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宿松在哪儿?在中国历史上,宿松是长江中下游名邑,建城至今已有2200多年,名人輩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在安徽版图上,宿松地处八百里皖江之首、三省通衢之地,自古就是皖西南重镇,尤其是长三角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大战略下,宿松极具战略价值和区位优势;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作为生态大县和水资源大县,宿松的生态价值和环境优势日益凸显。
特别是近年来,宿松发展迈上新台阶,大力解放思想、主动作为,坚持开放发展、特色经济发展,为高质量发展集聚了强劲动能。本刊记者走进宿松,专访宿松县人民政府县长王赵春,深入解剖宿松崛起之路。
“定了干、干必成、成必优”
作为皖江之首、皖西南门户,宿松在高质量发展中走出了一条怎样的路径?
王赵春:宿松北傍大别山余脉,南临长江,地处皖鄂赣三省结合部和八百里皖江之首,63公里长江黄金水道穿境而过,与安庆、池州、铜陵、芜湖依江相连,向西溯江而上与湖北黄梅紧密相依,向南与江西九江隔江相望,是皖西南对接长三角乃至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枢纽。
近年来,我们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走开放发展之路、特色经济之路、承接产业转移之路、现代招商之路和成果转化之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我们主动转变发展理念。拉高标杆,加强与沪苏浙等先发地区的对接合作,既深化了经济、文化等领域交流合作,也给宿松发展带来了先进理念。特别是去年通过两学苏北、问计海安,全县上下牢固树立“招商引资第一要事”理念,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着力创优“四最”营商环境,重商亲商、安商富商的氛围更加浓厚。
我们主动承接产业转移。立足多年发展形成的产业基础,以及居中靠东、三省交界的区位优势和综合成本较低的比较优势,宿松连续多年在上海、杭州等地举办产业推介活动,招商成果丰硕,一批重大项目先后签约落户或建成投产。同时,我们充分发挥宿松经开区临江产业园的平台作用,围绕打造循环经济园区目标,积极承接长三角地区皮革产业梯度转移,皮革产业链条日益完善。
我们主动加快创新发展。积极推进“名校、名师、名企”计划,同合肥国家大学科技园共建双创平台,与安徽工程大学等高校建立校企合作基地,聘请上海交大和复旦大学等高校教授为专家顾问团队,支持龙头骨干企业与知名企业深度合作,招才引智取得一系列成果,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去年以来,宿松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学习大讨论活动。活动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王赵春:宿松作为欠发达地区,面临最主要的问题是发展不足、不充分、不平衡。要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是要解决好“人”的问题,或者说“思想”问题。
去年以来,我们主动对标海安经验,找差距、补短板,谋改革、促发展,全社会加快发展的氛围更加浓厚,广大干部担当作为的意识更加强烈,形成一批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制度成果,为宿松高质量发展集聚了强劲动能。
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转观念、提效率、增效益,着力打造政府、市场“双引擎”,坚持把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主攻方向,集中精力破解“产业不强不优”“发展较为粗放”等突出短板问题,不断提升县域产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
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解放思想说易行难,找准问题只是前提,解决问题才是目的。我们要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和战略定力,强化实践导向、问题导向,紧紧围绕目标任务,找准破解“难点”的办法、打通“堵点”的对策,在讲执行、抓落实、比效率上下功夫,做到“定了干、干必成、成必优”。
产业发展“有所为、有所不为”
近年来,宿松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宿松如何进一步推动首位产业集群发展?
