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3月30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建立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将在中原腹地建成一块具有较强辐射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高地。国家新乡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新乡经开区”)作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战略的实施,主动对接、融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努力打造创新发展的沃土,实现转型升级、科学发展。
一、顺应大势,牢固树立创新发展新理念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先进机器人、新材料等技术突飞猛进,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新的生产力分布格局和新型生产关系。世界各主要经济体都在强化创新部署,纷纷出台行动计划。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创新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李克强总理表示:“要以更大力度,在更大范围推广实施自主创新示范区试点政策,让创新创业之火形成燎原之势。”河南省委书记谢伏瞻强调,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产业集聚区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提质转型创新发展势在必行。创新是实现产业集聚区由规模扩张向量质并重转变、由以要素驱动为主向以创新驱动为主转变、由粗放消耗型向绿色集约型转变的必然选择。新乡经开区必须紧紧抓住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契机,以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加快产业发展和产业集聚区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二、深化改革,全面激发创新活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面对创新的滚滚浪潮,新乡经开区必须按照“完善功能、提升品质、调整转型、科学发展”的思路,扬长避短、聚集创新要素、提升创新能力,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一) 坚持培强扶优引领创新
新乡经开区经过10余年的发展,初步形成了高端装备制造、高科技纺织服装和高成长现代服务业的“2+1”发展格局,聚集了中国兵器、中国航空、中国机械、中国通用等国内500强企业和新乡化纤、豫飞重工等行业百强企业为代表的400余家企业。根据《中国制造2025》和河南2025行动计划,深化“两化”融合,坚持用信息技术全面改造传统产业和传统技术,加快推进汽车及零部件、机械制造等产业向智能化、定制化、网络化方向转变。新乡白鹭化纤集团投资35亿元建设的氨纶项目采用了全程智能控制车间,豫飞重工对生产线实行智能化改造,生产效率成倍增长。认真实施百亿级企业培育行动计划,集中各种资源和要素,促进优势企业做大做强,吸引相关配套企业不断集聚,形成红日喷薄、明月高悬、繁星闪烁、交相辉映的局面。
(二) 坚持优势互补协同创新
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获批,得到了企业股份和分红激励、财税政策扶持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必然会吸引大量资金、项目、技术、人才等要素向示范区内聚集。新乡经开区立足良好的人力资源禀赋,创新校地校企合作模式,与清华大学、中国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原工学院和驻新6所高校结成协同创新创业联盟,共建互联网创客空间、国家大学科技园新乡分园等创新创业平台,拥有省级以上各类研发机构50余家,拥有专业技术人员和产业工人3.5万,在科技孵化、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充分发挥产学研结合的优势,鼓励企业与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的企业开展合作,充分享受优惠政策的溢出效应,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和重大科技成果的产生和转化。
(三) 坚持融合发展推动创新
抓住承接新一轮产业转移和构建新乡大东区的契机,推动驻区企业对产业链不同环节跨区配置,优化空间布局,实现差异化发展。促进产业融合,推动产业创新。围绕主导产业,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提高科技含量。积极构建完整供应链、加工链、生产链、服务链,不断做粗拉长高科技纺织服装产业“纺织原料—纺纱织布—面料染整—成衣制造”的产业链。促进产网融合,推进业态创新。依托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效应,引进了中国网库、大旗电商等企业,落实“互联网+”行动方案,并实施“企业入网”工程,推进互联网与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产业深度融合,规模以上企业应用电商开展贸易达到近50%,开展电商服务及应用企业70余家。瞄准新兴领域,引进以中国3D打印之父卢秉恒院士为指导的3D打印研究院和VR新媒体推广等项目。促进产城融合,推动社会创新。加快推进平原湖二期开发,打造全域生态水系,建设“海绵城市”。经开区中学、博济医院等民生项目开工,促进新城花园、湖畔春天等商业地产项目及信合财富大厦、商业广场等项目尽快投入使用,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推进村改居工程,实施大社区管理,打造宜居宜业、舒适优美的新乡东部新城区,使其成为投资兴业的宝地、创新创业的乐园。
