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社会心态普遍浮躁或浮夸的时代能否产生出优秀的甚至不朽的音乐作品?从这一表象看来似乎是反悖的命题中回顾半个世纪前刘文金创作二胡曲《三门峡畅想曲》及其至今所具有的重大历史影响,或许是探讨音乐创作规律性问题的一个重要例证。
1958年是中国浮夸狂热的时代符号。“大跃进”、“放卫星”、“亩产万斤粮”、“五年赶英,十年超美”、“人人写诗,人人作画”、“三年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等犹如痴人说梦的话语却是当时中国报刊屡见不鲜的醒目标题。1960年尝到了苦果,三年“自然灾害”让中国百姓付出了“浮夸狂热”的代价。因此,音乐创作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合理地吸收时代的养料,摒弃时代制约局限,乃是作曲家创作成败之关键。刘文金在学生时代即创作了《豫北叙事曲》(1959)、《三门峡畅想曲》(1960),为二胡艺术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道路。其中,哪些是时代因素,哪些是个人作用?值得加以回顾与总结。
一、音乐形式的时代性突破是历史之必然
在音乐创作中,当特定时代作品的形式不足以表现内容需要时,音乐形式(包括音乐表]形式、乐器组合形式、乐曲结构形式和技巧手法形式)的突破乃是历史的必然。新中国成立后,掀起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高潮,时代即在呼唤着与之相适应的具有巨大震撼力的作品问世。在经济建设过程中走过一段弯路之后,1960年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北京各大院校也开始纠正大跃进中学生下乡下厂劳动过多的问题。时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赵沨就提出了“一、二、九”的校历体制,即“全年一个月劳动,两个月放假,九个月上课”的方案。①由北京市委常委专门讨论后在北京艺术院校开始试行,在教学秩序方面的问题,得到了初步的纠正和调整。《中央音乐学院关于方针任务、教学计划和发展规划的规定》中,还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逐步建立社会主义的民族的教学体系”和“逐步形成具有民族特点和独特风格的表]学派”的主张。同时,赵沨早就将刘文金等高年级优秀作曲学生从“太舟坞”劳动基地调回学校进行音乐创作。这对于当时吃饭定量、食不果腹、还要下地劳动的学生来说,不啻是一种爱护与保护。刘文金回校后用白开水加点酱油冲成汤喝,那种乐呵的表情至今还让同学记忆犹新。赵沨在全院作的一次报告中还着重强调:在今后的工作中,既要力争上游,又要留有余地;既要讲思想性,又要有艺术性;既要重视基本训练,又要有文艺修养;既要重视劳动锻炼,又要保护身体健康;既要敢想敢干,又要科学分析等主张,以克服运动带来的片面、偏激、不实事求是、不计后果的种种做法。②因此,在刘文金早期音乐创作的外部因素中,赵沨院长在时代局限条件下的宏观、辩证、平衡的思想方法指导和对创作人才的关爱所起到的作用,功不可没!
刘文金早期音乐创作的内在因素,其创作基础在于“厚积薄发”,学生时代即在艺术实践、创作技能和全面素养方面打下了扎实功底。他于1956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的乐队指导专业(后改为民族音乐系作曲专业)接受了五年正规的专业音乐教育。先后随林超夏、黄晓飞学习作曲,从吴式锴、段平泰、杨儒怀、吴祖强、王澍等学习和声、复调、作品分析、管弦乐配器等作曲基本理论。从刘育和(刘天华的女儿)学习钢琴,从陈振铎、赵春峰习二胡、唢呐、笙等民族乐器的基本]奏技法。“那些前辈名师们在教学方面认真负责的学术态度和精神,至今还历历在目,难以忘怀!钢琴必修课老师是刘育和先生,冬天上课时总是事先准备好一盆温水,让我先泡泡手再回课……感人至深!指挥课是旁听黄飞立、朱工一先生的课。”③作曲家的创作生命在于艺术积累的厚度,他以求知若渴在学习民族器乐、音乐创作理论和指挥方面积累了厚实的、全方位的知识技能,从而在音乐创作需要时代性突破的时刻,刘文金的创作思维犹如神来之笔,以“豫北”和“三门峡”在二胡艺术的历程中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成为了一种历史之必然。
二、创新意识是音乐创作的灵魂和生命
