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多媒体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具有传统历史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多媒体技术运用于历史教学中,有利于激发和强化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延长历史知识的存储期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拓宽教育渠道,强化对历史课教学的德育功能。
【关键词】 初中历史;多媒体;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3.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7-0162-02
随着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空间的日益拓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成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流。国务委员、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指出:“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充分认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是教育现代化的体现。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走进初中历史的课堂,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因为多媒体把文字、图片、视频、声音、动画等集于一体,具有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再现性和运动变化的可控性、模拟性以及强大的交互功能。它契合了初中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征,因此运用多媒体进行初中历史教学可以改变传统教学的信息传递方式,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够有效地渲染课堂气氛,还能创设情景启迪学生的思维,同时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多媒体教学中,老师用POWER POINT、超级解霸等软件对存储历史资料的录像带、音带、VCD、CD、图片等进行编辑,剪辑而制成的历史课件,通过计算机、投影映射出来,使本已过去的抽象苍白的历史事实,以多种形式动态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种形式多样、新颖独特的教学手段,易吸引学生注意和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已过去的历史现象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压缩了空间感和距离感。对于一些重要历史知识或难以归纳、比较的知识点,利用投影提供给学生,有助于加深印象。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因此,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对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活泼地学习和发展自己,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人获取外界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说明增加视觉,听觉信息量是获取信息最有效的方法。多媒体恰恰在视觉和听觉上具有无可比比拟的优势。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形象直观地展示历史,从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突破教学难点,强化学生记忆,激活学生思维,陶冶学生情操,是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有效途径。
多媒体教学,注重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宫,视听并用,拓宽了信息传输渠道,能充分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教育心理学知识说明,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若两者同时使用,就能够接受约65%。科学研究也证明,人们通过各种感官获得的知识比率为:视觉83%,听觉11%,其他6%;视听结合可获得几乎是最佳的知识保持率。而且省略板书,使教师能增大知识容量,有充足时间进行讲解、分析和培养学生能力。课件界面美观、色彩丰富、纲要信号齐备;版面保留完整,通过超级连接,前后切换方便,达到过去手工板书无法企及的地步。因此,无论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还是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来辅助教学,教学必须重视教学的直观性。而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直观性是任何传统的教学手段都无法代替的,它通过多种媒介的交替演示,可以多渠道地向学生传递多种多样的教学信息,使学生的各种人体器官对新知识进行多角度多渠道地交叉吸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其次,历史学是培养人思维能力的重要学科。英国大哲学家培根说:“历史使人智慧。”这是因为,人们通过学习历史,学会查找资料,分析论证问题,从而大大提高思维能力,有利于正确地认识和处理问题。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对以后参加生产、工作,处理问题,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大有益处的。从这一点来说,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是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声音、颜色、图表、图像有机地组合成一个整体,能系统、动态地反映历史发展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整体认识历史发展.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掌握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培养思维能力。例一:讲美国霸权政策时,为了说明二战后国际关系中心的变化,我利用维也纳会议、巴黎和会、雅尔塔会议三张图片及一定的背景音乐,创设了l9世纪以来国际关系中心的发展变化的历史背景。学生通过对比得出结论:国际关系中心从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转到以苏美为中心。为了让学生探究为什么有这种历史性的变化,我提供了一张有关美国二战前后工业、对外贸易在世界所占比例的表格,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地位决定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
