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由育心开始

来源 :学生之友(初中版)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fvsl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工作局部的失范、失效及其顽强的疏远性一直是现代德育的顽疾,也是困扰学校德育的一个难题,尽管学校在德育工作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低下依然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对于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低下的原因,有论者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等角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也提出了一些颇有价值的理论和实践方法,但从根本上分析,并没有涉及到本质性的问题。德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一个学生能够有自己的道德准则和自律的过程,德育的实效性不能简单地要求立竿见影,也不应该把学生在严加管束下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规范简单地理解为德育实效。笔者在长期的德育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发现导致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低下的根本原因在于德育工作与心理教育相脱节,因此,我们认为:学校德育工作与心理教育有机的结合是解决当前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低下的重要途径之一。
  从理论上看,德育与心理教育有着各自独特有内涵。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阶级或社会的要求,通过知识的传授、观念的养成、性格的培养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的影响,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政治观点、立场及一定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伦理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等五个方面组成。而心理教育则是指有目的培养(包括自我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调节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其德、智、体、美等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从内涵上看,心理教育是德育中不可分割部分,但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德育工作中一直忽视在某种意义上而言与学生身心发展更为密切的心理教育部分,把心理问题德育化或把德育问题心理化,没有充分地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不能不说这是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一大缺憾。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要塑造学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必须注意学生的态度定势与心理准备,同时要进行抗诱惑及道德意志的培养,德育工作要取得好的效果,必须与心理教育结合起来,从某种意义上说,加强德育与心理教育的联系,使德育与心理教育融为一体,是现代德育的发展方向,也是衡量一所学校德育工作是否有现代意识的标志之一。因此,在几年的德育实践中,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探索心理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最佳结合点:
  一、遵循学生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加强德育和心理教育工作
  学校的德育过程并不是简单地把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个人的思想品德,要想通过这一过程实现教育目的,就必须要尊重和认识学生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充分利用学生心理内部的有关矛盾,因为外部的德育因素只有通过学生心理内部的矛盾斗争才能发挥影响作用。因此,我们在德育实践中,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和不平衡性,根据德育目标的总体要求,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找到德育不同的侧重点,体现出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层次性和分阶段性。
  二、建立积极的态度定势,努力改善师生交往的质量,减少德育的阻力
  传统的德育中,教育者是权威和尊长,受教育者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样的关系容易使受教育者产生抵触情绪。教师要把社会道德规范直接传授给学生,学生在多大程度上接受教师的教诲和要求,主要取决于他们对教师的态度和已形成的态度定势。所谓态度定势是指个体由于过去的经历而对面临的人或事具有某种说不出多大理由而较执著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心倾向,如好感或厌恶、赞同或反对、趋向或回避等心理准备状态。德育工作能否有效关键是学生要有积极的态度定势。学生入学后一般都有学习知识的强烈愿望,而缺乏接受品德教育的心理准备,对德育工作存在消极的态度定势;但大都对未来的生活充满美好的憧憬,这是有利因素。因此,这就要求教师第一次与学生见面时努力创设安全平等的氛围,使学生感到自己被关心、爱护,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他们有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建立相互之间的信任。同时,由于现在的学生独立性较强,有自己的思想、情感,这就要求我们从理解和尊重出发帮助学生,设身处地、客观地了解学生的思想感受,从学生的处境观察其思想和行为动向;在学生出现问题时,不是首先去批评,教育他怎样去做,而是探求出现问题的原因,以宽容、理解的心态去分析,与学生寻求情感上的共鸣、心灵上的沟通,让学生自己主动及时地调整自己的行为,这样的德育教育,学生容易接受,德育目的就更容易达到,因为学生真正“亲其师”了,自然而然也就“信其道”了。
  三、在德育工作中采取个体教育与群体教育相结合的方式