纵观古今中外的音乐创作,创新意识始终是推动音乐文化发展的巨大动力,甚至形成音乐风尚时代性的变革。同时,创新意识需要一定历史时段积淀,在相对于传统创作思维与技法中蜕变而出。《三门峡畅想曲》是一首充满着创新意识的二胡名作。
创作构思的纯音乐特色是刘文金在早期音乐创作中即显露出来的重要特征。纯音乐又称“绝对音乐”或“无标题音乐”,在表现形象、意境和思想感情的深度与广度方面,更着重于从音乐本身、而不是以标题为经纬进行构思。按照当时较传统的音乐创作观念,需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然后才能进入创作过程。人们想象中作者也必然到三门峡工地进行劳动体验,才创作出了这首乐曲。事实上,刘文金是在北京看了关于三门峡水库建设工程的展览,为其宏伟气势深深感动,引发了创作灵感,“畅想”则是这首乐曲在音乐动机展开基础上进行构思的核心,升华为歌颂新中国建设者献身精神的一幅缩影,构成了一种心灵与大自然的交响。整个结构为“复三”与“回旋”混合型的有再现的四部曲式。于是,我们听到了气度不凡的新颖的二胡音乐:“引子”一泻千里、蔚为壮观的画面;第一部分以动力性主题表现舞蹈化的劳动场面;第二部分为载歌载舞抒情化的感情抒发;第三部分以同主题转调构成更为激越与华丽色彩的豪情将全曲推向高潮,具有极强的感染力;第四部分再现第一段舞蹈性主题形成炫技般的尾声,诞生了一首前所未有的二胡力作。李焕之曾将“豫北”和“三门峡”称之为“有标题的无标题音乐”④是对这两首“姊妹篇”作品创新意识极其精到的评价。
二胡与钢琴两种东西方乐器结合诞生的崭新艺术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刘天华在世时钢琴家老志诚(1911—2006)即多次尝试用钢琴为其二胡伴奏,⑤属于一种即兴伴奏形式。陆华柏(1914—1994)曾为刘天华“十大二胡名曲”正式编配钢琴伴奏谱,时在1943年。⑥但是,当时这样的艺术形式,钢琴均处于从属的伴奏地位。“豫北”、“三门峡”中则充分发挥了钢琴的性能、技巧和艺术表现力,成为二胡音乐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刘文金曾随刘天华女儿刘育和先生学习钢琴,随刘天华嫡传弟子陈振铎先生学习二胡,在继承刘天华传统的基础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以创新意识开辟了二胡创作新时代。二胡与钢琴结合的创作理念也得到作曲主课老师黄晓飞先生的赞同与支持。因此,在这首乐曲中,钢琴的激情澎湃、宏伟气势既与二胡协调融合,又为二胡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精彩纷呈,相得益彰。这样一种创新艺术形式,将之命名为二胡与钢琴《三门峡畅想曲》也毫不为过,尤其在音乐创作形式的突破意义上,为中国二胡音乐的创新发展树立了一个典范,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
高难度快弓技巧的运用是《三门峡畅想曲》又一个具有创新意识的时代性突破。在刘天华“十大名曲”和华彦钧《二泉映月》、《听松》等作品中,多以慢板性旋律为主,十六分音符的连弓或分弓、顿弓]奏已属于高难度技巧之列。新中国成立后创作的部分优秀的二胡曲中,如《拉骆驼》(曾寻编曲)、《在草原上》(朴东生曲)、《山村变了样》(曾加庆曲)、《秦腔主题随想曲》(鲁日融、赵震霄曲)等已经出现了一些快弓技巧的段落,但是,像这首乐曲中类似无穷动快板主题,在一些乐段中自始至终保持相同快速节奏,产生出表现新时代气魄的动力感,淋漓尽致地发挥快弓技巧的个性特色,具有万马奔腾的时代气势,不仅使人耳目一新,在二胡艺术发展史上也起到了突破性的作用。或者说,刘文金开辟了二胡音乐的快弓时代!这种借鉴西方小提琴的快弓技法,其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借鉴”的范畴,而是创作了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二胡作品,同时,也影响到其他民族器乐作品连续性快板技巧的发掘与运用。因此,《三门峡畅想曲》全方位的创新意识,使之成为一首里程碑式的二胡作品。
