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旅遊業是指為人們工作時間之外,在非慣常環境的流動與消費提供產品與服務的產業,它是一個健康產業,即旨在提高人們生活品質的一個產業。從全球範圍來看,即便在全球經濟低迷的大背景下,旅遊市場仍在持續增長,旅遊產業從簡單的提供吃、住、行、遊、購、娛的產品與服務,正日益轉化為消費者創造各種休閒體驗的產品與服務產業,其概念與內涵都在不斷的變化。
旅遊業的“黃金期”
在中國大陸,旅遊業地位正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不僅是因為經濟需求,更多的是中國進入社會轉型階段,國民生活品質、人民幸福指數更受關注,旅遊業的地位也因此得到空前重視。旅遊業既是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協調區域發展平衡,緩解地區貧困的工具,也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質,促進社會和和諧的有效手段,甚至,旅遊業已經成為國際關係與地區穩定的晴雨錶。
其實,近些年大陸旅遊業市場發展迅速,人民的出行也漸趨多元,根據這些年的研究與觀察,大陸居民在旅遊目的地選擇上出現以下幾種趨勢:
一是熱點更熱,溫冷點不冷。一方面,由於中國人口基數龐大,一些熱點旅遊地仍然有大部分人尚未到達,新增旅遊市場的崛起仍然會追逐這些熱點景區,造成熱點更熱。另一方面一些成熟的旅遊者開始尋找小眾旅遊路線,推動了一些傳統上被認為溫冷線的旅遊地開始快速成長,造成溫冷點不冷。
二是方式更多,特徵更多元。在過去幾十年的旅遊發展中,中國城鎮居民是旅遊的主體,他們在旅遊目的地選擇上,強調“因為沒有去過,所以要去”,強調“去過什麼地方”是一種社會資本,但現在,隨著大家的旅遊經驗越來越豐富,“以什麼方式去”成為了大家的社會資本,旅遊的方式因此越來越重要,從以前的跟團隊旅遊,到現在的自駕遊,自助遊等多種旅遊方式,他們的旅遊消費特徵也更加多樣化,細分群體也不斷增加。
三是走得更遠,玩得更多。在旅遊目的地選擇上,以往大部分人選擇800公里以內的旅遊目的地,但隨著交通與通訊條件不斷改善,簽證證策更加靈活,中國人出遊的距離越來越遠,基本上全世界有遊客的地方都開始有中國遊客的身影,甚至世界上一些偏遠,少有遊客的地方也有中國遊客去探險獵奇。另一方面,以往中國遊客到一個旅遊地,更多的是“看”,即觀光,比較少參與當地旅遊活動,但目前的中國遊客越來越多地能加當地的旅遊活動,重視娛樂休閒,更在乎“玩”。
在這樣的趨勢中,黃金周的盛況想必眾所周知,而關於黃金周,內地居民的態度總體在變化,但國內黃金周旅遊熱的現狀基本沒有變化。
不難看出,對於內地大部分居民而言,黃金周仍然是出遊高峰。一方面,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短時間內高度集中出遊,體驗品質差,花費高,旅遊效用不高,在條件許可下,他們傾向於儘量選擇其他時間出遊。但另一方面,大部分人仍然只有這個時間可以全家出遊,特別是一些旅遊經驗尚不豐富的市場群體,他們仍然會選擇黃金周出遊,所以黃金周的市場總規模,遊客的行為特徵總體仍比較穩定。
但黃金周的出遊半徑在逐漸增大。隨著簽證條件的便利性增加,越來越多的中國遊客開始選擇逃避國內的擁擠,選擇到海外旅遊,黃金周的出遊半徑大幅增長。周邊很多國家和地區都在競爭中國大陸居民的黃金周出遊市場,這也使香港、澳門甚至周邊東南亞國家的競爭更加激烈。
