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界定暴力语言的内涵,分析暴力语言的特点,探讨暴力语言的机制及成因。暴力语言是说话人个人情感态度表达的语言工具,可用于自身和他人,表达强烈的愤怒、无奈、懊恼、嘲笑、歧视、辱骂等主观感情色彩,通常会引起听话者反感、厌恶、排斥等心理反应,常出现在口语语体中,可以单说单用,具有显隐性、指称性、威胁性和多样性的特点。语言自身的变化是暴力语言形成的机制,人际交流是形成的方式,短视频等网络媒介是传播的平台。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暴力语言;网络暴力语言
一、研究背景
语言具有社会属性,社会各要素的变化会相应地引起语言的变化。随着新媒体的兴起,网络语言越来越成为语言学家所关注的内容。微信、微博、抖音等各种社交媒体的建立,都是以语言的社会功能为基础,即更及时、准确、鲜活地傳递信息和进行人际交流。社会的发展变化最先体现在词汇上,所以伴随这些新媒体发展的首先是语言中的词汇或者句子,特别是一些带有贬义色彩的词汇单位,会以极快的速度“蹿红”。根据我们的观察,相较于其他的词汇单位,当这些带有贬义色彩的词汇单位出现在诙谐打趣的情境中时,以听者能够顺利接受的方式编排信息,拉近言语距离,迅速引起大量民众的跟风。例如,2019年9月,一位昵称为“二龙湖二哥”的用户在快手app上发布了一则短视频。视频中一位老大爷身穿红色短袖,肩披绿色围巾,嘴里说着“老弟,你没有活,就是呆着。我曹,好残忍。卧槽无情。”视频一经发布,就迅速火爆全网。
20世纪90年代后,学界就已经注意到语言暴力的现象,但较多集中于传播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领域,主要有李宪玲(《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分析及对策》,2010)、杨东伟(《网络语言暴力形成的社会心理机制探究》,2011)等。真正从语言学的角度研究暴力语言始于2009年,主要是三篇文献:廖广莉《“暴力”标语口号的语言评价》、李凤琴《暴力语言的社会成因及其对儿童言语行为的影响》、李妍《论语言暴力》。之后,语言学界对暴力语言的研究逐渐兴盛,有23篇,占所有研究暴力语言文献的4.87%,主要有党永刚(2011)、康家珑(2011)、李树慧(2013)、毛延生(2013)、王静(2012;2013)、梁慧婷(2016)、洪一博(2017)、王玥(2017)、李子娟(2017)、朱淳熙、刘文宇(2018)、任仝(2019)等。这些论文的研究对象都是语言暴力,研究内容主要围绕语言暴力的特点、语用理据、隐喻机制以及形成的动因等,即还有许多地方有待深入挖掘和讨论。首先,对暴力语言的定义存在较大分歧,尚未形成一致的、权威的认识。其次,专门从语言学角度来研究暴力语言的形式、结构、用法特点等方面的成果缺失。另外,虽然有些论文研究涉及网络上的暴力语言,但所选语料却是口语中的语句,研究对象、研究范围不统一,并不严谨。对此,本项目组以暴力语言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形式上、结构上和用法上的特点,概括其在言语交际中的功能,分析暴力语言形成的机制和动因,并对如何正确对待暴力语言提出一些建议。
二、什么是暴力语言
1、暴力
从形式上来看,“暴力语言”是一个偏正词组,由修饰成分“暴力” 和被修饰成分“语言”构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暴力”的解释是:
(1)强制的力量;武力
(2)特指国家的强制力,如:军队、警察、法庭对于敌对阶级是一种暴力
也就是说,“暴力”本身是中性词,随着出现语境的不同而被赋予不同的感情色彩。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其他相关词组得到解释,如“暴力革命”指被压迫阶级或被压迫民族以武装力量推翻反动统治或抵御外来侵略,夺取或巩固政权的斗争,是褒义表达;“暴力集团”指进行暴力性非法活动的组织,主要犯罪活动是敲诈勒索、赌博、贩卖毒品、强迫妇女卖淫等,是贬义表达。从刑法的意义上说,“暴力犯罪”中的“暴力”指自然人非法实行的有形物理力。但是,正如杨偃成(2016)所说,现在对“暴力”的定义不再只是政治和法律问题,而需要结合时代和文化特点重新界定其概念的外延和内涵。对此,徐久生在《校园暴力研究》一书中指出,暴力可以分为生理暴力和心理暴力两种。在本文,我们将“暴力语言”中的“暴力”看做一种抽象表达,指以侵略、攻击等方式,引起听话者反感、厌恶、排斥等心理反应的一种语言工具性质。
2、暴力语言
最早使用“暴力语言”一词的是2004年新华社的一篇发文:《美国三面大旗下的阴影》。文中说,“在境外,美国动辄发动战争,用暴力语言说话,剥夺了许多无辜平民最基本的权利——生存权。”这里的“暴力语言”主要是指不符合人道主义的暴力手段。根据我们的检索,关于暴力语言的定义,以往多是从语言暴力的角度来探讨。相关概念主要有:
高杨:语言暴力是指用谩骂、侮辱、蔑视、嘲讽等侮辱歧视性的语言,造成当事人的精神和心理的伤害。多数语言暴力来自地位关系的不平等,受害者通常处于劣势地位。