在音乐艺术领域,作曲家的一度创作,尚处于“大音希声”境界,需要由]奏家的二度创作加以诠释,由无声状态转化为有声音响。中央音乐学院向来是培养“音乐家的摇篮”,作曲家、]奏家、钢琴家、歌唱家名家云集,一部优秀的音乐新作,往往由最尖端高手联袂]出。《三门峡畅想曲》创作成功后,由二胡]奏家王国潼和钢琴家周广仁于1961年7月1日在中央音乐学院大礼堂首],后又多次在北京音乐厅]出,引起了轰动性的反响,迅速风靡大江南北,在全国二胡界广泛流传,凡音乐会]奏二胡新作,非“豫北”、“三门峡”莫属,这样一种开拓二胡]奏新风格的局面,在中国民族乐器历史上也是难得一见的。所以,在这首乐曲的整体艺术创造过程中,不妨说,作曲家刘文金和]奏家王国潼共同完成了实现二胡音乐快速跳弓新时代来临的历史使命。
2008年7月4日,在美国召开的《世界弓弦音乐大会》上,会议观看刘文金送交的DVD后,美国成员提交了大会备忘录,全文如下:“刘文金的诞生,是二胡创作的转捩点,同样的,门德尔松的诞生,是小提琴创作的转捩点。他们是指《三门峡畅想曲》和门德尔松《小提琴协奏曲》两首乐曲。”⑦这一具有国际权威性的备忘录文本,是对《三门峡畅想曲》的时代特色和历史地位所作出的极为精到的评价。
①赵沨《赵沨的故事——纪念赵沨同志诞辰90周年》,吴锡麟、牟洪元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29页。
②同①,第230页。
③《作曲家刘文金采访提纲》,刘文金提供。
④《华乐大典·二胡卷》(乐曲篇,上)第369页,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年版。
⑤刘再生《中国近代音乐史简述》,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年版,第245页。
⑥同⑤,第391页。
⑦《北美洲中国音乐研究会主席沈星扬致刘文金信》,2008年7月12日。原件由刘文金提供。
刘再生 山东师范大学教授(责任编辑 荣英涛)
1958年是中国浮夸狂热的时代符号。“大跃进”、“放卫星”、“亩产万斤粮”、“五年赶英,十年超美”、“人人写诗,人人作画”、“三年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等犹如痴人说梦的话语却是当时中国报刊屡见不鲜的醒目标题。1960年尝到了苦果,三年“自然灾害”让中国百姓付出了“浮夸狂热”的代价。因此,音乐创作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合理地吸收时代的养料,摒弃时代制约局限,乃是作曲家创作成败之关键。刘文金在学生时代即创作了《豫北叙事曲》(1959)、《三门峡畅想曲》(1960),为二胡艺术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道路。其中,哪些是时代因素,哪些是个人作用?值得加以回顾与总结。
一、音乐形式的时代性突破是历史之必然
在音乐创作中,当特定时代作品的形式不足以表现内容需要时,音乐形式(包括音乐表]形式、乐器组合形式、乐曲结构形式和技巧手法形式)的突破乃是历史的必然。新中国成立后,掀起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高潮,时代即在呼唤着与之相适应的具有巨大震撼力的作品问世。在经济建设过程中走过一段弯路之后,1960年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北京各大院校也开始纠正大跃进中学生下乡下厂劳动过多的问题。时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赵沨就提出了“一、二、九”的校历体制,即“全年一个月劳动,两个月放假,九个月上课”的方案。①由北京市委常委专门讨论后在北京艺术院校开始试行,在教学秩序方面的问题,得到了初步的纠正和调整。《中央音乐学院关于方针任务、教学计划和发展规划的规定》中,还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逐步建立社会主义的民族的教学体系”和“逐步形成具有民族特点和独特风格的表]学派”的主张。同时,赵沨早就将刘文金等高年级优秀作曲学生从“太舟坞”劳动基地调回学校进行音乐创作。这对于当时吃饭定量、食不果腹、还要下地劳动的学生来说,不啻是一种爱护与保护。刘文金回校后用白开水加点酱油冲成汤喝,那种乐呵的表情至今还让同学记忆犹新。赵沨在全院作的一次报告中还着重强调:在今后的工作中,既要力争上游,又要留有余地;既要讲思想性,又要有艺术性;既要重视基本训练,又要有文艺修养;既要重视劳动锻炼,又要保护身体健康;既要敢想敢干,又要科学分析等主张,以克服运动带来的片面、偏激、不实事求是、不计后果的种种做法。②因此,在刘文金早期音乐创作的外部因素中,赵沨院长在时代局限条件下的宏观、辩证、平衡的思想方法指导和对创作人才的关爱所起到的作用,功不可没!
