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的中国经济,不整顿,早晚要出事,但整狠了,马上就出事。”
7月16日,在深圳市商业联合会与华民创富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中央电视台证券投资频道、《投资者报》联合主办的“重新发现投资乐趣 蓝海峰会暨高端资本论坛”上,国务院参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名誉所长、华民创富投资控股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夏斌指出,中国目前已存在事实上的经济危机现象,之所以引而不发,是靠“发货币”和人们对经济增长轨迹的预期来维系。
他建议,作为决策者,现在应该不是去一般性地议论系统性风险防范的抽象问题,而应尽快去寻找如何逐步刺破泡沫、逐渐冲销实际损失的具体对策,以防范大面积危机的突然爆发。
阐释货币与经济关系
当前的货币与经济处于怎样的关系?
夏斌认为,一是企业和政府的杠杆率在明显提高,货币总量是宽松的。今年一季度与去年同比,广义货币M2增长由13.2%升到15.8%,社会融资总量的增长由-7.4%上升到58.8%,整个非金融部门的债务,由2012年的76.4万亿元上升到2013年的91.5万亿元,增加15万亿元,增长近20%。由此静态地看,货币总量总体非常宽松。
二是在杠杆率不断提高的过程中,经济增速不是在加快,而是在放慢。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由去年一季度的8.1%下降到今年同期的7.7%。工业增加值由去年1~5月增长11.5%,下降到今年同期的8.5%。
三是根据以往的数据推测,同样的、甚至更高的货币增长为什么不能推动同样的经济增速?有人认为,金融统计中存在重复的计算。但这是极少量的,夏斌认为,主要的、大量的货币投放不可能在体系内“空转”,不管是用票据还是理财、影子银行等金融形式融通的资金,最终都流向了实体经济。
四是为什么货币总体宽松,而一些企业、地方政府的资金却相当紧张?甚至出现6月20日同业利率一度升到30%?夏斌指出,表面看这是金融问题,实质反映的是背后总体经济出了问题,国民经济的资金运用效益在明显下降。
据测算,2005年至2008年,1元社会融资量能带动4元GDP,到2012年,只能带动1.93元GDP。2012年,未扣除利息前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收益率为8.88%,但银行一般贷款的加权利率却为7.07%,如果算上各种理财、影子银行的高利率因素,企业资产收益率实际已接近其融资成本,甚至有些已低于融资成本。在2013年5月,居民与企业的债务已超过82.9万亿元,若仅以7%的利息测算,每年的利息就高达5.8万亿元,分摊到每月为4840亿元。
“也就是说,要维持一定的经济增速,企业除本来需增加一定的正常贷款外,为了维持其日常生产和投资活动而不‘崩盘’,还需另外增加一块以偿还利息为目的的新贷款,才能维持资金链不断裂。这就是为什么一季度GDP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0.4个百分点,但社会融资总量增速却同比上升64.2个百分点的原因。”
如何稳住经济局势?
夏斌强调,随着经济增速下降,实体经济产出在显著减少,有的没有现金流,有的甚至已资不抵债,但现在这些企业没有破产,仍能维持,靠的是央行事实上在支持金融机构道德风险下的信用过度扩张。
“当前中国已存在事实上的经济危机现象。”他指出,危机爆发意味着一批企业、金融机构破产、失业增加、企业与居民财富缩水、经济萎缩。“现在危机之所以没引爆,是因为坏账未暴露而已,靠的是多发货币来掩盖。”
如果危机爆发会怎么样?
夏斌指出,目前的地方平台偿债缺口、房地产泡沫、过剩的产能,三个系统性风险是相互联系、互为传导的。只要某一环节出现较大的事端(包括若宏观金融政策去实施紧缩性刺激),风险会瞬间传导,资产价格即刻大幅缩水。
其结果,将对全国城市居民和中产阶层经过30多年改革积累的大量财富形成巨大的威胁。
谈及稳住经济局势的基本对策,夏斌认为,首先,政府应基于对经济中的危机因素作出客观的、不回避的判断基础上,向市场发出明确的信号: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深刻的结构调整时期。要让市场有如下充分的心理准备——调整,意味着经济增速要合理下滑;调整,意味着要付出代价,要过一段“苦日子”,一些企业和金融机构要破产;调整,意味着要改革体制、培育新的增长因素。
金融政策五项建言
配合国务院和监管部门近期已出台的财政金融支持结构调整等各项政策措施,夏斌进一步对金融、财政、投资、出口、消费、控通胀、房地产、就业、创新政策提出了自己的多项建议。
在金融政策方面,夏斌建议,要在确保不引起整个金融系统发生恐慌的前提下,强调市场纪律,统筹安排好信贷与理财两个市场的规模,逐渐稳住货币的增速。同时,针对经济中不断提高的高杠杆、高负债状况,减轻危机因素的基本态度,应是在稳住甚至下降利率中降低全社会的债务成本。
三是面对美国经济复苏形势的趋好背景,近期要特别把握好汇率和资本账户管理的改革力度。
四是应准备好个别金融机构市场退出而不影响金融大局稳定的预案。
五是资产证券化方向应鼓励,但要防止浑水摸鱼。对已确定的贷款损失,应按规定抓紧核销,严格把关,不允许将坏账搞资产证券化。
7月16日,在深圳市商业联合会与华民创富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中央电视台证券投资频道、《投资者报》联合主办的“重新发现投资乐趣 蓝海峰会暨高端资本论坛”上,国务院参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名誉所长、华民创富投资控股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夏斌指出,中国目前已存在事实上的经济危机现象,之所以引而不发,是靠“发货币”和人们对经济增长轨迹的预期来维系。
他建议,作为决策者,现在应该不是去一般性地议论系统性风险防范的抽象问题,而应尽快去寻找如何逐步刺破泡沫、逐渐冲销实际损失的具体对策,以防范大面积危机的突然爆发。
阐释货币与经济关系
当前的货币与经济处于怎样的关系?
