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石油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其发展与一国的能源安全及各个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我国对于能源定价机制使我国石油产业在国际油价大幅波动的环境下有自身的特点。在经历了2008年上半年的大幅上涨之后,经济走低的预期使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下跌,低油价为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与国际接轨提供了契机。本文对我国现在是否能够对成品油定价机制进行改革进行了必要性分析,并对定价机制的改革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国际原油价格;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F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4-0238-02
1 国际油价走势及我国现行成品油定价机制分析
进入2008年,国际油价显示出了变动幅度大,调整速度快的特点,我国原有的相对固定的价格体系很难适应目前形势下的油价变化特点,政府对于价格的调整跟不上油价变动的节奏,成品油定价机制存在问题。
1.1 国际原油价格走势
国际原油价格2007年年中以来持续保持强势上扬,从2007年年初的49.9美元/桶的低点到2008年新年首个交易日盘中突破100美元/桶大关。2008年上半年油价上升的增速骤然提高,一个个整数关口陆续被突破:以纽约商品交易所次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为例,2008年3月12日,盘中一度达到每桶110.20美元;5月5日,盘中创下每桶120.36美元的历史新高;5月20日,盘中最高达130.47美元;6月26日,盘中创下每桶140.39美元的历史新高;7月11日,盘中创下每桶147.27美元的历史最高点。
然而在达到历史最高点之后,由于对于欧洲日本美国的经济预期明显放缓、用油下降速度超过预期,以及中东局势的缓和,外汇市场中美元逐渐走稳,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冲高回落:8月国际原油平均价格已经跌至每桶115美元附近;10月以来,在美国金融业危机的影响下,全球需求疲软,国际油价在波动中下跌,美国的救市计划以及欧佩克组织大幅的减产也未能遏制原油价格的持续低迷,价格已经跌至每桶80美元附近;12月份后国际油价每桶价格继续回落已经跌至40美元以下。
虽然现在国际原油价格基本保持在50美元以下的较低水平,但我们仍应该看到全球经济走势、中东政治形势、美元走势以及自然因素(如北大西洋飓风对墨西哥湾海上钻井平台的影响)仍给石油价格的趋势增加了不确定性,国际原油价格短期内发生大幅波动的可能性仍旧存在。
1.2 现行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及存在的问题
1998年,随着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两大集团重组,油价改革也拉开了序幕,规定国内原油、成品油价格按照新加坡市场油价相应确定。2001年11月,国内成品油价格“挂钩连动”机制进入进一步完善阶段,由单纯依照新加坡市场油价确定国内成品油价格改为参照新加坡、鹿特丹、纽约三地市场价格来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国内成品油价格以纽约、新加坡和鹿特丹三地市场一揽子价格加权平均值为定价基础(新加坡:鹿特丹:纽约=6:3:1),根据基本杂费及国内关税,加上由国家确定的成品油流通费用,形成由国家计委制定的国内成品油零售中准价。两大石油集团可以在中准价上下8%的范围内制定具体的成品油零售价,简称为“三地成品油定价法”。
目前所采用的定价方法,存在着几个缺陷。首先,调价时间滞后,不能及时灵敏地反映市场变化。现行国家确定的成品油销售中准价,是要在国际市场三地价格加权平均变动超过一定幅度时才作调整,每次调整至少也在一个月以上,有时几个月不动。其次,原油价格与成品油价格接轨不对称,原油完全按照国际油价变动情况,每月1日进行调整,而成品油价格调整则有一个稳定的区间。因此,生产企业原油进价与成品油销价不匹配,不利于产销衔接。最后,定价水平忽高忽低,每次调价吨油在200元上下并不鲜见,致使提价要么过高,实际价格达不到;要么降价过低,达不到促进生产的目的;要么调价滞后,所调价格时过境迁,使得国家指导价起不到指导作用。
2008年上半年国际油价高涨以来,我国出现“批零倒挂”现象。其主要原因是为了防止由于成品油价格暴涨而加速经济通胀的进程,或是减缓百姓日常生活消费的压力,国家只能用财政补贴的方式来对国有炼油和销售企业实行价格管制,由国家直接规定零售价。我国国内成品油价格长期倒挂,严重挫伤了炼油企业利用现有产能增加供给的积极性,而且在亏损和运营资金严重短缺的情况下,限制了企业透过固定资产投资增加未来供给的能力,由此导致了国内缺油。同时,国内消费者并没因国际原油价格高涨,而减少汽油消费,更加剧了市场供油的紧张,加剧了“油荒”现象。
