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艺的社会功能体现的是文艺的社会功利价值,这一价值由文艺本质的特殊性决定,从文艺对现实的观照这一角度出发可以加深对文艺本质及其体现社会功利价值的途径与方式。探讨文艺的社会功能需要将文艺置于空间层面的人与自我,他者,社会,自然这一联动坐标中去考量,以及时间层面的相承性。文艺在美育中对文明的延续则是其社会功能价值在时间空间两个维度的综合体现,不论是社会功利价值还是文明价值都是通过文艺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现的,追求文艺的本质可以发现文艺的原生力量来自对人的心魂的放逐与补偿,使文艺对人的影响由个体到群体,由特殊性上升为一般性。
关键词:文艺;社会;功能
一、文艺本质论
现代社会语境下的“文艺”通常指称“文学和艺术”,具体包括戏剧、曲艺、音乐、美术、建筑、舞蹈、电影、诗和文学等,但其定义受到时代,地域,民族以及文艺理论家的个人观点的影响而呈现出历史流变性。
文艺本质被置于系统文艺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赫拉克利特,作为西方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哲学的奠基者,赫拉克利特最早提出“艺术摹仿自然”的论点,认为“自然是由联合对立物造成最初的和谐,而不是由联合同类的东西。艺术也是这样造成和谐的,显然是由于摹仿自然”,认为“和谐统一”的艺术是由相互对立排斥的因素组成的,这一理念对后代文论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得到发展。苏格拉底丰富了文艺摹仿说,提出文艺摹仿的不是自然人的外形,而是思想情感:“他强调画家和雕刻家要把人物的人物高兴与忧伤、高尚与下贱、慷慨与吝啬、谦虚与骄傲、聪慧与愚蠢的‘心境’与‘感情’恰当地表现在他的‘神色与姿势上’,让它就像活的一样。”不论是赫拉克利特强调的文艺摹仿自然中的对立要素还是苏格拉底强调的对自然人的思想情感的摹仿,都是站在艺术家的创作立场强调文艺对客观存在的观照。
亚里士多德则在继承赫拉克利特与苏格拉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艺术摹仿的对象是真实的存在,是具体存在的“第一实体”,是“行动中的人”,强调人的感受与行为的立体多面性,强调了创作者的主观能动性。文艺不仅是被动地刻画现实,而是介入现实,并在此现实基础上发挥社会功能。
文艺价值体现在时空坐标,天人关系,人与现实世界,神性维度以及宇宙自然中的关系中。对文艺本质的定位需要在更广阔的视域中,更渊远的历史流变下去考量。从自然与社会角度来说,客观现实给予文艺创作者与审美接受者以印象,文艺即是创作者对客观实在物观照加工的成果,而这些既成的文艺作品因其文艺的特殊性与创造性又影响与改变着受众的主观世界,从而赋予他们改造自己与外界的立场与力量,文艺在这一生发与接受的过程中转换成一种再造力量,实现对现实的介入。
二、在美育中延续文明
文艺因其地域与民族特色不仅维系着一方水土的道德与世俗规范,更维系着具有時代地域特色的文化生态。贺拉斯称文艺在早期人类社会中的作用是教导人们“划分公私,划分敬渎,禁止淫乱,制定夫妇礼法,建立邦国。”文艺对社会文明的影响通过其与道德,礼法的联系实现,中国儒家的礼乐文明也是从这一角度强调文艺的社会功用,《礼记.乐记》记载:“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万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文艺为人如何在社会中自处提供范式,人在各种文艺形式的潜移默化中了解社会,并以创作活动延续社会文明。
文艺创作工作是建立在文明传承的基础上。而不同民族的文明特质在这种传承中得以延续,民族特色在为一个民族的繁衍生息提供文化底蕴的同时也为其与其他文明交融提供了客观条件,人类文明也在这一程度上实现了民族性与世界性,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三、心魂的放逐与补偿