三、主动融入,全力打造创业创新之城
创新大潮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新乡经开区要抢抓机遇,打造推进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新引擎,为新乡乃至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一) 构建创新制度体系
坚持以企业发展为导向,既给企业“锦上添花”,更要注重“雪中送炭”,全力帮助企业做大做强,把更多“幼苗”培育为“参天大树”。一是做好无缝衔接。牢牢抓住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后各项优惠政策实施的机遇,主动研究自身政策体系,从制度方面与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形成良好对接,消除融入发展的制度障碍。同时,努力争取国家、省级层面的更多支持。二是强化政策资金扶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带动各项改革纵深推进,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围绕好技术和重大专项,引导社会资源向其倾斜,发挥政府引导资金的带动作用和放大作用,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支持基于技术进步、商业模式创新等各类创新驱动的新兴产业发展,着力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融合发展,为企业提供从“幼年”到“成年”的全过程扶持。三是营造良好的、宽松的发展环境。按照“小政府、大服务”的理念,创新管理模式和社会治理模式,鼓励和支持各类保险和风险投资机构当好“保险”,为创新者做好基本经济与社会保障;支持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当好“保安”,维护市场秩序,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 (二) 构建创新产业体系
对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产业发展方向,从自身实际出发,构建以创新为引领,以孵化为基础,带动主导产业全面创新发展的产业体系。一是支持企业自主创新。顺应制造服务化趋势,支持企业在技术、产品、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促使制造业价值链向研发设计、营销服务两端延伸。同时,围绕主导产业,找准路径,培育风投,降低中小企业创新风险,着力健全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发展的扶持机制。实施“苗圃”工程,集合各种要素,多途径、多形式、多层次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裂变式增长、质变式壮大,实施“小升高”工程,筛选拥有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强、市场潜力大的企业进行培育,做大规模、做强品牌,既培育“顶天立地”的创新型领军企业,也培育“铺天盖地”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打造创新型企业集群。二是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完善以管委会为引导、企业为主体、高校为支撑、多元化资金为保障的“政产学研金”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形成市场化运作、规范化管理和社会化发展的机制,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制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选取区内50家省级以上研发机构重点支持,不断提升研发设计水平。积极探索内生孵化、外延孵化、协同孵化的模式,通过完善土地政策、盘活存量土地等方式,支持企业自建孵化器,逐步构建“创客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的全链条孵化体系。三是加快服务平台建设。建立统一的人力资源、金融投资、信息共享、科创中心等平台。确立国有公司市场主体地位,支持国有公司以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建设专业园区,通过有序进退,合理优化资产布局,充分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资本运作平台作用。
(三) 构建创新人才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一是坚持引资引智并重。认真开展“招商引智年”活动,推广无源雷达项目模式,聚焦现代金融、现代物流、“互联网+”、新兴产业等领域,实行“项目+技术+团队+资本”组合招商,争取在引进项目的同时,更多高素质创业团队同时入驻。积极设立创新创业基金,以众创空间、大学生创业园等创新创业平台为载体,吸引一批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团队和人才入驻,在协同引进科技成果与创新创业人才(团队)上开辟新路。实施人才“绿卡”制度,向到新乡经开区发展的人才发放“绿卡”,并为持有“绿卡”的人才在办理引进手续和工作、生活等方面提供全方位高效便捷服务,让人才引进来、留得住。二是鼓励杰出“领军人物”创新与普通“小人物”创新并存。用3年时间,从全区企业中遴选出50~100家具有良好创新前景和发展潜力的企业,依托现有的研发平台培育一批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给予专项资金补贴。同时,广泛开展“微创新”,每年开展“创新领军人物”“创新之星”评选活动,让创新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三是培养企业蓝领与白领同步。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发展方向,面向企业职工、院校学生、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等人群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为企业提供技能人才。牢牢抓住企业家这个“关键少数”,强化培训,不断提升企业家素质,打造一大批具有精益求精、守正创新工匠精神的企业职工队伍。