2008年9月以来,原油价格大幅回落,我国成品油价格虽然进行过几次调整,但从幅度和频率上都落后于应有水平。直接结果是我国成品油消费者与生产企业,长时间承担着高于发达国家消费者和竞争企业的用油成本。这与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实际不相符合,提高了国内居民的生活成本和大部分企业的运营成本,降低了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由此可见,我国原有的成品油价格以及成品油定价机制无法与现行国际油价及其变化特点相适应,并导致了我国经济发展及日常生活中对石油产品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在这种情况下,对成品油定价机制的改革势在必行。
2 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在现在的成品油定价机制下,国产陆上原油价格继续实行与国际市场直接接轨,国内成品油价格继续坚持与国际市场有控制地间接接轨,石油企业生产成本由市场决定,而产品价格受限制,无法反映成本的变化、合理的调整供需。国际原油价格高涨时受限制的国内成品油价格导致了国内石油企业普遍利润下滑,对石油企业的补贴形成了沉重的政府财政负担。而在国际原油价格下跌的情况下,国内成品油消费者背负着高于国外消费者的成本,加重了消费者生活负担,提高了企业成本,并降低了出口企业的竞争力。
2.1 原油价格攀升时石油企业盈利大幅下滑
2008年1至7月份,国际原油价格大幅攀升的情况下我国石油企业经营面对很多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国际原油价格大涨时,我国现在规定的成品油零售价低于炼油企业成本。因此,炼油企业炼油越多,亏损就越大。这直接导致炼油企业生产动力不足,开工率的下降造成了产能不足,产量大幅下降,南方地区出现了油荒现象。第二,国际油价的大幅攀升。导致石油公司缴纳的特别收益金增加。特别收益金是指在国产原油销售价格超过一定水平时,国家按~定比例从石油开采企业销售国产原油所获得的超额收入中征收的特别收入。对因原油价格超过40美元/桶所获得的超额收入,按5级超额累进从价定率的方式缴纳,油价越高征收比例越高。
由于以上两个原因,石油公司业绩大幅下滑,以中石油、中石化为例,其上半年净利润分别为483.55亿元和93.39亿元,同比下滑36.3%和73.4%。下半年国际原油价格下跌,两大石油公司盈利略有所回升, 但全年净利润下降仍分别为22.0%和47.5%。所以,目前成品油定价机制造成的价格调整滞后情况制约了石油公司的正常经营及长远发展规划,为了提高我国石油产业竞争力和我国用油安全,成品油定价机制的改革势在必行。
2.2 对国际油价的影响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2008年国际能源署曾预计,当年全球石油日需求量将增加80万桶,其中超过一半的需求增长来自中国。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在能源消费市场上的比重和影响力都在不断增大。我国原油、成品油进口量对国际价格的影响举足轻重。我国成品油定价体制进行改革,首先,会使国内成品油价格更有效的调节需求,降低原油进口量,减少国际市场上原油需求量,抑制原油价格的升高;其次,会使成品油价格能在反映生产成本的条件下获得适当的利润,国内炼油企业必将提高产量,从而降低中国巨大的成品油进口量,降低国际成品油需求,进而使国际成品油价降低。
2.3 对经济发展及消费习惯的影响
我国目前行业发展特点是利用我国低价的人力及资源成本发展加工业,耗能高污染严重,不符合我国目前节能减排的经济政策。成品油定价体制改革会提高各个产业的生产成本,这会降低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和资源性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逐渐降低此类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改变我国目前以环境污染为代价发展经济,以我国财政收支补贴能源进而间接补贴世界的现状。
同时,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规范了成品油税费,体现了“多用油,多缴税”的原则,有利于推进节能减排,提高人们的节油意识:自驾车出行的比例会降低,用油效率也会逐渐提高,用油需求必然降低。尽管中国的消费模式不会一夜之间发生根本改变,但成品油定价机制的改革长期来看会降低用油需求增长,有利于培养国民节能习惯,有利于我国集约性社会的建设。
3 对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的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认为我国应该抓住国际原油价格较低的机遇进行成品油定价机制的改革。使国内成品油价格能够真正反映供需情况,以调节资源的配置,做到既能满足用油需求又做到。因此,在调价过程中,应该注意一下几个方面,把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3.1 定价机制的改革
