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亚庆 千亿资本暗战

来源 :英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dong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并购式扩张,7年来,中国铝业公司沿着这条独特路径执着前行,并于今年2月1日登上巅峰。当日,中国铝业公司对外宣布,联合美国铝业动用了140.5亿美元,收购了力拓在英国上市的12%股权。
  这笔交易抢在必和必拓提出并购力拓的新要约之前,令这个市值约2000亿美元、版图超过20个国家的矿业“巨无霸”颇为不爽。
  “用全球的资源来服务于全球的经济,是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中铝总经理肖亚庆这样说。确实,作为国际市场上的“后来者”,尽管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让全世界的人受益,但是在全球产业链的高端,中国却一直没有与所做贡献匹配的话语权,这也不难理解,为何此次中铝得手会让国人欢欣鼓舞。而更多的中国企业,所谓的国际化,只是停留在全球产业链的低端;这也不难理解,何以专家会对中铝并购力拓众口一词地称许。
  不过,如果据此过高估计中铝并购力拓的意义,甚至认为中国企业在全球资源的争夺中占据了上风,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此次并购,在性质上属于财务投资,尽管中铝成为力拓的第一大股东,但不会影响到其董事会或管理层。
  如果仅仅是坐在谈判桌前,而不能影响格局,显然也于事无补。但中铝的突袭,无不出意料地打乱了必和必拓的步伐。3月初,必和必拓董事长安德称,要到今年底才能排除反垄断和其他监管障碍,之后才会向力拓的股东提交收购要约。
  可以说,尽管意识到“后来者要付出高代价”,尽管事起仓促(从准备到完成只用了3个月),尽管处境尴尬(10家顶级投行9家被必和必拓垄断),但是,中铝仍然得到了自己想要的。
  更可以说,中铝此次并购完胜,实质在于其意识的突破。可以设想,如果中铝苛求完美而力求谋得管理席位,那么,最终极可能与必和必拓一样落败;还可以设想,如果中铝不是通过财务投资的手段突袭,结局同样另当别论;此外,正是有了“全球资源服务于全球经济”的大视野,才不甘于在国际资源市场做个虽然富足但却缄默的小角色,才会有联手美铝而不致“孤独求败”的一笔。
  力拓之后,下一个并购的目标是谁呢?中铝之后,下一个突破的中国企业是谁呢?
  显然,中铝之役,给了国人充分的想象空间。
  
  


  文|本刊记者朱雪尘/编辑|张刚
  眩目的镁光灯下,中国铝业公司(以下简称“中铝”)总经理肖亚庆站在万众瞩目的CCTV年度经济人物领奖台上,没有特别的表情,甚至还略显焦虑,时间定格在2008年北京时间1月30日晚,在这个特别的夜晚,一桩震惊世界的重大交易正等他最后决断。
  走出公众的视野,肖亚庆立即赶回公司,和同事们商定最后的细节,因为明早将踏上飞往英国伦敦的班机。在未来的24小时之内,中国迄今为止最大的海外并购案即将引爆:中铝联合美国铝业公司以场外交易的方式收购了世界第二大采矿业公司力拓在伦敦上市公司12%的股份。
  同样是在1月30日,中铝的竞争者——世界最大的采矿业公司必和必拓,在其位于澳大利亚首都墨尔本的总部召开了董事会议。会议内容不得而知,但这次董事会或多或少将就其并购力拓作出决策。不谋而合的是,就在同一天,肖亚庆下定了收购的决心。
  事态发展确如肖亚庆预料的那样。2月6日,在英国收购委员会通知的最后时限里,必和必拓提出了以3.4股必和必拓股票兑1股力拓股票的新收购价格。这比中铝60英镑/股的收购价格要低,因为中铝的收购价格若按当时的股价计算,相当于4股必和必拓股票兑1股力拓股票。
  当这个消息传到肖亚庆耳朵里时,他刚走出从澳大利亚悉尼返回北京的飞机。这天是除夕,像很多中国人一样,他正赶回家过年。
  不过,肖亚庆并没有感到意外。就在当天下午4点,力拓董事会再次发表声明:力拓董事会认定必和必拓的有条件收购要约严重低估了力拓的价值,且不符合股东的最大利益,因此,董事会全票否决了必和必拓的上述报价。
  而事件的另一主角、力拓的CEO汤姆·艾博年自从被必和必拓虎视眈眈盯上之后,一直压力颇大。毕竟,并不是每一位CEO都能够抵挡住700亿英镑的敌意收购报价的,何况必和必拓与力拓又有很多共同股东,并购从某种意义上对他们有利。
  但这位美国出生的CEO却如同一台发电机一样,不顾疲倦地穿梭于世界各地,劝说力拓在伦敦和澳大利亚上市公司的股东不要接受必和必拓的收购报价。忙于游说之余,2月14日“情人节”那天清晨,这位浪漫的美国人依然没有忘记送给他妻子一束充满爱意的鲜花。
  值得注意的是:在2007年12月,必和必拓CEO高瑞思来中国游说之后,2008年1月,艾博年也来到了北京。据报道,他此行计划拜会商务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并与宝钢有关负责人进行会谈。
  外界纷纷猜测,并购是否因为中铝的出现而终结?肖亚庆在接受《英才》记者采访时认为,既然必和必拓花了如此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来做这次并购,就不会轻易放弃。
  


