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籍人士可当中国“官”?

来源 :周末文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ke5959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引进已经拥有国外长期居留权和外国国籍的人才是今后中国可能经常遇到的问题
  日前,国家气象局直属机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院长。也许,这里将出现中国第一个外籍“司局级”领导干部。但这对中国人事制度而言,却是新考验。
  气象科学研究院是中国气象局最重要的科研部门之一,拥有200余人,级别是司局级。2001年5月14日,招聘院长的公告首先在《中国气象报》上登出,随后又在《人民日报》国内版和海外版连续刊登了两次。
  
  向海内外公开招聘院长
  
  7月21日和22日,应聘者进行了面试答辩。此次招聘的基本条件是具有博士学位或研究员资格,在专业上有较高造诣和组织才能的高级人才。
  作为一个新的探索,公开招聘院长不仅仅是气象局迈出的“勇敢”一步,而且令中国的人事任用制度面临了一个新的问题:外籍人士能否担当中国事业部门的高级管理职务。如何以适当的方式引进已经拥有国外长期居留权和外国国籍的人才,也是今后中国可能会经常遇到的问题。
  
  外籍华裔学者前来应聘
  
  在13位应聘的海外华人学者中,一位拥有美国绿卡,一位已加入瑞典国籍。按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外籍人士仅可出任纯专业技术的职位,至于领导职务,特别是司局级岗位,还没有先例。
  本次招聘活动,从公告刊登之后至面试进行之前精心准备了将近两个月。针对招聘一事,气象局专门成立了通信评审专家委员会,由部分海内外知名的大气科学及相关学科的专家组成。面试答辩委员会则由中科院和中国气象局的部分两院院士组成。
  通过资格审查的12位应聘人选中,最大的46岁,最小的36岁,他们均在大气科学、雷电应用、遥感技术应用等相关学科领域拥有一定的学术造诣和知名度。
  “在公开向海内外招聘高级人才之前,我们已经做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中国气象局人事劳动司萧永生司长说,“因为,在海外取得一定学术成就的科学家,不少人持有绿卡,获得了在国外生活的长期居留权。虽然如此,但他们毕竟还属于中国的公民,回国就职,还是有可能的。”
  
  需要帅才而非将才
  
  但出乎他们意外的是,竟有外籍华裔学者前来应聘。这使他们既惊喜有这么多海外学者关注祖国的气象事业的同时,也遇到了难题:倘若各方面条件都适合,外籍学者能否出任该项职务呢?
  实际上,即使是那些有“绿卡”的海外人士回国出任领导,在几年前也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针对这次招聘,萧司长一再强调:“我们需要的是帅才,而非将才。”他分析了公开招聘的原因:首先,这是今年气象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我们招收的人才不仅要具备一个优秀科学家应有的素质,还要具有一定的组织领导才能。”
  目前国内气象事业发展很快,人才需求也非常迫切。但现有的人才结构不尽合理,特别缺乏中青年的高级人才,尤其是年富力强的“大将之才”。
  
  将来还要继续招聘海外人才
  
  但与此同时,在海外的中国科学家已经在世界大气科学舞台上占有了一定的地位,随着祖国气象事业的发展,他们“为国效力之心愈发强烈,这为从海外招聘人才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我们有很大的诚心和决心,只要是气象事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我们都会热诚地把他们请进来:引进人才的工作不是做一锤子买卖,聘完院长就结束。”萧司长说,“我们还要陆续不断引进海内外一流的气象人才。”
  萧司长解释这也是他们成立通信评审专业委员会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每个专家在评定应聘者学术水平与带领团队科技攻关能力之外,重要的是还要填写意见,一是你认为此人适合不适合担任院长;二是如果你认为他不适合做院长,那么在中国气象局还有哪些高层职位适合他来做。
  “这虽然是我们第一次对海内外招聘科研单位的领导,但绝非是最后一次。因为气象局要引进的不仅是一个院长,还要引进一些其他的高层次人才。”
  
