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4年“两会”聚焦旅游引导家庭农场模式创新。家庭农场旅游将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创新模式,发展家庭农场旅游必然涉及到农户土地流转问题。本文讨论的就是在这种大环境下农户转入土地的意愿以及发展家庭农场旅游的意愿和影响因素。本文从家庭农场旅游相关概念、农户意愿入手,采用访谈调查法,走访了婺源县江湾镇的晓鳙村的两个农户,分析了当地旅游开发初期农户转入土地发展家庭农场旅游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当地农户有转入土地发展家庭农场旅游的意愿,但受到文化程度、恋土情结、土地特征、对旅游的认知度、资金问题、及政府政策的影响。因此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关对策,以促进当地农户转入土地发展家庭农场旅游。
【关键词】家庭农场旅游;土地流转;农户意愿;影响因素
doi:10.3969/j.issn.1007-0087.2015.05.00x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关注三农问题,扶持三农。尤其针对农业用地方面,要求提高农业用地的附加值,鼓励农村土地流转,进行规模经营发展家庭农场,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增加农民收益。乡村旅游发展多年,众多专家学者也对乡村旅游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表明乡村旅游的发展形式具有多样性,但同时乡村旅游普遍发展规模小、分散经营、秩序混乱、效益不高。2014年“两会”又聚焦旅游引导家庭农场模式创新。家庭农场旅游作为乡村旅游的一种形式,既符合国家的期望,又对乡村旅游有促进作用。发展家庭农场旅游要进行土地流转,其最直接的利益相关者就是农户。农户对这些方面的了解以及农户的意愿都关系着土地转入和发展家庭农场旅游能否顺利进行。农村土地流转必然会促进家庭农场的发展与壮大,同时也为家庭农场旅游提供良好的基础。在这种大环境下,农户对于发展家庭农场旅游下土地流转的意愿如何?对农户的意愿产生影响的因素又有哪些?本文以婺源县晓鳙村为例,进行深入探讨。
一、相关文献综述
(一)乡村旅游的研究动态
1.乡村旅游的内涵。对于乡村旅游的定义,国内外学者都有众多的阐释,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是Opperman(1996)的旅游者在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非城市区域进行旅游 [2]。Lane(1999)对此进行扩展,指出乡村旅游是:①发生在乡村地区;②旅游活动是乡村的;③社会结构和文化特征具有传统性,变化较慢,旅游活动离不开当地村民,乡村旅游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当地的控制;④由于乡村的自身因素,使得乡村旅游具有多样性[3] 。Arie、Oded 、Ady(2000)言简意赅的阐述乡村旅游就是位于农村区域范围内的旅游[4]。国内学者杜江、向萍(1999)将其归纳为是以乡村所具有的天然景色为吸引物,顾客以城市居民为主,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5]。郭焕成、刘军萍、王云才(2000)乡村旅游,即以农业文化特色、农业生态景观、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风民俗为旅游吸引物,集观赏、娱乐、研修、度假、购物于一体的旅游活动[6]。何景明(2003) 强调乡村旅游是区别于城市的、根植于乡村世界的乡村性是吸引旅游者进行乡村旅游的基础,是界定乡村旅游的重要标志[7] 。
纵观各个学者的定义阐述,可以总结为乡村旅游的发生以农村为载体,是一种旅游行为。本文主要引用刘德谦(2006)乡村旅游定义,乡村地区的人、事、物、风俗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作为旅游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观光、休闲及参与、学习等的旅游活动[8]
2.乡村旅游的主要研究内容。一是乡村旅游的类型,乡村旅游包含的类型众多,从不同的角度,利用不同的标准可以对乡村旅游进行类型划分;二是乡村旅游兴起机制,乡村旅游兴起机制或者说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原动力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分析乡村旅游面对的客源市场、旅游产品定位等深层次问题;三是乡村旅游的产品,乡村景观风貌、居住、饮食、农业生产、文化风俗、乡村制作、乡村土特产品、乡村文体活动等是构成乡村旅游产品的主要因素;四是我国乡村旅游现状、问题与对策,由于理论研究滞后、管理不规范等原因使得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现状不容乐观,存在人工痕迹明显、开发盲目、人才欠缺等众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专家与学者们提出了很多相应的对策;五是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笪玲、张述林(2009)、白聪霞(2012)、刘丽君(2008)、李德明(2005)分别从发展推动力出发[9]、从资源性质和游客感知出发[10]、从开发依托出发[11]、从经营方式出发[12]研究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