  看来,“战争”还要继续。
  
  突袭 1000亿入场
  
  “如果第二天早上醒来,1000亿变成500亿了,究竟会怎样?”
  2008年伦敦时间1月31日深夜,在伦敦的雷曼兄弟公司总部的会议室里,只有少数几个人同肖亚庆坐在一起,他的面前放着一叠叠很厚的各种资料。电话不断响起。
  这是令肖亚庆一生都无法忘记的夜晚。
  事后他对《英才》记者说,如果可能自己要将这段经历整理成小说。因为在这个夜晚,他作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决定:动用1000亿元人民币并购力拓英国公司12%的股份。这是中国迄今为止最大的一笔海外并购。
  虽然此前他和他的团队反复筹谋计算,但是毕竟准备期只有三个月,“如果第二天早上醒来,1000亿变成500亿了,究竟会怎样?”那一晚,他常常这样反问自己。但他同时还告诫自己,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因为不能失去这个机会。
  这位48岁掌管资产过2000亿的国企领导者,作这样的决定,是需要勇气的。
  自从收购方案确定之后,中铝的团队就没有一刻停歇。三个月的时间,他们完成了跨国公司需要半年才能完成的工作。
  并购之前的两个晚上,肖亚庆及其团队几乎彻夜未眠,一位中铝的内部人士告诉《英才》记者,工作完之后,大家一起吃夜宵的时候,肖亚庆甚至没有胃口吃任何东西,只是挥挥手跟大家告个别,然后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休息。并购当天,肖亚庆依然没有食欲,全天只吃了一碗面条。
  伦敦交易所收市之后,收购工作悄然展开。
  雷曼兄弟迅速而秘密地向力拓的投资者提供了这样的消息:现在卖出你们的股票,我们将会付给你超过股价多得多的价格。
  保密电话不断打来,这都是雷曼兄弟公司交易员的询价电话,时时向肖亚庆报告最新的谈判价格,只要他点头同意,就可以进行后面的交易。就这样,一个晚上,中铝以平均每股60英镑的价格,一连购进了20多个卖家手中总共110242889股力拓英国股份。
  而根据中铝事后披露,此前还购买9462245股力拓英国股份,每股平均价格为47.291英镑,占力拓英国股份比例约为0.9486%,恰好不超过伦敦证交所要求披露的1%限制。这为中铝公司节约了部分收购成本。
  至此,按照原定计划,中铝公司通过在新加坡的全资子公司Shining Prospect Pte. Ltd(以下称SPPL),完成了以140.5亿美元在伦敦市场收购力拓英国有限公司(Rio Tinto plc)12%的股份。其中,作为战略合作者的美国铝业公司通过认购可转债券方式,向SPPL提供12亿美元资金。
  2月1日上午,在伦敦的四季酒店,稍事休息的肖亚庆对外宣布了这条震动全球矿业市场的消息。
  “这是个好事。任何事情只有按照国际规则办事才能成功。”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名誉院长、全球并购研究中心理事会主席刘吉对《英才》记者评价道。
  不过,此后不久,必和必拓董事长安德就向力拓的股东们抛出两个问题:你们的董事会靠什么证明拒绝必和必拓溢价45%的收购是合理的;如果拒绝与必和必拓谈判,你们的董事会准备如何将这一收购溢价奉献给股东?
  
