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亮点】
1999年6月,上海浦东新区潍坊新区党工委在嘉兴大厦建立全国首个楼宇联合党支部。
上海采取先建立楼宇党组织再向楼宇内各单位延伸的办法,由街道党工委统一领导,依托商务楼宇内的物业公司、产权单位、骨干企业等建立楼宇党组织,然后根据入驻单位规模大小和党员数量,单独或联合建立党组织。
把楼宇党建纳入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大局中来谋划推进,有效扩大了党在新兴领域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做法】
上海浦东新区东方路877号,嘉兴大厦。这栋商务楼有24层,在周边鳞次栉比的高楼中并不显眼。
而在1999年,东方路刚从文登路改名不久,那时的嘉兴大厦在周边是相当醒目的一幢高楼。
物理高度,总会被后来者不断刷新,但有一项工作,让嘉兴大厦在历史上永远留下了深刻的一笔——这里,是全国第一个楼宇联合党支部的诞生地。
20年间,楼宇党建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点滴历程,都镌刻在嘉兴大厦的角角落落、里里外外。
跨地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党组织,使党员重新找到了“娘家”
楼宇的崛起,是上海这座超大型城市快速转型和发展的重要表现。这一崭新而快速成长的空间,不仅承载着商务和经济功能,更是党建工作的新天地。
“据资料显示,嘉兴大厦建成后,入驻企业的产权形式多元,国有、集体、私营、外资、合资、股份制等都有,企业门类多样、企业属地不一、企业规模不一。”浦东新区潍坊新村街道社区党建办公室主任谢坚介绍。
对当时情形的回忆,一个较为普遍的说法是,1999年嘉兴大厦筹建联合党支部时,大厦内有74家企业、1000多名员工,党员只有8名,分散在7家不同的企业。
60岁的嘉兴大厦第一联合党支部书记曹建华回忆:“我是纺织系统国企出来的,当时压锭减员分流任务很重,很多职工从‘企业人’变成了‘社会人’,当时找到了党组织,就像找到了自己的家。”
“最开始,我们的楼宇党建,主要承担一种回归和纽带功能。”嘉兴大厦联合党委书记安梅介绍,当时的嘉兴大厦联合党支部,作为一个跨地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党组织,使党员重新找到了“娘家”。
把党的活动开展起来,把党员凝聚起来
“支部建在楼上”,将楼宇内跨单位、跨行业、跨系统的党员和企业或其他组织联结起来,这不仅仅是组织体系的建设,更是一项“聚沙成塔”的工作。
这背后,是大量具体细致的党建工作,让各方精气神得以凝聚成一股绳。
陈玉明是嘉兴大厦第四联合党支部书记,据他回忆,自己那个时候花费精力最多的,就是“怎么把活动搞起来,把人聚起来”。
商务楼宇里,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居多,“三会一课”很难做到时间、内容、人员“三落实”。
如何破题?靠不断增强党员活动的吸引力、党支部工作的凝聚力。
“我们党支部的党员基本都是外贸企业的人,18个人里一小半是企業老总。”陈玉明开动脑筋,在党日活动中组织经济主题讲座,聚焦外贸政策、退税方案调整等企业普遍关心的问题,“大家有共同语言,党支部活动就有了吸引力”。
随着党建活动的不断深化,嘉兴大厦党建的辐射半径越来越长。2005年,嘉兴大厦联合党支部升格为联合党总支,统筹潍坊街道东片27幢楼宇的党建工作;2009年,嘉兴大厦联合党委经过正式选举,成为上海一家规模较大的区域性非公组织党委。
截至目前,嘉兴大厦联合党委下辖66个支部,拥有近1300名党员,覆盖36幢商务楼宇。
年轻党员给楼宇党建增添活力
“我们联合党委下辖的党支部,有2/3都是青年人当书记。”安梅笑着说,“非公组织的党员普遍学历比较高、很年轻。”
年轻党员开展党日活动,也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年轻党员希望有点特别的活动形式,我就一直在思索,我们这里是嘉兴大厦,嘉兴南湖有红船,可以紧紧围绕‘红船精神’开展主题活动。”作为嘉兴大厦联合党委钱江大厦联合党支部的“80后”书记,刘思思精心筹备“微党课 微制作”主题党日活动,通过多媒体党课,让青年党员在特定的环境氛围中深切感悟“红船精神”。然后,党员们再亲手制作一份纸模红船,“放在家里激励自己”。
现在,这堂“红船精神”党课已走出嘉兴大厦,推广到潍坊社区不少党组织。
随着对基层党建和社会治理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潍坊新村街道的楼宇党建也进入由1.0版组织覆盖、2.0版服务凝聚向3.0版引领治理跨越的新阶段,更加注重党建同社会治理紧密结合,不断丰富基层党建内涵。
(本组稿件摘编自《人民日报 》)
