例如,在讲授医学类课程的时候,要加强医德医风和医者仁心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把患者的生命健康放在首位。再比如,讲授农学类课程的时候,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增强学生服务农业、振兴乡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高校构建课程思政长效机制实施路径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要实现高校课程思政的健康发展,需要统一领导、科学谋划、重点突出,构建课程思政长效机制。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领航示范作用。
课程思政建设需要科学理论作指导。一是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领航、示范和辐射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课程思政建设如果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课程思政绝不能陷于空洞的口号,而要切切实实的深入学习理论,用科学理论指导具体工作。二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支撑。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遇到的或与教学相关的理论问题作为科研重点,及时加以研究解决,并把科研成果有效转化为教学内容,实现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教育教学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三是强化和保证传统思政课程的示范效应,凸显其作为主渠道、主课堂的显性功能,推进教学改革,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组建由思政课教师和课程思政教师共同参与的教学团队,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形成育人合力。
2、提升教师德育意识和价值引领能力。
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教师。教师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取向、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只有教师对核心价值观有深刻的理解并真心认同,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将其传递给学生、感染学生。一是课程思政教师要摒弃以往“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课教师的事情,专业课教师只负责专业知识传授”的陈旧观念,对于专业教师而言,课程思政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加强教师的德育理论素养,提升教师的育人意识,教师只有先自我教育并形成内在认同之后才能自觉承担起课程思政的育人职责。二是要切实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相结合的能力。例如,教师发展中心可以举相关培训、讲座,聘请知名学者、教授来校讲学,加强沟通交流,帮助课程思政老师快速解决困惑,指导他们尽快参与到课程思政的建设中来,同时开办课程思政教师工作坊,邀请思政课教师进行教学展示,学习和借鉴思政课教师是如何在知识传授过程中进行价值引导,真正打造一批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课程思政教师。 3、遵循教书育人规律的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实现“课程思政”目标的基本路径,要让课堂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课程的开发设计就要从大学生求知需求出发,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立足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优势,进行系统设计,确保教学内容丰富翔实,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一是坚持要让学生真学真懂真信。课程思政既要紧扣时代发展,同时也要回应学生关切,把脉学生需求。通过创新课堂教学环节,例如设置翻转课堂、讨论式教学、案例分析、情景剧、演讲、辩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这些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中引发思考,在潜移默化中达到认知、情感与理智的共鸣,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科学合理、实事求是地设定课程思政的重点和目标,围绕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实施、实践教学等环节,撰写教学设计方案,努力做到知识教育与价值引领相互印衬,内在契合。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适合进行课程思政的设计,对于这部分内容,不能人为强求,更不要生拉硬扯,添油加醋的创造思政元素。三是要按照课程门类设计完整的课程体系,根据这些课程的性质及特点设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目前高校的课程门类大致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教育课和实践类课程,公共基础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锤炼品德意志,陶冶情操等。专业教育课程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優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如在《食品安全》这门课程中思政教育的目标是什么,以及如何达到思政育人的目的,注重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与人文性。实践类课程着力促进学生学思结合、知行合一、主动学习、主动实践、自我成长的精神,注重培养学生在实践中体察国情民情,在工作中增长智慧才干。
4、建立健全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
课程思政建设归根到底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服务的,因此,课程思政的发展不能是一时起意,而要着眼长远发展,这需要有健全的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作保障。一是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建立相对客观的考核标准与评价体系,要研究制定科学多元的课程思政评价标准,定期对课程思政建设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建立常态化评价模式,落实校领导、教学督导、教师同行三级听课制度,同时还要考核学生对老师的认可度,以及学生在思想、行为等方面的知识内化与价值认同,防止课程思政建设出现碎片化、随意化的情形。二是进一步完善教学激励机制,建立以教学效果为导向的激励机制。要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建设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实行岗位动态管理。
总之,课程思政是在新时代“大思政”格局下进行的有益探索,只有不断加深对课程思政的规律性认识,将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相统一,才能逐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石丽艳.关于构建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思考[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05)
[2]王学俭.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2)
[3]吴月齐.试论高校推进“课程思政” 的三个着力点[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01)
[4]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 .中国高等教育,2017(15/16)
[5]肖香龙,朱珠.“大思政”格局下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8(10)
关键词:课程思政;育人;长效机制
长期以来,高校存在较为明显的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相分离的现象,部分老师由于缺乏对课程思政的正确认识,错误地认为专业知识教育、技能培养才是他们的主要工作职责,忽视了对学生思想价值的引导,严重影响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創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这次会议从战略高度为高校思政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高校纷纷开始探索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基本路径,力求各门课程都要真正“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2017年12月,教育部党组印发了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坚持育人导向,突出价值引领,建立健全系统化育人长效机制,特别是统筹推进课程育人,以此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更进一步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由此可见,课程思政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加快推进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化,让所有课程、所有教师都自觉承担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切实把知识教育、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各门学科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是迫在眉睫的现实课题。
一、课程思政涵义解析
所谓课程思政,就是高校的全部课程都要依据课程特点,挖掘自身潜藏的德育元素,利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实现各门课程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机融合的育人理念与育人实践,确保其他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全面理解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与核心要义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把握:
1、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体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育才先育人,育人先育德。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铸魂育人的伟大工程,事关中华民族的前途未来。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受年龄、阅历等的限制,面对纷繁复杂、快速变化的社会现象,容易感到困惑甚至迷失方向,因此,高校必须抓住这一时期,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强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帮助大学生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更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依托课程体系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从课程思政的提出来看,其目的本身就是为了实现各门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每一学科、每一门课程都承载着一定的精神重塑和价值引导的功能,知识的传授与价值的引领是相互融合,彼此渗透的。要解决好当前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的现象,必须要将各门课程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各自学科的特殊视野、理论和方法,创新专业课程话语体系,通过确立教学目标、优化课程设计、加强教学管理等手段,深入挖掘各学科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形成教育合力,实现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统一。只有当各门课程都能真正承担起育人功能,才能切切实实“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3、挖掘各门课程的红色“基因”,使大学课堂充满“思政味”。
专业课与通识课是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它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深入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并结合不同课程的结构特点和思维方法,挖掘其潜藏的红色“基因”, 形成门门课程有思政,个个老师讲思政的良好局面,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隐形课程思政目的。例如,在讲授医学类课程的时候,要加强医德医风和医者仁心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把患者的生命健康放在首位。再比如,讲授农学类课程的时候,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增强学生服务农业、振兴乡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高校构建课程思政长效机制实施路径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要实现高校课程思政的健康发展,需要统一领导、科学谋划、重点突出,构建课程思政长效机制。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领航示范作用。
课程思政建设需要科学理论作指导。一是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领航、示范和辐射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课程思政建设如果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课程思政绝不能陷于空洞的口号,而要切切实实的深入学习理论,用科学理论指导具体工作。二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支撑。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遇到的或与教学相关的理论问题作为科研重点,及时加以研究解决,并把科研成果有效转化为教学内容,实现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教育教学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三是强化和保证传统思政课程的示范效应,凸显其作为主渠道、主课堂的显性功能,推进教学改革,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组建由思政课教师和课程思政教师共同参与的教学团队,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形成育人合力。
2、提升教师德育意识和价值引领能力。
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教师。教师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取向、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只有教师对核心价值观有深刻的理解并真心认同,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将其传递给学生、感染学生。一是课程思政教师要摒弃以往“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课教师的事情,专业课教师只负责专业知识传授”的陈旧观念,对于专业教师而言,课程思政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加强教师的德育理论素养,提升教师的育人意识,教师只有先自我教育并形成内在认同之后才能自觉承担起课程思政的育人职责。二是要切实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相结合的能力。例如,教师发展中心可以举相关培训、讲座,聘请知名学者、教授来校讲学,加强沟通交流,帮助课程思政老师快速解决困惑,指导他们尽快参与到课程思政的建设中来,同时开办课程思政教师工作坊,邀请思政课教师进行教学展示,学习和借鉴思政课教师是如何在知识传授过程中进行价值引导,真正打造一批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课程思政教师。 3、遵循教书育人规律的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实现“课程思政”目标的基本路径,要让课堂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课程的开发设计就要从大学生求知需求出发,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立足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优势,进行系统设计,确保教学内容丰富翔实,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一是坚持要让学生真学真懂真信。课程思政既要紧扣时代发展,同时也要回应学生关切,把脉学生需求。通过创新课堂教学环节,例如设置翻转课堂、讨论式教学、案例分析、情景剧、演讲、辩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这些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中引发思考,在潜移默化中达到认知、情感与理智的共鸣,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科学合理、实事求是地设定课程思政的重点和目标,围绕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实施、实践教学等环节,撰写教学设计方案,努力做到知识教育与价值引领相互印衬,内在契合。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适合进行课程思政的设计,对于这部分内容,不能人为强求,更不要生拉硬扯,添油加醋的创造思政元素。三是要按照课程门类设计完整的课程体系,根据这些课程的性质及特点设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目前高校的课程门类大致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教育课和实践类课程,公共基础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锤炼品德意志,陶冶情操等。专业教育课程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優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如在《食品安全》这门课程中思政教育的目标是什么,以及如何达到思政育人的目的,注重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与人文性。实践类课程着力促进学生学思结合、知行合一、主动学习、主动实践、自我成长的精神,注重培养学生在实践中体察国情民情,在工作中增长智慧才干。
4、建立健全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
课程思政建设归根到底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服务的,因此,课程思政的发展不能是一时起意,而要着眼长远发展,这需要有健全的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作保障。一是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建立相对客观的考核标准与评价体系,要研究制定科学多元的课程思政评价标准,定期对课程思政建设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建立常态化评价模式,落实校领导、教学督导、教师同行三级听课制度,同时还要考核学生对老师的认可度,以及学生在思想、行为等方面的知识内化与价值认同,防止课程思政建设出现碎片化、随意化的情形。二是进一步完善教学激励机制,建立以教学效果为导向的激励机制。要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建设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实行岗位动态管理。
总之,课程思政是在新时代“大思政”格局下进行的有益探索,只有不断加深对课程思政的规律性认识,将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相统一,才能逐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石丽艳.关于构建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思考[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05)
[2]王学俭.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2)
[3]吴月齐.试论高校推进“课程思政” 的三个着力点[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01)
[4]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 .中国高等教育,2017(15/16)
[5]肖香龙,朱珠.“大思政”格局下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