我国成品油进行定价机制改革应该按照国家发改委《成品油价税费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中的要求:“建立和完善既反映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变化和企业生产成本,又考虑国内市场供求关系;既反映石油资源稀缺程度,又兼顾社会各方面承受能力的价格形成机制,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价格形成机制。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确定我国成品油的真实生产成本以及石油企业盈利的适当水平。我国目前选取的价格参考为纽约、新加坡和鹿特丹三地市场一揽子价格加权平均值,此价格基本能反映成品油的生产成本,即国际原油价格的变化。但问题在于我国成品油价格的调整频率低幅度大,主要依据国家定价的指引,三地加权均值的参考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3.2 燃油税费的改革
国家发改委《成品油价税费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中,取消了公路养路费等收费,提高了成品油消费税单位税额,汽柴油每升分别提高了0.8元和0.7元。此项措施首先体现了税收的公平原则:用油多的个人和单位,道路使用多,就要多交税,改变了无论行驶多少均负担同样公路养路费的不合理现状。其次,提高消费税单位税额必将降低成品油消费量,有利于节约石油资源。
由此可见,燃油税费的改革是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的必要组成部分。在其贯彻实行过程中应规范税收的用途并做好交通收费工作人员的安置工作,努力做到既不增加社会成本又能发挥这部分工作人员多年从事道路管理的工作经验。
3.3 特别收益金的调整
另外,我国对国产原油的使用征收的特别收益金,其征收办法出台的背景是国际油价在40 50美元之间,其起征点定在了60美元。进入2008年上半年,政府财政一方面对石油企业进行补贴,另一方面又征收高额的特别收益金,这种做法是不合理的。在进行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过程中,可以对特别收益金的确立方法进行调整;可以将其规定为原油价格的一定比例,在不同的价格区间收取不同比例的特别收益金。
因此,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特别收益金征收比例并在一段时间内调整特别收益金起征点,以使石油企业勘探开采部门的出售原油价格更能反映开采成本,也就是使炼油部门原料的价格更能合理,这将对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得进行起促进作用。
3.4 对受影响行业的补贴
但我们必须看到,定价机制改革后随着成品油价格灵活变动会造成相应产业部门成本的提高。例如当柴油价格的提高时,会使微利的粮食等农产品生产部门雪上加霜,公共交通部门也会受到汽油调整的影响而导致利润降低。所以,相应部门应该得到政府的补贴或者采用有针对性的减税政策,困难群体和公益性行业也应该得到相应补贴,补贴标准应该在一定期间内随成品油价格的变化而进行调整。
虽然补贴可能导致一定程度的效率丧失,我认为与其在目前低成品油价格下,采用补贴减少石油产业亏损,不如直接提高油价补贴相应受损部门。应为比起前者无论贫富补贴全社会用油者,有针对性的补贴是对政府财政收入更有效率的使用。
[关键词]国际原油价格;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F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4-0238-02
1 国际油价走势及我国现行成品油定价机制分析
进入2008年,国际油价显示出了变动幅度大,调整速度快的特点,我国原有的相对固定的价格体系很难适应目前形势下的油价变化特点,政府对于价格的调整跟不上油价变动的节奏,成品油定价机制存在问题。
1.1 国际原油价格走势
国际原油价格2007年年中以来持续保持强势上扬,从2007年年初的49.9美元/桶的低点到2008年新年首个交易日盘中突破100美元/桶大关。2008年上半年油价上升的增速骤然提高,一个个整数关口陆续被突破:以纽约商品交易所次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为例,2008年3月12日,盘中一度达到每桶110.20美元;5月5日,盘中创下每桶120.36美元的历史新高;5月20日,盘中最高达130.47美元;6月26日,盘中创下每桶140.39美元的历史新高;7月11日,盘中创下每桶147.27美元的历史最高点。
然而在达到历史最高点之后,由于对于欧洲日本美国的经济预期明显放缓、用油下降速度超过预期,以及中东局势的缓和,外汇市场中美元逐渐走稳,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冲高回落:8月国际原油平均价格已经跌至每桶115美元附近;10月以来,在美国金融业危机的影响下,全球需求疲软,国际油价在波动中下跌,美国的救市计划以及欧佩克组织大幅的减产也未能遏制原油价格的持续低迷,价格已经跌至每桶80美元附近;12月份后国际油价每桶价格继续回落已经跌至40美元以下。
虽然现在国际原油价格基本保持在50美元以下的较低水平,但我们仍应该看到全球经济走势、中东政治形势、美元走势以及自然因素(如北大西洋飓风对墨西哥湾海上钻井平台的影响)仍给石油价格的趋势增加了不确定性,国际原油价格短期内发生大幅波动的可能性仍旧存在。
1.2 现行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及存在的问题