再者,黃金周旅遊的家庭氛圍更濃。隨著中國大陸反腐力度加大,公務消費日益嚴格,在這種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中產階級回歸家庭,在節假日旅遊時以自費形式和親友一起團聚,選擇一個合適的地方行休閒娛樂。
隨著旅遊需求的持續高漲,旅遊市場也逐步完善,中國大陸也打造出不少成功的旅遊城市,各有特色。例如:
以山水自然資源為依託的旅遊城市,張家界重事件策劃與行銷,在海內外有較深遠影響;黃山強調與國際合作,重視與國際組織的交往,樹立品牌形象;桂林強調城市山水環境改造,將城市建設成景區,等等,這些都是典型的成功經驗。
而以城市功能為依託的大型城市,如成都、杭州這些城市是知名旅遊目的地,但其吸引遊客不僅是因為其景觀資源,更多地強調城市功能建設,通過某項功能的吸引來帶動城市旅遊發展,如成都通過城鎮化建設帶動鄉村旅遊發展,通過舊城區改造帶動城市休閒旅遊發展;又如杭州通過西湖的公共遊憩功能建設增加城市休閒吸引力,通過現代服務產業建設帶動現代休閒娛樂業發展,這些都是城市功能建設成功帶動旅遊發展的案例。
同時,在國際上,短期內比較成功促進旅遊業提升的國家如新西蘭,新西蘭通過電影行銷,使其旅遊地形象快速轉型,迅速吸引了中國遊客的眼光,中國市場一躍成為其第二大客源國。新西蘭近年來為吸引中國遊客所做的努力都值得大家學習。
遺產、文化可以“遊”
當新興旅遊形式不斷崛起,以傳統遺產為旅遊標的的方式,也在面臨著新的挑戰。事實上,遺產旅遊在中國有比較長的歷史,可以說遺產旅遊伴隨著中國的旅遊成長而成長。但目前真正意義上的遺產旅遊者還需要進一步培育,即大家對遺產的興趣大多還停留在遺產的知名度,遺產的社會表徵意義方面,比較少開始關注遺產背後的深層意義,或者通俗地講,遊客並沒有太把遺產當遺產,而只是把它們當成普通吸引力而已,這個可能需要一段時間,需要人們對文化與自然景觀的欣賞能力不斷提高才能實現。
遺產旅遊發展到今天,因為旅遊發展的動力,客觀推動了一批文化與自然遺產的“申報”運動,使中國的遺產名單不斷增加,促進了中國的遺產保護事業,從某種意義上,旅遊已經成為中國“遺產化”的主要動力,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很多遺產的保護還得依賴旅遊業而存在,遺產與旅遊的關係更加緊密。但旅遊給遺產帶來的壓力也是前所未有,遊客行為造成的破壞、開發商行為造成的破壞都在日益增加。但客觀地看,旅遊既不是唐僧肉,也不是過街老鼠,出現的各種現象都是階段性的,不同階段自然會伴生相應的問題。
同樣,澳門也擁有大量的遺產旅遊資源。雖然澳門成為世界遺產地,但目前存在的誤區是,僅將大三巴牌坊理解為世界遺產地,其實整個歷史建築群,歷史街區都是世界遺產的一部分,在澳門的旅遊形象宣傳中,要強調澳門的歷史街區的形象,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東方與西方文化交融,強調澳門的包容性與文化多元性,對旅遊者的吸引可能會多一些。 當然除此之外,文化旅遊近年來也不斷興起,相較於傳統的風景遊、購物遊,文化旅遊的興起,其核心背景是紳士化運動的發展,即越來越的中產階層開始注重消費品質,追求懷舊情感,他們追求消費環境與消費氛圍,所謂的文化旅遊更多地強調遊客更多地體驗與消費當地文化,他與自然風景遊、購物遊等發展趨勢一樣,即遊客開始追求更好的體驗,只不過提高遊客的文化體驗,需要產品與服務提供者更多地投入與支持。
