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从创设活跃、民主的教学氛围;抓好课堂教学;巧设疑问;实施发展性评价等几方面阐述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思想品德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指出:“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是不可想像的。”人类已经步入21世纪,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各国正面临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造就一批富于创新精神的人才。思想政治课肩负着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使命。思想政治课的学科内容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尤其是哲学常识,它波及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众多学科的知识,其基本原理和方法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么,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活跃、民主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教学观念对课程改革具有先导性和前瞻性。课程改革了,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而作为和谐课堂要素之一的教师观念不更新,那就不能适应新的课程。在传统的思想品德课课教学中,一直存在着“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严师出高徒”等的教师中心主义。单纯强调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权威以及呆板的课堂纪律,忽视了学生的个性、自我探索和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实在教育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而决不是“以老师为本”。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师应是学生课堂的设计者、指导者,因此现代的课堂教学更需要教师放下架子,平等的看待学生,给予学生更多的尊重和信任,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只有转变了观念,才能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记的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要求,那种教学方式只能让学生被动接受,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压抑学生的创造潜能。教师要解放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放弃高高在上的姿态,以向导者的身份和学生一起探索真理、发现真理。师生之间只有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才能促使学生敢于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其独立性,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多向发散。当然这样的教育氛围要靠教师来创设。
二、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阵地
如果说,教学设计中确定目标和内容这一环节回答的是“教什么和学什么”的话,那么,选择合理例题的教学方法这一环节解决的就是“怎样教和怎样学”的问题。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最能体现创新教育的一个途径就是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即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并为创新和发散思维提供机遇和氛围。 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激发兴趣和启发思维,而启发思维强调的是创造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氛围。兴趣是构成学习心理动力系统中的最活跃因素,思维是能力的核心,启发思维是搞好政治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发展智力,进而提高学生素质关键的一步。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和意向活动全身心投入,从而在创设的环境中,产生碰撞,开拓思路,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中学政治课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但主要通过设疑的方式来实现。设疑能使学生从原有认知结构中产生疑问,激发思维的欲望,这不仅能使学生在兴趣和成功的喜悦中较好地掌握新知识,还能对问题进行深层次探讨,培养创新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和习惯。 在情景创设中,教师要善于放手,鼓励争论,使学生各抒己见,让他们置身于思考探索的气氛中。不少问题,通过争论,可使解决方案深化理性化。在讨论争论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指导,使学生按教材的要求对争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移和升华。通过这样的情景创设,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告诉我们,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一是要向他们提供尽可能多一些的机会;二是要根据所授的课题安排刺激思考的情境,提出引起思考的问题,适当地暴露、产生、激化学生认知结构上的矛盾,使课堂充满积极创新的氛围,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三、巧设疑问,以疑促思,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
创造性活动源于问题意识,没有问题意识,一切创造性活动都无从谈起。
然而当前我国中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积极性不高,许多学生不懂得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从中引导,让学生明白“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道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为学生释疑解难,还要主动设疑,促使学生开动脑筋,独立思考,激发起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设疑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在设疑时要注意以下原则:第一,要生动有趣,有一定难度,以激发学生求知欲,使之乐于思考;第二,要由浅入深,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第三,要联系起来实际,有助于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
四、关注学生成长,实施发展性评价,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助推器
评课堂上教师要及时调控、指正、辩驳,进而达成协议并形成共识。应该说课堂的情景性评价为激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提供了机会,课堂上呈现的不同言论,尽管有的是错误的或好似不全面的,但都反映了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教师进行即时性评价就能达到为他们拨开云雾、识别真伪、提高认知能力的目的,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因而,在课堂上要弄清学生的思维轨迹,当学生的观点正确独到时,就理直气壮地给予表扬、肯定,放大“亮点”;当学生的见解不够完整时,就应该不厌其烦地进行点击,培植“生成点”;当学生的认识出现偏颇时,就该直言不讳地加以引导,纠正“错误点”。从而让学生在平等课堂上有个性地发展,从而最大限度地达到课堂的和谐。