1998年,随着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两大集团重组,油价改革也拉开了序幕,规定国内原油、成品油价格按照新加坡市场油价相应确定。2001年11月,国内成品油价格“挂钩连动”机制进入进一步完善阶段,由单纯依照新加坡市场油价确定国内成品油价格改为参照新加坡、鹿特丹、纽约三地市场价格来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国内成品油价格以纽约、新加坡和鹿特丹三地市场一揽子价格加权平均值为定价基础(新加坡:鹿特丹:纽约=6:3:1),根据基本杂费及国内关税,加上由国家确定的成品油流通费用,形成由国家计委制定的国内成品油零售中准价。两大石油集团可以在中准价上下8%的范围内制定具体的成品油零售价,简称为“三地成品油定价法”。
目前所采用的定价方法,存在着几个缺陷。首先,调价时间滞后,不能及时灵敏地反映市场变化。现行国家确定的成品油销售中准价,是要在国际市场三地价格加权平均变动超过一定幅度时才作调整,每次调整至少也在一个月以上,有时几个月不动。其次,原油价格与成品油价格接轨不对称,原油完全按照国际油价变动情况,每月1日进行调整,而成品油价格调整则有一个稳定的区间。因此,生产企业原油进价与成品油销价不匹配,不利于产销衔接。最后,定价水平忽高忽低,每次调价吨油在200元上下并不鲜见,致使提价要么过高,实际价格达不到;要么降价过低,达不到促进生产的目的;要么调价滞后,所调价格时过境迁,使得国家指导价起不到指导作用。
2008年上半年国际油价高涨以来,我国出现“批零倒挂”现象。其主要原因是为了防止由于成品油价格暴涨而加速经济通胀的进程,或是减缓百姓日常生活消费的压力,国家只能用财政补贴的方式来对国有炼油和销售企业实行价格管制,由国家直接规定零售价。我国国内成品油价格长期倒挂,严重挫伤了炼油企业利用现有产能增加供给的积极性,而且在亏损和运营资金严重短缺的情况下,限制了企业透过固定资产投资增加未来供给的能力,由此导致了国内缺油。同时,国内消费者并没因国际原油价格高涨,而减少汽油消费,更加剧了市场供油的紧张,加剧了“油荒”现象。
2008年9月以来,原油价格大幅回落,我国成品油价格虽然进行过几次调整,但从幅度和频率上都落后于应有水平。直接结果是我国成品油消费者与生产企业,长时间承担着高于发达国家消费者和竞争企业的用油成本。这与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实际不相符合,提高了国内居民的生活成本和大部分企业的运营成本,降低了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由此可见,我国原有的成品油价格以及成品油定价机制无法与现行国际油价及其变化特点相适应,并导致了我国经济发展及日常生活中对石油产品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在这种情况下,对成品油定价机制的改革势在必行。
2 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在现在的成品油定价机制下,国产陆上原油价格继续实行与国际市场直接接轨,国内成品油价格继续坚持与国际市场有控制地间接接轨,石油企业生产成本由市场决定,而产品价格受限制,无法反映成本的变化、合理的调整供需。国际原油价格高涨时受限制的国内成品油价格导致了国内石油企业普遍利润下滑,对石油企业的补贴形成了沉重的政府财政负担。而在国际原油价格下跌的情况下,国内成品油消费者背负着高于国外消费者的成本,加重了消费者生活负担,提高了企业成本,并降低了出口企业的竞争力。
2.1 原油价格攀升时石油企业盈利大幅下滑
2008年1至7月份,国际原油价格大幅攀升的情况下我国石油企业经营面对很多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国际原油价格大涨时,我国现在规定的成品油零售价低于炼油企业成本。因此,炼油企业炼油越多,亏损就越大。这直接导致炼油企业生产动力不足,开工率的下降造成了产能不足,产量大幅下降,南方地区出现了油荒现象。第二,国际油价的大幅攀升。导致石油公司缴纳的特别收益金增加。特别收益金是指在国产原油销售价格超过一定水平时,国家按~定比例从石油开采企业销售国产原油所获得的超额收入中征收的特别收入。对因原油价格超过40美元/桶所获得的超额收入,按5级超额累进从价定率的方式缴纳,油价越高征收比例越高。
由于以上两个原因,石油公司业绩大幅下滑,以中石油、中石化为例,其上半年净利润分别为483.55亿元和93.39亿元,同比下滑36.3%和73.4%。下半年国际原油价格下跌,两大石油公司盈利略有所回升, 但全年净利润下降仍分别为22.0%和47.5%。所以,目前成品油定价机制造成的价格调整滞后情况制约了石油公司的正常经营及长远发展规划,为了提高我国石油产业竞争力和我国用油安全,成品油定价机制的改革势在必行。
2.2 对国际油价的影响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2008年国际能源署曾预计,当年全球石油日需求量将增加80万桶,其中超过一半的需求增长来自中国。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在能源消费市场上的比重和影响力都在不断增大。我国原油、成品油进口量对国际价格的影响举足轻重。我国成品油定价体制进行改革,首先,会使国内成品油价格更有效的调节需求,降低原油进口量,减少国际市场上原油需求量,抑制原油价格的升高;其次,会使成品油价格能在反映生产成本的条件下获得适当的利润,国内炼油企业必将提高产量,从而降低中国巨大的成品油进口量,降低国际成品油需求,进而使国际成品油价降低。