(二)土地流转研究动态
1.土地流转定义。土地流转是指土地产权在不同经济实体之间的流动和转让,即土地所有权或土地使用权在不同经济实体之间的流动和转让[13]。土地流转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狭义的土地流转,一种是广义的土地流转。狭义的土地流转是指土地的经营权在农业内部不同的耕种者之间流转,不改变土地用途。广义的土地流转是指土地使用权变为非农用之后,在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进行流转;权利包括使用权或承包权、所有权[14]。
2.土地流转相关研究。邱道持等(2009)提出建立农地流转市场、明晰农地产权关系是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化的必然选择[15]。何立胜等(2011)强调要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的保障机制,让农民获得社会保障权益[16]。温铁军(2006)认为中国农村土地承载着农业生产与农民社会保障的双重功能[17]。林翊等(2009)认为,维护农民合法土地权益是农地制度变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8]。白家亮(2008)强调,解决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问题是影响我国农村社会繁荣与稳定的重要因素[19]。
(三)乡村旅游与土地流转的关系研究
土地流转可以较好地解决旅游用地及旅游业发展面临的资金瓶颈问题,还 可以盘活农村劳动力市场,推动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乡村旅游开发要求集中土地经营权,其发展过程中带来经济效益并新增就业机会,既实现了旅游扶贫目的,又满足了农民离土不离乡的愿望,最终使得乡村旅游成为驱动土地流转的重要因素(周杨,2014)[20]。梅燕、肖晓(2009)采用SWOT分析法分析土地流转新政策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带来的最大契机是乡村旅游的规模化和乡村旅游资源的资本化,但其中也带来不少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在忽视保障农民利益和缺乏保护乡村景观。刘莹(2014)从制度创新和利益共享机制两个方面对土地流转的机理进行了阐释,然后以个案为对象,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了思考和探究。通过个案研究,得出基于制度创新的“艳阳模式”,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土地流转和委托代理问题,也能有效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为其它企业和地区提供借鉴和参考。田磊、章锦河、林艳(2009)对农民集体和旅游开发企业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的合作进行博弈分析, 认为加强合作对于政府、旅游开发企业和农民三者来说都具有利益驱动性, 从而通过土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改进达到帕累托最优。黄忠伟(2014)从博弈论的视角分析了乡村旅游开发中土地流转风险的产生机制,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农村土地流转风险的防范策略。旨在有助于协调乡村旅游开发中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促进乡村旅游协调有序健康发展。 “我有一次,在转入土地的时候,那个农户死活不让,但是块地对我的很重要,对我的农场来是不能缺的,后面没办法,找一些好朋友帮忙,刚好有一个姓王的朋友,和那个农户关系也好,最终经过王姓朋友的协调,那个农户还是把我转给我了。” ——B
三、研究结论
影响家庭农场旅游发展土地转入的因素众多,根据上面的研究分析,主要还是文化程度、恋土情结、土地特征、政府及其政策、农户对旅游的认知度、资金问题以及社会网络,这些都从不同的方面对土地转入产生影响。
文化程度以及对旅游认知会直接影响农户对于家庭农场旅游的看法,例如是否有开发旅游的观念与想法,对于旅游是否很了解等;恋土情结会直接影响到土地的转入,导致农户不想也不敢将土地转出;土地特征也会影响土地转入,好的土地农户不愿意进行流转;政府及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农户起到指导的作用;土地流转是需要大量资金,因此资金问题会直接影响到土地流转;同时社网络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成土地的转入。
四、对策建议
为了促进农户转入土地顺利进行,推进家庭农场旅游的发展,提出以下对策。
(一)政府引导
政府要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实事求是,提升农户对政府及其政策的信心。政府的政策制定要切实以广大农户的利益为出发点。对于土地租金政府可以加大对土地转出农民的补贴力度,同时减少土地租金降低转入土地农户的成本。政策执行者要实事求是把政策落到实处,把国家对农民流转的补贴全部落实到位。同时相关部门要加大到基层监察的力度,防止腐败发生。农户对政府及其政策的信心提升了,土地流转及发展家庭农场旅游才能有良性循环。