  人事制度要作相应调整
  
  “这次招聘虽然遭到了诸如国籍的问题,但是作为改革的一个大胆举措,也还存在着一些其他的问题,我们正在探索解决的途径。”萧司长说。
  在接受记者采访之前,萧司长刚从美国回来。在美国,他参加了几次座谈会,向留学生们介绍国内发展的新形势,希望有志之士回国效力,留学生们反应非常热烈。
  “我这次到国外看得很清楚,多数的华裔科学家都非常希望在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作用,但是为国服务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何创造条件让更多的海外的一流科学家为国家效力,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他相信,21世纪作为一个知识经济时代,高科技竞争日趋激烈,人才是根本,国家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也将逐渐会有一些相应的调整。
  萧司长认为引进优秀的科学家要遵循两条原则,一是有才能,能够很好地为国家服务;二是同时要为人才提供很好的保障,给适合的职位,让他充分地施展自己的才能,这是双向的、互惠的。否则,“倘若我们把人才引进来,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他回去后又失去了原来的工作,这样在海外的影响也不太好。”
  无论怎样,萧司长认为此次公开招聘达到了当初预想的效果,并且超过了他们的期望。
  (《扬子晚报》2001年9月28日 宋玉霞荐)
其他文献
从我记事起,村里人都说我母亲是疯子,尽管我不这么认为。我母亲没有疯之前在村里很有名,用老一辈人的话说,是村里少数几个识文断字的人之一。小时候一个姓费的同学的父亲经常对我说,他老记得我母亲梳着两条又粗又长的辫子,脖子上系着白围脖儿,给村里的夜校扫盲班讲课时的样子。那时母亲刚嫁到村里,曾有过一段短暂的快乐时光。我不知道母亲疯了的原因,模模糊糊地觉得跟我父亲有关。  父亲年轻时曾带着四枚祖传的金戒指到抚
期刊
2001年9月11日,当恐怖分子驾驶的第一架飞机撞击纽约世贸中心双子塔时,一位70岁的老人正在曼哈顿东北侧的公寓里;到第二架飞机撞击世贸大楼时,他已经拿起摄影器材,奔向烟尘弥漫、人群四处逃散的现场。这个始终向着相反方向奔跑,以便用镜头见证历史的老人,就是英国著名摄影师哈里·本森。  本森先生学生时代曾经是一个让学校头疼的的捣蛋鬼,他自称自己的特长是旷课和历史,校长甚至求他的父母将他从学校里带回家。
期刊
安在旭(AnJaeWook),是横跨影、视、歌、广告、等诸多领域的偶像派巨星,因具有“四大魅力”(外形魅力、戏剧魅力、歌唱魅力、性格魅力)而被誉为“魅力之王”、“韩国大众文化之星”。    “叛逆”岁月,初恋的鱼儿游来又游去    1971年10月30日,安在旭出生在韩国汉城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爸爸是公职人员,做家庭主妇的妈妈是相夫教子型的贤妻良母,他还有一个弟弟。在韩国传统的观念中,安在旭是一个
期刊
天生经商的材料    郝海东脑子活,有心计,有主意,做事周全。他的家里人也是这么说的。  还是14岁的时候,他随队到湖北打比赛,回返的时候没忘了“搂草打兔子”。当时南方盛产的名酒北方很难买到,而且价格昂贵,别的队员根本没想到买点什么,就见人家郝海东两大运动包装得满满的,其中一大包是诸如茅台、董酒、习水大曲等30多瓶好酒。  “买这么多酒干吗?”教练问道。  海东诡秘一笑:“给我爹喝。”  小海东当
期刊
我在楼梯间的时候,忽然觉得左耳一阵微痒,妻子非要让我去看医生。她说,人们往往不够小心谨慎。  医生查看我的耳朵,花了大约半小时才抬起头来,告诉我:“您服用6粒青霉素药片,这将马上清除您左耳的污垢。”  我吞下了药片。两天后,痒痒没有了,我的左耳像是获得了新生。惟一影响我的愉快心情的是我的腹部上起了红斑,奇痒无比,简直无法忍受。  我马上找了一位专家。他只瞥了一眼,跟我说道:“有些人不适合服用青霉素
期刊
2001年1月,广州南区一个年轻貌美的寡妇,突然被人以“泄露他人收养秘密”为由告到法院,受到控诉方的起诉。控方是一对年已5旬的知识分子夫妇,他们指控这位寡妇用不正当的方法接近自己的养子,企图和他私奔,而当他们夫妇给予制止后,这位寡妇竟然故意泄露养子的收养秘密,因而导致了养子与养父母的感情疏远……  这桩诉讼案盘根错节,扑朔迷离。那么,事实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呢?    养儿防“偷心”    一切要从那
期刊
虽然有这样一个标题,这篇文章真正要谈的却是怎样才能不老。在我这个年纪,这实在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如果你的兴趣和活动既广泛又浓烈,而且你又能从中感到自己仍然精力旺盛,那么你就不必去考虑你已经活了多少年这种纯粹的统计学情况。  由于我这一生几乎从未患过病,所以对健康也就没有什么有益的忠告。我吃喝皆随心所欲,醒不了的时候就睡觉。我做事情从不以它是否有益健康为根据,尽管实际上我喜欢做的事情通常是有益健康
期刊
一个大学法律系毕业生在短短一年时间里,竟亲手杀死了六个妇女,制造了一系列震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的“星期五谋杀案”。更令人不寒而栗的是,他在结婚前两个月残忍地杀害三个妇女后,居然还用沾满鲜血的双手牵着他的新娘坦然地步入婚姻殿堂!  2002年3月中旬,笔者在整理案卷时,读到了这个曾一度被禁止报道的案例。拂去灰尘,凶手在2001年9月25日被枪决前写下的两万言悔过书,让笔者触摸到了他那颗凶残而又惊骇的心
期刊
法国    走路时切记不能从梯子下面穿过,否则就要倒霉。  家里的镜子一定要放好,一旦打破了镜子那可就是无法弥补的凶兆了。法国人认为镜子保留了众人们的形象,如果镜子破了那么人们的灵魂也会永远破裂。  假如出门时不小心踩上了一团狗屎,如果是左脚踩上的,就会一天都顺利;如果是右脚踩上的,那就是最大的不吉利,当天最好打道回府,什么事都不要干了。    美国    人们认为行走时手表突然停了,预示着死亡。
期刊
原以为美国处处都是黄金,身置其境后,才知道大错特错……  在国内,我是一家大报的记者。1996年,在朋友帮助下来到美国。朋友的帮助只是让我获得签证,但在美国的生活都必须自己料理。原以为美国处处都是黄金,身置其境后,才知道大错特错。为了生存,我从事过很多种职业,经历过无数次下岗,深深体会到异域谋生的艰辛。    钱没赚先丢车    一到美国,我就做好了打工的准备,开始目标集中在餐馆上,每到一处,对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