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高度重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将高等教育定位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更新高等教育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成为高等教育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在新的社会经济变革背景下,就高等教育育人理论的变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等教育;理念;探讨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步伐日益加快,为了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对人才的需要,我们提出要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使高校真正成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创新的基地。在新的形势与任务下,如何认识和更新“现代高等教育理念”,成为当前一个日益引起人们关注的问题。
一、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
自古以来,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人的社会文化活动。教育的思想,是人们对人类特有的教育活动现象的一种理性的理解和认识,这种理解和认识常常以某种方式加以组织并表达出来,其主旨是要对教育实践产生影响。
教育理念、教育思想与教育规律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育思想,受到一定教育规律的制约,是人意识思想中对教育的社会文化现象的反映,认识程度与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自身条件有关。所以,教育思想的先进性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有可能是落后的。教育理念则不然,它是建立在一定的教育规律基础上,是人们不断追求的教育理想。先进的教育理念能够正确反映所处社会环境下的教育本质和特征,能正确地指导教育的变革方向。教育理念对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先进的高等教育就应符合科学的、先进的教育理念。
从古至今,我国就有一直有着自己的教育理念。早在东周时期的孔子就曾说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从先人们起,我们对教育就赋予了深厚的期望,充分认识到它在人类进步、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近代教育思想家蔡元培曾说过:“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必先有良好的教育。”鲁迅先生也提出要培养“有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容纳新潮流的精神”的学生。就当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情况看,这些教育理念是一致、先进的。二战以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国间以经济基础和科技实力为代表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全世界范围内,日益产生一种种教育的过度专业化和功利用职权义倾向。
建国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一直秉持着“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和高举“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不可负认,针对我们的国情而言,这个教育思想我们应当永远坚持,始终如一地贯彻下去。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千百年来传沿下来的封建主义腐朽教育思想、资产阶级功利式教育思想以及前苏联的无产阶级教育思想,对我国的教育产生着深刻而又深远的影响。这些影响中有许多是积极的,也有些是消极的,有一些消极影响已经根深蒂固,突出表现就是在我们的高等教育工作现在存在着严重的“专业化”和严峻的功利主义倾向,使我们的大学生“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现在除了高校的人才培养、发展科技、服务社会文化三大职能外,国家越来越重视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第四大职能。这就要求我们对大学的教育理念进行认真探索和创新,要求我们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以现代高等教育理念为指导,构建与国内经济社会与匹配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现代高等教育要坚持人文、科学与创新的统一
现代高等教育是一项任务繁重的事业,近年来的高等教育水平评估、高等学校专业认证等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给各类高等学校带来压力,其评估、认证工作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使大学提高教学质量,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社会认同度,众多检测指标都是以可见的经济效益等情况来证明其教育的价值。就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来说,高等教育以适应和推动经济的发展为重要目标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当前高等教育工作中存在着普遍的功利主义倾向,对人才的培养是不全面的。那么,什么是现代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呢?很多有识之士认为,现代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应该是为当前的“知识经济”社会提供一种最佳的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教育,核心是要在教育工作中坚持人文、科学与创新的统一。
一直以来,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创新能力的统一,是现代社会人的基本特征。人文与科学这两种文化在融合、分离到再融合的过程中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古代,人文与科学是融合的。当时,受经济条件所迫,人文科学相对比较发达,出现了很多的古典哲学家和思想家,自然科学还未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与此相适应,古代的教育比较重视人文精神,它重点进行的是人文、社会科学方面教育。随着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主要是十九世纪以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逐渐走向分离,并且成为了人类征服自然、造福大众、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推动了自然学科的分化和社会职务的分工,于是“专业教育”便应运而生。虽然自然科学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但它没有同时带来人文精神的高涨。反映在教育上,过分“专业化”教育的严重后果就是加快了教育中的技术化、非教养化和功利主义的倾向,导致了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片面发展和人文精神急剧滑坡。目前,全球高技术人才交流频繁,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各国家的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已见端倪,随着人才的流动,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变的更加深刻。当今时代的高等教育要求人文与科学两种文化的互相融合。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坚持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的统一,要求现代的高等教育培养出的学生既有高尚的人文精神、又有良好的科学素养,这应当是现代高等教育追求的目标。