而且,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历史教学的三大任务之一。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更是其独有的,但光凭说教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人们更愿通过感知有血有肉的生动史实,在感情上引起共鸣,而后升华为具有一定立场的道德观、人生观。在这方面,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应用,效果极佳。如:讲南京大屠杀时有一教育要点,即让学生认识日军侵华罪行并牢记这一国耻。尽管教材对此作了叙述,小字部分还有具体的描述,但据以往教学经验,学生对这一历史事件往往停留在表层的认识上。如记住日军屠杀中国军民30万人以上这一数字,而没能在心灵上产生强烈的震撼。所以,在这一教学环节,我利用了计算机的幻灯片功能,展示了一组图片,配以悲愤的解说.低沉的音乐,一幅幅惨绝人寰的画面.一张张日军耀武扬威的嘴脸.短短几分钟,学生个个疾首蹙额,义愤填膺。他们的心灵被撞击,被刺痛,纷纷表示恨透了日本鬼子,真切领悟到落后必定挨打的道理。通过多媒体把爱国主义情感潜移默化地传导给学生.加强思想教育。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采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引进多媒体教学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种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但有的老师不从教学实际出发,不注重实效,认为运用多媒体手段就是运用了最先进的教学手段,就越能显示教学水平,一味盲目使用,从而忽视了传统教学手段。对于那些传统手段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也牵强地使用多媒体,结果反而破坏了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效果无明显增强。例如有的教师喜欢将大量的历史知识的板书和逻辑推导写入课件,在课堂上展示。而这样使学生对其印象反而不深,不易吸收,有的学生连笔记都来不及记。我觉得到不如老师在黑板上一边讲解分析一边板书,学生也能边听边想边记。再比如,有的老师喜欢把图片、影视或文本简单地转换为计算机演示,而由于受技术因素的影响,图像的大小和清晰度往往受到限制。与其花那么大的精力去把它们制作成计算机课件,还不如直接使用投影仪、录像机或挂图来得方便。
多媒体手段有着自身突出的优点,但它并不排斥传统教学媒体和手段。而传统教学媒体和手段也有自身的长处,而且至今仍是确有实效且普遍使用的教学手段。因此要改变盲目使用多媒体的现象,我认为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克服传统教学媒体和手段的缺点,将传统教学媒体与手段和多媒体有机结合起来。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如果能用别的手段达到预想的效果就用别的手段,而运用多媒体教学就是要表达其他教学手段难以或无法表达的教学内容。例如,在讲授《红军长征》小节时,教师通过电子地图,配上活动箭头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过程加以演示,同时每到重要的地点(如遵义等)在附应的影视资料;同时,请同学用讲故事的形式补充一些红军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讨论分析红军为什么开始失败?为什么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的转折点?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形成和谐、融洽、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要做到这一点既要看老师的教,更重要的是看学生的学,如果老师运用多媒体教学,不注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原先传统教学手段的师生交流、讨论都在光、声、图像的展示中湮灭了,学生不是课堂的主人,而是成为仿佛置身课堂之外的观赏者,学生只会停留在对精彩画面的欣赏上,而对实质性的历史内容不去留意,时间久了就自觉不自觉地游离于学习活动之外。利用多媒体教学是为学生的思考过程提供必须的感性材料,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思维火花,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片面追求课件的生动逼真效果,过分追求声情并茂地再现历史,过分追求课件的完美,从材料到结论,都向学生交待得滴水不漏,结果学生上多媒体课就好像看电视一样,形成一种思维的惰性。把多媒体课变成“电脑满堂灌”,用演示代替学生的思考,将学生变成只管欣赏而不用动手动脑的“观众”,怎能不使学生的思维缺失?“历史形象性需要教师慎重考虑,要将思考性放在第一位,形象性为思考性服务,学生在学习中才能真正体会成就感。” 所以我们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演示的内容不要过于“完备”,不要什么东西都交待得清清楚楚,只要能为学生的探索提供足夠的材料,能为学生的自我构建创设充分的情景,便可以了。
知觉具有选择性,在一定的时间内,人总是有选择地以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把他们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从而对它们作出清晰的反映。我们要遵循感知规律,合理运用这种特性,在教学中运用这种规律,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我们需要的注意对象上。否则,各种刺激的相互干扰,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总之,利用计算机辅助历史教学,通过对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电影等媒体的组合。能把丰富多彩的历史展现在学生面前,创造出更具活力的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效果。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这一“教与学的新天地”将会越来越显示出其生命力。
