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从甲骨文至今,汉字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中国孩子,首先应该热爱祖国语言文字, 学好汉字。郭沫若先生曾说:“识字是一切探求之第一步。”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让学生在识字过程中初步领悟汉字的文化内涵”。在识字教学中充分考虑汉字的特点,依据汉字的构字原理进行识字解词,使孩子感知汉字 “六书”方法的科学和奇妙。为此,小学开展字理识字教学实践研究意义重大。
目前,国内字理识字方面的研究,范围广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而且字理教学理论全面,也为我们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实施字理识字提供了理论和实践运用的借鉴。现以笔者所在学校——萍乡市湘东区实验小学教师团队思考与研究 “小学统编教材字理识字实践”这一案例,探索如何结合教材进行字理识字教学。
一、开展现状调查研究,思考收集信息
1.开展现状调查
立项后课题组即对学生、教师、家长三个方面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查。课题组对萍乡市湘东区片区学校1-2年级近千名学生和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识字积极主动性(兴趣、参与度)和认知水平等情况,了解学生识字量及识字学习的适应情况;了解孩子对学习汉字的态度与习惯,对汉字文化了解多少;了解家长对孩子学习汉字、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支持度;了解同年级教师互相交流各自对课堂教学投入度与教学行为,以及教师自我知识储备量及在识字教学中方法的可行情况。
2.分析教材内容
选择二年级教材内容,把识字作为教学重点,注重分析汉字本身的规律,辨析汉字构形理据异同。对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等情况(课内、课外)进行了调查。针对调查分析结果,进行动态跟踪,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3.收集研究信息
按分工开展课例研究工作。一是研究识字教学原则与规律、字理识字教学形象感知和意义识记等方法。二是收集研究信息,课题组及时了解老师们的困惑与问题,从不同的渠道收集大家对课题研究的意见。结果有40%的学生对老师的识字教学方法不感兴趣,觉得枯燥没有味道;有30%的老师在识字教学方面也觉得很困惑,找不到好的识字教学方法。抽样分析发现在实际的识字教学中多以“机械识记法”教学为主。
通过第一、第二阶段的调查,对比材料、观察比较、调查分析、评测反馈,已全方位了解部编教材字理识字教学实践现有状况,结合归档的第一手资料,现已完成《影响小学部编教材字理识字“教”与“学”现状的因素报告》及《小学统编教材字理识字教学实践中期报告》。
二、组织理论学习,常抓提高不放松
课题组积极推行“线上线下相结合”“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等形式的理论培训和现场作课观摩,奠定了课题实施的基础,架起了课题工作的支柱。
1.线下,自学合作学
立项前后,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系统学习统编教材内容及编排意图;强化学习以统编教材为例的新课标内容;任务型学习以黄亢美老师的《字理识教学研究》《汉字树》《细说汉字》《说文解字》等专著为材料;诵读性学习以国学经典等为内容,传承中华文化;思考性学习以专题和理论知识书籍(佐藤学)为主;浏览性学习注重相关语文知识。
2.线上,网络平台学
课题组成员经常关注“黄亢美专家工作室”“字理识字研究基地”等公众号,每月进行一次网络视频课观摩,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时刻关注最新教育动态,学习名师课堂,接纳新的教育理念。
3.请进来,储存新源
多次邀请了省、市专家讲座,为我们课题组成员输入新知识;更新理念,吸收有新方法的课题参与人,有了新资源,也储备新力量。
4.走出去,内化移植
课题组积极推行“走出去、带进来”——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回校汇报交流的学习模式,是课题组加强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课题组强化外出参加的培训有 “和美课堂”“诗意语文”学习,还结识了汉字字理识字专家黄亢美; 有“字理识字研究基地”实地观摩,如走进河南省许慎小学,亲临现场观摩了“黄亢美专家工作室”访谈会,真正走进名家名师研究动态。
三、厘定研究问题,明确目标与思路
1.厘定研究问题
课题组成员与片区一二年级执教教师,结合教学实践,探讨研究主要内容:一是小学部编教材字理识字教学规律、教学方法及策略实施的研究(认字教学和写字教学);二是小学部编教材字理识字课程实施研究(合理有效的基础课、最优化的拓展课、融本土文化与传统文化为一体的创新课);三是形成区域性字理识字课程体系,即开发和创编字理识字校本课程,开展融字理、本土、传统文化为一体的多形式活动,形成多元化校园特色文化等。
2.确定研究目标