文艺的社会功能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实现,作为一种创生性的创作活动,文艺对于对个人乃至群体有着重要的派生价值与意义,主要体现于对现实观照中表现的悲悯与崇高以及对创作者以及接受者的心魂的超现实层面的补偿,前者是慰藉困苦的心魂,而后者使得为现实所束缚的心魂在超现实的层面创生新的力量。
文艺是人类在繁衍生息的历史进程中的祈愿与呼唤,体现了个体与社会,自然的矛盾,因此有对黑暗与暴虐的痛斥,对希望与光明的向往以及人在有限与无限对峙中的迷惘。人类要面对的是一条痛苦频仍的道路,而文艺就是憧憬与希望的承载形式。歌曲中对光明的向往,文学中对爱情的憧憬,舞蹈中对美的渴望无不是希望的表现形式。希望是一种号召,使个体融入群体,在团结中摆脱缓释个体的孤寂与困苦,就如音符融入音乐,音符被渡过的同时成就乐章的意义。
文艺是经由心魂的放逐实现的对现实的补偿。如古希腊酒神颂歌,在抛却理性的束缚,在与日神的理性,明晰,完美相对照中体味迷狂,生命因有这种狂欢与极乐的形式实现对心魂的放逐,是生命放下一切武装后对自我以及世界的敞开。从这一角度也可以理解舞蹈何以从远古的巫术形式演变为今天的艺术,舞蹈作为巫术仪式具有现实功利价值,但在这一形式中人们感受到的是舞动的快感,节奏的律动,人们在舞蹈中沉浸于欢乐而忘记烦忧,从舞蹈中得到对于在现实中被压抑的心魂的补偿。文学艺术书写的是个体心魂在命运迷宫中的冲撞与困苦,而文学经典是把这种个人化情思上升为人类普遍的悲剧性命运,如我国魏晋时期的诗歌作品中表现的人在现实坎坷与宇宙意识中渺小个体的悲哀,或对于黑暗现实淋漓尽致的戏骂与批判,都是心魂体验在现实压抑中流溢出的情感的迸发,而背后是人在高于自我的角度上对现实进行的审视与观照,并在这种观照中实现文艺的悲悯与崇高。
结语
对文艺本质的追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文艺真实性的追寻,文艺作为人与自我,他者,社会,文明以及自然联动或应激的产物,反映的可以是自我的真实,社会的真实,现实的真实或想象的真实。文艺的社会功能的理性体现应是基于真实的,由于人本身的限定文艺中不存在客观的绝对,但对文艺真实性的追寻则是出于人之有限对无限的敬畏。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文艺社会功能才能以理性的方式体现,对文明的进步,社会的和谐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2]马新国主编.西方文论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 文学院)
关键词:文艺;社会;功能
一、文艺本质论
现代社会语境下的“文艺”通常指称“文学和艺术”,具体包括戏剧、曲艺、音乐、美术、建筑、舞蹈、电影、诗和文学等,但其定义受到时代,地域,民族以及文艺理论家的个人观点的影响而呈现出历史流变性。
文艺本质被置于系统文艺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赫拉克利特,作为西方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哲学的奠基者,赫拉克利特最早提出“艺术摹仿自然”的论点,认为“自然是由联合对立物造成最初的和谐,而不是由联合同类的东西。艺术也是这样造成和谐的,显然是由于摹仿自然”,认为“和谐统一”的艺术是由相互对立排斥的因素组成的,这一理念对后代文论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得到发展。苏格拉底丰富了文艺摹仿说,提出文艺摹仿的不是自然人的外形,而是思想情感:“他强调画家和雕刻家要把人物的人物高兴与忧伤、高尚与下贱、慷慨与吝啬、谦虚与骄傲、聪慧与愚蠢的‘心境’与‘感情’恰当地表现在他的‘神色与姿势上’,让它就像活的一样。”不论是赫拉克利特强调的文艺摹仿自然中的对立要素还是苏格拉底强调的对自然人的思想情感的摹仿,都是站在艺术家的创作立场强调文艺对客观存在的观照。
亚里士多德则在继承赫拉克利特与苏格拉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艺术摹仿的对象是真实的存在,是具体存在的“第一实体”,是“行动中的人”,强调人的感受与行为的立体多面性,强调了创作者的主观能动性。文艺不仅是被动地刻画现实,而是介入现实,并在此现实基础上发挥社会功能。