徐勇刚:使用者为了达到伤害他人精神和心理的目的对他人进行攻击和辱骂的一种语言现象。
龙飞:语言使用者凭借个人的权位,通过非道德的形式进行语言霸权,将他人话语权予以剥夺,同时以个人意愿取而代之,造成他人身心伤害的言语行为。
康家珑:语言暴力既是 “一种严重违背心理平和原则的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相对于强权、军事、警察、行政暴力而言的精神暴力现象。语言暴力具有伤及他人情感、自尊和侮辱心灵的力量。
杨偃成:语言暴力是诉诸于口头的或书面的语言并与语言的暴力行为相关。
以上的定义都是从暴力语言使用结果的角度来谈论的,即认为暴力语言一定是具有伤害性的语言。但是,暴力语言是个人情感态度表达的语言工具,可用于自身和他人,不局限于用来进行语言暴力。所以,不能以语言暴力来定义暴力语言。
综合各家关于语言暴力的论述,结合本研究,我们认为暴力语言是说话人个人情感态度表达的语言工具,可用于自身和他人,表达强烈的愤怒、无奈、懊恼、嘲笑、歧视、辱骂等主观感情色彩,通常会引起听话者反感、厌恶、排斥等心理反应,常出现在口语语体中,可以单说单用。 3、语言暴力
前文指出,以往多从语言暴力的角度来定义暴力语言,这样做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认为,暴力语言和语言暴力是两个不同的术语。首先,暴力语言还在语言范畴内,而语言暴力则属于暴力范畴,是社会学问题。其次,暴力语言讨论的是带有暴力性质的语言;而语言暴力突出语言带来的暴力性伤害。另外,语言暴力一定以由暴力语言为工具,但暴力语言不一定会造成语言暴力。因为除了对别人进行侵略、攻击之外,说话者还可以用暴力语言来宣泄自己的内心情感,而且后者已经成为暴力语言使用的典型语境。例如:
(1)昵称为“滁州同城”的微博用户发布了一段视频,配文“劲爆!实拍滁州街头小三被打现场”。
网友1:活该 应该把一对狗男女一起打 (2019.10.23)
网友2:真的很弱智这个女的,怎么不打你老公 (2019.10.23)
(2)難为我们走狗小艺兴的水军,三更半夜到凌晨和张艺兴这条走狗烂狗一样,临睡和起床第一件事不是刷牙洗脸收拾自己,是替张艺兴这条走狗发通稿踩人…… (2018.8.13 微博用户)
(3)有把刀我都想把这腿砍了,痛得我撕心裂肺……尼玛,老子就是让你走了三个多小时而已嘛,这腿的报复心真强,是我的腿。 (2014.4.28 微博用户)
(4)看这资料真想骂娘!这熊孩子的字真是坑爹,绝对的相当的坑爹! (2013.5.30 微博用户)
在这三个例子中,(1)和(2)中“狗男女”、“弱智”、“走狗”、“烂狗”是说话人对当事人的辱骂,都已经造成了语言暴力;而(3)和(4)中的“老子”、“骂娘”、“坑爹”是说话人对自己当时处境的描写,表达内心的愤怒、无奈等情绪,都没有涉及到暴力的对象。
本文选择以网络暴力语言为语料来研究暴力语言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绝大多数现实口语中的暴力语言都会在网络平台上使用,并发展出众多语言变体。二是现实口语中的暴力语言难以完全收集,网络暴力语言呈现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文本、音频、图片、视频等等,便于语料收集。
所以,网络暴力语言在“质”和“量”上都具有代表性。
三、暴力语言的特点
通过分析语料,我们发现:对于暴力语言,不能只用一个标准来划分类型,而应该选用不同的标准有针对性地分类。从这个角度出发,暴力语言具有显隐性、指称性、威胁性等特点。
1、显隐性
根据说话人所使用的规约性手段,即人们惯常用来表达交际意图的方式,我们将暴力语言分为显性暴力语言和隐性暴力语言两类。比如:“卧槽”和“我操”。“卧槽”是“我操”的变体,但二者又有很大的不同。后者是带有强烈辱骂色彩的词,后面常加称谓语“妈、奶奶、祖宗”等字眼,属于显性暴力语言,其他还有“蠢猪”、“傻鸟”、“矮矬穷等,具有明显的辱骂色彩,即采用的是直接策略,因而属于显性暴力语言。而“卧槽”只能单独出现,通过联系与之相关的谐音来表达辱骂语义,所以属于隐性暴力语言。根据观察,属于隐性暴力语言的语言单位在数量上远远少于显性暴力语言的语言单位,如“狐狸精”等。这是由暴力语言的性质决定的。
2、指称性
指称性暴力语言,主要是使用称谓语和动物语。其中,称谓语中“他妈、他娘、大爷、老子、奶奶”常用,没有“他爸、他爹、大娘”等用法,如“这女的真他妈不是人,谁家宝贝不心疼啊”、“你大爷的”等。动物语主要是使用认知中比人地位低的动物名称,常用“狗、猪、狐狸”等,如“打断她的狗腿”、“狗娘养的”、“双面狗”等。
3、威胁性
威胁性暴力语言,主要是使用诅咒威胁语,如“断子绝孙”、“死全家”、“死无全尸”等,通过对极限最大量的诅咒,以突出说话人的强烈语气,其他还有“不得好死”等。例如,2016年11月1日,演员葛天在微博发文,称“‘假孕骗婚’我已重申重申无数次,没有!绝对没有!谁做过哪怕就是有过这种想法,谁不得好死!同样,谁制造了这个谣言也不得好死!”在这一类型中,最常出现的是与死亡有关的字词。因为在中国传统认知里,不能善终是非常不吉利的一件事,可能会引起种种不好的事端。
4、多样性
