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高考语文命题试卷结构稳定,全国Ⅰ、Ⅱ、Ⅲ卷试卷结构与去年一致。为了保证新高考的平稳对接,助力新高考综合改革平稳落地,2020年考试中心首次命制了新高考Ⅰ卷、Ⅱ卷,试卷结构与新高考适应性测试一致,将论述类、文学类、实用类阅读调整为现代文阅读Ⅰ(信息类阅读)和现代文阅读Ⅱ(文学类阅读)。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8省市作为第三批改革试点省份,2021年高考语文试卷势必也要采用全国新高考Ⅰ卷。因此,研究全国Ⅰ卷与全国新高考Ⅰ卷的命题变化,才能更好地把握高考命题特点及规律,及时调整高考备考策略,提高复习效果。
全国Ⅰ卷与全国新高考Ⅰ卷比较而言,尽管在题型、考题内容、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上,虽然总体保持稳定,但也有不少变化。笔者将从总体上与各个板块考查点的变化角度展开比较。
一、总体变化
1.总体题量变化。全国Ⅰ卷22题,新高考Ⅰ卷23题。
2.选择题题量变化。全国Ⅰ卷13题,新高考Ⅰ卷10题,选择题题量减少,主观题题量增多,书写量增大,对语文综合性与实践性的考查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也加大了考试难度,导致整体分数的下降,例如山东情况即如此。
3.现代文阅读板块的变化。全国Ⅰ卷有3篇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阅读,而新高考Ⅰ卷整合了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变成了2篇阅读。题量由原来的论述类3道选择题、实用类3道题(2道选择题、1道简答题)改为5道题(3道选择题、2道简答题),分值由21分减为19分。选材形式变成类似实用类的非连续性文本,选材内容是论述类作品《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节选)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节选)。
4.文学类文本阅读题量变化。新高考Ⅰ卷增加了1道选择题,把全国Ⅰ卷的1道题(第7题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变化成2道题,即“相关内容的理解”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5.文言文阅读的变化。新高考Ⅰ卷文言文閱读增加了1道3分的简答题,翻译题的分数由全国Ⅰ卷的10分减为8分。
6.语言运用题的变化。全国Ⅰ卷是3道情境选择题与2道文字题,新高考Ⅰ卷是1道情境选择题、2道简答题和2道文字题,总分还是20分,但各题分数有变化。删除了词语、病句、连贯选择题,更加注重情境的设置与实践,更加注重语言能力培养,试卷结构也更加合理,但是难度明显增大。
二、各个板块变化
为了方便比较,我们将以表格的形式呈现考查要点,所使用考查要点主要以高考评价体系的表述与2019年以前的考纲表述作为对照。
分析:全国Ⅰ卷在某种意义上还多少有旧考纲的影子,在信息性阅读考点考查上有重复的成分,如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就是最好的例证。而新高考Ⅰ卷则出现了文本内与外的融通,如第3题、第4题。这些变化较好地贯彻了高考评价体系关于信息性阅读的能力考查,不仅仅是单纯的题型变化。
分析:全国Ⅰ卷文学类文本的体裁是小说,新高考Ⅰ卷则是散文。全国Ⅰ卷偏重于必备知识的运用,课内外内容的迁移;而新高考Ⅰ卷则偏重于以审美的态度和方式阅读文本,注重文学类阅读能力的要求,考查更加具体细致,如第6、第7、第8题。
古诗文阅读变化不大,除了多出1道简答题(对文本重要信息的理解,较全国Ⅰ卷更全面细致)、文言翻译分数降低外,基本没有变化,不赘述。
分析:全国Ⅰ卷除了第19题把以往衔接题改为多年未考的标点符号,避免与第20题重复之外,其他沿袭了过去的命题形式。新高考Ⅰ卷不仅在形式上(只保留1道选择题,其他选择题变为主观题)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在考查内容(偏冷、新题型)的范围上做了扩容。一方面增加了修辞手法的简答题和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遣词造句的简答题,病句题也从选择题改为了文字题,加大了考试的难度。这种变化真正体现了语言策略与技能(旧考纲中的“语言文字应用”)在实际情境中的运用。
作文还是全国Ⅰ卷更富有挑战性,新高考Ⅰ卷作文在任务驱动方面不如全国Ⅰ卷,但是灵活性(写作体裁的选择)较强。这里也不赘述。
三、给2021年高考复习备考的启示
1.全国Ⅰ卷从命题方向上在落实新课标的同时,也保有旧考纲的影子,在今年特殊的考试背景下,应该含有平稳过渡的意思。而新高考Ⅰ卷更倾向于落实高考评价体系。因此,新高考复习应该重视高考评价体系。
2.两套试卷都注重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和中学生核心素养,但是,新高考Ⅰ卷在落实素养方面,更注重把情境的设置放在重要地位。因此在情境中解决问题、落实培育素养是高考备考中值得教师和学生关注的。
3.两套试卷都重视落实立德树人,有利于人才选拔。两套试卷都强调必备知识在具体情境中的运用,以及对信息处理、逻辑思维、审美鉴赏等关键能力的命题设计,但新高考Ⅰ卷显得更全面、深入。所以,在复习备考时,在强调全面掌握必备知识的同时,应更加重视关键能力的培养。
4.全国Ⅰ卷虽然也强调变化,但还是比较注重试题类型的延续性。新高考Ⅰ卷则更强调变化,与样卷相比,仅就选材而言就发生了很大变化。例如:样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的是现代诗歌,而高考卷则选择了散文。2021年高考会不会出现戏剧之类的其他文本阅读?至于考试题型、考点的变化,更应值得重视。任何轻视、忽视考点全面性的复习,都是不应该的。