文化旅遊的概念很廣,但無論是大陸,還是港澳,在發展文化旅遊時,都必須重視文化旅遊市場的核心特徵,即強調文化的娛樂化,可視化與硬化,而不是文化本身,不是思想灌輸,也不是生硬的文化學習,如果沒有抓住這個核心特徵,文化旅遊難以有發展空間。當然,有一些小眾市場,強調文化體驗,重視消費文化符號,但其本質上仍是將文化休閒娛樂化。
遠行,仍需回歸城市
當然旅遊最終還是需要回歸到其所依賴的城市時,個人認為,為本地居民的生活便利,公共休閒考慮得最多的城市,一定同時也會是外地遊客喜歡的城市。由於國內的城市尺度與功能差異較大,很難說某個城市的經驗可供普遍參考,但一些具體的經驗,還是可以相互學習,比如廣州前些年推行的城市綠道建設,帶著了一批城市騎行者,使廣州更具生活氣息,更受旅遊者和本地居民歡迎。比如杭州將西湖景觀完全建設成公共空間,使行為本身就給杭州做了最大的廣告,同時也受到本地居民與外地遊客的喜愛,等等。比如上海,對歷史街區的改造,使其成為重要的遊客消費場地,這些,在規劃中都值得借鑒。
澳門,從旅遊角度來看,是一個非常適合自行車和徒步旅遊的地方,如果要進一步突破澳門的“賭城”形象,超越只有“大三巴牌坊”的文化形象,要強調其歷史街區,就需要有更多的適合徒步或者自行出行尺度的線路,在澳門的城市規劃中,宜充分考慮這一需求,將公共交能與自流動性交通實現有機融合。
當然,很難說哪一條旅遊發展道路是適合所有地方的道路,但有一點是肯定的,旅遊地發展先後依賴於資源、制度、資本與創新驅動,目前國內大部分旅遊地走到了資本驅動或者創新驅動階段,未來決定旅遊地發展成敗的關鍵是創新。這些創新,既包括產品與服務的創新,也包括商業模式的創新,有時後者比前者更重要,因為沒有好的商業模式,好的產品與服務缺乏前期投入來支撐。在共用經濟時代,旅遊休閒消費越來越多地被作為創新商業模式的引爆點,因為各種消費都需要“人氣”,而旅遊休閒消費最能滿足共用經濟時代“人氣”需求,有了這些“人氣”基礎,商業模式才得以持續。具體到澳門而言,現在不僅需要產品與服務的創新,更需要的是觀念更新,反思澳門旅遊發展戰略,提出針對性的創新方案。
旅遊業的“黃金期”
在中國大陸,旅遊業地位正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不僅是因為經濟需求,更多的是中國進入社會轉型階段,國民生活品質、人民幸福指數更受關注,旅遊業的地位也因此得到空前重視。旅遊業既是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協調區域發展平衡,緩解地區貧困的工具,也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質,促進社會和和諧的有效手段,甚至,旅遊業已經成為國際關係與地區穩定的晴雨錶。
其實,近些年大陸旅遊業市場發展迅速,人民的出行也漸趨多元,根據這些年的研究與觀察,大陸居民在旅遊目的地選擇上出現以下幾種趨勢:
一是熱點更熱,溫冷點不冷。一方面,由於中國人口基數龐大,一些熱點旅遊地仍然有大部分人尚未到達,新增旅遊市場的崛起仍然會追逐這些熱點景區,造成熱點更熱。另一方面一些成熟的旅遊者開始尋找小眾旅遊路線,推動了一些傳統上被認為溫冷線的旅遊地開始快速成長,造成溫冷點不冷。
二是方式更多,特徵更多元。在過去幾十年的旅遊發展中,中國城鎮居民是旅遊的主體,他們在旅遊目的地選擇上,強調“因為沒有去過,所以要去”,強調“去過什麼地方”是一種社會資本,但現在,隨著大家的旅遊經驗越來越豐富,“以什麼方式去”成為了大家的社會資本,旅遊的方式因此越來越重要,從以前的跟團隊旅遊,到現在的自駕遊,自助遊等多種旅遊方式,他們的旅遊消費特徵也更加多樣化,細分群體也不斷增加。
