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经过历史的沉淀和锤炼而形成的文化精髓,同时也是指引一个民族行为和思想的“准则”。作为教育者,可以在班级管理中围绕“班级文化、主题班会、课余活动、社会实践”四个方面渗透传统文化,提升管理效率,增强学生素质,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高三班级管理;传统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经过历史的沉淀和锤炼而形成的文化精髓,同时也是指引一个民族行为和思想的“准则”。习总书记曾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作为教育者,如能在班级管理中渗透传统文化,不仅能提升管理效率,增强学生整体素质,还能改善班级风貌,渲染浓重文化氛围,建立厚德笃学的班级生态,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以下,笔者仅结合自身的班级管理经验,就优秀传统文化在班级管理中的渗透展开初步的分析与探讨,以期为同行提供裨益。
一、以班级文化为平台,浓化学习氛围
班级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因此班级氛围的好坏,常常影响到班级管理的效果。班级氛围的营造除了依靠人的因素,还需文化辅助。而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就是一座无尽的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为此,班级文化建设大可借取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浓化学习氛围,促进学风建设。
比如高三一年,笔者都在前黑板开辟“每日心语”,要求每天每位同学收集与“奋斗”、“坚韧”有关的传统名言警句,并将其抄写在黑板上,激励全班同学,早读开始前诵读三次。每天清晨,伴随着郎朗的书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坚其志,苦其心,勤其力,事无大小,必有所成”、“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等传统名言警句在教室回响,学生的身心深受浸润。不仅如此,笔者还在班级墙壁根据高三的阶段性目标粘贴传统文化名言名句,如开学初张贴“光阴可惜,譬诸逝水,当博览机要,以济功业”、“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在一模前粘贴“不奋苦而求速效,只落得少日浮夸,老来窘隘而已”、“作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事,首尾不懈,不可見异思迁”;在高考前粘贴“头悬梁,锥刺骨,巾帼挥毫书奇志;三更火,五更鸡,须眉仗笔写华章”、“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这些传统名言,既起到警示和劝诫作用,帮助学生提升思想境界。又借由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给予学生指导和熏陶。
二、以主题班会为支点,培育优良品德
班会承担着比课堂教学更重要的功能,因为班会课是育德的课堂。优秀传统文化是优良品质的动力源泉,因此,要善于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以主题班会为支点,集聚古人智慧,进行奋斗、诚信、感恩、礼仪等多方面的品行教育,培育学生优良品德,建设优良的班级风尚。
比如开学初,笔者会举行“奋进高三、我要我行”主题班会。在班会中,笔者会分组举行角色扮演比赛,让学生演绎西汉经济学家匡衡“凿壁借光”、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笨鸟先飞”、晋代车胤、孙康“囊萤映雪”等古代先贤勤奋好学的故事。让学生在游戏参与中感受古代先贤的不懈努力,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奋斗品质。又如在阶段考试后,笔者会举行古代“诚信”故事分享主题班会,学生围绕“诚信”主题,分享各自寻找的动人故事:如“张良学艺”、“宋濂借书”、“尾生抱柱”(或称“柱下期信”)、“赤兔之死”等。通过故事分享与讨论、剖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正视不足,不隐藏,不欺瞒,诚信应考的优良品质。总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只要在其中深挖内涵,巧妙引用,不论何种形式和主题,总能激发学生思辨精神,培育学生形成优秀品质。
三、以课余活动为契机,调适学习节奏
高三学生学习时间长,思维强度大,生活节奏紧凑、紧张。如不注意劳逸结合,长期以往,反而会降低学习效率,不利于成绩提升。因此,适时将一些传统文化的活动引入学生的课余生活,借由传统文化的宁静、平和来帮助学生调整学习节奏,既可以娱乐身心,放松心情,又可以调整学习状态,提升效率。