明确了课题工作研究目标:以“提高团队——搭建平台——立足课堂——开发课程——研究课题——探讨交流——提炼成果——展示推广——示范引领”的研究思路,以“研究统编教材字理识字教学”为主要研究方向,并充分利用课题组名师优质资源,通过课题研究及开展各类培训和教学教研活动。课题实验基地成为优秀教师的集聚地、未来名师的孵化地、教学教育良方的生产地、教学经验成果的共创共享地、师德正气的激发地。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成就一批新的名师。举办研讨论证,倾听专家教诲。
邀请专家进行了课题论证指导。多形式激励教师提出实验困惑,注重互动交流,深入积极探索。开展多形式的课题研讨会,安排课题团队,结合课题研究内容,按照“问题—设计—尝试—反思—再尝试—总结——解决问题”的课例实施过程,采取一人多轮的形式,展示字理识字研究课,注重研讨与评价,为今后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四、探究汉字,形成流动文化
1.形成流动文化,传承中华汉字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一是我校注重创建书香氛围,建设书香走廊,创设班级读书角,打造书香轩阁;二是搭建“个性”展栏平台,营造温馨、浓郁的阅读环境;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學校微信公众号平台、班级微信群等播放、转发、宣传;三是形成常规的晨课二十分经典诵读,午间半小时阅读汇报,晚上海量阅读积累,节假日坚持阅读,做到人人会读书,爱读书。学校形成了一道动态的文化风景,以“弘扬经典阅读,展现博雅风采”的活动形式,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坚守文化自信。 2.开展多彩活动,呈现汉字特色
湘东区科研示范基地,主持人与团队成员立足课堂,深入课堂,思考学校汉字基础课、实践校本课程、拓展地方课程中的汉字教学。既设计出汉字所蕴含的文化内容,又进行《汉字有“理”》课程开发与实施,还能以人为本,以社团为平台,注重活动延伸与实践,构建“1+N”汉字元素活动模式。开展了多样“汉字文化”活动,让孩子们在用汉字书写足迹,用汉字抒发情怀,用汉字记录生活,使孩子们能在多元社团课程中发展个性,坚守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五、立足课堂,探索汉字课程样态
1.切准问题,做好课例研究
借力课例研讨,呈现多种类型的课,组织校内同一节识字课的“同课异构”研讨互动,也有校际同年级或不同年级“异课同构”的研讨互动。课题组进行研讨活动时,立足课堂,找准问题,分析诊断,交流对策(字理识字方法与策略),就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展开合作性研究,形成“案例或课例”。
2.研究课例,优化课程建设
整个探究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多元素多形式地研讨与展示字理识字课。
一是能挖掘教材内容,上出有趣有效的字理识字基础课;二是能基于學生学习需求,上出最优化的字理识字拓展课(汉字综合实践课);三是结合本土文化、传统文化内容,创设湘东文化特色课。
3.研究师生,探究教学评价体系
建立学生个性化评价方式,测评字理识字教学对学生识字能力形成的效果;健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评价方式,测评字理识字教学与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形成的效果;形成多元化、分层次识字作业评价方式,测评学生字理识字的基础知识积累、综合运用能力、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等成效。有微博互动、家校合作、求异变化等多元化评价方式(自评、互评);也有基础层面、提升层面、发展创新层面等分层评价方式。
六、名师引领,辐射推广
1.引领团队,交流展示
课题组成员在多层次的平台进行汉字文化的推广与传承专题讲座活动。
2.名师“阵地”,研教研学
结合“名师工作室”工作访谈,工作室成员(全区各片区引领人,省、市、区学科带头人组成的团队)和课题组成员向市、区小学语文教师进行汉字有“理”专题研讨展示,使其影响力、辐射面惠及湘东区每个乡镇。
3.创办公众号,推广“知名”度
借贺利云名师工作室平台,让工作室与课题组融合。一是创办“语文名师工作室暨汉字有理课题组”公众号,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空间访谈面广;二是编写美篇,发表研讨纪实;三是配备硬件设施,完善软件资料;四是用足资源,各尽其才,让团队人人“动起来”,有专攻网络平台的,有专门负责编辑文稿的,有整理归档材料的,有分段规划并部署基础课程、校本课程、拓展课程实施与展示的,有外联拓友与安排实践活动的,有设计调查分析的。旨在借助网络平台最大范围推广研究成果,辐射全区各乡镇。达到搭平台,助力全区教师团队专业素养的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七、注重研讨展示,落实课程建设
一是在研究过程中,注重中期检查与测评,注重汇编阶段性资料,表彰先进。
二是注重开发和创编字理识字校本课程,分层(基础课、拓展课与创新课)实施好字理识字课程建设;既形成区域性字理识字课程特色,又打造字理文化、本土文化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校园特色文化。
三是开展字理文化、本土文化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系列活动,如校园伙伴合作、校外实践、社区互联等活动。
四是举办省、市、区级以“中国汉字”为专题的校际交流互联活动。
落实课程建设,将汉字文化研究成果向兄弟学校辐射,形成城乡一体的汉字文化互助片区。助力课题组研究汉字已见成效,也推动科研向纵深发展。