刘文金早期音乐创作的内在因素,其创作基础在于“厚积薄发”,学生时代即在艺术实践、创作技能和全面素养方面打下了扎实功底。他于1956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的乐队指导专业(后改为民族音乐系作曲专业)接受了五年正规的专业音乐教育。先后随林超夏、黄晓飞学习作曲,从吴式锴、段平泰、杨儒怀、吴祖强、王澍等学习和声、复调、作品分析、管弦乐配器等作曲基本理论。从刘育和(刘天华的女儿)学习钢琴,从陈振铎、赵春峰习二胡、唢呐、笙等民族乐器的基本]奏技法。“那些前辈名师们在教学方面认真负责的学术态度和精神,至今还历历在目,难以忘怀!钢琴必修课老师是刘育和先生,冬天上课时总是事先准备好一盆温水,让我先泡泡手再回课……感人至深!指挥课是旁听黄飞立、朱工一先生的课。”③作曲家的创作生命在于艺术积累的厚度,他以求知若渴在学习民族器乐、音乐创作理论和指挥方面积累了厚实的、全方位的知识技能,从而在音乐创作需要时代性突破的时刻,刘文金的创作思维犹如神来之笔,以“豫北”和“三门峡”在二胡艺术的历程中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成为了一种历史之必然。
二、创新意识是音乐创作的灵魂和生命
纵观古今中外的音乐创作,创新意识始终是推动音乐文化发展的巨大动力,甚至形成音乐风尚时代性的变革。同时,创新意识需要一定历史时段积淀,在相对于传统创作思维与技法中蜕变而出。《三门峡畅想曲》是一首充满着创新意识的二胡名作。
创作构思的纯音乐特色是刘文金在早期音乐创作中即显露出来的重要特征。纯音乐又称“绝对音乐”或“无标题音乐”,在表现形象、意境和思想感情的深度与广度方面,更着重于从音乐本身、而不是以标题为经纬进行构思。按照当时较传统的音乐创作观念,需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然后才能进入创作过程。人们想象中作者也必然到三门峡工地进行劳动体验,才创作出了这首乐曲。事实上,刘文金是在北京看了关于三门峡水库建设工程的展览,为其宏伟气势深深感动,引发了创作灵感,“畅想”则是这首乐曲在音乐动机展开基础上进行构思的核心,升华为歌颂新中国建设者献身精神的一幅缩影,构成了一种心灵与大自然的交响。整个结构为“复三”与“回旋”混合型的有再现的四部曲式。于是,我们听到了气度不凡的新颖的二胡音乐:“引子”一泻千里、蔚为壮观的画面;第一部分以动力性主题表现舞蹈化的劳动场面;第二部分为载歌载舞抒情化的感情抒发;第三部分以同主题转调构成更为激越与华丽色彩的豪情将全曲推向高潮,具有极强的感染力;第四部分再现第一段舞蹈性主题形成炫技般的尾声,诞生了一首前所未有的二胡力作。李焕之曾将“豫北”和“三门峡”称之为“有标题的无标题音乐”④是对这两首“姊妹篇”作品创新意识极其精到的评价。
二胡与钢琴两种东西方乐器结合诞生的崭新艺术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刘天华在世时钢琴家老志诚(1911—2006)即多次尝试用钢琴为其二胡伴奏,⑤属于一种即兴伴奏形式。陆华柏(1914—1994)曾为刘天华“十大二胡名曲”正式编配钢琴伴奏谱,时在1943年。⑥但是,当时这样的艺术形式,钢琴均处于从属的伴奏地位。“豫北”、“三门峡”中则充分发挥了钢琴的性能、技巧和艺术表现力,成为二胡音乐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刘文金曾随刘天华女儿刘育和先生学习钢琴,随刘天华嫡传弟子陈振铎先生学习二胡,在继承刘天华传统的基础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以创新意识开辟了二胡创作新时代。二胡与钢琴结合的创作理念也得到作曲主课老师黄晓飞先生的赞同与支持。因此,在这首乐曲中,钢琴的激情澎湃、宏伟气势既与二胡协调融合,又为二胡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精彩纷呈,相得益彰。这样一种创新艺术形式,将之命名为二胡与钢琴《三门峡畅想曲》也毫不为过,尤其在音乐创作形式的突破意义上,为中国二胡音乐的创新发展树立了一个典范,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
