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7-0153-01
我觉得美术教育不仅仅是培养艺术家,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成就一种兴趣,一种性情,一种能力。那么我们的美术教学就不仅仅是教学生绘画。
美术教学我们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课程改革后的《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术课程标准》在论证课程性质与价值中,强调了美术教育对学生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所具有的极其重要的意义。
美术学科得天独厚的人文性质是我们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资源。我们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美术教学过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美术教学,大多数的学生都没有厌恶或排斥的心理,而且恰恰相反,很多的学生都有很高的热情。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这种人文优势,尽量的让我们的教学充满乐趣。中小学生的美术课堂很容易就乐趣盎然。
孩子们对色彩,对画中的故事,对自己的奇思妙想,都具有非常浓厚的情趣。介于这种种原因,我们更应该赋予恰到好处的引导,让学生对美术学习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所有教学活动的源动力,有了兴趣就有了动力,我们的教学活动自然就会愉快,学生也会学的轻松。
美术是美的艺术,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美育培养学生的一种“性情”。所谓“性情”,其实就是本性,是真的意思;情,是情感,是发至内心的感受。我们现在的孩子,好多都在这一方面匮乏。他们不懂得尊重,不懂得怜悯,不懂得珍惜,不懂得守信,不懂得守约……。艺术,向来就有可以修身养性一说。所以,我们可以在美术的天地中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和教育,让他们懂得美。
我们的美术教学是让学生掌握一种基本的能力,一种欣赏美,表现美的绘画能力。所谓欣赏美,我觉得有这样两个方面,首先是对自然存在的美的一种欣赏、一种感悟。另一个就是他们能对身边的事物知道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这不是简单的局限在作品中,他是对生活现象的评价。所谓的表现美,则是在他们感悟的基础上,用他们的画笔把自己的感受表现出来。可是想要表现出自己的感受就需要自己有一定的基础,这就是美术课堂上我们所要教受给学生的绘画的能力,没有这种能力,哪怕你心中有再多的感受你也不能从画纸上表现出来。总的来说就是,美术教学是个很宽泛的领域,我们不应该局限于一种固定的模式,我们要灵活运用它多变的特性,给予学生他们真正所需要的。
美术教学必须讲究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情境中,学习者对学习任务的认识,对学习方法的调用和对学习过程的调控。对学习者来讲,学习策略是学习执行的监控系统,学习者使用学习策略的目的是为了用较少的“能源消耗”,有效地实现学习的目标。毫无疑问,学生一旦形成了一定的学习策略,也就形成了学习能力,当然也就学会了学习。美术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一旦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技巧和学习规则,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一是引导学生主动寻找和尝试不同的材料。美术作品中不同绘画工具和不同材料的使用所产生的效果也不同。在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寻找合适的工具和材料。例如:在《海底世界》教学中(属造型•表現类),可以出示三组材料。一组:水彩、水彩画纸、水彩笔、画板……;二组:水粉、水粉纸、水粉笔……;三组:国画颜料、毛笔、宣纸……。请学生小组讨论并选出一组适合绘制《海》的材料。这时学生一致认为采用第三组材料较好。学生观察到中国画法的鱼仿佛在水中游来游去,水草随着波纹飘动,五颜六色的鱼使画面色彩顿时丰富起来。当彩墨给学生视觉带来极大冲击力时,学生们已经迫切地开始绘制《海》了。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学生感受到了绘画效果的好坏选材是关键。
二是注重实践引导学生欣赏。以往在欣赏课中常采用灌输的教学方法,学生学得很疲惫。新课程实施后,教师多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使欣赏活动中有新的转机。如:民间艺术的鉴赏。组织学生收集相关的艺术品,了解艺术品的象征和寓意.如《学画农民画》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应该了解农民画的构图特点(夸张.变形);内容上反映田间、炕头的生活景象;色彩是以红、黄、绿、黑为主色调,从而使学生以感受农民画的装饰特点,即手法大胆。对中外名画的鉴赏,让学生通过媒体的点击与名画对话,如名画家毕加索作品谈一谈,采用其大量的艺术作品加以介绍和鉴赏,使其直观感受到形式结构及色、光、线、质等意识语言得到思索和讨论,使学生真正“当家作主”了。他们在探索中获得了大量知识,学会了欣赏作品,评述作品的基本方法。
采用引导、启发、探究、参与等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反思、归纳、总结,从具体的学习中一点一滴地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这样,让学生开阔了视野,改变了原有的思维方式,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提高了人生品味。