一、顺应大势,牢固树立创新发展新理念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先进机器人、新材料等技术突飞猛进,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新的生产力分布格局和新型生产关系。世界各主要经济体都在强化创新部署,纷纷出台行动计划。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创新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李克强总理表示:“要以更大力度,在更大范围推广实施自主创新示范区试点政策,让创新创业之火形成燎原之势。”河南省委书记谢伏瞻强调,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产业集聚区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提质转型创新发展势在必行。创新是实现产业集聚区由规模扩张向量质并重转变、由以要素驱动为主向以创新驱动为主转变、由粗放消耗型向绿色集约型转变的必然选择。新乡经开区必须紧紧抓住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契机,以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加快产业发展和产业集聚区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二、深化改革,全面激发创新活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面对创新的滚滚浪潮,新乡经开区必须按照“完善功能、提升品质、调整转型、科学发展”的思路,扬长避短、聚集创新要素、提升创新能力,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一) 坚持培强扶优引领创新
新乡经开区经过10余年的发展,初步形成了高端装备制造、高科技纺织服装和高成长现代服务业的“2+1”发展格局,聚集了中国兵器、中国航空、中国机械、中国通用等国内500强企业和新乡化纤、豫飞重工等行业百强企业为代表的400余家企业。根据《中国制造2025》和河南2025行动计划,深化“两化”融合,坚持用信息技术全面改造传统产业和传统技术,加快推进汽车及零部件、机械制造等产业向智能化、定制化、网络化方向转变。新乡白鹭化纤集团投资35亿元建设的氨纶项目采用了全程智能控制车间,豫飞重工对生产线实行智能化改造,生产效率成倍增长。认真实施百亿级企业培育行动计划,集中各种资源和要素,促进优势企业做大做强,吸引相关配套企业不断集聚,形成红日喷薄、明月高悬、繁星闪烁、交相辉映的局面。
(二) 坚持优势互补协同创新
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获批,得到了企业股份和分红激励、财税政策扶持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必然会吸引大量资金、项目、技术、人才等要素向示范区内聚集。新乡经开区立足良好的人力资源禀赋,创新校地校企合作模式,与清华大学、中国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原工学院和驻新6所高校结成协同创新创业联盟,共建互联网创客空间、国家大学科技园新乡分园等创新创业平台,拥有省级以上各类研发机构50余家,拥有专业技术人员和产业工人3.5万,在科技孵化、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充分发挥产学研结合的优势,鼓励企业与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的企业开展合作,充分享受优惠政策的溢出效应,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和重大科技成果的产生和转化。
(三) 坚持融合发展推动创新
抓住承接新一轮产业转移和构建新乡大东区的契机,推动驻区企业对产业链不同环节跨区配置,优化空间布局,实现差异化发展。促进产业融合,推动产业创新。围绕主导产业,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提高科技含量。积极构建完整供应链、加工链、生产链、服务链,不断做粗拉长高科技纺织服装产业“纺织原料—纺纱织布—面料染整—成衣制造”的产业链。促进产网融合,推进业态创新。依托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效应,引进了中国网库、大旗电商等企业,落实“互联网+”行动方案,并实施“企业入网”工程,推进互联网与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产业深度融合,规模以上企业应用电商开展贸易达到近50%,开展电商服务及应用企业70余家。瞄准新兴领域,引进以中国3D打印之父卢秉恒院士为指导的3D打印研究院和VR新媒体推广等项目。促进产城融合,推动社会创新。加快推进平原湖二期开发,打造全域生态水系,建设“海绵城市”。经开区中学、博济医院等民生项目开工,促进新城花园、湖畔春天等商业地产项目及信合财富大厦、商业广场等项目尽快投入使用,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推进村改居工程,实施大社区管理,打造宜居宜业、舒适优美的新乡东部新城区,使其成为投资兴业的宝地、创新创业的乐园。
三、主动融入,全力打造创业创新之城
创新大潮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新乡经开区要抢抓机遇,打造推进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新引擎,为新乡乃至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一) 构建创新制度体系