多样性是对暴力语言的形式类别而言的,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
音节上,有长有短,可长可短,既可以是两个音节的简单组合,也可以扩展成三个音节以上的形式。以“我操(X)”为例:X的位置上经常出现的是人称+称谓语。人称常用第二人称代词“你”和第三人称代词“他”,称谓语多是“妈”、“奶奶”、“姥姥”、“祖宗”、“大爷”等。
形式上,有五种手段:
①首字母缩写,如“他妈的”说成“TMD”,“奶奶的”说成“NND”等。
②同音或异音代替,如“我操”说成“我日”、“卧槽”,“你妈”说成“尼玛”等。
③纯数字代替,如748表示“去死吧”,8716表示“混蛋”等。
④数字+字母代替,如3CS表示“三畜生”,2QS表示“俩禽兽”等。
⑤特殊符号表示,如 (╰_╯)# 是“找死”的意思、 ( ‵o′)凸 是“我靠”的意思。
通过上述分析,暴力语言具有显隐性、指称性、威胁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有时,很难将某个暴力语言的特点归属于上述四点中的具体一点,因为暴力语言的划分标准是多元的,且其在使用中不断产生语言变体,并不稳固。
四、暴力语言的机制及成因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暴力语言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因素。
1、语言本身
语言具有创造力,可以运用有限的材料进行无限的创造和应用。许多暴力语言的出现,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暴力语言,几乎都是网友对原有语言材料的语义改编之后形成的。比如,“瞎BB”是受到以前BB机的影响而形成的。在上世纪90年代,BB机一响,人们就得满大街找电话。有的人不耐烦,就会抱怨一句:“不是什么正经事,别瞎BB我”。后来,随着BB机的淘汰,这句话被赋予新的内涵,即让对方少说话。有的暴力语言在形成过程中,会受到某些方言的影响。例如,“你Y的瞎叨叨什么”,最初的原型就是“叨逼叨”,后来受到北方方言“逼逼叨叨”的影响,最终以“瞎叨叨”的形式出现在日常交际中。 2、人际交流
在交际中,受个人情绪的影响,人们有时会使用一些情感色彩特别强烈的词语来向对方表示自己此时此刻的情绪。
2.1 宣泄情感
在日常交际中,说话者有时会在情绪激动的时候使用暴力语言,表达惊讶、愤怒、自嘲等含义。特别是在网语境中,听话人不能从语气、语调、表情等判断出说话人的情绪,所以说话人会有意识地使用暴力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从而得到相应的反馈,更好地达到交际互动的效果。比如:“卧槽”是一个在网络上使用得最广泛的词语,是“我操”的同音不同字形式。根据我们对微博用户发帖的观察,这个词似乎可以用来表达说话者所有的情绪,甚至有时只是说话者不经意间说出来的,不表示任何意义,有向话语标记演化趋势。
(5)随份子随得倾家荡产!卧槽,好残忍 卧槽无情!!! (2019.8.26 微博用户)
(6)前几天是反胃恶心,喝粥度日。这两天是吃点就撑,还消化不良!卧槽,好残忍! (2019.7.12 微博用户)
(7)#父母抓阄决定谁陪女儿走下去#好残忍,卧槽,为什么世界上那么多壞到骨子里的人可以苟活着,善良的人却多灾多难! (2019.6.29 微博用户)
(8)被舅舅科普了一波军事力量,然后来微博吃各种科普贴,看了一晚上歼20运20东风巨浪,除了卧槽牛逼就是卧槽牛逼,爆棚的民族自豪感。 (2019.10.1 微博用户)
在这些例子中,(5)表示说话人的一种自嘲语气,随份子的钱花得太多了,以至于要倾家荡产了。(6)表示说话人对现实情况的一种无奈,反胃刚好就消化不良,无可奈何。(7)表达的是一种愤怒的情绪,说话人对父母通过抓阄来决定谁陪女儿这件事很生气。(8)表达的则是一种惊讶的语气,对国家军事力量强大的惊叹。
不仅是“卧槽”,其他一些网络暴力语言也都经常用来表达说话人对某个人、某件事所持的情感态度。比如:
(9)TMD,一个程序员、一个愣头青、一个富二代,凭什么创下10000亿大帝国?(2019.4.26 微信公众号文章)
(10)到今天竟然还有人传照片里面是我岳父!nnd!男的是我哥们!女的是我助理!别再传谣了! (2017.6.8 微博用户)
例(9)中TMD表示作者内心的不服气,例(10)中nnd表示作者的愤怒。
2.2 侵略攻击
侵略攻击是暴力语言产生的直接原因。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平台,能在有限、最快的时间内以文本、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多样的形式还原发生在任何一个地方的事件,网民也可以随时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作出评论。当思想观念、价值体系、生活经验发生强烈冲突的时候,人们有时就会使用一些暴力语言进行攻击。比如:
(11)原贴:“利用教师工作之便,与两名在校女生发生不正当关系”这话说的像是双方自愿通奸被发现一样,明明是强奸!猥亵!诱奸!好吗???