(二)发展教育事业及技能培训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升农民文化水平,鼓励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回到乡里、支持乡里发展。国家要给当地建立一个完善的小学到高中及技术学校的完善教育体系,扶持当地的教育发展。另外对农户进行相关的知识技能培训。针对不同农户的需求提供不同的培训,适当的理论知识培训同时对农户进行手把手技术教导,采用看视频和实地教导为主。另外也要配备相关的文化技术专员,随时对农户经营家庭农场旅游进行专业指导。同时普及旅游方面的知识,定期举办旅游知识展会。只有教育事业发展文化水平提高才能摆脱小农意识的束缚。农户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才能更好地经营家庭农场旅游。
(三)完善社会保障事业
广大农村的社会保障系统相对不完善,农民仍把土地当作基本生活来源保障。因此要支持农村失地人口再就业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建立包括农村失地农民、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口和其他农村人口的养老保障制度。鼓励年轻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让农民从土地上分离出来,不让农民的恋土情结阻碍土地流转及家庭农场旅游的发展。
(四)拓宽资金来源,规避风险
拓宽农户的资金来源渠道,建立风险规避制度。国家要对农户进行资金支持,多渠道低成本,扶持农户土地流转发展家庭农场旅游。地方上要建立家庭农场旅游经营风险基金,县、镇财政每年根据经营情况,从财政支农资金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对因自然灾害等给农户造成的损失给予补偿。
(五)完善基础设施
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把晓鳙村的乡村公路拓宽为双车道增大公路通车能力。开通公交车方便当地居民及游客进出。同时丰富当地的各种物资,鼓励家庭旅馆发展,加大当地的游客承载量。另外,要完善平地良田地区的水利系统,在现有水塘及合适的山谷地区建设储水库,解决土地靠天吃水的现状。针对梯田为主的特性,为当地配备小型轻便的农业机械并给与适当补贴。
(六)进行社区营造
建立良好的社区关系,构建良好的社会关系网络,营造社区文化,进行社区建设,能够为农户之间的交流合作营造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农户建立良好的关系网络,促进其交流合作,不仅能够构建社会网络,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直接促进旅游的发展。
五、结束语
土地流转以及家庭农场旅游在国内已大量出现,尤其在经济发达的省市如上海、浙江等,国内也有大量专家学者对此进行过研究。本文根据对婺源晓鳙村选取的两位农户进行访谈调查,提供实例,看到在旅游发展初期,农户转入土地发展家庭农场旅游的意愿,发现问题并提出对策,但本文仍存在瑕疵,首先选取的样本仅是婺源的一个农村,因此得出的结论可能不适用其他地区;另外,由于笔者首次使用访谈法,对于访谈法的一些要点和注意事项可能没顾及全面,且访谈法的相关技巧运用不是很好,可能使得访谈内容不全面、信息材料搜集不全;再次,笔者对于土地流转相关法律的立法问题的研究不够透彻,由于对法律知识的欠缺,关于土地流转的法律问题,缺乏深度,具体细节也有待深入研究。同时本文将乡村旅游与农户土地流转意愿进行研究,这是一个创新点,近年来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很少,拓宽了乡村旅游的研究视角与内容,其次本文涉及到的社区营造将会是未来乡村旅游发展的趋势,通过社区营造来发展乡村旅游将会成为热点问题。
参考文献
[1]曾芸.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以贵州屯堡地区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07年第6期(第27卷总第118期),127-132.
[2]OPPERMANN M. Rural tourism in southern Germany[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6,23(1):86-102.
[3]BRAMWELL B,LANE B. Editorial[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1999,7(3/4):179-181.
[4] REICHEL A,LOWENGART O,MILMAN A. Rural tourism in Israel: Service quality and orientation[J]. Tourism Management,2000,21(5):451-459. [5]杜江,向萍.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旅游学刊,1999(1):15-18.
[6]郭焕成,刘军萍,王云才 观光农业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0(2):119-124.
[7]何景明.国外乡村旅游研究述评[J].旅游学刊,2003(1):76-80.