坚持以企业发展为导向,既给企业“锦上添花”,更要注重“雪中送炭”,全力帮助企业做大做强,把更多“幼苗”培育为“参天大树”。一是做好无缝衔接。牢牢抓住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后各项优惠政策实施的机遇,主动研究自身政策体系,从制度方面与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形成良好对接,消除融入发展的制度障碍。同时,努力争取国家、省级层面的更多支持。二是强化政策资金扶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带动各项改革纵深推进,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围绕好技术和重大专项,引导社会资源向其倾斜,发挥政府引导资金的带动作用和放大作用,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支持基于技术进步、商业模式创新等各类创新驱动的新兴产业发展,着力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融合发展,为企业提供从“幼年”到“成年”的全过程扶持。三是营造良好的、宽松的发展环境。按照“小政府、大服务”的理念,创新管理模式和社会治理模式,鼓励和支持各类保险和风险投资机构当好“保险”,为创新者做好基本经济与社会保障;支持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当好“保安”,维护市场秩序,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 (二) 构建创新产业体系
对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产业发展方向,从自身实际出发,构建以创新为引领,以孵化为基础,带动主导产业全面创新发展的产业体系。一是支持企业自主创新。顺应制造服务化趋势,支持企业在技术、产品、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促使制造业价值链向研发设计、营销服务两端延伸。同时,围绕主导产业,找准路径,培育风投,降低中小企业创新风险,着力健全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发展的扶持机制。实施“苗圃”工程,集合各种要素,多途径、多形式、多层次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裂变式增长、质变式壮大,实施“小升高”工程,筛选拥有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强、市场潜力大的企业进行培育,做大规模、做强品牌,既培育“顶天立地”的创新型领军企业,也培育“铺天盖地”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打造创新型企业集群。二是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完善以管委会为引导、企业为主体、高校为支撑、多元化资金为保障的“政产学研金”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形成市场化运作、规范化管理和社会化发展的机制,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制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选取区内50家省级以上研发机构重点支持,不断提升研发设计水平。积极探索内生孵化、外延孵化、协同孵化的模式,通过完善土地政策、盘活存量土地等方式,支持企业自建孵化器,逐步构建“创客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的全链条孵化体系。三是加快服务平台建设。建立统一的人力资源、金融投资、信息共享、科创中心等平台。确立国有公司市场主体地位,支持国有公司以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建设专业园区,通过有序进退,合理优化资产布局,充分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资本运作平台作用。
(三) 构建创新人才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一是坚持引资引智并重。认真开展“招商引智年”活动,推广无源雷达项目模式,聚焦现代金融、现代物流、“互联网+”、新兴产业等领域,实行“项目+技术+团队+资本”组合招商,争取在引进项目的同时,更多高素质创业团队同时入驻。积极设立创新创业基金,以众创空间、大学生创业园等创新创业平台为载体,吸引一批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团队和人才入驻,在协同引进科技成果与创新创业人才(团队)上开辟新路。实施人才“绿卡”制度,向到新乡经开区发展的人才发放“绿卡”,并为持有“绿卡”的人才在办理引进手续和工作、生活等方面提供全方位高效便捷服务,让人才引进来、留得住。二是鼓励杰出“领军人物”创新与普通“小人物”创新并存。用3年时间,从全区企业中遴选出50~100家具有良好创新前景和发展潜力的企业,依托现有的研发平台培育一批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给予专项资金补贴。同时,广泛开展“微创新”,每年开展“创新领军人物”“创新之星”评选活动,让创新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三是培养企业蓝领与白领同步。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发展方向,面向企业职工、院校学生、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等人群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为企业提供技能人才。牢牢抓住企业家这个“关键少数”,强化培训,不断提升企业家素质,打造一大批具有精益求精、守正创新工匠精神的企业职工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