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引进已经拥有国外长期居留权和外国国籍的人才是今后中国可能经常遇到的问题
日前,国家气象局直属机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院长。也许,这里将出现中国第一个外籍“司局级”领导干部。但这对中国人事制度而言,却是新考验。
气象科学研究院是中国气象局最重要的科研部门之一,拥有200余人,级别是司局级。2001年5月14日,招聘院长的公告首先在《中国气象报》上登出,随后又在《人民日报》国内版和海外版连续刊登了两次。
向海内外公开招聘院长
7月21日和22日,应聘者进行了面试答辩。此次招聘的基本条件是具有博士学位或研究员资格,在专业上有较高造诣和组织才能的高级人才。
作为一个新的探索,公开招聘院长不仅仅是气象局迈出的“勇敢”一步,而且令中国的人事任用制度面临了一个新的问题:外籍人士能否担当中国事业部门的高级管理职务。如何以适当的方式引进已经拥有国外长期居留权和外国国籍的人才,也是今后中国可能会经常遇到的问题。
外籍华裔学者前来应聘
在13位应聘的海外华人学者中,一位拥有美国绿卡,一位已加入瑞典国籍。按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外籍人士仅可出任纯专业技术的职位,至于领导职务,特别是司局级岗位,还没有先例。
本次招聘活动,从公告刊登之后至面试进行之前精心准备了将近两个月。针对招聘一事,气象局专门成立了通信评审专家委员会,由部分海内外知名的大气科学及相关学科的专家组成。面试答辩委员会则由中科院和中国气象局的部分两院院士组成。
通过资格审查的12位应聘人选中,最大的46岁,最小的36岁,他们均在大气科学、雷电应用、遥感技术应用等相关学科领域拥有一定的学术造诣和知名度。
“在公开向海内外招聘高级人才之前,我们已经做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中国气象局人事劳动司萧永生司长说,“因为,在海外取得一定学术成就的科学家,不少人持有绿卡,获得了在国外生活的长期居留权。虽然如此,但他们毕竟还属于中国的公民,回国就职,还是有可能的。”
需要帅才而非将才
但出乎他们意外的是,竟有外籍华裔学者前来应聘。这使他们既惊喜有这么多海外学者关注祖国的气象事业的同时,也遇到了难题:倘若各方面条件都适合,外籍学者能否出任该项职务呢?
实际上,即使是那些有“绿卡”的海外人士回国出任领导,在几年前也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针对这次招聘,萧司长一再强调:“我们需要的是帅才,而非将才。”他分析了公开招聘的原因:首先,这是今年气象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我们招收的人才不仅要具备一个优秀科学家应有的素质,还要具有一定的组织领导才能。”
目前国内气象事业发展很快,人才需求也非常迫切。但现有的人才结构不尽合理,特别缺乏中青年的高级人才,尤其是年富力强的“大将之才”。
将来还要继续招聘海外人才
但与此同时,在海外的中国科学家已经在世界大气科学舞台上占有了一定的地位,随着祖国气象事业的发展,他们“为国效力之心愈发强烈,这为从海外招聘人才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我们有很大的诚心和决心,只要是气象事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我们都会热诚地把他们请进来:引进人才的工作不是做一锤子买卖,聘完院长就结束。”萧司长说,“我们还要陆续不断引进海内外一流的气象人才。”
萧司长解释这也是他们成立通信评审专业委员会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每个专家在评定应聘者学术水平与带领团队科技攻关能力之外,重要的是还要填写意见,一是你认为此人适合不适合担任院长;二是如果你认为他不适合做院长,那么在中国气象局还有哪些高层职位适合他来做。
“这虽然是我们第一次对海内外招聘科研单位的领导,但绝非是最后一次。因为气象局要引进的不仅是一个院长,还要引进一些其他的高层次人才。”
人事制度要作相应调整
“这次招聘虽然遭到了诸如国籍的问题,但是作为改革的一个大胆举措,也还存在着一些其他的问题,我们正在探索解决的途径。”萧司长说。
在接受记者采访之前,萧司长刚从美国回来。在美国,他参加了几次座谈会,向留学生们介绍国内发展的新形势,希望有志之士回国效力,留学生们反应非常热烈。
“我这次到国外看得很清楚,多数的华裔科学家都非常希望在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作用,但是为国服务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何创造条件让更多的海外的一流科学家为国家效力,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他相信,21世纪作为一个知识经济时代,高科技竞争日趋激烈,人才是根本,国家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也将逐渐会有一些相应的调整。
萧司长认为引进优秀的科学家要遵循两条原则,一是有才能,能够很好地为国家服务;二是同时要为人才提供很好的保障,给适合的职位,让他充分地施展自己的才能,这是双向的、互惠的。否则,“倘若我们把人才引进来,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他回去后又失去了原来的工作,这样在海外的影响也不太好。”
无论怎样,萧司长认为此次公开招聘达到了当初预想的效果,并且超过了他们的期望。
(《扬子晚报》2001年9月28日 宋玉霞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