[8]刘德谦.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旅游学刊,2006(3):12-19.
[9]白聪霞.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析[J].山西建筑,2012,38(2):16-17.
[10]笪玲,张述林.城乡统筹旅游实验区的动力机制研究———以重庆市璧山县为例[J] .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8(5):477-480.
[11]刘丽君,郭宏杰.我国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6):6907-6908.
[12]李德明,程久苗.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互动持续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J].人文地理,2005,21(3):84-87.
[13]张安录,毛衡.农地城市流转与土地一级市场均衡[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34(2)
233-236.
[14]谷树忠,王兴杰,鲁金萍等.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及其效应与创新[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
划,2009,(1):1-8.
[15]王玲燕,邱道持等.重庆市忠县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化程度评价[J].中国农学通报,2009,
25(17):326-330.
[16]何立胜,黄灿等.土地流转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协同改革[J].农村经济,2011,1:86-90.
[17]温铁军,农民社会保障与土地制度改革[J].学习月刊,2006,10:20.
[18]林翊,林卿.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保护农民土地权益[J].557-564.
[19]白家亮,王海梁.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商界,2010,1:283-289.
[20]周杨.我国土地流转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关系研究[J].经济管理,2014年第11期(总527期).
A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Willingness of Rural Tourism Farmers about Land Transfer--Case Study of Xiaoyong Village in Wuyuan County
RUAN Wenqi; YANG Meixia; LI Hongbo
(College of Tourism, Huaqiao University, Quanzhou 362021, China)
Abstract: "Two Sessions"(2014) focus on tourism leading family farms model innovation. The family farms tourism will become the innovation model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The family farms tourism development inevitably involves the problem of peasant household land mobility.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is in this environment to the wishes of the farmland circulation and farmers willingness and affecting factors of the development of family farms tourism. 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family farms tourism related concepts、farmers'willingness. This paper uses the interview method and the writer visited two farmers from village of Xiaoyong, Jiangwan town, Wuyuan County. Analyzing the farmers’ willingness, loc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farmland circulation and the family farms tourism. The results show that local farmers have moved to the farmland circulation for development tourism intention, and influenced by the land complex, the farmers’ degree of education, land characteristics, farmers in tourism awareness, money problems, the government and its policy factors. So according to these factors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local farmers into farmland circulation and family farm tourism development.
Keywords: Family Farms Tourism; Farmland Circulation; Farmers’ Willingness; Affecting Factors
【关键词】家庭农场旅游;土地流转;农户意愿;影响因素