高难度快弓技巧的运用是《三门峡畅想曲》又一个具有创新意识的时代性突破。在刘天华“十大名曲”和华彦钧《二泉映月》、《听松》等作品中,多以慢板性旋律为主,十六分音符的连弓或分弓、顿弓]奏已属于高难度技巧之列。新中国成立后创作的部分优秀的二胡曲中,如《拉骆驼》(曾寻编曲)、《在草原上》(朴东生曲)、《山村变了样》(曾加庆曲)、《秦腔主题随想曲》(鲁日融、赵震霄曲)等已经出现了一些快弓技巧的段落,但是,像这首乐曲中类似无穷动快板主题,在一些乐段中自始至终保持相同快速节奏,产生出表现新时代气魄的动力感,淋漓尽致地发挥快弓技巧的个性特色,具有万马奔腾的时代气势,不仅使人耳目一新,在二胡艺术发展史上也起到了突破性的作用。或者说,刘文金开辟了二胡音乐的快弓时代!这种借鉴西方小提琴的快弓技法,其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借鉴”的范畴,而是创作了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二胡作品,同时,也影响到其他民族器乐作品连续性快板技巧的发掘与运用。因此,《三门峡畅想曲》全方位的创新意识,使之成为一首里程碑式的二胡作品。
在音乐艺术领域,作曲家的一度创作,尚处于“大音希声”境界,需要由]奏家的二度创作加以诠释,由无声状态转化为有声音响。中央音乐学院向来是培养“音乐家的摇篮”,作曲家、]奏家、钢琴家、歌唱家名家云集,一部优秀的音乐新作,往往由最尖端高手联袂]出。《三门峡畅想曲》创作成功后,由二胡]奏家王国潼和钢琴家周广仁于1961年7月1日在中央音乐学院大礼堂首],后又多次在北京音乐厅]出,引起了轰动性的反响,迅速风靡大江南北,在全国二胡界广泛流传,凡音乐会]奏二胡新作,非“豫北”、“三门峡”莫属,这样一种开拓二胡]奏新风格的局面,在中国民族乐器历史上也是难得一见的。所以,在这首乐曲的整体艺术创造过程中,不妨说,作曲家刘文金和]奏家王国潼共同完成了实现二胡音乐快速跳弓新时代来临的历史使命。
2008年7月4日,在美国召开的《世界弓弦音乐大会》上,会议观看刘文金送交的DVD后,美国成员提交了大会备忘录,全文如下:“刘文金的诞生,是二胡创作的转捩点,同样的,门德尔松的诞生,是小提琴创作的转捩点。他们是指《三门峡畅想曲》和门德尔松《小提琴协奏曲》两首乐曲。”⑦这一具有国际权威性的备忘录文本,是对《三门峡畅想曲》的时代特色和历史地位所作出的极为精到的评价。
①赵沨《赵沨的故事——纪念赵沨同志诞辰90周年》,吴锡麟、牟洪元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29页。
②同①,第230页。
③《作曲家刘文金采访提纲》,刘文金提供。
④《华乐大典·二胡卷》(乐曲篇,上)第369页,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年版。
⑤刘再生《中国近代音乐史简述》,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年版,第245页。
⑥同⑤,第391页。
⑦《北美洲中国音乐研究会主席沈星扬致刘文金信》,2008年7月12日。原件由刘文金提供。
刘再生 山东师范大学教授(责任编辑 荣英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