【关键词】 初中历史;多媒体;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3.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7-0162-02
随着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空间的日益拓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成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流。国务委员、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指出:“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充分认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是教育现代化的体现。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走进初中历史的课堂,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因为多媒体把文字、图片、视频、声音、动画等集于一体,具有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再现性和运动变化的可控性、模拟性以及强大的交互功能。它契合了初中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征,因此运用多媒体进行初中历史教学可以改变传统教学的信息传递方式,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够有效地渲染课堂气氛,还能创设情景启迪学生的思维,同时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多媒体教学中,老师用POWER POINT、超级解霸等软件对存储历史资料的录像带、音带、VCD、CD、图片等进行编辑,剪辑而制成的历史课件,通过计算机、投影映射出来,使本已过去的抽象苍白的历史事实,以多种形式动态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种形式多样、新颖独特的教学手段,易吸引学生注意和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已过去的历史现象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压缩了空间感和距离感。对于一些重要历史知识或难以归纳、比较的知识点,利用投影提供给学生,有助于加深印象。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因此,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对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活泼地学习和发展自己,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人获取外界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说明增加视觉,听觉信息量是获取信息最有效的方法。多媒体恰恰在视觉和听觉上具有无可比比拟的优势。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形象直观地展示历史,从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突破教学难点,强化学生记忆,激活学生思维,陶冶学生情操,是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有效途径。
多媒体教学,注重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宫,视听并用,拓宽了信息传输渠道,能充分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教育心理学知识说明,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若两者同时使用,就能够接受约65%。科学研究也证明,人们通过各种感官获得的知识比率为:视觉83%,听觉11%,其他6%;视听结合可获得几乎是最佳的知识保持率。而且省略板书,使教师能增大知识容量,有充足时间进行讲解、分析和培养学生能力。课件界面美观、色彩丰富、纲要信号齐备;版面保留完整,通过超级连接,前后切换方便,达到过去手工板书无法企及的地步。因此,无论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还是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来辅助教学,教学必须重视教学的直观性。而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直观性是任何传统的教学手段都无法代替的,它通过多种媒介的交替演示,可以多渠道地向学生传递多种多样的教学信息,使学生的各种人体器官对新知识进行多角度多渠道地交叉吸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其次,历史学是培养人思维能力的重要学科。英国大哲学家培根说:“历史使人智慧。”这是因为,人们通过学习历史,学会查找资料,分析论证问题,从而大大提高思维能力,有利于正确地认识和处理问题。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对以后参加生产、工作,处理问题,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大有益处的。从这一点来说,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是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声音、颜色、图表、图像有机地组合成一个整体,能系统、动态地反映历史发展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整体认识历史发展.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掌握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培养思维能力。例一:讲美国霸权政策时,为了说明二战后国际关系中心的变化,我利用维也纳会议、巴黎和会、雅尔塔会议三张图片及一定的背景音乐,创设了l9世纪以来国际关系中心的发展变化的历史背景。学生通过对比得出结论:国际关系中心从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转到以苏美为中心。为了让学生探究为什么有这种历史性的变化,我提供了一张有关美国二战前后工业、对外贸易在世界所占比例的表格,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地位决定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