拥有丰富的创造力是当前人才的价值所在和适应未来社会生存、发展的能力。对于教育理念,社会价值观认为,教育的价值就在于能够主动适应和满足社会的需要。这种价值观的不足之处是对人的主体精神和创造力的注意不够。目前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其表现是利益主体向多元化转变和重视人的创造力。当今的市场经济在运行中强调交易的平等竞争、商品的等价交换、人才的各尽其力和各显其能。商品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要求提供的商品要不断改革和创新。在这复杂的要求下,我们的生存社会呈现出多元、多变、多彩的状态,不确定性、可选择性逐步增加。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不断创新是技术进步、经济发展的先导力量,拥有源源不断的创新意识对于我们迎接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至关重要。 既要会做事,又要会做学问、更要会做人,这是当今时代的基本要求。在教育工作中我们要坚持科学、人文以及创新的和谐统一,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创新能力相统一的新人,既会做事,又会作学问、更会做人,这才是高等教育应当追求的教育理念。
三、现代高等教育理念的实质是要强调人的主体精神
高度强调和重视人的主体精神是现代高等教育理念的实质,这既是时代的强烈的呼唤,也是教育的根本性质决定的。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文化的活动。教育活动的开展是文化的传递、选择、应用和创新,通过积极的教育可以使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但是,教育的本质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教育是通过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来为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服务,并使人类社会的发展得以延续。因此,在教育工作中强调人的主体精神是教育的本质决定的,也算是教育本质的一种理性回归。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是社会经验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的人文精神发展的需要。社会和人都是需要教育的一个主体,教育与社会、人的发展是辩证统一的。良好的教育培养出为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人主动要求接受教育,其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顺应社会发展需要,服务社会,在社会中生存,促进人在社会中的发展是教育活动的中心。
2、人与才是互相矛盾的统一体。在任何时代,教育都应当把培养“人”放在首位,培养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同时注重培养“才”,让学生有“一技之长”,促进人的德智体全面发展。
3、“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是教育上的一个重要原则。从根本上说,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学生服务的,只是为学生成才创造条件,学生是否成才关键还在于他自己。
4、教育最本质的要求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主体精神和创造力的人。人的主体精神和创造力是辩证统一的。主体精神,实质就是自主、自强的独立意识和创造意识。“独立”与“自主”从来就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想要做到独立自主,必须要求个人自强不息、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要有改天换地、革故鼎新的气概。创造意识,来源于自主、自强的独立意识,又是自主、自强的独立意识的集中体现。
教育创新的目标是:以我为主,洋为中用,既要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思想,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又要以现代高等教育理念为指导,高扬人的主体精神,实行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文化的传递、应用与文化的选择、创新、必要的教育规范与人的个性发展相结合,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坚持不懈,稳步前进,努力实现从继承性教育的战略性转变。
参考文献
1.王冀生.新形势下深化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J].中国高教研究,1997,(05).
2.陈俊珂.大学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调整与实现路径[J].教学研究,2004,(06).
3.周远清.质量意识要升温教学改革要突破[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8,(03).
作者简介:
秦骁强(1981-),男,山东潍坊人,硕士,讲师;单位:潍坊医学院,教学质量监控评估中心科长。
关键词:高等教育;理念;探讨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步伐日益加快,为了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对人才的需要,我们提出要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使高校真正成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创新的基地。在新的形势与任务下,如何认识和更新“现代高等教育理念”,成为当前一个日益引起人们关注的问题。
一、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
自古以来,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人的社会文化活动。教育的思想,是人们对人类特有的教育活动现象的一种理性的理解和认识,这种理解和认识常常以某种方式加以组织并表达出来,其主旨是要对教育实践产生影响。
教育理念、教育思想与教育规律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育思想,受到一定教育规律的制约,是人意识思想中对教育的社会文化现象的反映,认识程度与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自身条件有关。所以,教育思想的先进性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有可能是落后的。教育理念则不然,它是建立在一定的教育规律基础上,是人们不断追求的教育理想。先进的教育理念能够正确反映所处社会环境下的教育本质和特征,能正确地指导教育的变革方向。教育理念对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先进的高等教育就应符合科学的、先进的教育理念。
从古至今,我国就有一直有着自己的教育理念。早在东周时期的孔子就曾说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从先人们起,我们对教育就赋予了深厚的期望,充分认识到它在人类进步、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近代教育思想家蔡元培曾说过:“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必先有良好的教育。”鲁迅先生也提出要培养“有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容纳新潮流的精神”的学生。就当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情况看,这些教育理念是一致、先进的。二战以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国间以经济基础和科技实力为代表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全世界范围内,日益产生一种种教育的过度专业化和功利用职权义倾向。
建国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一直秉持着“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和高举“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不可负认,针对我们的国情而言,这个教育思想我们应当永远坚持,始终如一地贯彻下去。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千百年来传沿下来的封建主义腐朽教育思想、资产阶级功利式教育思想以及前苏联的无产阶级教育思想,对我国的教育产生着深刻而又深远的影响。这些影响中有许多是积极的,也有些是消极的,有一些消极影响已经根深蒂固,突出表现就是在我们的高等教育工作现在存在着严重的“专业化”和严峻的功利主义倾向,使我们的大学生“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现在除了高校的人才培养、发展科技、服务社会文化三大职能外,国家越来越重视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第四大职能。这就要求我们对大学的教育理念进行认真探索和创新,要求我们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以现代高等教育理念为指导,构建与国内经济社会与匹配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现代高等教育要坚持人文、科学与创新的统一