网友1:看来你确实被他强奸了啊!深表慰问。
网友2:垃圾
网友3:滚啊,你妈biss
网友4:你TM有病吧
在这则语料中,“垃圾”、“滚”、“你妈biss”、“你TM有病吧”都是说话人针对网友1的过分言辞发出的,即用言语攻击网友1的观点,同时也表达了愤怒的语气。
(12)原贴:丽江街头一名女子说:“本姑娘生得漂亮……天生丽质,貌美如花,所以不想上班,在此乞讨。”
网友1:做鸡去
网友2:还是个婉约派的“准二奶”。
“做鸡”和“二奶”都是对一些女性的蔑称,属于暴力语言。网友1和网友2对原贴中女子的言行不认同,便采用一些具有强烈贬义色彩的词语攻击对方。
说话人使用暴力语言,有时是由于刻板印象的影响,有时是出于情感认知的冲突,有时是“情到浓时”,但相较于宣泄情感,侵略攻击是使用暴力语言最直接的结果。
3、短视频等网络媒介
近几年,以快手、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APP凭借接地气、有烟火气的特点迅速占据市场,拥有超高的用户量。最初,这些短视频平台容许主播使用暴力语言。之后,随着国家关于净化网络语言的号召,平台官方开始对使用严重暴力语言的主播实行封号处理。但是,粉丝基数多的主播,仍然可以在直播间使用少数暴力语言。特别是,主播受到粉丝言论的影响,会自创一些官方识别不了的暴力语言。例如,“滚犊子”,是一位来自东北的主播经常在直播间使用的暴力语言,后来被众多年轻人使用,比“滚”的辱骂色彩更浓。
由此得知,暴力语言的形成受到语言本身、人际交流和短视频媒介的影响。其中,语言本身的变化是形成的机制,人际交流是形成的方式,短视频等网络媒介是传播的平台。
五、结语
综合上述分析,本项目组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认为暴力语言是说话人个人情感态度表达的语言工具,可用于自身和他人,表达强烈的愤怒、无奈、懊恼、嘲笑、歧视、辱骂等主观感情色彩,通常会引起听话者反感、厌恶、排斥等心理反应,常出现在口语语体中,可以单说单用。然后,以网络暴力语言为例,指出暴力语言可以根据说话人所使用的规约性手段分为显性暴力语言与隐性暴力语言,在内容上有称谓语、动物语和诅咒威胁语三种,形式上有首字母缩写、同音或异音代替、纯数字代替、数字+字母代替和特殊符号表示五种。暴力语言的形成机制是语言本身的变化,形成方式是人际交流,主要有宣泄情感和侵略攻击两种,传播平台是短视频等网络媒介。
从语言本身来看,暴力语言不具有审美价值,是不应该被提倡的。从语言应用的角度来说,暴力语言的传播对个人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具有不良影响,而且对身心健康发展也十分不利。人们使用语言传递信息,进行人际互动。一个完整的互动过程需要交际双方共同经营。暴力语言的使用容易引起其中一方情绪上的反感,从而导致交际难以正常进行。从语言政策来说,2018年3月召开的《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提升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技术水平,对语言文字传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都日益凸显。信息处理中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网络时代语言健康传播成为语言文字工作的新任务。”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倡导克制使用暴力语言,争取做到少说、不说暴力语言,追求真正的语言美。
参考文献
[1]高扬.“疾病隐喻”视角下网络语言暴力的分析研究[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6,(5).
[2]康家珑.从社会语言学看语言暴力的特征[J].运城学院学报,2011,29(1).
[3]杨偃成.大学生网络暴力语言的认知语用分析[J].皖西学院学报,2014,30(4).
[4]杨偃成.关于网络暴力语言界定与分类的探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37(3).
[5]刘文宇,李珂.基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网络语言暴力研究框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
[6]王静.模因论下网络暴力语言的生成机制和进化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
[7]马梦琳,吴建伟.网络流行语中暴力语言的隐喻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3(1).
[8]李英姿.新媒体语境下新兴性别称谓语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7,(4).