而且,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历史教学的三大任务之一。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更是其独有的,但光凭说教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人们更愿通过感知有血有肉的生动史实,在感情上引起共鸣,而后升华为具有一定立场的道德观、人生观。在这方面,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应用,效果极佳。如:讲南京大屠杀时有一教育要点,即让学生认识日军侵华罪行并牢记这一国耻。尽管教材对此作了叙述,小字部分还有具体的描述,但据以往教学经验,学生对这一历史事件往往停留在表层的认识上。如记住日军屠杀中国军民30万人以上这一数字,而没能在心灵上产生强烈的震撼。所以,在这一教学环节,我利用了计算机的幻灯片功能,展示了一组图片,配以悲愤的解说.低沉的音乐,一幅幅惨绝人寰的画面.一张张日军耀武扬威的嘴脸.短短几分钟,学生个个疾首蹙额,义愤填膺。他们的心灵被撞击,被刺痛,纷纷表示恨透了日本鬼子,真切领悟到落后必定挨打的道理。通过多媒体把爱国主义情感潜移默化地传导给学生.加强思想教育。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采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引进多媒体教学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种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但有的老师不从教学实际出发,不注重实效,认为运用多媒体手段就是运用了最先进的教学手段,就越能显示教学水平,一味盲目使用,从而忽视了传统教学手段。对于那些传统手段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也牵强地使用多媒体,结果反而破坏了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效果无明显增强。例如有的教师喜欢将大量的历史知识的板书和逻辑推导写入课件,在课堂上展示。而这样使学生对其印象反而不深,不易吸收,有的学生连笔记都来不及记。我觉得到不如老师在黑板上一边讲解分析一边板书,学生也能边听边想边记。再比如,有的老师喜欢把图片、影视或文本简单地转换为计算机演示,而由于受技术因素的影响,图像的大小和清晰度往往受到限制。与其花那么大的精力去把它们制作成计算机课件,还不如直接使用投影仪、录像机或挂图来得方便。
多媒体手段有着自身突出的优点,但它并不排斥传统教学媒体和手段。而传统教学媒体和手段也有自身的长处,而且至今仍是确有实效且普遍使用的教学手段。因此要改变盲目使用多媒体的现象,我认为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克服传统教学媒体和手段的缺点,将传统教学媒体与手段和多媒体有机结合起来。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如果能用别的手段达到预想的效果就用别的手段,而运用多媒体教学就是要表达其他教学手段难以或无法表达的教学内容。例如,在讲授《红军长征》小节时,教师通过电子地图,配上活动箭头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过程加以演示,同时每到重要的地点(如遵义等)在附应的影视资料;同时,请同学用讲故事的形式补充一些红军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讨论分析红军为什么开始失败?为什么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的转折点?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形成和谐、融洽、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要做到这一点既要看老师的教,更重要的是看学生的学,如果老师运用多媒体教学,不注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原先传统教学手段的师生交流、讨论都在光、声、图像的展示中湮灭了,学生不是课堂的主人,而是成为仿佛置身课堂之外的观赏者,学生只会停留在对精彩画面的欣赏上,而对实质性的历史内容不去留意,时间久了就自觉不自觉地游离于学习活动之外。利用多媒体教学是为学生的思考过程提供必须的感性材料,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思维火花,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片面追求课件的生动逼真效果,过分追求声情并茂地再现历史,过分追求课件的完美,从材料到结论,都向学生交待得滴水不漏,结果学生上多媒体课就好像看电视一样,形成一种思维的惰性。把多媒体课变成“电脑满堂灌”,用演示代替学生的思考,将学生变成只管欣赏而不用动手动脑的“观众”,怎能不使学生的思维缺失?“历史形象性需要教师慎重考虑,要将思考性放在第一位,形象性为思考性服务,学生在学习中才能真正体会成就感。” 所以我们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演示的内容不要过于“完备”,不要什么东西都交待得清清楚楚,只要能为学生的探索提供足夠的材料,能为学生的自我构建创设充分的情景,便可以了。
知觉具有选择性,在一定的时间内,人总是有选择地以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把他们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从而对它们作出清晰的反映。我们要遵循感知规律,合理运用这种特性,在教学中运用这种规律,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我们需要的注意对象上。否则,各种刺激的相互干扰,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总之,利用计算机辅助历史教学,通过对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电影等媒体的组合。能把丰富多彩的历史展现在学生面前,创造出更具活力的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效果。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这一“教与学的新天地”将会越来越显示出其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