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字化校园环境下的精品课程共建共享模式研究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ronbr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进一步推进,精品课程作为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项目之一,在资源的共建共享模式上获得了巨大发展。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数字化校园环境下精品课程建设现状,提出了在数字化校园环境下,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的共建共享模式,即校际之间、校企之间、师生之间共建共享模式。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精品课程;共建共享
  作者简介:张泽洪(1977-),男,四川宜宾人,西华师范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四川南充637009)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中心资助项目(项目编号:CJF011022)、四川省教育厅教研项目(项目编号:P0926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6-0031-02
  随着国内高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共同参与数字化资源建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已成为各高校师生普遍关注的问题。根据教育部文件,2003年-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共批准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3875门。然而,精品课程资源应用效果却并不乐观,网站访问率低、重复建设率高,共建高校少,共享覆盖面窄。
  一、数字化校园的概念
  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其中,教学和科研应用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主要目标;网络和环境建设是数字化校园的基础;信息资源建设是数字化校园的核心。
  二、精品课程共建共享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部精品课程建设目标中,明确提出应当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但是,要充分发挥精品课程资源的示范作用,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缺乏统一的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平台
  目前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平台主要由课程建设高校和公司(如天空教室、华秦教育软件等)共同建设,其他高校共享使用。[1]不同的高校使用的课程建设平台不同,部分高校没有使用建设平台,而临时组织技术人员制作网页。评选出的国家精品课程,主要通过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网站、中国开放式教育资源共享协会(CORE)网站、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进行开放共享。通过精品课程建设与共享,优质资源起到了一定的示范辐射作用,但从共建共享来看,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进一步改进。
  2.数字化校园建设进度不同导致课程资源的获取性低
  我国经济发展地域不均衡性决定了高校发展存在的区域差异性,即经济发达地区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水平与经济欠发达地区存在差异,这导致课程资源获取性存在地区差异,影响了精品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水平。同时,由于没有建立及时的更新措施,课程网站的无效访问度较高,通过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网站发布的课程资源网站地址,对从2003年到2010年所有国家级品课程进行链接访问,[2]统计情况如表1所示。
  


  3.精品课程建设缺乏有效的共享共建模式
  精品课程建设往往是通过高校、教师、学生和开发平台建设公司来共同完成,而最终课程使用者实际是教师和学生。只有师生双方在共同完成教学目标的教学互动中,才能发现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教育管理部门和平台建设方共同来解决问题。因此精品课程优质资源要起到示范辐射作用,必须在校际间、校企间、师生之间建立一套有效的共建共享模式。
  三、基于数字化校园的精品课程共建共享模式构建探索
  在数字化校园环境构建完成后,精品课程在教学活动中的诸多问题将得到很好解决,当然要建设好精品课程这一优质教学资源并使之示范效应得到发挥还必须在建设者、使用者乃至参与者构建一个共同建设共同享用的新模式。
  1.建立基于课程建设者之间的共建模式
  课程建设平台公司和高校、教育行政部门共建精品课程数字资源,实现精品课程更大范围的共建共享,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的引导及支持,采取有效的方案、政策和激励措施。同时,公司应该根据课程建设不断完善课程建设平台,在技术上与数字化校园环境接轨,充分体现课程资源的共享性和应用性。在国家精品课程的评审过程中,应提高精品课程共享辐射能力在整个评审指标中的比重,评审后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建立基于课程建设多方的共建机制。
  2.建立基于高校之间的共建共享模式
  目前,全国高校都在建设精品课程,各个高校之间课程有交叉,同一门课程在全国多所高校都在建设精品课程。笔者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网查询中发现,教育学类课程就多达47所高校在建设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同一门精品课程建设,不同高校有不同的建设平台、课程资源类型、网站格式,这就需要有一个公共平台整合这些资源,让学习者能从这些资源中获取最优质资源。同时,所有这些高校都应该共同参与这门课程建设,把自己最优质的资源上网,让所有高校学生通过网络资源对这门课程的学习达到最大效果,达到学习目标。建立这种高校之间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模式,既加强了高校的区域性合作,也起到了对精品课程的宣传推广作用,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本校以外的精品课程资源,大大推进了精品课程共享进程。
  3.建立基于师生之间的共建教学模式