  博弈 两位CEO竭力游说
  
  对于力拓的管理层来讲,合并似乎并无益处,因为这或许就意味着他们的出局。
  力拓的确是一块“肥肉”。这也是必和必拓盯上力拓的理由。
  自2007年初,必和必拓欲以超过100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力拓的传闻,就震动了全球。
  而在必和必拓第二次提出的收购方案里指出:“两家公司相同的核心矿业开发区域获得无以伦比的机会,创造显著的价值。具体通过优化作业效率、提高生产速度、提升生产能力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通过可量化的协同效应和收益,大幅创造价值,并购完成后的七年内每年名义息税折旧摊销前收入(EBITDA)将净增37亿美元。”
  但以上仅仅是表面的原因。
  财务账面上,力拓有巨额的现金流。根据2007年上半年财务报告显示,力拓集团营业现金流达到56.4亿美元,比2006年上半年同期增长11%,创历史新高。以换股方式取得力拓的控制权,同时能够掌控巨额现金流,对于必和必拓来说并不吃亏。
  而从战略角度,必和必拓如果成功并购力拓,将打造全球第一大采矿业巨头。据有关统计,必和必拓、力拓两家公司不仅控制了全球27%-36%的铁矿石,还有23%的燃料煤(焦煤)、13%的铜与17%的铝。而中国采购量占国际铁矿石贸易的大约一半,仅必和必拓一家就占中国约20%的氧化铝销售额和约40%的铁矿石销售额。
  这就不难理解,为何必和必拓盯住力拓死死不放。但同时,此次并购也与必和必拓CEO高瑞思的性格不无关系。
  高瑞思曾任麦肯锡管理咨询顾问,1993年加入“必拓”公司(BillitonPlc),在2001年的“必和必拓收购案”中,他被称为“关键先生”。正是2001年“必和”(BHPLimited)与“必拓”的联姻,才诞生了必和必拓这家全球最大的矿业集团。恐怕,这位并购高手早就将力拓视为下一个猎物了。
  然而,必和必拓如果成功并购,则会造成中国、韩国等钢铁制造国的强烈不安。因为对于上游矿产资源的垄断,会不断增加中国乃至其他国家钢铁企业的生产成本。
  据天相投资2007年的一份报告显示:在历年的铁矿石谈判中,我国钢铁企业的议价能力不强,处于较被动的地位,近三年来我国进口铁矿石协议价格分别上涨71.5%、19%、9.5%。因此,中国不得不参与到这场游戏中。
  而两拓合并不仅影响到中国的钢铁企业,同时也让希望在有色领域发展的中铝忧心忡忡。中国铝的产能占到世界30%,但是资源量只占到全球资源的3%,那么中铝出手就在情理之中了。而与中铝联手的美铝,也不愿意看到矿业巨头独霸世界资源的格局。
  力拓对中铝的态度可以理解。目前中铝氧化铝产量世界第二,电解铝产量世界第三,铝加工材产量世界第五,在世界铝行业具有较强的国际影响力,其目前市值超过500亿美元。中铝2007年营业收入超过1300亿元,公司资产规模已突破2000亿元,连续两年实现利润超过200亿元。找到这么一位好的合作伙伴对于力拓在中国开展业务大有好处。事实上,力拓也在加强同中国的合作。
  如果从股价分析,无论两拓合并成功与否,只要一直进行,对于那些没有董事会席位的股东们也不是什么坏消息。毕竟要约收购的消息一出,两拓的股价都已大幅飙升。
  两拓有很多重合股东。但必和必拓依然难以向力拓董事会直接施压,最多只能通过其股东进行间接游说。因为,力拓的董事会成员中并不包括其大股东。这恐怕与力拓股权极为分散有关,在中铝获得第一大股东位置之前,力拓的最大单一股东仅仅占到不足5%。因此,力拓董事会全票否决必和必拓的报价也不足为奇。
  而只要力拓董事会能够通过公司发展为股东创造较好价值,必和必拓收购提案的诱惑力就值得商榷。
  对于力拓的管理层来讲,合并似乎并无益处,因为这或许就意味着他们的出局。
  力拓是一家由管理层控制的大型采矿集团,而必和必拓也是如此。因此,如果两拓合并,势必会在两家公司的管理层之间产生谁是未来公司领导者的矛盾。这从并购过程中两家公司CEO的竭力游说可以看出端倪。
  显然,这也给中铝和美铝的联手收购留出了操作的空间。申银万国分析师任云鹤就提出:“从大的方面来说,中国的资本进入全球资源也是个必然趋势,你有钱当然要投到你缺少的地方去。”
  