现代高等教育是一项任务繁重的事业,近年来的高等教育水平评估、高等学校专业认证等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给各类高等学校带来压力,其评估、认证工作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使大学提高教学质量,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社会认同度,众多检测指标都是以可见的经济效益等情况来证明其教育的价值。就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来说,高等教育以适应和推动经济的发展为重要目标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当前高等教育工作中存在着普遍的功利主义倾向,对人才的培养是不全面的。那么,什么是现代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呢?很多有识之士认为,现代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应该是为当前的“知识经济”社会提供一种最佳的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教育,核心是要在教育工作中坚持人文、科学与创新的统一。
一直以来,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创新能力的统一,是现代社会人的基本特征。人文与科学这两种文化在融合、分离到再融合的过程中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古代,人文与科学是融合的。当时,受经济条件所迫,人文科学相对比较发达,出现了很多的古典哲学家和思想家,自然科学还未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与此相适应,古代的教育比较重视人文精神,它重点进行的是人文、社会科学方面教育。随着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主要是十九世纪以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逐渐走向分离,并且成为了人类征服自然、造福大众、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推动了自然学科的分化和社会职务的分工,于是“专业教育”便应运而生。虽然自然科学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但它没有同时带来人文精神的高涨。反映在教育上,过分“专业化”教育的严重后果就是加快了教育中的技术化、非教养化和功利主义的倾向,导致了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片面发展和人文精神急剧滑坡。目前,全球高技术人才交流频繁,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各国家的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已见端倪,随着人才的流动,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变的更加深刻。当今时代的高等教育要求人文与科学两种文化的互相融合。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坚持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的统一,要求现代的高等教育培养出的学生既有高尚的人文精神、又有良好的科学素养,这应当是现代高等教育追求的目标。
拥有丰富的创造力是当前人才的价值所在和适应未来社会生存、发展的能力。对于教育理念,社会价值观认为,教育的价值就在于能够主动适应和满足社会的需要。这种价值观的不足之处是对人的主体精神和创造力的注意不够。目前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其表现是利益主体向多元化转变和重视人的创造力。当今的市场经济在运行中强调交易的平等竞争、商品的等价交换、人才的各尽其力和各显其能。商品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要求提供的商品要不断改革和创新。在这复杂的要求下,我们的生存社会呈现出多元、多变、多彩的状态,不确定性、可选择性逐步增加。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不断创新是技术进步、经济发展的先导力量,拥有源源不断的创新意识对于我们迎接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至关重要。 既要会做事,又要会做学问、更要会做人,这是当今时代的基本要求。在教育工作中我们要坚持科学、人文以及创新的和谐统一,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创新能力相统一的新人,既会做事,又会作学问、更会做人,这才是高等教育应当追求的教育理念。
三、现代高等教育理念的实质是要强调人的主体精神
高度强调和重视人的主体精神是现代高等教育理念的实质,这既是时代的强烈的呼唤,也是教育的根本性质决定的。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文化的活动。教育活动的开展是文化的传递、选择、应用和创新,通过积极的教育可以使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但是,教育的本质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教育是通过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来为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服务,并使人类社会的发展得以延续。因此,在教育工作中强调人的主体精神是教育的本质决定的,也算是教育本质的一种理性回归。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是社会经验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的人文精神发展的需要。社会和人都是需要教育的一个主体,教育与社会、人的发展是辩证统一的。良好的教育培养出为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人主动要求接受教育,其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顺应社会发展需要,服务社会,在社会中生存,促进人在社会中的发展是教育活动的中心。
2、人与才是互相矛盾的统一体。在任何时代,教育都应当把培养“人”放在首位,培养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同时注重培养“才”,让学生有“一技之长”,促进人的德智体全面发展。
3、“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是教育上的一个重要原则。从根本上说,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学生服务的,只是为学生成才创造条件,学生是否成才关键还在于他自己。
4、教育最本质的要求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主体精神和创造力的人。人的主体精神和创造力是辩证统一的。主体精神,实质就是自主、自强的独立意识和创造意识。“独立”与“自主”从来就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想要做到独立自主,必须要求个人自强不息、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要有改天换地、革故鼎新的气概。创造意识,来源于自主、自强的独立意识,又是自主、自强的独立意识的集中体现。
教育创新的目标是:以我为主,洋为中用,既要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思想,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又要以现代高等教育理念为指导,高扬人的主体精神,实行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文化的传递、应用与文化的选择、创新、必要的教育规范与人的个性发展相结合,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坚持不懈,稳步前进,努力实现从继承性教育的战略性转变。
参考文献
1.王冀生.新形势下深化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J].中国高教研究,1997,(05).
2.陈俊珂.大学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调整与实现路径[J].教学研究,2004,(06).
3.周远清.质量意识要升温教学改革要突破[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8,(03).
作者简介:
秦骁强(1981-),男,山东潍坊人,硕士,讲师;单位:潍坊医学院,教学质量监控评估中心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