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低年级学生的探究兴趣

来源 :湖北教育·科学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huizuiz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各种各样的天气》是人教鄂教版《科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了解天气》的第一课。在以前的教材中,这个内容一般放在三、四年级学习,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后,认识天气现象调整到低年级。可能受以前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的影响,我发现在低年级开展这个内容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够浓厚,课堂气氛不够活跃。为此,我认真分析了教材内容,在教学策略上进行了调整,增加了一些趣味性。
  调查学生前概念
  通过前概念调查发现,二年级学生对于各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已经有初步的认识,基本能说出来一些比较典型天气现象,如晴、雨、雪等,但对阴天、风的认识比较模糊,他们对天气对动植物和人类的一些影响也有初步的了解,但缺乏深入的认识。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天气现象引入,在引导学生了解当天天气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各种各样的天气现象和相应的天气符号,最后了解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基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情,在引入教学环节,我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让他们说说自己了解的一些天气现象以及在这些天气中自己的生活。例如,让学生说说下雪天是什么样子的,下雪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做些什么活动,还可以让学生说一些奇怪的天气现象,并用图片展示这些天气的奇特景象。通过展现天气和学生生活的关系、有趣的天气现象,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
  设置思维进阶
  当学习内容过难或过易时,学生都不容易产生兴趣。设置合适的有思维进阶的“跳板”,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思维“跳板”,应当基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让他们从具体到抽象,逐步认识天气的特征和天气符号。
  学生对天气现象的经验可以作为他们进一步认识天气现象特征的基础。为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我让他们课前认真、仔细地观察近几天的天气,要求他们运用各种感觉器官,对太阳、云、温度、风、降水等天气现象进行全面观察。这样,学生对天气的认识更加具体、丰富。在学生具有了丰富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课堂上让他们描述天气现象,尝试说出各种天气现象的主要特征。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太阳、云、温度、风、降水等多个角度来描述天气现象,并在分析各种天气现象的基础上,抽象出各种天气现象的主要特征。这样就能避免由教师直接告知天气现象的特征,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学习中不会感到枯燥乏味。
  学生认识了各种天气现象的主要特征后,就可以指导他们设计天气符号。设计天气符号是一个教学难点,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为学生搭建了多个台阶。
  先让学生把自己熟悉的天气用简笔画画出来。许多学生都能够根据每种天气的特征,画出这种天气的情境(如图)。再引导他们从多个同种天气的情境图中抽取显著的共同特征,并设计代表这种天气的符号。例如,对于晴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同种天气的情境图,抽取太阳这个显著特征作为符号;对于雪天,大家都画出了雪花这一显著特征,于是就抽取雪花作为符号;对于雨天,学生都画有云和雨滴,就把云和雨结合起来设计天气符号。学生完成天气符号设计后,教师及时引导他们交流,进一步完善设计,完成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抽象过程。这样教学,通过教师搭建的思维台阶,使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逐步上升到抽象思维,不会让他们感到设计天气符号有多么困难,使他们设计的天气符号更加科学规范,对天气现象的认识也更加全面和深刻。
  
其他文献
近年来,为响应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各种主题鲜明、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拓展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然而,从学科角度思考,科学拓展课应该具有怎样的特征?这是一个关乎课程设计导向和课堂有效执行的话题。鉴于此,笔者以两次试教拓展课《面筋和凉皮》为例,谈谈科学拓展课必须具备的若干特征。  “吃货”吃出拓展课  前段时间接到一个任务,要我在区级活动中上一堂拓展课。可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上什么呢?怎样才能上出