  联手 与世界级企业并肩
  
  雷曼判断中铝肯定会参与此事,并在最后时刻成为中铝阵营唯一的世界顶级投行。
  此次收购力拓股份,虽然中铝作为主导,但是其中看点之一却是中美联合。不仅有中铝、美铝两大铝业巨头联手,也有雷曼兄弟和中金公司两大投行。
  尽管美铝仅仅出资12亿美元,但其作用不可忽视。因为美铝的参与给了中铝的操盘团队以更充分的信心。
  2005年,肖亚庆曾对美铝做过一次访问。谈起那次访问,肖亚庆认为最大的收获是了解到美铝这样的世界顶级的百年企业是如何考虑未来的。“我们总结和别人最大的不同,就是我们仅注重企业的发展规律性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我们天天看脚底下,肯定不是撞树就撞墙了。”
  在中铝于新加坡成立SPPL一个月之后,美铝开始接触这位曾经的合作伙伴。“可能当时美铝已经隐约感到了什么。”肖亚庆说。几次试探性接触之后,美铝相信中铝要做这件事,此后双方便进行深入的谈判。
  在肖亚庆看来,美铝能够真正参与到这个交易中,充分说明了中铝判断的正确,同时也表明美铝充分信任中铝的管理团队。
  除了有美铝对中铝执行能力的充分肯定之外,雷曼兄弟公司的加盟也为收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在整个交易细节中,有一个环节并不为人所注意。必和必拓与力拓一共聘请了9家全球顶级投行。为必和必拓提供服务的有花旗集团、高盛、汇丰银行和澳大利亚本土的Gresham Partners,而力拓的顾问阵营中则包括摩根斯坦利、瑞士信贷、摩根大通、洛希尔及澳洲最大的投行麦格理。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这其实是对金融服务资源的一种垄断。
  为什么中铝会选择雷曼兄弟?这对于肖亚庆来说可能是没有选择的选择。“世界顶级的10家公司,9家都被人家签走了。签这么多也不是因为别的原因,国外大的并购案,有一个很大的战略,就是把所有可能的服务者都买下来,当其他竞购者想要参与时,没有顶级的公司会为你服务了。”
  当中铝和雷曼兄弟协商的时候,雷曼兄弟也在与必和必拓接触。因为雷曼是伦敦市场金融矿业股二级交易量第一,无论谁争取到雷曼,都会为自己的胜算增加一份筹码。然而雷曼最终判断中铝肯定会参与此事,并在最后时刻成为中铝阵营唯一的世界顶级投行。
   “如果没有雷曼,我们还会聘请别人,但是做这样大的并购,我们还是希望找一些世界最顶级的公司来做,这对我们还是很有帮助的。”肖亚庆说。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美的联合及聘请雷曼、中金做顾问为此次成功并购起到了推动作用,特别是在处理繁杂的审批手续,以及法律约束等细节的时候。
  尽管此次收购尚属顺利,但就连肖亚庆也强调收购的不可复制性。因为在他看来有太多的偶然因素。
  而事后,肖亚庆也承认:“其实之所以有这种超强度的工作,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时间紧迫,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们没有强大到足够掌控这样的并购交易。很多判断都是临时做出,我们没有办法得出十分肯定的答案。”他并不避讳其中的种种不确定性。
  回顾此次并购案,肖亚庆对《英才》记者说:“人一辈子都是在做小事,只有小事做好了,才能做成大事。”
  
  图谋 不能再等10年
  
  “我们是后来者,后来者一定要付出更高的代价,但现在做是必然的。”
  时至今日,人们尚不能说并购已经取得了最终胜利。
  首先,中铝对力拓的并购属于财务投资。虽然名为单一的第一大股东,但中铝并不拥有管理权和董事会席位。
   “力拓的铁矿石等资源都很丰富,如果说中铝能影响到这些,那么,这是以前所有的中国的企业想做都做不了的事情,因为我们中国企业一直受制于人。”申银万国分析师任云鹤觉得,这可能是此次并购的一点缺憾。
  不过,在肖亚庆看来,是否能够直接管理力拓公司或者拥有董事会席位目前并不十分重要,关键在于,“中国企业有了涉足这种顶级企业的并购谈判,过去是很少有这种地位的。因为这把椅子是不能随便坐的。”
  屈指算来,中铝成立至今也仅仅7年,而就算把中铝子公司的历史算在内也不过30年光阴。而必和必拓的前身BHP公司则成立于1885年,力拓则成立于1873年,与两位世界级矿业巨人同桌而坐,不能不说是中国企业进军国际的一点进步。
  一位分析师说,如果一旦必和必拓退出收购,或将引发力拓股价因预期丧失而下跌,并造成投资损失,这种可能性依然存在。
  有人曾质疑,这是两拓一起玩的套,让中铝钻。《英才》记者问肖亚庆怎么看,他回应:“力拓是一家非常好的公司,现金流很充裕,必和必拓并购力拓的目的就是要拿到他的现金流和资源。而必和必拓这样大的公司操作这样大的并购案例并非只是虚张声势,如某些人想象的那样,做一个游戏,故意要把中国企业套进去。因为如果交易额达到1500亿美元,交易费用差不多就会有七八亿美元,在国际上开这种玩笑的还没有过。更何况必和必拓这种讲诚信的企业。”
  而为何这次并购的主角不是外界一直传言的宝钢,而是中铝?肖亚庆虽未谈及,但英国《金融时报》曾评论道:“最可能的理由就是,通过建立起多元化的海外业务,以及对国内这个高耗能的行业进行整合,中铝作为业绩最好的企业之一,赢得了最高领导人的信任。”
  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中铝此前曾成功操作了多起海外资产并购,并连续被国资委评为央企A级企业。短短6年间,中铝资产总额从最初的358亿元膨胀至2006年底的1526亿元,增长了4.3倍,利润从24亿元增长到225亿元,增长了9.4倍。
  宝钢虽然近些年发展迅速,也通过不断地资本扩张,打造了自己的金融平台,但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表示:“我声明,(宝钢竞购力拓)这不是我说的,是媒体给我炒出来的。”他进一步表示,目前宝钢的实力和能力还不足以阻止另一矿业巨头必和必拓并购力拓,也无法去收购力拓。
  另有专家质疑,1000亿元人民币如果用在别的地方是不是对中铝的投资者更有益?
  对此,肖亚庆向《英才》记者解释:中铝作为一个矿业公司,在走两条路,第一,资源战略。中国人口众多,资源奇缺,靠中国的资源服务全球根本不可能,因此中铝的资源战略就是要走向世界,来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及为全球的经济发展服务。第二,国家战略。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是全线发展,特别是下游制造业发展迅速。而国外则相反,很多国际公司甩开下游,直奔上游,所以中铝才要向上游发展,并力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多金属公司。
   “我们不是去占有资源,把资源拿回中国。”肖亚庆在采访中几次向《英才》记者强调:“中国有大量产品出口,消耗着大量的资源,这些资源实际上是在为全世界服务。”
  但正像肖亚庆所说,“我们是后来者,后来者一定要付出更高的代价,但现在做是必然的,因为这比你未来付出的代价要小,如果再过10年,你可能什么机会都没了。”
  那么,不妨放弃短暂的兴奋,仔细思考我们还能从竞争对手那里学到些什么。
  
