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介绍,目前全国已经有4个省开展美育中考计分,同时还有6个省、12个地市已经开始了中考美育的计分,分值在10分到40分之间。力争2022年全面实行美育中考。
未来网北京10月16日电(记者:李盈盈)“美术课不就是画画吗?我们学校差不多一周一次美术或者音乐课,有的音乐课都上自习了或开班会了。”一位偏远乡镇的初中学生向记者讲述了她们的艺术课。她非常羡慕北京的中小学生每周都可以上艺术课,还有课后“三点半”的“城宫计划”活动。
面对艺术课常常被挤占的问题,开齐开足美育课成为乡村孩子的美好愿望。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中小学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义务教育阶段在开好音乐、美术、书法课程的基础上,逐步开设舞蹈、戏剧、影视等艺术课程。
而且,要推进评价改革,全面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将测评结果纳入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而且,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纳入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
据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介绍,目前全国已经有4个省开展美育中考计分,同时还有6个省、12个地市已经开始了中考美育的计分,分值在10分到40分之间。力争2022年全面实行美育中考。
义务教育阶段掌握1至2项艺术特长
《意见》指出,美育要科学定位课程目标,不同学段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其中,学前教育阶段应培养幼儿拥有美好、善良心灵和懂得珍惜美好事物。
义务教育阶段注重激发学生艺术兴趣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帮助学生掌握1至2项艺术特长。
高中階段则是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开阔人文视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文化观。
职业教育强化艺术实践,培养具有审美修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增强文化创新意识。高等教育阶段强化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培养具有崇高审美追求、高尚人格修养的高素质人才。
对于美育课程使用的教材,《意见》明确加强教材体系建设。编写教材要扎根中国、融通中外,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格调高雅,凸显中华美育精神,充分体现思想性、民族性、创新性、实践性。
而且,大中小学美育教材应体现一体化,注重纵向衔接,实现主线贯穿、循序渐进。
大学生修满公共艺术课程
2个学分方能毕业
王登峰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近年来,我国的学校体育、美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总体上看,学校体育、美育仍然是整个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必须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全面提高学校体育、美育的质量和水平。
他说,《意见》发布之后,很多朋友留言说美育的相关文件发了很多了,真正落实好像总觉得差那么一口气,期待让这项工作真正落地生根,见到实效。
未来网记者注意到,针对美育课被当作副科,常被占用的情况,《意见》明确全面深化教学改革,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
严格落实学校美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不断拓宽课程领域,逐步增加课时,丰富课程内容。
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学校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高等教育阶段将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学分制管理,学生修公共艺术课程2个学分方能毕业。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将美学、艺术学课程纳入研究生教育公共课程体系。
同时,深化教学改革。逐步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教学模式。在学生掌握必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着力提升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形成艺术专项特长。
而且,推动高雅艺术进校园,持续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和基地,创作并推广高校原创文化精品,以大爱之心育莘莘学子,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之作,努力培养心灵美、形象美、语言美、行为美的新时代青少年。
不断完善课程和教材体系
美育教育要树立学科融合理念。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融合,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体现中华美育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的心灵美、礼乐美、语言美、行为美、科学美、秩序美、健康美、勤劳美、艺术美等丰富美育资源。
有机整合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和课外校外实践活动。
完善课程设置。学校美育课程以艺术课程为主体,主要包括音乐、美术、书法、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课程。学前教育阶段开展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艺术游戏活动。
义务教育阶段丰富艺术课程内容,在开好音乐、美术、书法课程的基础上,逐步开设舞蹈、戏剧、影视等艺术课程。高中阶段开设多样化艺术课程,增加艺术课程的可选择性。职业教育将艺术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强化实践,开设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拓展性艺术课程。
推进评价改革
探索艺术科目纳入中学学业水平考试
《意见》明确推进评价改革,把中小学生学习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类课程以及参与学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要求,并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
全面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将测评结果纳入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纳入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依据课程标准确定考试内容,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促进客观公正评价。
此外,《意见》指出着力改善办学条件,配齐配好美育教师。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通过购买服务方式,与相关专业机构等社会力量合作,向中小学提供美育教育教学服务,缓解美育师资不足问题。
整合校内、校外资源开展美育实践活动,作为解决中小学课后“三点半”问题的有效途径和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重要载体。
而且,建立美育基础薄弱学校帮扶机制。各地要加强乡村学校美育教师培养,通过乡村教师公费定向培养项目,培养能够承担美育教学的全科教师。