doi:10.3969/j.issn.1007-0087.2015.05.00x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关注三农问题,扶持三农。尤其针对农业用地方面,要求提高农业用地的附加值,鼓励农村土地流转,进行规模经营发展家庭农场,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增加农民收益。乡村旅游发展多年,众多专家学者也对乡村旅游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表明乡村旅游的发展形式具有多样性,但同时乡村旅游普遍发展规模小、分散经营、秩序混乱、效益不高。2014年“两会”又聚焦旅游引导家庭农场模式创新。家庭农场旅游作为乡村旅游的一种形式,既符合国家的期望,又对乡村旅游有促进作用。发展家庭农场旅游要进行土地流转,其最直接的利益相关者就是农户。农户对这些方面的了解以及农户的意愿都关系着土地转入和发展家庭农场旅游能否顺利进行。农村土地流转必然会促进家庭农场的发展与壮大,同时也为家庭农场旅游提供良好的基础。在这种大环境下,农户对于发展家庭农场旅游下土地流转的意愿如何?对农户的意愿产生影响的因素又有哪些?本文以婺源县晓鳙村为例,进行深入探讨。
一、相关文献综述
(一)乡村旅游的研究动态
1.乡村旅游的内涵。对于乡村旅游的定义,国内外学者都有众多的阐释,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是Opperman(1996)的旅游者在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非城市区域进行旅游 [2]。Lane(1999)对此进行扩展,指出乡村旅游是:①发生在乡村地区;②旅游活动是乡村的;③社会结构和文化特征具有传统性,变化较慢,旅游活动离不开当地村民,乡村旅游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当地的控制;④由于乡村的自身因素,使得乡村旅游具有多样性[3] 。Arie、Oded 、Ady(2000)言简意赅的阐述乡村旅游就是位于农村区域范围内的旅游[4]。国内学者杜江、向萍(1999)将其归纳为是以乡村所具有的天然景色为吸引物,顾客以城市居民为主,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5]。郭焕成、刘军萍、王云才(2000)乡村旅游,即以农业文化特色、农业生态景观、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风民俗为旅游吸引物,集观赏、娱乐、研修、度假、购物于一体的旅游活动[6]。何景明(2003) 强调乡村旅游是区别于城市的、根植于乡村世界的乡村性是吸引旅游者进行乡村旅游的基础,是界定乡村旅游的重要标志[7] 。
纵观各个学者的定义阐述,可以总结为乡村旅游的发生以农村为载体,是一种旅游行为。本文主要引用刘德谦(2006)乡村旅游定义,乡村地区的人、事、物、风俗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作为旅游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观光、休闲及参与、学习等的旅游活动[8]
2.乡村旅游的主要研究内容。一是乡村旅游的类型,乡村旅游包含的类型众多,从不同的角度,利用不同的标准可以对乡村旅游进行类型划分;二是乡村旅游兴起机制,乡村旅游兴起机制或者说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原动力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分析乡村旅游面对的客源市场、旅游产品定位等深层次问题;三是乡村旅游的产品,乡村景观风貌、居住、饮食、农业生产、文化风俗、乡村制作、乡村土特产品、乡村文体活动等是构成乡村旅游产品的主要因素;四是我国乡村旅游现状、问题与对策,由于理论研究滞后、管理不规范等原因使得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现状不容乐观,存在人工痕迹明显、开发盲目、人才欠缺等众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专家与学者们提出了很多相应的对策;五是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笪玲、张述林(2009)、白聪霞(2012)、刘丽君(2008)、李德明(2005)分别从发展推动力出发[9]、从资源性质和游客感知出发[10]、从开发依托出发[11]、从经营方式出发[12]研究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
(二)土地流转研究动态
1.土地流转定义。土地流转是指土地产权在不同经济实体之间的流动和转让,即土地所有权或土地使用权在不同经济实体之间的流动和转让[13]。土地流转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狭义的土地流转,一种是广义的土地流转。狭义的土地流转是指土地的经营权在农业内部不同的耕种者之间流转,不改变土地用途。广义的土地流转是指土地使用权变为非农用之后,在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进行流转;权利包括使用权或承包权、所有权[14]。
2.土地流转相关研究。邱道持等(2009)提出建立农地流转市场、明晰农地产权关系是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化的必然选择[15]。何立胜等(2011)强调要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的保障机制,让农民获得社会保障权益[16]。温铁军(2006)认为中国农村土地承载着农业生产与农民社会保障的双重功能[17]。林翊等(2009)认为,维护农民合法土地权益是农地制度变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8]。白家亮(2008)强调,解决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问题是影响我国农村社会繁荣与稳定的重要因素[19]。
(三)乡村旅游与土地流转的关系研究
土地流转可以较好地解决旅游用地及旅游业发展面临的资金瓶颈问题,还 可以盘活农村劳动力市场,推动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乡村旅游开发要求集中土地经营权,其发展过程中带来经济效益并新增就业机会,既实现了旅游扶贫目的,又满足了农民离土不离乡的愿望,最终使得乡村旅游成为驱动土地流转的重要因素(周杨,2014)[20]。梅燕、肖晓(2009)采用SWOT分析法分析土地流转新政策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带来的最大契机是乡村旅游的规模化和乡村旅游资源的资本化,但其中也带来不少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在忽视保障农民利益和缺乏保护乡村景观。刘莹(2014)从制度创新和利益共享机制两个方面对土地流转的机理进行了阐释,然后以个案为对象,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了思考和探究。