[9]王任华.隐喻认知视角的网络语言暴力[J].当代外语研究,2018,(04).
[10]毛延生.语言暴力的语用理据诠释[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2(3).
[11]徐久生.校园暴力研究[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
基金项目:天津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1910065380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暴力语言;网络暴力语言
一、研究背景
语言具有社会属性,社会各要素的变化会相应地引起语言的变化。随着新媒体的兴起,网络语言越来越成为语言学家所关注的内容。微信、微博、抖音等各种社交媒体的建立,都是以语言的社会功能为基础,即更及时、准确、鲜活地傳递信息和进行人际交流。社会的发展变化最先体现在词汇上,所以伴随这些新媒体发展的首先是语言中的词汇或者句子,特别是一些带有贬义色彩的词汇单位,会以极快的速度“蹿红”。根据我们的观察,相较于其他的词汇单位,当这些带有贬义色彩的词汇单位出现在诙谐打趣的情境中时,以听者能够顺利接受的方式编排信息,拉近言语距离,迅速引起大量民众的跟风。例如,2019年9月,一位昵称为“二龙湖二哥”的用户在快手app上发布了一则短视频。视频中一位老大爷身穿红色短袖,肩披绿色围巾,嘴里说着“老弟,你没有活,就是呆着。我曹,好残忍。卧槽无情。”视频一经发布,就迅速火爆全网。
20世纪90年代后,学界就已经注意到语言暴力的现象,但较多集中于传播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领域,主要有李宪玲(《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分析及对策》,2010)、杨东伟(《网络语言暴力形成的社会心理机制探究》,2011)等。真正从语言学的角度研究暴力语言始于2009年,主要是三篇文献:廖广莉《“暴力”标语口号的语言评价》、李凤琴《暴力语言的社会成因及其对儿童言语行为的影响》、李妍《论语言暴力》。之后,语言学界对暴力语言的研究逐渐兴盛,有23篇,占所有研究暴力语言文献的4.87%,主要有党永刚(2011)、康家珑(2011)、李树慧(2013)、毛延生(2013)、王静(2012;2013)、梁慧婷(2016)、洪一博(2017)、王玥(2017)、李子娟(2017)、朱淳熙、刘文宇(2018)、任仝(2019)等。这些论文的研究对象都是语言暴力,研究内容主要围绕语言暴力的特点、语用理据、隐喻机制以及形成的动因等,即还有许多地方有待深入挖掘和讨论。首先,对暴力语言的定义存在较大分歧,尚未形成一致的、权威的认识。其次,专门从语言学角度来研究暴力语言的形式、结构、用法特点等方面的成果缺失。另外,虽然有些论文研究涉及网络上的暴力语言,但所选语料却是口语中的语句,研究对象、研究范围不统一,并不严谨。对此,本项目组以暴力语言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形式上、结构上和用法上的特点,概括其在言语交际中的功能,分析暴力语言形成的机制和动因,并对如何正确对待暴力语言提出一些建议。
二、什么是暴力语言
1、暴力
从形式上来看,“暴力语言”是一个偏正词组,由修饰成分“暴力” 和被修饰成分“语言”构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暴力”的解释是:
(1)强制的力量;武力
(2)特指国家的强制力,如:军队、警察、法庭对于敌对阶级是一种暴力
也就是说,“暴力”本身是中性词,随着出现语境的不同而被赋予不同的感情色彩。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其他相关词组得到解释,如“暴力革命”指被压迫阶级或被压迫民族以武装力量推翻反动统治或抵御外来侵略,夺取或巩固政权的斗争,是褒义表达;“暴力集团”指进行暴力性非法活动的组织,主要犯罪活动是敲诈勒索、赌博、贩卖毒品、强迫妇女卖淫等,是贬义表达。从刑法的意义上说,“暴力犯罪”中的“暴力”指自然人非法实行的有形物理力。但是,正如杨偃成(2016)所说,现在对“暴力”的定义不再只是政治和法律问题,而需要结合时代和文化特点重新界定其概念的外延和内涵。对此,徐久生在《校园暴力研究》一书中指出,暴力可以分为生理暴力和心理暴力两种。在本文,我们将“暴力语言”中的“暴力”看做一种抽象表达,指以侵略、攻击等方式,引起听话者反感、厌恶、排斥等心理反应的一种语言工具性质。
2、暴力语言
最早使用“暴力语言”一词的是2004年新华社的一篇发文:《美国三面大旗下的阴影》。文中说,“在境外,美国动辄发动战争,用暴力语言说话,剥夺了许多无辜平民最基本的权利——生存权。”这里的“暴力语言”主要是指不符合人道主义的暴力手段。根据我们的检索,关于暴力语言的定义,以往多是从语言暴力的角度来探讨。相关概念主要有:
高杨:语言暴力是指用谩骂、侮辱、蔑视、嘲讽等侮辱歧视性的语言,造成当事人的精神和心理的伤害。多数语言暴力来自地位关系的不平等,受害者通常处于劣势地位。
