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阅读教学中,对话追求的应该是教师、学生、文本、作者之间的灵魂的相遇,精神的交流。我们促使学生与作者进行深入的对话,能帮助学生正确把握文本的思想内涵,能激起学生对文本的向往。
关键词:培养学生探究性;创意阅读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阅读教学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这是因为阅读的过程是知识吸收和积累的过程,在大量的阅读过程中,学生的语文知识会不断丰富,文学修养的训练与提高更是得力于大量的课外阅读,作文水平的提高也与大量的阅读密切相关。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使学生“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要做到这一点语文教师必须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空间。“拓展性阅读教学”正好为学生构筑了这样一个开放而活跃的语文学习的平台。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对所学文章内容的内涵和外延有更深刻的理解,并结合自己的学习兴趣、学习实践和对未知领域的设想,构建一个更为广阔的知识网络,积极开创知识的新内涵,从而增强创新意识。从信息论角度看,阅读的过程是信息的输入(吸收)过程。从这方面讲,“拓展性阅读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学生获取信息的触角向外延伸,让学生“多读”、“博读”,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向外延伸。
“拓展性阅读教学”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思维和形式也将是多元化的。它不但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其潜在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适应学习型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积极开展拓展性阅读是有其一定的现实意义的。
鉴于这种积极拓展的现实在语文课堂中我从三个方面进行拓展:一是向文本拓展:二是向生活拓展;三是向学科拓展。
首先,关于文本拓展,又可以分为互文对照、课外阅读指导、填补课本空白三个方面。
一、互文对照
任何文本都是一种互文,任何一个单独的文本都是不自足的,其意义是在与其他文本交互参照,交互指涉的过程中产生的。比如在《盘古开天地》一课中,教师将各民族的创世神话推荐给学生,这就是学生学习这个神话的一个互文参照。
另一种方式是对比阅读。如在教学老舍的《母鸡》一课时,我就和课本里的《猫》,还有课外的一些写动物的文章进行对比阅读。同是写动物,手法不一,表达的中心思想也不一样,但是也有相同的地方。学生在这样的归类阅读里,一下子理解和懂得了许多,对于以后要写关于动物的作文,学生可以胸有成竹了。因此,学习一篇课文,从而了解许多篇同一内容或形式的优秀文本,犹如在一面镜子面前立起另一面镜子,呈现的便是一条风光旖旎的镜子长廊!
二、课外阅读指导
阅读是人们获取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一个人的思想成长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文本拓展一个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课外的阅读指导。它的方式有很多种。
将作者的生平、作品的写作背景和作者其他作品整合起来,实现师生和文本、作者三者的立体对话。在阅读教学中,对话追求的应该是教师、学生、文本、作者之间的灵魂的相遇,精神的交流。我们促使学生与作者进行深入的对话,能帮助学生正确把握文本的思想内涵,能激起学生对文本的向往。在讲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我通过介绍写作背景以及作者当时创作这篇文章的激动心情,对学生怀着激动的心情感情朗读文本,有很大的启发和情境创设作用。
三、填补文本空白
对文本的拓展还有一个内容就是填补文本空白,引导学生想象,借以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在《搭石》一课中,让学生想象还有其他人来走搭石,会是怎样的情景;在《坐井观天》一课中,老师让学生想象青蛙跳出井后,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说些什么。这样的文本拓展,是为了充实课文内容,也是为了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中心思想,更是对学生进行想象、创新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一种训练。
其次是向生活拓展。向生活拓展,就是让语文回归生活,让语文教学走向社会生活,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使教学成为生活的阐述,阅读成为生活的体验。比如说让学生写观察日记、开展实践活动、进行社会调查、写信、游记等。重视应用文的写作,让作文学以致用。这就是将语文知识向语文能力转化,将语文课堂和生活融合起来。我们学习语文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掌握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借以语言文字进行顺利的交际,获取广博的知识,获得幸福的生活能力。
再次是向学科拓展。向学科拓展就是将音乐、绘画引进课堂,让语文和数学、社会、自然等学科融合起来。语文本来就是一门工具学科,它和其他学科的整合,对于小学来说,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对知识的渴求。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看到更加广阔的学科的知识的魅力,更增添语文学科的美。
总之,拓展阅读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读写能力和水平。学生在多读多背中积累了大量的佳句、名篇,慢慢领略到了写作的多种方法,拓宽了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参考文献:
[1]董菊初.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学.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2]黄全明,陈树宝.小学语文教育科研.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3]杨章宏.教育实验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作者单位: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第一实验小学)