  学生是精品课程的直接受益者,课程学习目标的达成必须通过学习者来完成。课程资源建设必须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从外部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从学习资源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资源建设的主体,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和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教师是课程建设者和开发者,因此,让师生共建课程教学资源的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日常学习的需要,并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层次思考,同时能强化课程资源建设,增强师生互动,有利于吸取访问者对课程资源、课程网站的意见,促进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的可持续发展。
  四、强化基于数字化校园环境下精品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力度的几点思考
  1.加强数字化校园环境与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力度
  通过规范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标准,建立有效的精品课程监控及互动机制和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基本标准,以解决目前精品课程共享中因存储服务器、网站格式、课程资源类型等不统一所导致的问题,[1]解决课程建设平台与数字化校园环境融合的技术问题,提高精品课程资源的共享水平。
  2.提高精品课程资源转化为教学水平的能力
  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只重视精品课程建设的开发,忽视精品课程建设的设计。精品课程的内容建设如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方法、课件、题库等都比较到位,但很少从课程内容性质考虑其网络表现形式,教学资源及其呈现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不能把精品课程建设简单地理解为教学资源建设,把教学大纲、教学讲义、教学课件都放在网上,而应该考虑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教学管理等因素以及如何将这些因素整合运用于教育教学中,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3.探索特色应用方式,实现在精品课程基础上的数字化学习
  历年的精品课程评审指标均把“网络教学环境”作为一个指标进行考核,评审专家也主要依据学校提供的网页和材料进行评价。要真正建立一个依托于数字化校园环境下的数字化学习平台,比如直接实现在网上学习、教师数字化备课、作为学习过程的某一过程或某些活动(混合学习)、作为教师培训的资源等方式,从而实现数字化教学。[4]
  五、小结
  通过强化数字化校园环境建设,规范精品课程建设标准,探索实现精品课程校际之间、校企之间、师生之间共建共享模式的有效模式与机制。如何有效协同精品课程建设者和使用者参与课程建设,实现精品课程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共享是精品课程今后内涵建设必须面对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黄立宏,李勇军.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研究及探索[J].现代教育技术,2009,(12):58-60.
  [2]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精品课程建设工作[EB/OL].http://www.jpkcnet.com/new/.
  [3]孙慧.网络学习资源师生共建模式的实践——以上海电视大学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为例[J].中国远程教育,2010,(4):50-53.
  [4]黄琼珍,黄颖.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探究[J].高教探索,
  2010,(3):60-63.
  (责任编辑:宋秀丽)
其他文献
摘要:针对目前调度数据专网日益完善却有大量110kV变电站上位端无法通过该数据专网进行传输的现状,提出在不改变和更换现场设备的情况下,实现厂站业务数据网络双平面传输的思路,并为我国电网数据通信的智能化改造提出了网络化、标准化的发展方向,以及具体的实施方案。  关键词:通信服务器;下载式规约;规约转换  作者简介:朱思杰(1981-),男,四川南江人,安徽省电力公司淮北供电公司,工程师。(安徽淮北2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当前在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教育教学质量及社会认可度远未达到理想状态.通过推进整体性教学改革,即积极推动课程改革、进一步改革创新
这是一所朴素的学校,却努力为所有学生提供能“与世界对话”的舞台;这是一所新学校,却始建于1936年,拥有80多年的历史;这是一所小学,却能够让学生走进大学校园上课,大学的师生也能走进这所小学……她就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贸大附小”)。2015年4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以下简称“贸大”)和惠新里小学(贸大附小前身)正式合作,开展资源共享与深度合作,共建贸大附小。  贸大附小的历史是独
期刊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2010年6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并开始实施,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是首批“
期刊
课程意识的概念来自于对“课程”和“意识”两种概念的整体理解和分析,是一种关于课程系统的变化、发展和调控的心理活动.课程观是课程意识的核心概念;教学意识区别于课程意识
摘要:课程是专业理念、知识和能力的载体。但目前部分高职专业的课程无法满足区域性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多元需求。从培养学生岗位多元技能出发,以软件专业为例探讨了校本开发的策略和方法,力求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和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多元技能;校本课程;高职;软件技术  作者简介:陈广山(1967-),男,辽宁台安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信息管理系、高等教育研究室,教授。(辽宁大连116052)  基
新世纪我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十六大胜利召开之后,广播电视行业的广大从业者认真学习、深入贯彻大会精神,决心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
记者:李台长,您好!党的十六大举世瞩目,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充分发挥广播优势、外语优势和外联优势,出色地完成了党的十六大报道这一贯穿全年、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