  百年力拓 坚持主业
  RioTinto(力拓)在西班牙语中是“黄色河流”的意思。1873年,这条“河流”从西班牙南部城市维尔瓦发源,最初,它的主要业务是锌矿。在其后130多年的历史中,它汇聚了无数支流,如今已经成为拥有多种矿物资源的全球三大矿业巨头之一。目前,力拓在英国和澳大利亚两地上市,总市值约1500亿美元,其中英国力拓占72%的股权,澳大利亚力拓占28%的股权。
  力拓的兼并高潮发生在1962年后。在短短6年之内,它把十数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矿业公司收入囊中,其中包括南非最大的铜生产商Palabora、纳米比亚最大的铀生产商R?ssing、澳大利亚的铁矿石生产商Hamersley……
  随后几年,力拓掌门人一度对水泥、化学品、油、气等建筑材料和汽车工业发生兴趣,公司的业务发生偏离。不过,这种偏差很快被矫正回来。
  对主业的收购和对非核心业务的剥离一直是力拓发展的主旋律。2004年,力拓又将部分非核心资产剥离出去,当年实现纯利润增长86%。
  去年刚上任的力拓CEO艾博年(Tom Albanese)是位意裔美国人。他于1993年加入力拓。当时,力拓收购了Nerco矿业公司,后者的首席运营官(COO)正是艾博年。
  艾博年几乎把一半的工作时间都用来拜访世界各地的矿业公司。他认为,作为CEO,一定要走出办公室,去听听顾客都在讨论些什么。对于看好的东西,“与其租赁不如买下”是其强势作风的一贯体现。上任不到3个月,艾博年就力压美铝,完成了一笔矿业史上规模最大的并购——380亿美元收购加拿大阿尔坎铝业公司(Alcan)。该交易使力拓一跃成为世界最大的铝生产商。
  
  百年必和必拓 疯狂并购
  必和必拓由两家矿业公司合并而成,其中,BHP成立于1885年,总部设在墨尔本,是澳大利亚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庞大的公司之一,Billiton则在1860年成立于荷兰。2001年,这两家公司合并组成BHP Billiton矿业集团,交易总金额达到570亿美元,其中BHP持股58%,Billiton持股42%。到今天,必和必拓已经发展成为一家市值约2000亿美元、版图超过20个国家的矿业“巨无霸”。
  必和必拓以独特的经营模式闻名。其核心是:提供优质多样的资产组合,以确保比传统资源循环更平稳的现金流转和更高的生产能力。
  必和必拓现任CEO高瑞思(Marius Kloppers)去年10月刚刚上任。这位素食主义者以锋芒毕露、独断专行的工作作风和超常的智力而著称。在2001年必和、必拓的收购案中,他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2005年,高瑞思成功阻止了瑞士矿业巨头Xstrata对WMC资源公司的恶意收购, 后者是一家澳大利亚矿业公司,总部也在墨尔本,拥有全球最大的铀矿。最终,必和必拓以73亿美元拿到WMC公司55.45%的股权。
  并购一再让高瑞思尝到甜头,因此,在被正式任命为CEO之前,他就对外界宣称,将在未来十年内,花费700亿美元用于收购。果然,刚刚上任一个月,他就发起了震惊业界的对力拓的收购要约。
  