王赵春:电子信息和纺织服装是我们重点打造的首位产业,也是结合市里要求和宿松实际作出的产业定位。经过多年发展,我县产业尤其是两大首位产业取得了重大进展。
全省首部自主品牌手机“酷米”在宿松下线;红爱服饰率先在全国实现服装个性化定制和柔性化生产,成功入选国家首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一批重大项目签约落户或建成投产,产业集聚发展态势正在加速形成。2018年,两大首位产业产值突破160亿元,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提升至56.9%。
我们将继续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立足产业基础及其成长性,重点培育打造颜值、气质俱佳的首位产业。按照“首位产业、首要任务、首先扶持”原则,从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技术改造升级、鼓励品牌建设及市场拓展、支持企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多方位、立体式政策扶持。同时,深入开展首位产业攻坚年和提升年活动,全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税收贡献高、带动能力强、市场前景广的产业类大项目,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纺织服装产业是宿松县传统优势产业,也是首个百亿级产业,我们将继续大力引导纺织服装业向智能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推动红爱服饰拓展个性化定制市场,支持本土企业创建自主品牌,加快推进年产100万锭棉纺项目建设、确保年产20万锭的项目一期年内开工建设。
电子信息产业主要是继续在延链、补链、强链上下功夫,推动在谈项目尽快签约落户、在建项目早日达产达效,加速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端产品和服务”方向发展。充分发挥红爱服饰、天宇纺织及酷米电子、优品智能等龙头企业的转型带动、示范作用,以产业链为纽带实现上下游对接和资源共享, 推动产业整合和集聚发展,全面提升首位产业竞争力。
招商引资是推进县域发展的重要抓手。宿松是如何推进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的? 王赵春:宿松要想实现弯道超车,必须强化开放思维,提升发展格局,坚定不移地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发展的主动力。2018年,全县共引进各类项目86个,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35个,亿元以上项目30个,10亿元以上项目2个,实际利用市外资金67.65亿元,招商引资工作在全市年度考核中名列第一。
做好招商顶层设计。聘请权威专业机构编制产业链招商指导目录和首位产业招商行动方案,因地制宜深化细化招商路径,有力指导全县上下开展招商活动。
强化开放平台建设。同上海闵行经济开发区、上海金桥经济开发区、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上海市信息化企业家协会等园区、行业商协会开展委托招商战略合作,探索合作共建招商新模式。依托现有的60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开展招商,推介其在投资少、落地快、见效早等方面的诸多优势,吸引外商和项目进驻,加快打造区域集中、产业集群、开发集约的产业生态链。
紧盯重大项目招引。瞄准重点区域,主攻龙头企业和核心企业,招引“竞争性强、成长性好、关联性高”的产业链引擎性项目;同时,加强与类金融合作,发挥资本招商优势,放大贫困县IPO绿色通道政策效应,大力引进拟IPO的行业龙头企业落户宿松。
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释放“最多跑一次”改革红利,全面提升政务效率、要素成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综合优势。
强化招商工作保障。通过建立一批综合素质好的研究队伍、一批实践能力强的招引队伍、一批管理水平高的服务队伍和一个高层次宽领域专家库,打造研究、招引、服务和专家“四位一体”队伍体系。
让宿松“颜值”更高、人民更富
作为生态大县和水资源大县,宿松如何处理好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王赵春:宿松“山水相望、资源多样”,境内有4个连通的天然湖泊,宜渔淡水面积在县域中居全国第二、华东第一。对标高质量发展目标,以及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我们必须统筹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保的关系,全力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
一是多措并举,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去年,我们全面完成73.1万亩、90万米湖泊围拦网拆除任务,一体推进大保护、大治理、大修复,湖泊水质总体上稳中转好,县域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当前,我们正在谋划组建大湖综合管理机构,强化湖泊生态保护,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推动大湖生态保护与综合开发,努力把水面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同时,不折不扣抓好中央和省市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深入实施林长制、河(湖)长制,纵深推进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和美丽乡村建设,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快建设天蓝、山绿、水清的美丽宿松。
二是协调联动,完善流域联防联控机制。近年来,我们致力于深化跨区域环境监管和污染防治联动,先后与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签订了《龙感湖流域水污染联防联控协议》;建立了长江干流岸线长效管控机制及长江赣鄂皖边界水域打击环境污染违法犯罪协作机制,跨区域环境监管和污染防治联动机制成效初显。
三是规划引领,推动系统治理和长效保护。围绕打造“秀美山川、诗画水乡、紧凑城市”的目标,高标准编制了《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县创建规划》,成立了高规格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建设“秀美山川”;加强湿地资源、饮用水源地保护,持续改善湖泊水质,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长江岸线资源,建设“詩画水乡”;推进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和公共机构节能工作,逐步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推动产业合理布局和升级转型,建设“紧凑城市”。
我们将继续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力做好“水文章”,努力让宿松“颜值”更高,让青山碧水美景永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今年,宿松成为全省10个拟摘帽县之一。在新起点上,宿松如何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王赵春:宿松作为大别山区国家级贫困县,我们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紧紧抓住“核心是精准、关键在落实、确保可持续”三大关键,按照“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工作思路,聚焦精准精细,强化落地落实,完善工作机制,各项脱贫举措落地见效。
5年来,全县累计脱贫3.43万户11.82万人,7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年均减贫2.36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6.6%下降至1.06%。连续两年在全省考核中获得“好”的等次,目前已经省政府审定公告退出贫困县序列,贫困面貌发生了根本改变,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战果。
同时,先后荣获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省健康脱贫示范县、省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等称号,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连续5年获全省“江淮杯”奖,易地扶贫搬迁、就业扶贫等工作经验在全省交流推广。
我们深知,实现脱贫摘帽只是新起点,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短板。我们将按照“四个不摘”和“四个只增不减”要求,保持“政策不变、标准不降、力度不减”,下足绣花功夫,做好精准文章,确保焦点不散、靶心不变。同时,全力做好脱贫攻坚战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衔接,持续提高民生保障水平,确保与全市、全省、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