通过个案研究,得出基于制度创新的“艳阳模式”,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土地流转和委托代理问题,也能有效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为其它企业和地区提供借鉴和参考。田磊、章锦河、林艳(2009)对农民集体和旅游开发企业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的合作进行博弈分析, 认为加强合作对于政府、旅游开发企业和农民三者来说都具有利益驱动性, 从而通过土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改进达到帕累托最优。黄忠伟(2014)从博弈论的视角分析了乡村旅游开发中土地流转风险的产生机制,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农村土地流转风险的防范策略。旨在有助于协调乡村旅游开发中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促进乡村旅游协调有序健康发展。 “我有一次,在转入土地的时候,那个农户死活不让,但是块地对我的很重要,对我的农场来是不能缺的,后面没办法,找一些好朋友帮忙,刚好有一个姓王的朋友,和那个农户关系也好,最终经过王姓朋友的协调,那个农户还是把我转给我了。” ——B
三、研究结论
影响家庭农场旅游发展土地转入的因素众多,根据上面的研究分析,主要还是文化程度、恋土情结、土地特征、政府及其政策、农户对旅游的认知度、资金问题以及社会网络,这些都从不同的方面对土地转入产生影响。
文化程度以及对旅游认知会直接影响农户对于家庭农场旅游的看法,例如是否有开发旅游的观念与想法,对于旅游是否很了解等;恋土情结会直接影响到土地的转入,导致农户不想也不敢将土地转出;土地特征也会影响土地转入,好的土地农户不愿意进行流转;政府及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农户起到指导的作用;土地流转是需要大量资金,因此资金问题会直接影响到土地流转;同时社网络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成土地的转入。
四、对策建议
为了促进农户转入土地顺利进行,推进家庭农场旅游的发展,提出以下对策。
(一)政府引导
政府要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实事求是,提升农户对政府及其政策的信心。政府的政策制定要切实以广大农户的利益为出发点。对于土地租金政府可以加大对土地转出农民的补贴力度,同时减少土地租金降低转入土地农户的成本。政策执行者要实事求是把政策落到实处,把国家对农民流转的补贴全部落实到位。同时相关部门要加大到基层监察的力度,防止腐败发生。农户对政府及其政策的信心提升了,土地流转及发展家庭农场旅游才能有良性循环。
(二)发展教育事业及技能培训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升农民文化水平,鼓励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回到乡里、支持乡里发展。国家要给当地建立一个完善的小学到高中及技术学校的完善教育体系,扶持当地的教育发展。另外对农户进行相关的知识技能培训。针对不同农户的需求提供不同的培训,适当的理论知识培训同时对农户进行手把手技术教导,采用看视频和实地教导为主。另外也要配备相关的文化技术专员,随时对农户经营家庭农场旅游进行专业指导。同时普及旅游方面的知识,定期举办旅游知识展会。只有教育事业发展文化水平提高才能摆脱小农意识的束缚。农户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才能更好地经营家庭农场旅游。
(三)完善社会保障事业
广大农村的社会保障系统相对不完善,农民仍把土地当作基本生活来源保障。因此要支持农村失地人口再就业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建立包括农村失地农民、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口和其他农村人口的养老保障制度。鼓励年轻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让农民从土地上分离出来,不让农民的恋土情结阻碍土地流转及家庭农场旅游的发展。
(四)拓宽资金来源,规避风险
拓宽农户的资金来源渠道,建立风险规避制度。国家要对农户进行资金支持,多渠道低成本,扶持农户土地流转发展家庭农场旅游。地方上要建立家庭农场旅游经营风险基金,县、镇财政每年根据经营情况,从财政支农资金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对因自然灾害等给农户造成的损失给予补偿。
(五)完善基础设施
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把晓鳙村的乡村公路拓宽为双车道增大公路通车能力。开通公交车方便当地居民及游客进出。同时丰富当地的各种物资,鼓励家庭旅馆发展,加大当地的游客承载量。另外,要完善平地良田地区的水利系统,在现有水塘及合适的山谷地区建设储水库,解决土地靠天吃水的现状。针对梯田为主的特性,为当地配备小型轻便的农业机械并给与适当补贴。
(六)进行社区营造
建立良好的社区关系,构建良好的社会关系网络,营造社区文化,进行社区建设,能够为农户之间的交流合作营造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农户建立良好的关系网络,促进其交流合作,不仅能够构建社会网络,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直接促进旅游的发展。
五、结束语
土地流转以及家庭农场旅游在国内已大量出现,尤其在经济发达的省市如上海、浙江等,国内也有大量专家学者对此进行过研究。本文根据对婺源晓鳙村选取的两位农户进行访谈调查,提供实例,看到在旅游发展初期,农户转入土地发展家庭农场旅游的意愿,发现问题并提出对策,但本文仍存在瑕疵,首先选取的样本仅是婺源的一个农村,因此得出的结论可能不适用其他地区;另外,由于笔者首次使用访谈法,对于访谈法的一些要点和注意事项可能没顾及全面,且访谈法的相关技巧运用不是很好,可能使得访谈内容不全面、信息材料搜集不全;再次,笔者对于土地流转相关法律的立法问题的研究不够透彻,由于对法律知识的欠缺,关于土地流转的法律问题,缺乏深度,具体细节也有待深入研究。同时本文将乡村旅游与农户土地流转意愿进行研究,这是一个创新点,近年来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很少,拓宽了乡村旅游的研究视角与内容,其次本文涉及到的社区营造将会是未来乡村旅游发展的趋势,通过社区营造来发展乡村旅游将会成为热点问题。
参考文献
[1]曾芸.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以贵州屯堡地区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07年第6期(第27卷总第118期),127-132.