徐勇刚:使用者为了达到伤害他人精神和心理的目的对他人进行攻击和辱骂的一种语言现象。
龙飞:语言使用者凭借个人的权位,通过非道德的形式进行语言霸权,将他人话语权予以剥夺,同时以个人意愿取而代之,造成他人身心伤害的言语行为。
康家珑:语言暴力既是 “一种严重违背心理平和原则的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相对于强权、军事、警察、行政暴力而言的精神暴力现象。语言暴力具有伤及他人情感、自尊和侮辱心灵的力量。
杨偃成:语言暴力是诉诸于口头的或书面的语言并与语言的暴力行为相关。
以上的定义都是从暴力语言使用结果的角度来谈论的,即认为暴力语言一定是具有伤害性的语言。但是,暴力语言是个人情感态度表达的语言工具,可用于自身和他人,不局限于用来进行语言暴力。所以,不能以语言暴力来定义暴力语言。
综合各家关于语言暴力的论述,结合本研究,我们认为暴力语言是说话人个人情感态度表达的语言工具,可用于自身和他人,表达强烈的愤怒、无奈、懊恼、嘲笑、歧视、辱骂等主观感情色彩,通常会引起听话者反感、厌恶、排斥等心理反应,常出现在口语语体中,可以单说单用。 3、语言暴力
前文指出,以往多从语言暴力的角度来定义暴力语言,这样做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认为,暴力语言和语言暴力是两个不同的术语。首先,暴力语言还在语言范畴内,而语言暴力则属于暴力范畴,是社会学问题。其次,暴力语言讨论的是带有暴力性质的语言;而语言暴力突出语言带来的暴力性伤害。另外,语言暴力一定以由暴力语言为工具,但暴力语言不一定会造成语言暴力。因为除了对别人进行侵略、攻击之外,说话者还可以用暴力语言来宣泄自己的内心情感,而且后者已经成为暴力语言使用的典型语境。例如:
(1)昵称为“滁州同城”的微博用户发布了一段视频,配文“劲爆!实拍滁州街头小三被打现场”。
网友1:活该 应该把一对狗男女一起打 (2019.10.23)
网友2:真的很弱智这个女的,怎么不打你老公 (2019.10.23)
(2)難为我们走狗小艺兴的水军,三更半夜到凌晨和张艺兴这条走狗烂狗一样,临睡和起床第一件事不是刷牙洗脸收拾自己,是替张艺兴这条走狗发通稿踩人…… (2018.8.13 微博用户)
(3)有把刀我都想把这腿砍了,痛得我撕心裂肺……尼玛,老子就是让你走了三个多小时而已嘛,这腿的报复心真强,是我的腿。 (2014.4.28 微博用户)
(4)看这资料真想骂娘!这熊孩子的字真是坑爹,绝对的相当的坑爹! (2013.5.30 微博用户)
在这三个例子中,(1)和(2)中“狗男女”、“弱智”、“走狗”、“烂狗”是说话人对当事人的辱骂,都已经造成了语言暴力;而(3)和(4)中的“老子”、“骂娘”、“坑爹”是说话人对自己当时处境的描写,表达内心的愤怒、无奈等情绪,都没有涉及到暴力的对象。
本文选择以网络暴力语言为语料来研究暴力语言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绝大多数现实口语中的暴力语言都会在网络平台上使用,并发展出众多语言变体。二是现实口语中的暴力语言难以完全收集,网络暴力语言呈现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文本、音频、图片、视频等等,便于语料收集。
所以,网络暴力语言在“质”和“量”上都具有代表性。
三、暴力语言的特点
通过分析语料,我们发现:对于暴力语言,不能只用一个标准来划分类型,而应该选用不同的标准有针对性地分类。从这个角度出发,暴力语言具有显隐性、指称性、威胁性等特点。
1、显隐性
根据说话人所使用的规约性手段,即人们惯常用来表达交际意图的方式,我们将暴力语言分为显性暴力语言和隐性暴力语言两类。比如:“卧槽”和“我操”。“卧槽”是“我操”的变体,但二者又有很大的不同。后者是带有强烈辱骂色彩的词,后面常加称谓语“妈、奶奶、祖宗”等字眼,属于显性暴力语言,其他还有“蠢猪”、“傻鸟”、“矮矬穷等,具有明显的辱骂色彩,即采用的是直接策略,因而属于显性暴力语言。而“卧槽”只能单独出现,通过联系与之相关的谐音来表达辱骂语义,所以属于隐性暴力语言。根据观察,属于隐性暴力语言的语言单位在数量上远远少于显性暴力语言的语言单位,如“狐狸精”等。这是由暴力语言的性质决定的。
2、指称性
指称性暴力语言,主要是使用称谓语和动物语。其中,称谓语中“他妈、他娘、大爷、老子、奶奶”常用,没有“他爸、他爹、大娘”等用法,如“这女的真他妈不是人,谁家宝贝不心疼啊”、“你大爷的”等。动物语主要是使用认知中比人地位低的动物名称,常用“狗、猪、狐狸”等,如“打断她的狗腿”、“狗娘养的”、“双面狗”等。
3、威胁性
威胁性暴力语言,主要是使用诅咒威胁语,如“断子绝孙”、“死全家”、“死无全尸”等,通过对极限最大量的诅咒,以突出说话人的强烈语气,其他还有“不得好死”等。例如,2016年11月1日,演员葛天在微博发文,称“‘假孕骗婚’我已重申重申无数次,没有!绝对没有!谁做过哪怕就是有过这种想法,谁不得好死!同样,谁制造了这个谣言也不得好死!”在这一类型中,最常出现的是与死亡有关的字词。因为在中国传统认知里,不能善终是非常不吉利的一件事,可能会引起种种不好的事端。
4、多样性