夏斌认为,一是企业和政府的杠杆率在明显提高,货币总量是宽松的。今年一季度与去年同比,广义货币M2增长由13.2%升到15.8%,社会融资总量的增长由-7.4%上升到58.8%,整个非金融部门的债务,由2012年的76.4万亿元上升到2013年的91.5万亿元,增加15万亿元,增长近20%。由此静态地看,货币总量总体非常宽松。
二是在杠杆率不断提高的过程中,经济增速不是在加快,而是在放慢。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由去年一季度的8.1%下降到今年同期的7.7%。工业增加值由去年1~5月增长11.5%,下降到今年同期的8.5%。
三是根据以往的数据推测,同样的、甚至更高的货币增长为什么不能推动同样的经济增速?有人认为,金融统计中存在重复的计算。但这是极少量的,夏斌认为,主要的、大量的货币投放不可能在体系内“空转”,不管是用票据还是理财、影子银行等金融形式融通的资金,最终都流向了实体经济。
四是为什么货币总体宽松,而一些企业、地方政府的资金却相当紧张?甚至出现6月20日同业利率一度升到30%?夏斌指出,表面看这是金融问题,实质反映的是背后总体经济出了问题,国民经济的资金运用效益在明显下降。
据测算,2005年至2008年,1元社会融资量能带动4元GDP,到2012年,只能带动1.93元GDP。2012年,未扣除利息前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收益率为8.88%,但银行一般贷款的加权利率却为7.07%,如果算上各种理财、影子银行的高利率因素,企业资产收益率实际已接近其融资成本,甚至有些已低于融资成本。在2013年5月,居民与企业的债务已超过82.9万亿元,若仅以7%的利息测算,每年的利息就高达5.8万亿元,分摊到每月为4840亿元。
“也就是说,要维持一定的经济增速,企业除本来需增加一定的正常贷款外,为了维持其日常生产和投资活动而不‘崩盘’,还需另外增加一块以偿还利息为目的的新贷款,才能维持资金链不断裂。这就是为什么一季度GDP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0.4个百分点,但社会融资总量增速却同比上升64.2个百分点的原因。”
如何稳住经济局势?
夏斌强调,随着经济增速下降,实体经济产出在显著减少,有的没有现金流,有的甚至已资不抵债,但现在这些企业没有破产,仍能维持,靠的是央行事实上在支持金融机构道德风险下的信用过度扩张。
“当前中国已存在事实上的经济危机现象。”他指出,危机爆发意味着一批企业、金融机构破产、失业增加、企业与居民财富缩水、经济萎缩。“现在危机之所以没引爆,是因为坏账未暴露而已,靠的是多发货币来掩盖。”
如果危机爆发会怎么样?
夏斌指出,目前的地方平台偿债缺口、房地产泡沫、过剩的产能,三个系统性风险是相互联系、互为传导的。只要某一环节出现较大的事端(包括若宏观金融政策去实施紧缩性刺激),风险会瞬间传导,资产价格即刻大幅缩水。
其结果,将对全国城市居民和中产阶层经过30多年改革积累的大量财富形成巨大的威胁。
谈及稳住经济局势的基本对策,夏斌认为,首先,政府应基于对经济中的危机因素作出客观的、不回避的判断基础上,向市场发出明确的信号: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深刻的结构调整时期。要让市场有如下充分的心理准备——调整,意味着经济增速要合理下滑;调整,意味着要付出代价,要过一段“苦日子”,一些企业和金融机构要破产;调整,意味着要改革体制、培育新的增长因素。
金融政策五项建言
配合国务院和监管部门近期已出台的财政金融支持结构调整等各项政策措施,夏斌进一步对金融、财政、投资、出口、消费、控通胀、房地产、就业、创新政策提出了自己的多项建议。
在金融政策方面,夏斌建议,要在确保不引起整个金融系统发生恐慌的前提下,强调市场纪律,统筹安排好信贷与理财两个市场的规模,逐渐稳住货币的增速。同时,针对经济中不断提高的高杠杆、高负债状况,减轻危机因素的基本态度,应是在稳住甚至下降利率中降低全社会的债务成本。
三是面对美国经济复苏形势的趋好背景,近期要特别把握好汇率和资本账户管理的改革力度。
四是应准备好个别金融机构市场退出而不影响金融大局稳定的预案。
五是资产证券化方向应鼓励,但要防止浑水摸鱼。对已确定的贷款损失,应按规定抓紧核销,严格把关,不允许将坏账搞资产证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