比如在期末汕头质量检测考后,笔者会适时组织班级“中国象棋大赛”、“书法创作大赛”等极具传统意味的课余活动。一方面借由“象棋大赛”、“书法比赛”等课余活动让学生放松心情,调适学习节奏。另一方面,由于下棋、书法时均要求静如处子,安然若素,举行这些比赛可以培养学生耐心和韧劲,使人心境澄明,情绪平缓,助力高三学习。又比如,笔者会在一模后举行“中国传统名曲欣赏会”,利用课余时间播放传统音乐:如《渔樵问答》、《汉宫秋月》等,宛转悠扬的古筝、二胡或笛子,演奏出各色的优美音乐,学生的心灵得以净化,思想得以洗涤,借由音乐的调适再度前行努力。
四、以社会实践为延展,成就未来人生
“教育的意义在于人的发展”。作为高三班主任,不应当只是功利的高分主义者。我们需要培育的不应只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而是“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新青年。这就要求我们在班级管理时跳脱班级授课制的掣肘,引入蕴含丰厚传统文化资源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展和补充,帮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明晰过去,展望未来,用优秀传统文化为学生树魂立根,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比如在期末汕头质量检测考后,笔者会组织班级成绩优秀的学生和家长一同参观澄海“冠山书院”。“冠山书院”始建于明代,是广东现存四座明代书院之一,素有“澄海第一书院”的美誉,是澄海文化的发祥地。宋庆历年间(1041—1048),潮州前八贤之一、宋太子中舍、易学大师卢侗“见冠山山明水秀”,环境幽雅,遂于此结庐读书。1563年澄海置县,1572年澄海知县蔡楠遂于神山北麓建冠山书院,教授邑中子弟,为澄海乃至潮汕的文化教育作出了很大贡献。冠山书院先后培养和造就一批英才,明清时期冠山书院培养出来的有周宗礼、许瑶等,民国时期有留学三博士,许包野、吴其祥、郑肃恭,现代的有卢云峰,获得美国杰出青年科学家称号。潮学大家、韩山师范学院原校长林伦伦曾在文章中盛赞冠山书院:“澄海人的读书蔚然成风、人才辈出,我认为则得益于澄海冠山书院的良好学风的滋养。”
高三学生通过参观游览“冠山书院”,能够近距离感受澄海文脉的兴盛发展,对于澄海地区崇文尚教、兴学育才的优良传统有更为深刻的体会,这有利于学生自觉继承澄海地区厚重的文化底蕴,以发扬文脉为己,奋勇拼搏,报效家国。
总之,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能时时给我们深刻启示。班主任只要时时留意,本着古为今用、与时俱进的原则,大胆借鉴、引用优秀传统文化,就一定能在班级管理中生成无穷智慧,进而打造出各方面都出色的优秀班集体。
(汕头市澄海东里中学 515829)
关键词:高三班级管理;传统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经过历史的沉淀和锤炼而形成的文化精髓,同时也是指引一个民族行为和思想的“准则”。习总书记曾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作为教育者,如能在班级管理中渗透传统文化,不仅能提升管理效率,增强学生整体素质,还能改善班级风貌,渲染浓重文化氛围,建立厚德笃学的班级生态,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以下,笔者仅结合自身的班级管理经验,就优秀传统文化在班级管理中的渗透展开初步的分析与探讨,以期为同行提供裨益。
一、以班级文化为平台,浓化学习氛围
班级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因此班级氛围的好坏,常常影响到班级管理的效果。班级氛围的营造除了依靠人的因素,还需文化辅助。而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就是一座无尽的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为此,班级文化建设大可借取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浓化学习氛围,促进学风建设。
比如高三一年,笔者都在前黑板开辟“每日心语”,要求每天每位同学收集与“奋斗”、“坚韧”有关的传统名言警句,并将其抄写在黑板上,激励全班同学,早读开始前诵读三次。每天清晨,伴随着郎朗的书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坚其志,苦其心,勤其力,事无大小,必有所成”、“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等传统名言警句在教室回响,学生的身心深受浸润。不仅如此,笔者还在班级墙壁根据高三的阶段性目标粘贴传统文化名言名句,如开学初张贴“光阴可惜,譬诸逝水,当博览机要,以济功业”、“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在一模前粘贴“不奋苦而求速效,只落得少日浮夸,老来窘隘而已”、“作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事,首尾不懈,不可見异思迁”;在高考前粘贴“头悬梁,锥刺骨,巾帼挥毫书奇志;三更火,五更鸡,须眉仗笔写华章”、“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这些传统名言,既起到警示和劝诫作用,帮助学生提升思想境界。又借由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给予学生指导和熏陶。