三是走得更遠,玩得更多。在旅遊目的地選擇上,以往大部分人選擇800公里以內的旅遊目的地,但隨著交通與通訊條件不斷改善,簽證證策更加靈活,中國人出遊的距離越來越遠,基本上全世界有遊客的地方都開始有中國遊客的身影,甚至世界上一些偏遠,少有遊客的地方也有中國遊客去探險獵奇。另一方面,以往中國遊客到一個旅遊地,更多的是“看”,即觀光,比較少參與當地旅遊活動,但目前的中國遊客越來越多地能加當地的旅遊活動,重視娛樂休閒,更在乎“玩”。
在這樣的趨勢中,黃金周的盛況想必眾所周知,而關於黃金周,內地居民的態度總體在變化,但國內黃金周旅遊熱的現狀基本沒有變化。
不難看出,對於內地大部分居民而言,黃金周仍然是出遊高峰。一方面,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短時間內高度集中出遊,體驗品質差,花費高,旅遊效用不高,在條件許可下,他們傾向於儘量選擇其他時間出遊。但另一方面,大部分人仍然只有這個時間可以全家出遊,特別是一些旅遊經驗尚不豐富的市場群體,他們仍然會選擇黃金周出遊,所以黃金周的市場總規模,遊客的行為特徵總體仍比較穩定。
但黃金周的出遊半徑在逐漸增大。隨著簽證條件的便利性增加,越來越多的中國遊客開始選擇逃避國內的擁擠,選擇到海外旅遊,黃金周的出遊半徑大幅增長。周邊很多國家和地區都在競爭中國大陸居民的黃金周出遊市場,這也使香港、澳門甚至周邊東南亞國家的競爭更加激烈。
再者,黃金周旅遊的家庭氛圍更濃。隨著中國大陸反腐力度加大,公務消費日益嚴格,在這種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中產階級回歸家庭,在節假日旅遊時以自費形式和親友一起團聚,選擇一個合適的地方行休閒娛樂。
隨著旅遊需求的持續高漲,旅遊市場也逐步完善,中國大陸也打造出不少成功的旅遊城市,各有特色。例如:
以山水自然資源為依託的旅遊城市,張家界重事件策劃與行銷,在海內外有較深遠影響;黃山強調與國際合作,重視與國際組織的交往,樹立品牌形象;桂林強調城市山水環境改造,將城市建設成景區,等等,這些都是典型的成功經驗。
而以城市功能為依託的大型城市,如成都、杭州這些城市是知名旅遊目的地,但其吸引遊客不僅是因為其景觀資源,更多地強調城市功能建設,通過某項功能的吸引來帶動城市旅遊發展,如成都通過城鎮化建設帶動鄉村旅遊發展,通過舊城區改造帶動城市休閒旅遊發展;又如杭州通過西湖的公共遊憩功能建設增加城市休閒吸引力,通過現代服務產業建設帶動現代休閒娛樂業發展,這些都是城市功能建設成功帶動旅遊發展的案例。
同時,在國際上,短期內比較成功促進旅遊業提升的國家如新西蘭,新西蘭通過電影行銷,使其旅遊地形象快速轉型,迅速吸引了中國遊客的眼光,中國市場一躍成為其第二大客源國。新西蘭近年來為吸引中國遊客所做的努力都值得大家學習。
遺產、文化可以“遊”
當新興旅遊形式不斷崛起,以傳統遺產為旅遊標的的方式,也在面臨著新的挑戰。事實上,遺產旅遊在中國有比較長的歷史,可以說遺產旅遊伴隨著中國的旅遊成長而成長。但目前真正意義上的遺產旅遊者還需要進一步培育,即大家對遺產的興趣大多還停留在遺產的知名度,遺產的社會表徵意義方面,比較少開始關注遺產背後的深層意義,或者通俗地講,遊客並沒有太把遺產當遺產,而只是把它們當成普通吸引力而已,這個可能需要一段時間,需要人們對文化與自然景觀的欣賞能力不斷提高才能實現。
