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刘铁军教授国家级名老中医,从事中医内科临床、教学、科研40余载,善用“下法”治疗脾胃病,且疗效显著,在“下法”的基础上,对于萎缩性胃炎,刘老提出“毒损胃络”理论,认为萎缩性胃炎的发生为正气不足,脾胃虚弱,同时外邪侵袭,毒损胃络,加之肝气郁结,日久郁而成瘀,运用中医药临床辨证加减治疗效果显著,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总结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例319例,将刘铁军教授治疗萎缩性胃炎的常用方药加以总结,指导临床潜方用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机 构】
: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长春中医药大学
【基金项目】
:
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2020077)。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铁军教授国家级名老中医,从事中医内科临床、教学、科研40余载,善用“下法”治疗脾胃病,且疗效显著,在“下法”的基础上,对于萎缩性胃炎,刘老提出“毒损胃络”理论,认为萎缩性胃炎的发生为正气不足,脾胃虚弱,同时外邪侵袭,毒损胃络,加之肝气郁结,日久郁而成瘀,运用中医药临床辨证加减治疗效果显著,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总结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例319例,将刘铁军教授治疗萎缩性胃炎的常用方药加以总结,指导临床潜方用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25-dihydroxy vitamin D,25(OH)D]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活动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7月至2019年7月就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158例SLE患者。根据SLE疾病活动指数评分(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ADI)将158例SLE患者分为两组:活动组59例(SLEADI>4),
目的:在小儿开颅癫痫病灶切除术中连续监测每搏量变异(stroke volume variation,SVV)、脉压变异(pulse pressure variation,PPV)和脉搏容积变异(plethysmographic variability index,PVI)3项心脏前负荷动态指标,评价这些常用动态指标的一致性,探索三者之间是否可以互换,以简化临床决策过程。方法:30例行择期开颅癫痫病灶切除术的0~14岁患儿术中常规监测SVV、PPV和PVI,根据上述指标和动脉收缩压实施目标导向液体管理。所有
目的:探讨一种基于榫卯结构的改良关节镜下“嵌入式”喙突移位术结合线袢固定的手术方法,并对其术后影像学结果进行分析。方法: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共有56例复发性肩关节前向不稳患者接受了结合线袢固定的关节镜下“嵌入式”喙突移位手术,所有的患者均在术前及术后即刻、3个月、6个月、3年分别进行头盂分离的三维CT评估,评估内容包括骨块位置、骨愈合以及骨重塑情况,并对术后并发症进行随访和记录。结果:56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36.1±3.7)个月。在三维CT扫描En-Face相上喙突骨块中点位于4点钟左右位置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老年人足底受力情况的变化,探讨视觉重建对老年人足踝部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0月至2019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行双眼白内障手术的32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男5例,女27例,平均年龄(70.1±5.2)岁]进行随访,以Footscan分析系统记录术前及术后1个月平地行走过程中的足底压力参数,对足底第1趾骨(1st toe,T1)、第2~5趾骨(2nd to 5th toe,T2-5)、第1~5跖骨(1st to 5th metatarsa
“平衡阻断”疗法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冯利主任,以阴阳平衡概念为理论核心,结合恶性肿瘤发生发展规律,创制的特色恶性肿瘤中医药治疗体系。专利处方益肾骨康方是“平衡阻断”疗法的核心方剂,经多年临床及基础实验检验,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和丰富的研究价值。拟结合中医对于恶性肿瘤骨转移的理论认识,探讨以益肾骨康方为代表的“平衡阻断”疗法治疗恶性肿瘤及恶性肿瘤骨转移的理论依据,为临床广泛应用于恶性肿瘤骨转移的治疗提供支持。
目的:分析后牙区单牙种植修复患者在行使功能5年后的临床修复疗效。方法:选取2005年10月至2010年5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二门诊部接受种植治疗并且负重已达到5年的后牙区种植治疗患者,回顾患者的临床资料、X线片、种植体近远中边缘骨高度的变化以及修复体的情况(包括修复体完整性、松动情况、螺丝孔封闭材料存留状况、修复体固位螺丝及修复基台的松动或折断情况)来评估临床疗效。结果:215例患者,平均年龄48.6岁(27~71岁),共植入软组织水平种植体321枚(其中上颌126枚、下颌195枚)。9枚种植体在回访期
“症”是“證”的俗字,用以代指“證”中有关疾病的义项。欲考察其产生、发展的具体时期,当依据古籍的刊刻年代而非成书年代。元以前刻本中未见“症”字,“症”字诞生的时间下限大约在元末,弘治、正德、嘉靖三朝“症”字始多见于版刻,万历以降“症”字开始大量替代“證”,逐渐成为表示“病症”这一义项时的主要用字。其产生、发展、普及与词义分化的需要、文人刻书的风尚、医学丛书的刊行、戏曲小说的繁荣有较为密切的联系。清代至民国“症”仍与“證”混用,而今“症”字表“症状”之义,主要是在西医学影响下,中医学欲昭示自身独特性的结果。
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RGERD)是临床常见病和难治病,“郁、虚、滞、瘀”是基本病机。针对其患者依从性差,治疗方法有限等问题,提出提高依从性是治愈RGERD的基础,心理、生活调摄应先于药物干预,针药并用可奏最大疗效。针药治疗从解郁调神、健脾补虚、通腑导滞、化瘀通络来阐释治疗思路。
目的:利用锥形束体层摄影术(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分析牙周健康的汉族青年上颌前牙唇侧中央嵴顶上牙龈(supraosseous gingiva,SOG)的三维形态及相关解剖结构。方法:选取25名牙周健康的汉族青年共计150颗上颌前牙纳入研究,受试者男性11名,女性14名,平均年龄(24.5±1.6)岁,佩戴含有显影剂的硅橡胶印模拍摄软组织间接显影CBCT。对影像资料进行三维重建并测量分析唇侧中央嵴顶上牙龈的形态,包括SOG高度、釉牙骨质界(cemento-en
目的:探讨MLL-AF6融合基因阳性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回顾分析11例初治MLL-AF6阳性AML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复习文献,总结该类疾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结果:11例患者中男6例,女5例,中位年龄36岁,急性白血病的分型诊断标准FAB分型(French-American-British classification systems)M56例,M45例。起病症状为牙龈肿痛6例,发热5例,初诊时中位白细胞计数55.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