关键词:培养学生探究性;创意阅读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阅读教学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这是因为阅读的过程是知识吸收和积累的过程,在大量的阅读过程中,学生的语文知识会不断丰富,文学修养的训练与提高更是得力于大量的课外阅读,作文水平的提高也与大量的阅读密切相关。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使学生“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要做到这一点语文教师必须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空间。“拓展性阅读教学”正好为学生构筑了这样一个开放而活跃的语文学习的平台。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对所学文章内容的内涵和外延有更深刻的理解,并结合自己的学习兴趣、学习实践和对未知领域的设想,构建一个更为广阔的知识网络,积极开创知识的新内涵,从而增强创新意识。从信息论角度看,阅读的过程是信息的输入(吸收)过程。从这方面讲,“拓展性阅读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学生获取信息的触角向外延伸,让学生“多读”、“博读”,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向外延伸。
“拓展性阅读教学”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思维和形式也将是多元化的。它不但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其潜在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适应学习型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积极开展拓展性阅读是有其一定的现实意义的。
鉴于这种积极拓展的现实在语文课堂中我从三个方面进行拓展:一是向文本拓展:二是向生活拓展;三是向学科拓展。
首先,关于文本拓展,又可以分为互文对照、课外阅读指导、填补课本空白三个方面。
一、互文对照
任何文本都是一种互文,任何一个单独的文本都是不自足的,其意义是在与其他文本交互参照,交互指涉的过程中产生的。比如在《盘古开天地》一课中,教师将各民族的创世神话推荐给学生,这就是学生学习这个神话的一个互文参照。
另一种方式是对比阅读。如在教学老舍的《母鸡》一课时,我就和课本里的《猫》,还有课外的一些写动物的文章进行对比阅读。同是写动物,手法不一,表达的中心思想也不一样,但是也有相同的地方。学生在这样的归类阅读里,一下子理解和懂得了许多,对于以后要写关于动物的作文,学生可以胸有成竹了。因此,学习一篇课文,从而了解许多篇同一内容或形式的优秀文本,犹如在一面镜子面前立起另一面镜子,呈现的便是一条风光旖旎的镜子长廊!
二、课外阅读指导
阅读是人们获取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一个人的思想成长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文本拓展一个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课外的阅读指导。它的方式有很多种。
将作者的生平、作品的写作背景和作者其他作品整合起来,实现师生和文本、作者三者的立体对话。在阅读教学中,对话追求的应该是教师、学生、文本、作者之间的灵魂的相遇,精神的交流。我们促使学生与作者进行深入的对话,能帮助学生正确把握文本的思想内涵,能激起学生对文本的向往。在讲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我通过介绍写作背景以及作者当时创作这篇文章的激动心情,对学生怀着激动的心情感情朗读文本,有很大的启发和情境创设作用。
三、填补文本空白
对文本的拓展还有一个内容就是填补文本空白,引导学生想象,借以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在《搭石》一课中,让学生想象还有其他人来走搭石,会是怎样的情景;在《坐井观天》一课中,老师让学生想象青蛙跳出井后,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说些什么。这样的文本拓展,是为了充实课文内容,也是为了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中心思想,更是对学生进行想象、创新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一种训练。
其次是向生活拓展。向生活拓展,就是让语文回归生活,让语文教学走向社会生活,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使教学成为生活的阐述,阅读成为生活的体验。比如说让学生写观察日记、开展实践活动、进行社会调查、写信、游记等。重视应用文的写作,让作文学以致用。这就是将语文知识向语文能力转化,将语文课堂和生活融合起来。我们学习语文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掌握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借以语言文字进行顺利的交际,获取广博的知识,获得幸福的生活能力。
再次是向学科拓展。向学科拓展就是将音乐、绘画引进课堂,让语文和数学、社会、自然等学科融合起来。语文本来就是一门工具学科,它和其他学科的整合,对于小学来说,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对知识的渴求。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看到更加广阔的学科的知识的魅力,更增添语文学科的美。
总之,拓展阅读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读写能力和水平。学生在多读多背中积累了大量的佳句、名篇,慢慢领略到了写作的多种方法,拓宽了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参考文献:
[1]董菊初.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学.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2]黄全明,陈树宝.小学语文教育科研.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3]杨章宏.教育实验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作者单位: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第一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