科学课以科学实验为载体,通过探究活动的经历与体验,可以对学生思维上的分析维度和象征维度进行有效培养,但这种培养不是对全脑思维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局限性。STEM教育中的工程设计过程正好能弥补科学探究活动在思维训练上的维度缺失,将工程设计活动中有关思维参与的部分进行提炼,可以得到其核心內容——设计思维。本文就实验教学与STEM教育理念中的设计思维融合创新展开研究与论述。  设计思维的内涵与定义  设计
2018年5月,在全国第六届小学《科学》(教科版)优秀课评选暨新教材培训会上,我执教了二年级上册《磁铁》单元的第三课《磁铁的两极》。本节课以探究条形磁铁不同部位的磁力大小为线索,通过感受磁力大小、观测磁铁不同部位吸引铁质物体的顺序、观察铁粉在磁铁不同部位的分布情况等活动,引导学生构建磁铁的两极的概念,最后指向的是“磁场”的认识。  本课内容由4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聚焦:通过推测条形磁铁不同部位
《三十六计》之反间计的原文是:疑中之疑。比之自内,不自失也。意思是识破对方的阴谋算计,并巧妙地利用以攻击对方。科学课上的反间计,并不是诱使学生做出错误判断,而是指挑起学生之间的辩论。《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造各种条件和形式,开展学生之间的交流;在学生之间营造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气氛,培养学生提出证据、回答质疑的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开放性的讨论,
据统计,目前在中国,肺癌、肝癌、胃癌、食道癌和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5种癌症杀手。农村地区癌症患者死亡率明显高于城市,而癌症高发地区多集中在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而全球最常见癌症依次为肺癌(180万,13%)、乳腺癌(170万,11. 9%)和结肠直肠癌(140万,9.7%);最主要致死癌症为肺癌(160万,19. 4%)、肝癌(80万,9.1%)和胃癌(70万,8.8%)。这些数据表明,癌症已经成为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的精致文化,是我国民族智慧的结晶,民族情感的表现,在世界艺术林苑中占有重要位置。追求意境的表现是中国山水画的重要特征之一,山水画中高山大川的雄浑厚重,小桥流水的清秀恬淡;山间云雾缭绕,小路曲折婉蜒;楼台耸立,船帆点点,这些都让我们感受到画家对故土,对大自然的那份痴性,带给我们充满情趣的,有独特意境的美的享受。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对意境的创造是山水画家毕生追求的艺术境界。  沈建
《基于人教鄂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学习性评价实践研究》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的立项课题,该课题以人教鄂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下文简称“《科学》教材”)的内容为基础,依据《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下文简称“课程标准”)的学习目标,按照学习进阶的模式设定“学习性评价三级框架”评价体系。学习性评价是将“教”与“评”相互融合,以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学习性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评而评”,也不是为了给学
探究实验是在科学课中培养实证意识的重要途径,在实验中学生将经历“观察现象—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那么,从发现实验现象到得出科学结论的思维过程中,教师如何强化学生的实证意识呢?我以《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课为例谈了几点措施:确定观察重点,引领探究与交流;改进实验材料,放大实验现象;坚持科学态度,搜集充足证据。  确定观察重点,引领探究与交流  新课程教育理想的状态不是教师在前面领着学生走,
护士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工作,纵览世界近代战争史,几乎每场战争都少不了战地护士们的身影。战场离不开护士,近代护理事业就源于战事,近代护理学奠基人南丁格尔,在19世纪中叶欧洲爆发的克里米亚战争中,率38名护士抵达前线,不分昼夜为伤病员清洗伤口、包扎换药,仅用半年时间就将英军受伤战士高达42%的死亡率下降到2.2%,创造了战争救护史上的奇迹。  南丁格尔在前线提灯巡视病房的美丽身影,定格在战地伤员的心中
单元概述  《物体的运动》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的一个单元。我们希望学生通过本单元对物体机械运动的系统学习,对物体的位置、运动形式、运动速度等有初步的科学认识,并能用科学的方法和思维重新审视现实生活中各种物体的运动。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来自《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1.1、4.1、4.2、4.2、4.2、4.3、4.3和18.3中对3~4年级相关学习内容的要求。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为:  科学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