遺產旅遊發展到今天,因為旅遊發展的動力,客觀推動了一批文化與自然遺產的“申報”運動,使中國的遺產名單不斷增加,促進了中國的遺產保護事業,從某種意義上,旅遊已經成為中國“遺產化”的主要動力,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很多遺產的保護還得依賴旅遊業而存在,遺產與旅遊的關係更加緊密。但旅遊給遺產帶來的壓力也是前所未有,遊客行為造成的破壞、開發商行為造成的破壞都在日益增加。但客觀地看,旅遊既不是唐僧肉,也不是過街老鼠,出現的各種現象都是階段性的,不同階段自然會伴生相應的問題。
同樣,澳門也擁有大量的遺產旅遊資源。雖然澳門成為世界遺產地,但目前存在的誤區是,僅將大三巴牌坊理解為世界遺產地,其實整個歷史建築群,歷史街區都是世界遺產的一部分,在澳門的旅遊形象宣傳中,要強調澳門的歷史街區的形象,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東方與西方文化交融,強調澳門的包容性與文化多元性,對旅遊者的吸引可能會多一些。 當然除此之外,文化旅遊近年來也不斷興起,相較於傳統的風景遊、購物遊,文化旅遊的興起,其核心背景是紳士化運動的發展,即越來越的中產階層開始注重消費品質,追求懷舊情感,他們追求消費環境與消費氛圍,所謂的文化旅遊更多地強調遊客更多地體驗與消費當地文化,他與自然風景遊、購物遊等發展趨勢一樣,即遊客開始追求更好的體驗,只不過提高遊客的文化體驗,需要產品與服務提供者更多地投入與支持。
文化旅遊的概念很廣,但無論是大陸,還是港澳,在發展文化旅遊時,都必須重視文化旅遊市場的核心特徵,即強調文化的娛樂化,可視化與硬化,而不是文化本身,不是思想灌輸,也不是生硬的文化學習,如果沒有抓住這個核心特徵,文化旅遊難以有發展空間。當然,有一些小眾市場,強調文化體驗,重視消費文化符號,但其本質上仍是將文化休閒娛樂化。
遠行,仍需回歸城市
當然旅遊最終還是需要回歸到其所依賴的城市時,個人認為,為本地居民的生活便利,公共休閒考慮得最多的城市,一定同時也會是外地遊客喜歡的城市。由於國內的城市尺度與功能差異較大,很難說某個城市的經驗可供普遍參考,但一些具體的經驗,還是可以相互學習,比如廣州前些年推行的城市綠道建設,帶著了一批城市騎行者,使廣州更具生活氣息,更受旅遊者和本地居民歡迎。比如杭州將西湖景觀完全建設成公共空間,使行為本身就給杭州做了最大的廣告,同時也受到本地居民與外地遊客的喜愛,等等。比如上海,對歷史街區的改造,使其成為重要的遊客消費場地,這些,在規劃中都值得借鑒。
澳門,從旅遊角度來看,是一個非常適合自行車和徒步旅遊的地方,如果要進一步突破澳門的“賭城”形象,超越只有“大三巴牌坊”的文化形象,要強調其歷史街區,就需要有更多的適合徒步或者自行出行尺度的線路,在澳門的城市規劃中,宜充分考慮這一需求,將公共交能與自流動性交通實現有機融合。
當然,很難說哪一條旅遊發展道路是適合所有地方的道路,但有一點是肯定的,旅遊地發展先後依賴於資源、制度、資本與創新驅動,目前國內大部分旅遊地走到了資本驅動或者創新驅動階段,未來決定旅遊地發展成敗的關鍵是創新。這些創新,既包括產品與服務的創新,也包括商業模式的創新,有時後者比前者更重要,因為沒有好的商業模式,好的產品與服務缺乏前期投入來支撐。在共用經濟時代,旅遊休閒消費越來越多地被作為創新商業模式的引爆點,因為各種消費都需要“人氣”,而旅遊休閒消費最能滿足共用經濟時代“人氣”需求,有了這些“人氣”基礎,商業模式才得以持續。具體到澳門而言,現在不僅需要產品與服務的創新,更需要的是觀念更新,反思澳門旅遊發展戰略,提出針對性的創新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