  百年美铝 借刀中国
  美国铝业公司(Alcoa Inc)始建于1888年,其创始人之一查尔斯·马丁·豪(Charles Martin Hall)毕业于世界知名的欧柏林艺术学院,却热衷于化合物的研究。
  大学毕业后不久,查尔斯发明了一种廉价的铝的提炼法,还申请了专利,他的朋友阿弗雷德·E·亨特(Alfred E. Hunt)提供了资金支持,两人在宾夕法尼亚州的匹兹堡创立了一家公司(美铝的前身)。从此,铝开始被大规模地用于汽车、航天工业。莱特兄弟那架著名的飞机、登上月球的阿波罗号、世界第一部太空舱上都有美铝的产品,它还是易拉罐的发明者。100多年过去了,当年那位天才少年创立的公司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电解铝、铝加工产品和氧化铝生产商。其总部及主要的研发中心均设在匹兹堡市。
  20世纪80年代,美铝通过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今中国五矿集团公司)的技术合作进入中国。此后,还在中国设立5家合资企业或独资企业,主要生产铝箔产品。现在,美铝已成为中国最大的铝产品进口商和贸易伙伴,也是中国铝工业最大的国外投资者。
  作为单一的铝生产商,美铝近年来处处受到几大矿业巨头的掣肘。2007年2月,曾一度盛传必和必拓与力拓欲以400亿美元收购美铝,虽然事后几方都刻意回避,不过,必和必拓的前任CEO与现任CEO都公开表示过对美铝的“浓厚兴趣”。2007年5月,美铝宣布欲以每股73.25美元、溢价32%收购其对手——排行世界第三的加拿大阿尔坎铝业公司(Alcan),但这笔交易又被力拓半路拦下……对于这些,出生于摩洛哥的美铝现任CEO阿兰·贝尔达(Alain Belda)显得有点无可奈何。此次与中铝合作试图阻止两拓合并,不知能否平衡一下这些恩怨。
  (本刊记者罗影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中铝挤进顶级谈判桌
  并购能否带来整体创新能力?
  《英才》:有专家质疑,美国30多年前,像美铝此类企业就放弃购买上游企业,而最终选择增加下游的创新能力,你认为此次并购能给中铝带来整体创新能力吗?
  肖亚庆:作为一个矿业公司,实际我们要考虑两个现实,第一就是中国资源奇缺。仅靠中国的资源来服务中国,服务全世界,这肯定不可能。第二作为中国的企业重要的一个使命就是要满足中国市场的需要,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当然也要追求利润,但中国市场特点和全世界的特点有些不同,我们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追求利润的方式不同。
  《英才》:如果将全球铝业比作一个食物链,中铝和百年美铝吃的食物一样吗?
  肖亚庆:我们现在基本上在世界上也算是一流的。但是如果要拿食物链来比较,他们是大鲨鱼,我们至少不是虾米,应该算是小鲨鱼。任何世界级公司,如果想发展,没有不关注中铝的发展的。
  《英才》:中铝有自己的企业榜样吗?
  肖亚庆:有标杆,像美铝……但他们跟我们有不同。我觉得中国的企业要走向国际化,不可能用一个办法能解决所有企业的问题,就是说一条路子,一个模式,大家都在走,我觉得不一定都能成功。因为背景不同,你所处的地位不同。所以大家要不断创新,要实事求是。像中铝这种做法,对我们来讲是个好做法,但是对其他公司那就不一定了。
  
  中铝会成为中投第二吗?
  《英才》:如果力拓的股价像黑石一样,中铝遭遇中投那样的境遇,你会怎么办?
  肖亚庆:这个我们考虑了很多。看完中投的投资,我们并不认为中投的投资就是失败的,因为作为一个股权投资,你要看一段周期,我们现在中国社会有一个问题,就是比较浮躁,一部分人往往不能用历史的观点,或者是用战略的观点来分析,包括中投的投资,是错还是对,我觉得现在评价还为时过早。
  我们买力拓的股票,今后会不会出问题很难说。但是到目前为止非常好,股价一直在我们买的价格附近活动。但是过了几年以后,会不会大幅跌?有这种可能性,但是从长期来看,我觉得我们出的价格是非常合理的价格。我们对当前的判断,是基于对它未来的判断。
  另外我们和其他投资金融类企业根本不同的是什么?我们买的东西是实物,我们需要实物。我们这一步应该是战略性的。
  