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是知识创造、传播和应用的重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人才的重要摇篮。”我们的时代是创造的时代,創造的时代需要大批有创造能力的人才。而有创造能力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社会要发展就要有创新,要使我们的社会不断进步,就要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和创新意识,认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思想品德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指出:“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是不可想像的。”人类已经步入21世纪,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各国正面临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造就一批富于创新精神的人才。思想政治课肩负着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使命。思想政治课的学科内容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尤其是哲学常识,它波及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众多学科的知识,其基本原理和方法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么,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活跃、民主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教学观念对课程改革具有先导性和前瞻性。课程改革了,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而作为和谐课堂要素之一的教师观念不更新,那就不能适应新的课程。在传统的思想品德课课教学中,一直存在着“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严师出高徒”等的教师中心主义。单纯强调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权威以及呆板的课堂纪律,忽视了学生的个性、自我探索和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实在教育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而决不是“以老师为本”。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师应是学生课堂的设计者、指导者,因此现代的课堂教学更需要教师放下架子,平等的看待学生,给予学生更多的尊重和信任,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只有转变了观念,才能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记的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要求,那种教学方式只能让学生被动接受,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压抑学生的创造潜能。教师要解放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放弃高高在上的姿态,以向导者的身份和学生一起探索真理、发现真理。师生之间只有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才能促使学生敢于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其独立性,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多向发散。当然这样的教育氛围要靠教师来创设。
二、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阵地
如果说,教学设计中确定目标和内容这一环节回答的是“教什么和学什么”的话,那么,选择合理例题的教学方法这一环节解决的就是“怎样教和怎样学”的问题。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最能体现创新教育的一个途径就是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即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并为创新和发散思维提供机遇和氛围。 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激发兴趣和启发思维,而启发思维强调的是创造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氛围。兴趣是构成学习心理动力系统中的最活跃因素,思维是能力的核心,启发思维是搞好政治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发展智力,进而提高学生素质关键的一步。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和意向活动全身心投入,从而在创设的环境中,产生碰撞,开拓思路,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中学政治课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但主要通过设疑的方式来实现。设疑能使学生从原有认知结构中产生疑问,激发思维的欲望,这不仅能使学生在兴趣和成功的喜悦中较好地掌握新知识,还能对问题进行深层次探讨,培养创新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和习惯。 在情景创设中,教师要善于放手,鼓励争论,使学生各抒己见,让他们置身于思考探索的气氛中。不少问题,通过争论,可使解决方案深化理性化。在讨论争论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指导,使学生按教材的要求对争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移和升华。通过这样的情景创设,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告诉我们,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一是要向他们提供尽可能多一些的机会;二是要根据所授的课题安排刺激思考的情境,提出引起思考的问题,适当地暴露、产生、激化学生认知结构上的矛盾,使课堂充满积极创新的氛围,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三、巧设疑问,以疑促思,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
创造性活动源于问题意识,没有问题意识,一切创造性活动都无从谈起。
然而当前我国中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积极性不高,许多学生不懂得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从中引导,让学生明白“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道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为学生释疑解难,还要主动设疑,促使学生开动脑筋,独立思考,激发起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设疑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在设疑时要注意以下原则:第一,要生动有趣,有一定难度,以激发学生求知欲,使之乐于思考;第二,要由浅入深,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第三,要联系起来实际,有助于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
四、关注学生成长,实施发展性评价,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助推器
评课堂上教师要及时调控、指正、辩驳,进而达成协议并形成共识。应该说课堂的情景性评价为激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提供了机会,课堂上呈现的不同言论,尽管有的是错误的或好似不全面的,但都反映了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教师进行即时性评价就能达到为他们拨开云雾、识别真伪、提高认知能力的目的,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因而,在课堂上要弄清学生的思维轨迹,当学生的观点正确独到时,就理直气壮地给予表扬、肯定,放大“亮点”;当学生的见解不够完整时,就应该不厌其烦地进行点击,培植“生成点”;当学生的认识出现偏颇时,就该直言不讳地加以引导,纠正“错误点”。从而让学生在平等课堂上有个性地发展,从而最大限度地达到课堂的和谐。
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是知识创造、传播和应用的重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人才的重要摇篮。”我们的时代是创造的时代,創造的时代需要大批有创造能力的人才。而有创造能力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社会要发展就要有创新,要使我们的社会不断进步,就要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和创新意识,认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