多样性是对暴力语言的形式类别而言的,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
音节上,有长有短,可长可短,既可以是两个音节的简单组合,也可以扩展成三个音节以上的形式。以“我操(X)”为例:X的位置上经常出现的是人称+称谓语。人称常用第二人称代词“你”和第三人称代词“他”,称谓语多是“妈”、“奶奶”、“姥姥”、“祖宗”、“大爷”等。
形式上,有五种手段:
①首字母缩写,如“他妈的”说成“TMD”,“奶奶的”说成“NND”等。
②同音或异音代替,如“我操”说成“我日”、“卧槽”,“你妈”说成“尼玛”等。
③纯数字代替,如748表示“去死吧”,8716表示“混蛋”等。
④数字+字母代替,如3CS表示“三畜生”,2QS表示“俩禽兽”等。
⑤特殊符号表示,如 (╰_╯)# 是“找死”的意思、 ( ‵o′)凸 是“我靠”的意思。
通过上述分析,暴力语言具有显隐性、指称性、威胁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有时,很难将某个暴力语言的特点归属于上述四点中的具体一点,因为暴力语言的划分标准是多元的,且其在使用中不断产生语言变体,并不稳固。
四、暴力语言的机制及成因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暴力语言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因素。
1、语言本身
语言具有创造力,可以运用有限的材料进行无限的创造和应用。许多暴力语言的出现,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暴力语言,几乎都是网友对原有语言材料的语义改编之后形成的。比如,“瞎BB”是受到以前BB机的影响而形成的。在上世纪90年代,BB机一响,人们就得满大街找电话。有的人不耐烦,就会抱怨一句:“不是什么正经事,别瞎BB我”。后来,随着BB机的淘汰,这句话被赋予新的内涵,即让对方少说话。有的暴力语言在形成过程中,会受到某些方言的影响。例如,“你Y的瞎叨叨什么”,最初的原型就是“叨逼叨”,后来受到北方方言“逼逼叨叨”的影响,最终以“瞎叨叨”的形式出现在日常交际中。 2、人际交流
在交际中,受个人情绪的影响,人们有时会使用一些情感色彩特别强烈的词语来向对方表示自己此时此刻的情绪。
2.1 宣泄情感
在日常交际中,说话者有时会在情绪激动的时候使用暴力语言,表达惊讶、愤怒、自嘲等含义。特别是在网语境中,听话人不能从语气、语调、表情等判断出说话人的情绪,所以说话人会有意识地使用暴力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从而得到相应的反馈,更好地达到交际互动的效果。比如:“卧槽”是一个在网络上使用得最广泛的词语,是“我操”的同音不同字形式。根据我们对微博用户发帖的观察,这个词似乎可以用来表达说话者所有的情绪,甚至有时只是说话者不经意间说出来的,不表示任何意义,有向话语标记演化趋势。
(5)随份子随得倾家荡产!卧槽,好残忍 卧槽无情!!! (2019.8.26 微博用户)
(6)前几天是反胃恶心,喝粥度日。这两天是吃点就撑,还消化不良!卧槽,好残忍! (2019.7.12 微博用户)
(7)#父母抓阄决定谁陪女儿走下去#好残忍,卧槽,为什么世界上那么多壞到骨子里的人可以苟活着,善良的人却多灾多难! (2019.6.29 微博用户)
(8)被舅舅科普了一波军事力量,然后来微博吃各种科普贴,看了一晚上歼20运20东风巨浪,除了卧槽牛逼就是卧槽牛逼,爆棚的民族自豪感。 (2019.10.1 微博用户)
在这些例子中,(5)表示说话人的一种自嘲语气,随份子的钱花得太多了,以至于要倾家荡产了。(6)表示说话人对现实情况的一种无奈,反胃刚好就消化不良,无可奈何。(7)表达的是一种愤怒的情绪,说话人对父母通过抓阄来决定谁陪女儿这件事很生气。(8)表达的则是一种惊讶的语气,对国家军事力量强大的惊叹。
不仅是“卧槽”,其他一些网络暴力语言也都经常用来表达说话人对某个人、某件事所持的情感态度。比如:
(9)TMD,一个程序员、一个愣头青、一个富二代,凭什么创下10000亿大帝国?(2019.4.26 微信公众号文章)
(10)到今天竟然还有人传照片里面是我岳父!nnd!男的是我哥们!女的是我助理!别再传谣了! (2017.6.8 微博用户)
例(9)中TMD表示作者内心的不服气,例(10)中nnd表示作者的愤怒。
2.2 侵略攻击
侵略攻击是暴力语言产生的直接原因。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平台,能在有限、最快的时间内以文本、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多样的形式还原发生在任何一个地方的事件,网民也可以随时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作出评论。当思想观念、价值体系、生活经验发生强烈冲突的时候,人们有时就会使用一些暴力语言进行攻击。比如:
(11)原贴:“利用教师工作之便,与两名在校女生发生不正当关系”这话说的像是双方自愿通奸被发现一样,明明是强奸!猥亵!诱奸!好吗???