  必和必拓会否放弃?
  《英才》:并购之后,你们与力拓接触过吗?
  肖亚庆:我是他第一大股东,当时就礼节性拜会了他们董事长和CEO。
  《英才》:当时你们谈了什么?
  肖亚庆:就是礼节性的拜访。当然可以感觉到他们对我们入股很高兴,根本原因是在于他觉得世界上有人承认他的价值,因为必和必拓的出价是不够的,他们表示肯定要为股东做最大的贡献。
  《英才》:必和必拓作为国际大公司,似乎应该预料到中国公司可能会插手并购力拓,但这次他们似乎表现得很惊诧。
  肖亚庆:首先我跟力拓并购之前没有接触过,因为从法律概念上来说,我们不能够和并购目标单独见面。其次,必和必拓一直宣扬这种合并是对中国有利的,但在世界上谁都知道究竟会怎样。他游说了一圈,结论可能是中国企业没有能力去竞争。
  《英才》:那么你认为必和必拓是否会放弃并购?
  肖亚庆:必和必拓不会轻易放弃。这样世界顶级的公司,他想做的事情,不会因为我们的出现而放弃。这不符合企业发展的规律,也不符合他的做事风格。力拓价值巨大,一下子放弃对他来说也是巨大损失。但是如果他真正放弃了,对我们来讲也不是坏事,短期可能造成股价波动,但长期来看没有问题。
  《英才》:力拓的股权非常复杂,也非常分散,如果必和必拓提高报价,或者通过其他方式游说股东,会不会出现股东把力拓逼回谈判席的可能?
  肖亚庆:这个事完全可能,力拓的董事会完全为股东来服务的,如果股东认为这公司最好卖掉,当然这公司必须卖掉。现在的问题是从董事会的判断来讲是不想卖掉,他是想独立承担。
  
  最难熬的日子怎么过的?
  《英才》:整个过程中,对于你来说,哪天是最难熬的?
  肖亚庆:就是我们在伦敦的那天晚上最难熬了。
  《英才》:你那天晚上是怎么过的?
  肖亚庆:我就坐在雷曼的总部。
  《英才》:没有回去睡觉吗?
  肖亚庆:没有时间睡觉。我们在那儿坐了8个多小时。一直到第二天早晨北京时间八九点钟交易完。
  《英才》:你什么时候开始舒一口气的?
  肖亚庆:记者招待会以后稍微舒了口气,我们有六天时间没有正经地坐在餐桌上吃饭。在交易所那天没有食欲,我们就吃了一点儿面条,你想世界上最大的一笔交易,现在说起来是面不改色心不跳,当时表面是平静的,但内心还是很复杂的。
  《英才》:感觉你有点爱冒险?
  肖亚庆:我觉得做的这些事情,都是要非常慎重的。这种事情,你要说冒险,风险和收益是同等的,风险越大,收益越大。我们有一个非常团结的班子,我们有一支优秀的工作团队,我们花在风险控制上的时间远远高于做其它事情。
  