二、以主题班会为支点,培育优良品德
班会承担着比课堂教学更重要的功能,因为班会课是育德的课堂。优秀传统文化是优良品质的动力源泉,因此,要善于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以主题班会为支点,集聚古人智慧,进行奋斗、诚信、感恩、礼仪等多方面的品行教育,培育学生优良品德,建设优良的班级风尚。
比如开学初,笔者会举行“奋进高三、我要我行”主题班会。在班会中,笔者会分组举行角色扮演比赛,让学生演绎西汉经济学家匡衡“凿壁借光”、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笨鸟先飞”、晋代车胤、孙康“囊萤映雪”等古代先贤勤奋好学的故事。让学生在游戏参与中感受古代先贤的不懈努力,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奋斗品质。又如在阶段考试后,笔者会举行古代“诚信”故事分享主题班会,学生围绕“诚信”主题,分享各自寻找的动人故事:如“张良学艺”、“宋濂借书”、“尾生抱柱”(或称“柱下期信”)、“赤兔之死”等。通过故事分享与讨论、剖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正视不足,不隐藏,不欺瞒,诚信应考的优良品质。总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只要在其中深挖内涵,巧妙引用,不论何种形式和主题,总能激发学生思辨精神,培育学生形成优秀品质。
三、以课余活动为契机,调适学习节奏
高三学生学习时间长,思维强度大,生活节奏紧凑、紧张。如不注意劳逸结合,长期以往,反而会降低学习效率,不利于成绩提升。因此,适时将一些传统文化的活动引入学生的课余生活,借由传统文化的宁静、平和来帮助学生调整学习节奏,既可以娱乐身心,放松心情,又可以调整学习状态,提升效率。
比如在期末汕头质量检测考后,笔者会适时组织班级“中国象棋大赛”、“书法创作大赛”等极具传统意味的课余活动。一方面借由“象棋大赛”、“书法比赛”等课余活动让学生放松心情,调适学习节奏。另一方面,由于下棋、书法时均要求静如处子,安然若素,举行这些比赛可以培养学生耐心和韧劲,使人心境澄明,情绪平缓,助力高三学习。又比如,笔者会在一模后举行“中国传统名曲欣赏会”,利用课余时间播放传统音乐:如《渔樵问答》、《汉宫秋月》等,宛转悠扬的古筝、二胡或笛子,演奏出各色的优美音乐,学生的心灵得以净化,思想得以洗涤,借由音乐的调适再度前行努力。
四、以社会实践为延展,成就未来人生
“教育的意义在于人的发展”。作为高三班主任,不应当只是功利的高分主义者。我们需要培育的不应只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而是“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新青年。这就要求我们在班级管理时跳脱班级授课制的掣肘,引入蕴含丰厚传统文化资源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展和补充,帮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明晰过去,展望未来,用优秀传统文化为学生树魂立根,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比如在期末汕头质量检测考后,笔者会组织班级成绩优秀的学生和家长一同参观澄海“冠山书院”。“冠山书院”始建于明代,是广东现存四座明代书院之一,素有“澄海第一书院”的美誉,是澄海文化的发祥地。宋庆历年间(1041—1048),潮州前八贤之一、宋太子中舍、易学大师卢侗“见冠山山明水秀”,环境幽雅,遂于此结庐读书。1563年澄海置县,1572年澄海知县蔡楠遂于神山北麓建冠山书院,教授邑中子弟,为澄海乃至潮汕的文化教育作出了很大贡献。冠山书院先后培养和造就一批英才,明清时期冠山书院培养出来的有周宗礼、许瑶等,民国时期有留学三博士,许包野、吴其祥、郑肃恭,现代的有卢云峰,获得美国杰出青年科学家称号。潮学大家、韩山师范学院原校长林伦伦曾在文章中盛赞冠山书院:“澄海人的读书蔚然成风、人才辈出,我认为则得益于澄海冠山书院的良好学风的滋养。”
高三学生通过参观游览“冠山书院”,能够近距离感受澄海文脉的兴盛发展,对于澄海地区崇文尚教、兴学育才的优良传统有更为深刻的体会,这有利于学生自觉继承澄海地区厚重的文化底蕴,以发扬文脉为己,奋勇拼搏,报效家国。
总之,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能时时给我们深刻启示。班主任只要时时留意,本着古为今用、与时俱进的原则,大胆借鉴、引用优秀传统文化,就一定能在班级管理中生成无穷智慧,进而打造出各方面都出色的优秀班集体。
(汕头市澄海东里中学 515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