2.3 对经济发展及消费习惯的影响
我国目前行业发展特点是利用我国低价的人力及资源成本发展加工业,耗能高污染严重,不符合我国目前节能减排的经济政策。成品油定价体制改革会提高各个产业的生产成本,这会降低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和资源性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逐渐降低此类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改变我国目前以环境污染为代价发展经济,以我国财政收支补贴能源进而间接补贴世界的现状。
同时,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规范了成品油税费,体现了“多用油,多缴税”的原则,有利于推进节能减排,提高人们的节油意识:自驾车出行的比例会降低,用油效率也会逐渐提高,用油需求必然降低。尽管中国的消费模式不会一夜之间发生根本改变,但成品油定价机制的改革长期来看会降低用油需求增长,有利于培养国民节能习惯,有利于我国集约性社会的建设。
3 对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的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认为我国应该抓住国际原油价格较低的机遇进行成品油定价机制的改革。使国内成品油价格能够真正反映供需情况,以调节资源的配置,做到既能满足用油需求又做到。因此,在调价过程中,应该注意一下几个方面,把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3.1 定价机制的改革
我国成品油进行定价机制改革应该按照国家发改委《成品油价税费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中的要求:“建立和完善既反映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变化和企业生产成本,又考虑国内市场供求关系;既反映石油资源稀缺程度,又兼顾社会各方面承受能力的价格形成机制,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价格形成机制。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确定我国成品油的真实生产成本以及石油企业盈利的适当水平。我国目前选取的价格参考为纽约、新加坡和鹿特丹三地市场一揽子价格加权平均值,此价格基本能反映成品油的生产成本,即国际原油价格的变化。但问题在于我国成品油价格的调整频率低幅度大,主要依据国家定价的指引,三地加权均值的参考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3.2 燃油税费的改革
国家发改委《成品油价税费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中,取消了公路养路费等收费,提高了成品油消费税单位税额,汽柴油每升分别提高了0.8元和0.7元。此项措施首先体现了税收的公平原则:用油多的个人和单位,道路使用多,就要多交税,改变了无论行驶多少均负担同样公路养路费的不合理现状。其次,提高消费税单位税额必将降低成品油消费量,有利于节约石油资源。
由此可见,燃油税费的改革是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的必要组成部分。在其贯彻实行过程中应规范税收的用途并做好交通收费工作人员的安置工作,努力做到既不增加社会成本又能发挥这部分工作人员多年从事道路管理的工作经验。
3.3 特别收益金的调整
另外,我国对国产原油的使用征收的特别收益金,其征收办法出台的背景是国际油价在40 50美元之间,其起征点定在了60美元。进入2008年上半年,政府财政一方面对石油企业进行补贴,另一方面又征收高额的特别收益金,这种做法是不合理的。在进行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过程中,可以对特别收益金的确立方法进行调整;可以将其规定为原油价格的一定比例,在不同的价格区间收取不同比例的特别收益金。
因此,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特别收益金征收比例并在一段时间内调整特别收益金起征点,以使石油企业勘探开采部门的出售原油价格更能反映开采成本,也就是使炼油部门原料的价格更能合理,这将对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得进行起促进作用。
3.4 对受影响行业的补贴
但我们必须看到,定价机制改革后随着成品油价格灵活变动会造成相应产业部门成本的提高。例如当柴油价格的提高时,会使微利的粮食等农产品生产部门雪上加霜,公共交通部门也会受到汽油调整的影响而导致利润降低。所以,相应部门应该得到政府的补贴或者采用有针对性的减税政策,困难群体和公益性行业也应该得到相应补贴,补贴标准应该在一定期间内随成品油价格的变化而进行调整。
虽然补贴可能导致一定程度的效率丧失,我认为与其在目前低成品油价格下,采用补贴减少石油产业亏损,不如直接提高油价补贴相应受损部门。应为比起前者无论贫富补贴全社会用油者,有针对性的补贴是对政府财政收入更有效率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