5.要更加重视广泛而深入的阅读,重视应用性写作,重视在实际中解决问题,将学科素养、学生核心素养和高考评价体系结合起来,避免以刷题代替阅读、思考,避免以讲授代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的自主学习。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新的一轮高考中取得较为理想的语文成绩。
全国Ⅰ卷与全国新高考Ⅰ卷比较而言,尽管在题型、考题内容、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上,虽然总体保持稳定,但也有不少变化。笔者将从总体上与各个板块考查点的变化角度展开比较。
一、总体变化
1.总体题量变化。全国Ⅰ卷22题,新高考Ⅰ卷23题。
2.选择题题量变化。全国Ⅰ卷13题,新高考Ⅰ卷10题,选择题题量减少,主观题题量增多,书写量增大,对语文综合性与实践性的考查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也加大了考试难度,导致整体分数的下降,例如山东情况即如此。
3.现代文阅读板块的变化。全国Ⅰ卷有3篇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阅读,而新高考Ⅰ卷整合了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变成了2篇阅读。题量由原来的论述类3道选择题、实用类3道题(2道选择题、1道简答题)改为5道题(3道选择题、2道简答题),分值由21分减为19分。选材形式变成类似实用类的非连续性文本,选材内容是论述类作品《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节选)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节选)。
4.文学类文本阅读题量变化。新高考Ⅰ卷增加了1道选择题,把全国Ⅰ卷的1道题(第7题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变化成2道题,即“相关内容的理解”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5.文言文阅读的变化。新高考Ⅰ卷文言文閱读增加了1道3分的简答题,翻译题的分数由全国Ⅰ卷的10分减为8分。
6.语言运用题的变化。全国Ⅰ卷是3道情境选择题与2道文字题,新高考Ⅰ卷是1道情境选择题、2道简答题和2道文字题,总分还是20分,但各题分数有变化。删除了词语、病句、连贯选择题,更加注重情境的设置与实践,更加注重语言能力培养,试卷结构也更加合理,但是难度明显增大。
二、各个板块变化
为了方便比较,我们将以表格的形式呈现考查要点,所使用考查要点主要以高考评价体系的表述与2019年以前的考纲表述作为对照。
分析:全国Ⅰ卷在某种意义上还多少有旧考纲的影子,在信息性阅读考点考查上有重复的成分,如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就是最好的例证。而新高考Ⅰ卷则出现了文本内与外的融通,如第3题、第4题。这些变化较好地贯彻了高考评价体系关于信息性阅读的能力考查,不仅仅是单纯的题型变化。
分析:全国Ⅰ卷文学类文本的体裁是小说,新高考Ⅰ卷则是散文。全国Ⅰ卷偏重于必备知识的运用,课内外内容的迁移;而新高考Ⅰ卷则偏重于以审美的态度和方式阅读文本,注重文学类阅读能力的要求,考查更加具体细致,如第6、第7、第8题。
古诗文阅读变化不大,除了多出1道简答题(对文本重要信息的理解,较全国Ⅰ卷更全面细致)、文言翻译分数降低外,基本没有变化,不赘述。
分析:全国Ⅰ卷除了第19题把以往衔接题改为多年未考的标点符号,避免与第20题重复之外,其他沿袭了过去的命题形式。新高考Ⅰ卷不仅在形式上(只保留1道选择题,其他选择题变为主观题)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在考查内容(偏冷、新题型)的范围上做了扩容。一方面增加了修辞手法的简答题和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遣词造句的简答题,病句题也从选择题改为了文字题,加大了考试的难度。这种变化真正体现了语言策略与技能(旧考纲中的“语言文字应用”)在实际情境中的运用。
作文还是全国Ⅰ卷更富有挑战性,新高考Ⅰ卷作文在任务驱动方面不如全国Ⅰ卷,但是灵活性(写作体裁的选择)较强。这里也不赘述。
三、给2021年高考复习备考的启示
1.全国Ⅰ卷从命题方向上在落实新课标的同时,也保有旧考纲的影子,在今年特殊的考试背景下,应该含有平稳过渡的意思。而新高考Ⅰ卷更倾向于落实高考评价体系。因此,新高考复习应该重视高考评价体系。
2.两套试卷都注重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和中学生核心素养,但是,新高考Ⅰ卷在落实素养方面,更注重把情境的设置放在重要地位。因此在情境中解决问题、落实培育素养是高考备考中值得教师和学生关注的。
3.两套试卷都重视落实立德树人,有利于人才选拔。两套试卷都强调必备知识在具体情境中的运用,以及对信息处理、逻辑思维、审美鉴赏等关键能力的命题设计,但新高考Ⅰ卷显得更全面、深入。所以,在复习备考时,在强调全面掌握必备知识的同时,应更加重视关键能力的培养。
4.全国Ⅰ卷虽然也强调变化,但还是比较注重试题类型的延续性。新高考Ⅰ卷则更强调变化,与样卷相比,仅就选材而言就发生了很大变化。例如:样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的是现代诗歌,而高考卷则选择了散文。2021年高考会不会出现戏剧之类的其他文本阅读?至于考试题型、考点的变化,更应值得重视。任何轻视、忽视考点全面性的复习,都是不应该的。
5.要更加重视广泛而深入的阅读,重视应用性写作,重视在实际中解决问题,将学科素养、学生核心素养和高考评价体系结合起来,避免以刷题代替阅读、思考,避免以讲授代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的自主学习。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新的一轮高考中取得较为理想的语文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