①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学科带头人重点类课题“小学统编教材字理识字的实践研究”(编号:18ZXZD012)的研究成果
目前,国内字理识字方面的研究,范围广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而且字理教学理论全面,也为我们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实施字理识字提供了理论和实践运用的借鉴。现以笔者所在学校——萍乡市湘东区实验小学教师团队思考与研究 “小学统编教材字理识字实践”这一案例,探索如何结合教材进行字理识字教学。
一、开展现状调查研究,思考收集信息
1.开展现状调查
立项后课题组即对学生、教师、家长三个方面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查。课题组对萍乡市湘东区片区学校1-2年级近千名学生和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识字积极主动性(兴趣、参与度)和认知水平等情况,了解学生识字量及识字学习的适应情况;了解孩子对学习汉字的态度与习惯,对汉字文化了解多少;了解家长对孩子学习汉字、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支持度;了解同年级教师互相交流各自对课堂教学投入度与教学行为,以及教师自我知识储备量及在识字教学中方法的可行情况。
2.分析教材内容
选择二年级教材内容,把识字作为教学重点,注重分析汉字本身的规律,辨析汉字构形理据异同。对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等情况(课内、课外)进行了调查。针对调查分析结果,进行动态跟踪,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3.收集研究信息
按分工开展课例研究工作。一是研究识字教学原则与规律、字理识字教学形象感知和意义识记等方法。二是收集研究信息,课题组及时了解老师们的困惑与问题,从不同的渠道收集大家对课题研究的意见。结果有40%的学生对老师的识字教学方法不感兴趣,觉得枯燥没有味道;有30%的老师在识字教学方面也觉得很困惑,找不到好的识字教学方法。抽样分析发现在实际的识字教学中多以“机械识记法”教学为主。
通过第一、第二阶段的调查,对比材料、观察比较、调查分析、评测反馈,已全方位了解部编教材字理识字教学实践现有状况,结合归档的第一手资料,现已完成《影响小学部编教材字理识字“教”与“学”现状的因素报告》及《小学统编教材字理识字教学实践中期报告》。
二、组织理论学习,常抓提高不放松
课题组积极推行“线上线下相结合”“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等形式的理论培训和现场作课观摩,奠定了课题实施的基础,架起了课题工作的支柱。
1.线下,自学合作学
立项前后,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系统学习统编教材内容及编排意图;强化学习以统编教材为例的新课标内容;任务型学习以黄亢美老师的《字理识教学研究》《汉字树》《细说汉字》《说文解字》等专著为材料;诵读性学习以国学经典等为内容,传承中华文化;思考性学习以专题和理论知识书籍(佐藤学)为主;浏览性学习注重相关语文知识。
2.线上,网络平台学
课题组成员经常关注“黄亢美专家工作室”“字理识字研究基地”等公众号,每月进行一次网络视频课观摩,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时刻关注最新教育动态,学习名师课堂,接纳新的教育理念。
3.请进来,储存新源
多次邀请了省、市专家讲座,为我们课题组成员输入新知识;更新理念,吸收有新方法的课题参与人,有了新资源,也储备新力量。
4.走出去,内化移植
课题组积极推行“走出去、带进来”——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回校汇报交流的学习模式,是课题组加强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课题组强化外出参加的培训有 “和美课堂”“诗意语文”学习,还结识了汉字字理识字专家黄亢美; 有“字理识字研究基地”实地观摩,如走进河南省许慎小学,亲临现场观摩了“黄亢美专家工作室”访谈会,真正走进名家名师研究动态。
三、厘定研究问题,明确目标与思路
1.厘定研究问题
课题组成员与片区一二年级执教教师,结合教学实践,探讨研究主要内容:一是小学部编教材字理识字教学规律、教学方法及策略实施的研究(认字教学和写字教学);二是小学部编教材字理识字课程实施研究(合理有效的基础课、最优化的拓展课、融本土文化与传统文化为一体的创新课);三是形成区域性字理识字课程体系,即开发和创编字理识字校本课程,开展融字理、本土、传统文化为一体的多形式活动,形成多元化校园特色文化等。
2.确定研究目标
明确了课题工作研究目标:以“提高团队——搭建平台——立足课堂——开发课程——研究课题——探讨交流——提炼成果——展示推广——示范引领”的研究思路,以“研究统编教材字理识字教学”为主要研究方向,并充分利用课题组名师优质资源,通过课题研究及开展各类培训和教学教研活动。课题实验基地成为优秀教师的集聚地、未来名师的孵化地、教学教育良方的生产地、教学经验成果的共创共享地、师德正气的激发地。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成就一批新的名师。举办研讨论证,倾听专家教诲。