  德育工作既要面向群体,也要注重解决个体问题。现行的德育教育一般多以学生集体为对象,如集体授课、听报告会、宣传等方式。加上普遍存在的大班教育,教师对于学生个体的思想状况、思想转变情况等缺少关心和了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职学生思想日益活跃并呈现多元化态势,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接受着多方面的冲击和影响。学校德育教育必须改变忽视个体的状况。实际上,重视个体教育是了解学生心理、拉近与学生距离的前提。而每个学生个体思想的转变意味着集体教育的成功,并反过来促进集体思想观念的形成。因此学校德育工作应该努力实现个体教育与群体教育的结合。在实践中,我们要求教师要掌握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了解他们各自的兴趣、爱好、气质、性格等。对不同个性心理特征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工作方法。
  当然,长期的德育实践告诉我们:德育工作不是一个简单的是非曲直的判断过程,而是一项非常艰难的系统工程。我们只是对德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的德育新模式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有待于各位专家的批评。不管怎样,我们相信,德育工作只有面对现实,不断地、及时地调整思路,才能够适应新的形势的要求,完善德育工作,使德育真正成为塑造人的事业。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都市双沟中学)
其他文献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其目的是应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来改革教与学的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同时,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有力地促进教学思想、教学内容的改革,推动教学方法的更新,并将在很大程度上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学习的多元化、主体化和社会化。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辅助教学有着明显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期刊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等方面和谐发展,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这种教育以受教育者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个性为出发点和归宿。但长期以来,很多人对身体健康比较重视,而对心理健康却较少注意。实际上只有体(身体)魄(心理)健康的人,才算是真正健康的人。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近三成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
期刊
幼儿时期是人语言能力发展的黄金时期,语言作为一种思维工具和交往工具,始终伴随着幼儿的生活、游戏和认知等过程,语言交流是幼儿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强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是幼儿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那么,怎样在语言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思维能力呢?  一、学习观察,积累表象  1.观察大自然。大自然包罗万象,像一本绚烂多彩的画册,观察时,我着重引导幼儿用眼睛看。如学习诗歌《雾》,我有意选择一个大雾天
期刊
2005年7月,教育部公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实验稿)》,并于同年9月推行新课程改革实验,我们学区的新课改实验于2008年秋季开始学习和培训,并逐步在各学校启动。下面就学校这个层面上,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初步效果及遇到的问题作一分析。并提出不成熟的意见和建议。  一、调查的结果  l.大多数教师表示能适应新课程和教材的变化  对于新课改实验的理念与
期刊
摘要: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资源,从课文中转换视角,“巧立名目”,采取多种形式,多角度训练学生写作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实践运用的能力,实现写作能力的正迁移。  关键词:写作 实践 思维 能力 正迁移    用写作来架桥,让课文通向实践,就是要从课文中转换视角,多角度的灵活训练,实现写作能力的正迁移。  写作迁移,是让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感悟,把学到的知识与方法,由课文情景迁移到写作中
期刊
门庭冷落——被师生遗忘的教科书  现在走进数学课堂,尤其是初三课堂,已经很少看到手捧数学课本认真阅读的学生了。堆满桌子的是一叠叠复习讲义,要想找一本数学课本,还真不容易。有的同学说,平时上课,只要紧跟老师记记笔记就行,例题和试题都是老师自己出的,数学课本基本用不着,有的老师说,大家都有自己的教学体系,课本上的内容过于简单,适应不了现在考试的要求。  到底是我们的数学课本落伍了,还是我们对课本的认识
期刊
细述农村中学生在校现状  在农村中学,作为教师,我们最清晰、最直接地感受到了:现在的农村学生自由散漫,难管难教。我们不希望他们辍学,却又巴不得他们赶紧毕业。对他们在学校的表现,还真是困惑而又无奈,下面就笔者所带的班级细述一二:  (一)“快,夏冬和老庄打起来了!”那天下午第三节课刚上,小宁老师就跑到办公室来大喊道。不大一会工夫,就只见老庄气哼哼地跑来了。“真打了?”老李忙凑上去问。“可不是咋地?你
期刊
著名的教育改革专家魏书生老师曾以“学习是一种享受”为题进行过一组日记训练。第一天布置这个日记时学生一听就抱怨起来“苦不堪言,还享受什么呀”魏老师开导学生:“事物是一分为二的,你觉得它苦,它必然有甜,正因为你烦,所以你必然也会喜欢。认真思考,你们一定能发现学习的乐趣。”学生静下心来思考,果然发现了不少乐趣。第二天,魏老师接着公布日记标题“学习是一种享受”,学生惊讶地说“昨天不是写过了吗?”魏老师告诉
期刊
摘要:本文根据新课标内容要求,对初中数学问题教学活动中学生探究能力有效培养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初中数学 问题教学 探究能力 培养    新实施的初中数学学科改革目标指出:“学生是具有能动探究学习知识内容的客观主体,是学习活动的主人。要培养学生的探究实践、互助合作和创新思维等方面的能力,实现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的有效提升。”由此可见,学生学习探知知识的过程就是不断提升和发展自身学习能力的过程。
期刊
有理数加减法是初一年级数学教学的重点之一,同时也是初一年级数学教学的难点之一。很多同学由于受小学加减法知识的干扰,到了初中阶段,对于有理数的加减运算,他们仍凭小学的直觉来做题。鉴于此,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现总结出有理数加减法运算的顺口溜与广大师生共同分享。  一、基本步骤:  1.简化符号(同正,异负)  2.利用顺口溜计算  二、顺口溜:同号加,   异号减,   符号跟着大数撵。  其意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