我觉得美术教育不仅仅是培养艺术家,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成就一种兴趣,一种性情,一种能力。那么我们的美术教学就不仅仅是教学生绘画。
美术教学我们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课程改革后的《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术课程标准》在论证课程性质与价值中,强调了美术教育对学生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所具有的极其重要的意义。
美术学科得天独厚的人文性质是我们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资源。我们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美术教学过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美术教学,大多数的学生都没有厌恶或排斥的心理,而且恰恰相反,很多的学生都有很高的热情。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这种人文优势,尽量的让我们的教学充满乐趣。中小学生的美术课堂很容易就乐趣盎然。
孩子们对色彩,对画中的故事,对自己的奇思妙想,都具有非常浓厚的情趣。介于这种种原因,我们更应该赋予恰到好处的引导,让学生对美术学习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所有教学活动的源动力,有了兴趣就有了动力,我们的教学活动自然就会愉快,学生也会学的轻松。
美术是美的艺术,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美育培养学生的一种“性情”。所谓“性情”,其实就是本性,是真的意思;情,是情感,是发至内心的感受。我们现在的孩子,好多都在这一方面匮乏。他们不懂得尊重,不懂得怜悯,不懂得珍惜,不懂得守信,不懂得守约……。艺术,向来就有可以修身养性一说。所以,我们可以在美术的天地中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和教育,让他们懂得美。
我们的美术教学是让学生掌握一种基本的能力,一种欣赏美,表现美的绘画能力。所谓欣赏美,我觉得有这样两个方面,首先是对自然存在的美的一种欣赏、一种感悟。另一个就是他们能对身边的事物知道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这不是简单的局限在作品中,他是对生活现象的评价。所谓的表现美,则是在他们感悟的基础上,用他们的画笔把自己的感受表现出来。可是想要表现出自己的感受就需要自己有一定的基础,这就是美术课堂上我们所要教受给学生的绘画的能力,没有这种能力,哪怕你心中有再多的感受你也不能从画纸上表现出来。总的来说就是,美术教学是个很宽泛的领域,我们不应该局限于一种固定的模式,我们要灵活运用它多变的特性,给予学生他们真正所需要的。
美术教学必须讲究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情境中,学习者对学习任务的认识,对学习方法的调用和对学习过程的调控。对学习者来讲,学习策略是学习执行的监控系统,学习者使用学习策略的目的是为了用较少的“能源消耗”,有效地实现学习的目标。毫无疑问,学生一旦形成了一定的学习策略,也就形成了学习能力,当然也就学会了学习。美术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一旦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技巧和学习规则,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一是引导学生主动寻找和尝试不同的材料。美术作品中不同绘画工具和不同材料的使用所产生的效果也不同。在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寻找合适的工具和材料。例如:在《海底世界》教学中(属造型•表現类),可以出示三组材料。一组:水彩、水彩画纸、水彩笔、画板……;二组:水粉、水粉纸、水粉笔……;三组:国画颜料、毛笔、宣纸……。请学生小组讨论并选出一组适合绘制《海》的材料。这时学生一致认为采用第三组材料较好。学生观察到中国画法的鱼仿佛在水中游来游去,水草随着波纹飘动,五颜六色的鱼使画面色彩顿时丰富起来。当彩墨给学生视觉带来极大冲击力时,学生们已经迫切地开始绘制《海》了。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学生感受到了绘画效果的好坏选材是关键。
二是注重实践引导学生欣赏。以往在欣赏课中常采用灌输的教学方法,学生学得很疲惫。新课程实施后,教师多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使欣赏活动中有新的转机。如:民间艺术的鉴赏。组织学生收集相关的艺术品,了解艺术品的象征和寓意.如《学画农民画》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应该了解农民画的构图特点(夸张.变形);内容上反映田间、炕头的生活景象;色彩是以红、黄、绿、黑为主色调,从而使学生以感受农民画的装饰特点,即手法大胆。对中外名画的鉴赏,让学生通过媒体的点击与名画对话,如名画家毕加索作品谈一谈,采用其大量的艺术作品加以介绍和鉴赏,使其直观感受到形式结构及色、光、线、质等意识语言得到思索和讨论,使学生真正“当家作主”了。他们在探索中获得了大量知识,学会了欣赏作品,评述作品的基本方法。
采用引导、启发、探究、参与等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反思、归纳、总结,从具体的学习中一点一滴地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这样,让学生开阔了视野,改变了原有的思维方式,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提高了人生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