(作者:李盈盈 编辑:瞿凯侠)
未来网北京10月16日电(记者:李盈盈)“美术课不就是画画吗?我们学校差不多一周一次美术或者音乐课,有的音乐课都上自习了或开班会了。”一位偏远乡镇的初中学生向记者讲述了她们的艺术课。她非常羡慕北京的中小学生每周都可以上艺术课,还有课后“三点半”的“城宫计划”活动。
面对艺术课常常被挤占的问题,开齐开足美育课成为乡村孩子的美好愿望。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中小学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义务教育阶段在开好音乐、美术、书法课程的基础上,逐步开设舞蹈、戏剧、影视等艺术课程。
而且,要推进评价改革,全面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将测评结果纳入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而且,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纳入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
据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介绍,目前全国已经有4个省开展美育中考计分,同时还有6个省、12个地市已经开始了中考美育的计分,分值在10分到40分之间。力争2022年全面实行美育中考。
义务教育阶段掌握1至2项艺术特长
《意见》指出,美育要科学定位课程目标,不同学段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其中,学前教育阶段应培养幼儿拥有美好、善良心灵和懂得珍惜美好事物。
义务教育阶段注重激发学生艺术兴趣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帮助学生掌握1至2项艺术特长。
高中階段则是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开阔人文视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文化观。
职业教育强化艺术实践,培养具有审美修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增强文化创新意识。高等教育阶段强化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培养具有崇高审美追求、高尚人格修养的高素质人才。
对于美育课程使用的教材,《意见》明确加强教材体系建设。编写教材要扎根中国、融通中外,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格调高雅,凸显中华美育精神,充分体现思想性、民族性、创新性、实践性。
而且,大中小学美育教材应体现一体化,注重纵向衔接,实现主线贯穿、循序渐进。
大学生修满公共艺术课程
2个学分方能毕业
王登峰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近年来,我国的学校体育、美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总体上看,学校体育、美育仍然是整个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必须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全面提高学校体育、美育的质量和水平。
他说,《意见》发布之后,很多朋友留言说美育的相关文件发了很多了,真正落实好像总觉得差那么一口气,期待让这项工作真正落地生根,见到实效。
未来网记者注意到,针对美育课被当作副科,常被占用的情况,《意见》明确全面深化教学改革,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
严格落实学校美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不断拓宽课程领域,逐步增加课时,丰富课程内容。
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学校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高等教育阶段将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学分制管理,学生修公共艺术课程2个学分方能毕业。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将美学、艺术学课程纳入研究生教育公共课程体系。
同时,深化教学改革。逐步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教学模式。在学生掌握必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着力提升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形成艺术专项特长。
而且,推动高雅艺术进校园,持续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和基地,创作并推广高校原创文化精品,以大爱之心育莘莘学子,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之作,努力培养心灵美、形象美、语言美、行为美的新时代青少年。
不断完善课程和教材体系
美育教育要树立学科融合理念。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融合,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体现中华美育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的心灵美、礼乐美、语言美、行为美、科学美、秩序美、健康美、勤劳美、艺术美等丰富美育资源。
有机整合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和课外校外实践活动。
完善课程设置。学校美育课程以艺术课程为主体,主要包括音乐、美术、书法、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课程。学前教育阶段开展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艺术游戏活动。
义务教育阶段丰富艺术课程内容,在开好音乐、美术、书法课程的基础上,逐步开设舞蹈、戏剧、影视等艺术课程。高中阶段开设多样化艺术课程,增加艺术课程的可选择性。职业教育将艺术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强化实践,开设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拓展性艺术课程。
推进评价改革
探索艺术科目纳入中学学业水平考试
《意见》明确推进评价改革,把中小学生学习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类课程以及参与学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要求,并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
全面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将测评结果纳入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纳入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依据课程标准确定考试内容,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促进客观公正评价。
此外,《意见》指出着力改善办学条件,配齐配好美育教师。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通过购买服务方式,与相关专业机构等社会力量合作,向中小学提供美育教育教学服务,缓解美育师资不足问题。
整合校内、校外资源开展美育实践活动,作为解决中小学课后“三点半”问题的有效途径和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重要载体。
而且,建立美育基础薄弱学校帮扶机制。各地要加强乡村学校美育教师培养,通过乡村教师公费定向培养项目,培养能够承担美育教学的全科教师。
(作者:李盈盈 编辑:瞿凯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