[2]OPPERMANN M. Rural tourism in southern Germany[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6,23(1):86-102.
[3]BRAMWELL B,LANE B. Editorial[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1999,7(3/4):179-181.
[4] REICHEL A,LOWENGART O,MILMAN A. Rural tourism in Israel: Service quality and orientation[J]. Tourism Management,2000,21(5):451-459. [5]杜江,向萍.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旅游学刊,1999(1):15-18.
[6]郭焕成,刘军萍,王云才 观光农业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0(2):119-124.
[7]何景明.国外乡村旅游研究述评[J].旅游学刊,2003(1):76-80.
[8]刘德谦.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旅游学刊,2006(3):12-19.
[9]白聪霞.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析[J].山西建筑,2012,38(2):16-17.
[10]笪玲,张述林.城乡统筹旅游实验区的动力机制研究———以重庆市璧山县为例[J] .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8(5):477-480.
[11]刘丽君,郭宏杰.我国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6):6907-6908.
[12]李德明,程久苗.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互动持续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J].人文地理,2005,21(3):84-87.
[13]张安录,毛衡.农地城市流转与土地一级市场均衡[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34(2)
233-236.
[14]谷树忠,王兴杰,鲁金萍等.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及其效应与创新[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
划,2009,(1):1-8.
[15]王玲燕,邱道持等.重庆市忠县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化程度评价[J].中国农学通报,2009,
25(17):326-330.
[16]何立胜,黄灿等.土地流转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协同改革[J].农村经济,2011,1:86-90.
[17]温铁军,农民社会保障与土地制度改革[J].学习月刊,2006,10:20.
[18]林翊,林卿.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保护农民土地权益[J].557-564.
[19]白家亮,王海梁.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商界,2010,1:283-289.
[20]周杨.我国土地流转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关系研究[J].经济管理,2014年第11期(总527期).
A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Willingness of Rural Tourism Farmers about Land Transfer--Case Study of Xiaoyong Village in Wuyuan County
RUAN Wenqi; YANG Meixia; LI Hongbo
(College of Tourism, Huaqiao University, Quanzhou 362021, China)
Abstract: "Two Sessions"(2014) focus on tourism leading family farms model innovation. The family farms tourism will become the innovation model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The family farms tourism development inevitably involves the problem of peasant household land mobility.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is in this environment to the wishes of the farmland circulation and farmers willingness and affecting factors of the development of family farms tourism. 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family farms tourism related concepts、farmers'willingness. This paper uses the interview method and the writer visited two farmers from village of Xiaoyong, Jiangwan town, Wuyuan County. Analyzing the farmers’ willingness, loc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farmland circulation and the family farms tourism. The results show that local farmers have moved to the farmland circulation for development tourism intention, and influenced by the land complex, the farmers’ degree of education, land characteristics, farmers in tourism awareness, money problems, the government and its policy factors. So according to these factors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local farmers into farmland circulation and family farm tourism development.
Keywords: Family Farms Tourism; Farmland Circulation; Farmers’ Willingness; Affecting Facto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