邀请专家进行了课题论证指导。多形式激励教师提出实验困惑,注重互动交流,深入积极探索。开展多形式的课题研讨会,安排课题团队,结合课题研究内容,按照“问题—设计—尝试—反思—再尝试—总结——解决问题”的课例实施过程,采取一人多轮的形式,展示字理识字研究课,注重研讨与评价,为今后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四、探究汉字,形成流动文化
1.形成流动文化,传承中华汉字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一是我校注重创建书香氛围,建设书香走廊,创设班级读书角,打造书香轩阁;二是搭建“个性”展栏平台,营造温馨、浓郁的阅读环境;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學校微信公众号平台、班级微信群等播放、转发、宣传;三是形成常规的晨课二十分经典诵读,午间半小时阅读汇报,晚上海量阅读积累,节假日坚持阅读,做到人人会读书,爱读书。学校形成了一道动态的文化风景,以“弘扬经典阅读,展现博雅风采”的活动形式,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坚守文化自信。 2.开展多彩活动,呈现汉字特色
湘东区科研示范基地,主持人与团队成员立足课堂,深入课堂,思考学校汉字基础课、实践校本课程、拓展地方课程中的汉字教学。既设计出汉字所蕴含的文化内容,又进行《汉字有“理”》课程开发与实施,还能以人为本,以社团为平台,注重活动延伸与实践,构建“1+N”汉字元素活动模式。开展了多样“汉字文化”活动,让孩子们在用汉字书写足迹,用汉字抒发情怀,用汉字记录生活,使孩子们能在多元社团课程中发展个性,坚守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五、立足课堂,探索汉字课程样态
1.切准问题,做好课例研究
借力课例研讨,呈现多种类型的课,组织校内同一节识字课的“同课异构”研讨互动,也有校际同年级或不同年级“异课同构”的研讨互动。课题组进行研讨活动时,立足课堂,找准问题,分析诊断,交流对策(字理识字方法与策略),就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展开合作性研究,形成“案例或课例”。
2.研究课例,优化课程建设
整个探究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多元素多形式地研讨与展示字理识字课。
一是能挖掘教材内容,上出有趣有效的字理识字基础课;二是能基于學生学习需求,上出最优化的字理识字拓展课(汉字综合实践课);三是结合本土文化、传统文化内容,创设湘东文化特色课。
3.研究师生,探究教学评价体系
建立学生个性化评价方式,测评字理识字教学对学生识字能力形成的效果;健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评价方式,测评字理识字教学与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形成的效果;形成多元化、分层次识字作业评价方式,测评学生字理识字的基础知识积累、综合运用能力、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等成效。有微博互动、家校合作、求异变化等多元化评价方式(自评、互评);也有基础层面、提升层面、发展创新层面等分层评价方式。
六、名师引领,辐射推广
1.引领团队,交流展示
课题组成员在多层次的平台进行汉字文化的推广与传承专题讲座活动。
2.名师“阵地”,研教研学
结合“名师工作室”工作访谈,工作室成员(全区各片区引领人,省、市、区学科带头人组成的团队)和课题组成员向市、区小学语文教师进行汉字有“理”专题研讨展示,使其影响力、辐射面惠及湘东区每个乡镇。
3.创办公众号,推广“知名”度
借贺利云名师工作室平台,让工作室与课题组融合。一是创办“语文名师工作室暨汉字有理课题组”公众号,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空间访谈面广;二是编写美篇,发表研讨纪实;三是配备硬件设施,完善软件资料;四是用足资源,各尽其才,让团队人人“动起来”,有专攻网络平台的,有专门负责编辑文稿的,有整理归档材料的,有分段规划并部署基础课程、校本课程、拓展课程实施与展示的,有外联拓友与安排实践活动的,有设计调查分析的。旨在借助网络平台最大范围推广研究成果,辐射全区各乡镇。达到搭平台,助力全区教师团队专业素养的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七、注重研讨展示,落实课程建设
一是在研究过程中,注重中期检查与测评,注重汇编阶段性资料,表彰先进。
二是注重开发和创编字理识字校本课程,分层(基础课、拓展课与创新课)实施好字理识字课程建设;既形成区域性字理识字课程特色,又打造字理文化、本土文化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校园特色文化。
三是开展字理文化、本土文化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系列活动,如校园伙伴合作、校外实践、社区互联等活动。
四是举办省、市、区级以“中国汉字”为专题的校际交流互联活动。
落实课程建设,将汉字文化研究成果向兄弟学校辐射,形成城乡一体的汉字文化互助片区。助力课题组研究汉字已见成效,也推动科研向纵深发展。
①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学科带头人重点类课题“小学统编教材字理识字的实践研究”(编号:18ZXZD01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