  善弈者肖亚庆
  善弈者谋势。虽然没问过肖亚庆是否善于下围棋,但这句话用在他身上恐怕并不为过。
  谋势一,当年整合中国铝业,肖亚庆四两拨千斤,借宏观调控之机,从上游向下游延伸,一年之内收编国内数家大型电解铝厂,其对市场节奏的把握令人钦佩。
  谋势二,肖亚庆借助铝业高利润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多金属公司发展,收编云南铜业、秘鲁铜业,这一步又让中铝开疆扩土。
  谋势三,最近联合美铝收购力拓12%的股份,更让人觉得其意在深远。中铝借力拓被敌意并购之机施以援手,不但搅局必和必拓的如意美梦,还同世界第二大矿产集团力拓管理层交好,可谓又一次抢得先机。
  虽然肖亚庆在谋势,但从某种程度上,他又是一位谋子者。
  因为很多事情他都亲力亲为,而且对细节的要求又极为苛刻,比如谈判的细节,财务的估算,最终的收购价格,甚至汇报工作的时间。或许这种对于细节的执着正说明他把“责任”二字看得很重。
  肖亚庆不喜欢出风头,除了很少接受媒体采访之外,也很少出席活动,甚至当年被提升为总工程师时,上级领导都没听说过这个年轻的小伙子。他在接受《英才》记者采访的全过程中,很少有激动的言谈,表情也很平静,以至很少能抓拍到亢奋的瞬间。
  但是他喜欢红色(通常被认为是代表活力)领带,他整合行业,整合公司纵横捭阖,让人感到隐约的霸气。
其他文献
他们的情感痛苦在我内心堆积,形成“毒素”,最终导致癌症。  “你得了淋巴腺恶性肿瘤。”英属哥伦比亚癌症机构的一位医生在电话里说。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接受了手术治疗,并进行了两三个星期的疗养。在这段修养生息的日子里,通过对前些年的生活经历进行思考,我试着了解患上癌症的原因所在。  从我对健康文化的了解来看,像癌症这样的疾病有可能是由高度的压力引起的,这种压力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并削弱人体对疾病的抵抗
期刊
“我心目中没有难和不难的概念,只要善于沟通,想办法沟通,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而往往我们中国文化是不善于沟通,不想办法去沟通,都觉得自己很厉害,自己是老大,所以就往往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这时候才能看出水平”    《英才》:你接连并购杭州发动机、湘火炬,整合是你现在的主要任务吗?  谭旭光:对。  《英才》:资本市场现在有很多传言,你是出于怎样一个考虑?  谭旭光:资本市场的传言只是
期刊
2006年4月18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抵达西雅图波音机场,开始了他担任国家主席以来首次对美国的访问,首站西雅图的行程颇有新意:不但参观了微软及波音公司,而且到比尔盖茨的豪宅做客,与受邀出席的百名政商精英共进晚餐。  此时的微软刚刚拿下了它进入中国市场14年来最大的采购大单——4月12-17日,方正、清华同方、TCL、联想4家国内PC厂商与微软签下了总数超过16亿美元的正版软件采购大单。而此前,信
期刊
股改后的第一桩造假事件  一时间很多人在猜测,银河系两家公司是否有些微妙的呼应,并可能影响到报表数字。    上市公司银河科技(000806)创造了一个历史。  2006年1月11日,银河科技(000806)发布公告承认了公司在2002年及2003年依赖同大股东银河集团的现金出资虚增销售收入2.63亿元,另外,公司隐瞒了2.7亿元的银行借款。  由此,银河科技成为第一个在股改后被挖出造假事件的上市
期刊
短短半年时间,政策上出现如此大的转折,可谓罕见。  在中国大陆奋战的各路VC,2005年经历了情感上的蹦极。先是,外汇管理局相继出台11号文和29号文,限制了类似百度和盛大等红筹海外上市的机会,引起风险投资业的短暂萎缩,一时间惹起争议纷纷。  论战当中,正反两方在几个关键问题上集中火力。其一,中国监管当局到底是应该以封堵热钱和洗钱为重,还是应以满足国内民企的资金渴求为主?不少VC业的观察家认为,外
期刊
关注企业家垮台后的命运  这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  他们曾经声名显赫  在商界翻云覆雨  他们曾财大气粗  手里掌控着巨额资本  而如今  他们身陷囹圄  失去了自由  与财富名利铁窗相隔  他们的权利如何保障  他们的态度如何表达  司法审查的介入  有没有伤害到权利  让我们关注  企业家维权
期刊
业绩虚虚实实 利益层层相扣  上市公司如此大幅度业绩振荡,通常有两种可能,一是以前粉饰利润的游戏再也无力玩下去,于是报表数字现了原形;二是人们几乎见怪不怪的大洗澡。    老牌医药上市公司海王生物(000078)春节一过就发布了股改公告,看似稳步有序的股改预案,却抹不去身后一浪高过一浪的猜测。  从去年10月以来,这家公司已出示了业绩预警,投资者尽管很紧张,却想不到最后的结局如此令人震惊。2006
期刊
全球第一大硬盘制造商  市场风水轮流转,迈拓几年前吞并昆腾成为硬盘市场货真价实的前三。不想买家却成了卖家。希捷在圣诞节前夕以19亿美元收购迈拓,一举成为全球第一大硬盘制造商,独占桌面硬盘市场的半壁江山。这就是江湖。  今年初,在美国《福布斯》杂志公布2005年度400家美国最佳大公司排行榜中,希捷又荣膺“年度企业”称号。  20年的时间,希捷从一匹瘦弱的小马驹奔跑为一匹膘肥体壮的黑骏马,而现在的骑
期刊
狱中感到被漠视的张海  主人公:原健力宝总裁张海  主要罪名:虚假注资  财产处置:1元转卖  2005年12月31日,一个名为“深圳健力宝俱乐部股权转让公示”的文件出现在中国足协的网站上,备受各界关注的2004年中超冠军,深圳健力宝足球俱乐部似乎要画上句号,与动荡告别。  然而,就在这时,此前已经被羁押9个多月的健力宝俱乐部前董事长张海突然在看守所里提起了行政诉讼,状告佛山市工商局、三水区工商局
期刊
“要像花自己的钱一样对待公司的钱”。花旗CEO韦尔认为,谨慎是一种责任。  桑迪·韦尔的女儿杰西卡8岁的时候,曾用身上仅有的一个25美分硬币打投币电话,要父亲接她回家。当时已有万贯家产的韦尔却因为打电话只需10美分,女儿却用了25美分的硬币而暴跳如雷:“你怎么能用一个25美分的呢?你应当先换零钱再打。”   “要像花自己的钱一样对待公司的钱”。韦尔认为,谨慎是一种责任。  今年69岁的韦尔被华尔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