文艺价值体现在时空坐标,天人关系,人与现实世界,神性维度以及宇宙自然中的关系中。对文艺本质的定位需要在更广阔的视域中,更渊远的历史流变下去考量。从自然与社会角度来说,客观现实给予文艺创作者与审美接受者以印象,文艺即是创作者对客观实在物观照加工的成果,而这些既成的文艺作品因其文艺的特殊性与创造性又影响与改变着受众的主观世界,从而赋予他们改造自己与外界的立场与力量,文艺在这一生发与接受的过程中转换成一种再造力量,实现对现实的介入。
二、在美育中延续文明
文艺因其地域与民族特色不仅维系着一方水土的道德与世俗规范,更维系着具有時代地域特色的文化生态。贺拉斯称文艺在早期人类社会中的作用是教导人们“划分公私,划分敬渎,禁止淫乱,制定夫妇礼法,建立邦国。”文艺对社会文明的影响通过其与道德,礼法的联系实现,中国儒家的礼乐文明也是从这一角度强调文艺的社会功用,《礼记.乐记》记载:“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万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文艺为人如何在社会中自处提供范式,人在各种文艺形式的潜移默化中了解社会,并以创作活动延续社会文明。
文艺创作工作是建立在文明传承的基础上。而不同民族的文明特质在这种传承中得以延续,民族特色在为一个民族的繁衍生息提供文化底蕴的同时也为其与其他文明交融提供了客观条件,人类文明也在这一程度上实现了民族性与世界性,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三、心魂的放逐与补偿
文艺的社会功能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实现,作为一种创生性的创作活动,文艺对于对个人乃至群体有着重要的派生价值与意义,主要体现于对现实观照中表现的悲悯与崇高以及对创作者以及接受者的心魂的超现实层面的补偿,前者是慰藉困苦的心魂,而后者使得为现实所束缚的心魂在超现实的层面创生新的力量。
文艺是人类在繁衍生息的历史进程中的祈愿与呼唤,体现了个体与社会,自然的矛盾,因此有对黑暗与暴虐的痛斥,对希望与光明的向往以及人在有限与无限对峙中的迷惘。人类要面对的是一条痛苦频仍的道路,而文艺就是憧憬与希望的承载形式。歌曲中对光明的向往,文学中对爱情的憧憬,舞蹈中对美的渴望无不是希望的表现形式。希望是一种号召,使个体融入群体,在团结中摆脱缓释个体的孤寂与困苦,就如音符融入音乐,音符被渡过的同时成就乐章的意义。
文艺是经由心魂的放逐实现的对现实的补偿。如古希腊酒神颂歌,在抛却理性的束缚,在与日神的理性,明晰,完美相对照中体味迷狂,生命因有这种狂欢与极乐的形式实现对心魂的放逐,是生命放下一切武装后对自我以及世界的敞开。从这一角度也可以理解舞蹈何以从远古的巫术形式演变为今天的艺术,舞蹈作为巫术仪式具有现实功利价值,但在这一形式中人们感受到的是舞动的快感,节奏的律动,人们在舞蹈中沉浸于欢乐而忘记烦忧,从舞蹈中得到对于在现实中被压抑的心魂的补偿。文学艺术书写的是个体心魂在命运迷宫中的冲撞与困苦,而文学经典是把这种个人化情思上升为人类普遍的悲剧性命运,如我国魏晋时期的诗歌作品中表现的人在现实坎坷与宇宙意识中渺小个体的悲哀,或对于黑暗现实淋漓尽致的戏骂与批判,都是心魂体验在现实压抑中流溢出的情感的迸发,而背后是人在高于自我的角度上对现实进行的审视与观照,并在这种观照中实现文艺的悲悯与崇高。
结语
对文艺本质的追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文艺真实性的追寻,文艺作为人与自我,他者,社会,文明以及自然联动或应激的产物,反映的可以是自我的真实,社会的真实,现实的真实或想象的真实。文艺的社会功能的理性体现应是基于真实的,由于人本身的限定文艺中不存在客观的绝对,但对文艺真实性的追寻则是出于人之有限对无限的敬畏。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文艺社会功能才能以理性的方式体现,对文明的进步,社会的和谐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2]马新国主编.西方文论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 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