1999年6月,上海浦东新区潍坊新区党工委在嘉兴大厦建立全国首个楼宇联合党支部。
上海采取先建立楼宇党组织再向楼宇内各单位延伸的办法,由街道党工委统一领导,依托商务楼宇内的物业公司、产权单位、骨干企业等建立楼宇党组织,然后根据入驻单位规模大小和党员数量,单独或联合建立党组织。
把楼宇党建纳入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大局中来谋划推进,有效扩大了党在新兴领域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做法】
上海浦东新区东方路877号,嘉兴大厦。这栋商务楼有24层,在周边鳞次栉比的高楼中并不显眼。
而在1999年,东方路刚从文登路改名不久,那时的嘉兴大厦在周边是相当醒目的一幢高楼。
物理高度,总会被后来者不断刷新,但有一项工作,让嘉兴大厦在历史上永远留下了深刻的一笔——这里,是全国第一个楼宇联合党支部的诞生地。
20年间,楼宇党建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点滴历程,都镌刻在嘉兴大厦的角角落落、里里外外。
跨地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党组织,使党员重新找到了“娘家”
楼宇的崛起,是上海这座超大型城市快速转型和发展的重要表现。这一崭新而快速成长的空间,不仅承载着商务和经济功能,更是党建工作的新天地。
“据资料显示,嘉兴大厦建成后,入驻企业的产权形式多元,国有、集体、私营、外资、合资、股份制等都有,企业门类多样、企业属地不一、企业规模不一。”浦东新区潍坊新村街道社区党建办公室主任谢坚介绍。
对当时情形的回忆,一个较为普遍的说法是,1999年嘉兴大厦筹建联合党支部时,大厦内有74家企业、1000多名员工,党员只有8名,分散在7家不同的企业。
60岁的嘉兴大厦第一联合党支部书记曹建华回忆:“我是纺织系统国企出来的,当时压锭减员分流任务很重,很多职工从‘企业人’变成了‘社会人’,当时找到了党组织,就像找到了自己的家。”
“最开始,我们的楼宇党建,主要承担一种回归和纽带功能。”嘉兴大厦联合党委书记安梅介绍,当时的嘉兴大厦联合党支部,作为一个跨地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党组织,使党员重新找到了“娘家”。
把党的活动开展起来,把党员凝聚起来
“支部建在楼上”,将楼宇内跨单位、跨行业、跨系统的党员和企业或其他组织联结起来,这不仅仅是组织体系的建设,更是一项“聚沙成塔”的工作。
这背后,是大量具体细致的党建工作,让各方精气神得以凝聚成一股绳。
陈玉明是嘉兴大厦第四联合党支部书记,据他回忆,自己那个时候花费精力最多的,就是“怎么把活动搞起来,把人聚起来”。
商务楼宇里,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居多,“三会一课”很难做到时间、内容、人员“三落实”。
如何破题?靠不断增强党员活动的吸引力、党支部工作的凝聚力。
“我们党支部的党员基本都是外贸企业的人,18个人里一小半是企業老总。”陈玉明开动脑筋,在党日活动中组织经济主题讲座,聚焦外贸政策、退税方案调整等企业普遍关心的问题,“大家有共同语言,党支部活动就有了吸引力”。
随着党建活动的不断深化,嘉兴大厦党建的辐射半径越来越长。2005年,嘉兴大厦联合党支部升格为联合党总支,统筹潍坊街道东片27幢楼宇的党建工作;2009年,嘉兴大厦联合党委经过正式选举,成为上海一家规模较大的区域性非公组织党委。
截至目前,嘉兴大厦联合党委下辖66个支部,拥有近1300名党员,覆盖36幢商务楼宇。
年轻党员给楼宇党建增添活力
“我们联合党委下辖的党支部,有2/3都是青年人当书记。”安梅笑着说,“非公组织的党员普遍学历比较高、很年轻。”
年轻党员开展党日活动,也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年轻党员希望有点特别的活动形式,我就一直在思索,我们这里是嘉兴大厦,嘉兴南湖有红船,可以紧紧围绕‘红船精神’开展主题活动。”作为嘉兴大厦联合党委钱江大厦联合党支部的“80后”书记,刘思思精心筹备“微党课 微制作”主题党日活动,通过多媒体党课,让青年党员在特定的环境氛围中深切感悟“红船精神”。然后,党员们再亲手制作一份纸模红船,“放在家里激励自己”。
现在,这堂“红船精神”党课已走出嘉兴大厦,推广到潍坊社区不少党组织。
随着对基层党建和社会治理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潍坊新村街道的楼宇党建也进入由1.0版组织覆盖、2.0版服务凝聚向3.0版引领治理跨越的新阶段,更加注重党建同社会治理紧密结合,不断丰富基层党建内涵。
(本组稿件摘编自《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