网友1:看来你确实被他强奸了啊!深表慰问。
网友2:垃圾
网友3:滚啊,你妈biss
网友4:你TM有病吧
在这则语料中,“垃圾”、“滚”、“你妈biss”、“你TM有病吧”都是说话人针对网友1的过分言辞发出的,即用言语攻击网友1的观点,同时也表达了愤怒的语气。
(12)原贴:丽江街头一名女子说:“本姑娘生得漂亮……天生丽质,貌美如花,所以不想上班,在此乞讨。”
网友1:做鸡去
网友2:还是个婉约派的“准二奶”。
“做鸡”和“二奶”都是对一些女性的蔑称,属于暴力语言。网友1和网友2对原贴中女子的言行不认同,便采用一些具有强烈贬义色彩的词语攻击对方。
说话人使用暴力语言,有时是由于刻板印象的影响,有时是出于情感认知的冲突,有时是“情到浓时”,但相较于宣泄情感,侵略攻击是使用暴力语言最直接的结果。
3、短视频等网络媒介
近几年,以快手、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APP凭借接地气、有烟火气的特点迅速占据市场,拥有超高的用户量。最初,这些短视频平台容许主播使用暴力语言。之后,随着国家关于净化网络语言的号召,平台官方开始对使用严重暴力语言的主播实行封号处理。但是,粉丝基数多的主播,仍然可以在直播间使用少数暴力语言。特别是,主播受到粉丝言论的影响,会自创一些官方识别不了的暴力语言。例如,“滚犊子”,是一位来自东北的主播经常在直播间使用的暴力语言,后来被众多年轻人使用,比“滚”的辱骂色彩更浓。
由此得知,暴力语言的形成受到语言本身、人际交流和短视频媒介的影响。其中,语言本身的变化是形成的机制,人际交流是形成的方式,短视频等网络媒介是传播的平台。
五、结语
综合上述分析,本项目组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认为暴力语言是说话人个人情感态度表达的语言工具,可用于自身和他人,表达强烈的愤怒、无奈、懊恼、嘲笑、歧视、辱骂等主观感情色彩,通常会引起听话者反感、厌恶、排斥等心理反应,常出现在口语语体中,可以单说单用。然后,以网络暴力语言为例,指出暴力语言可以根据说话人所使用的规约性手段分为显性暴力语言与隐性暴力语言,在内容上有称谓语、动物语和诅咒威胁语三种,形式上有首字母缩写、同音或异音代替、纯数字代替、数字+字母代替和特殊符号表示五种。暴力语言的形成机制是语言本身的变化,形成方式是人际交流,主要有宣泄情感和侵略攻击两种,传播平台是短视频等网络媒介。
从语言本身来看,暴力语言不具有审美价值,是不应该被提倡的。从语言应用的角度来说,暴力语言的传播对个人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具有不良影响,而且对身心健康发展也十分不利。人们使用语言传递信息,进行人际互动。一个完整的互动过程需要交际双方共同经营。暴力语言的使用容易引起其中一方情绪上的反感,从而导致交际难以正常进行。从语言政策来说,2018年3月召开的《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提升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技术水平,对语言文字传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都日益凸显。信息处理中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网络时代语言健康传播成为语言文字工作的新任务。”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倡导克制使用暴力语言,争取做到少说、不说暴力语言,追求真正的语言美。
参考文献
[1]高扬.“疾病隐喻”视角下网络语言暴力的分析研究[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6,(5).
[2]康家珑.从社会语言学看语言暴力的特征[J].运城学院学报,2011,29(1).
[3]杨偃成.大学生网络暴力语言的认知语用分析[J].皖西学院学报,2014,30(4).
[4]杨偃成.关于网络暴力语言界定与分类的探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37(3).
[5]刘文宇,李珂.基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网络语言暴力研究框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
[6]王静.模因论下网络暴力语言的生成机制和进化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
[7]马梦琳,吴建伟.网络流行语中暴力语言的隐喻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3(1).
[8]李英姿.新媒体语境下新兴性别称谓语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7,(4).
[9]王任华.隐喻认知视角的网络语言暴力[J].当代外语研究,2018,(04).
[10]毛延生.语言暴力的语用理据诠释[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2(3).
[11]徐久生.校园暴力研究[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
基金项目:天津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191006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