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高考试题的方向正朝着创新性、开放性的目标迈进,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越来越明显,综观近几年高考试题,直接来源于课本的纯验证性实验题越来越少,而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具有一定材料背景的探究性实验题已逐渐演变为主流题型。然而,对于探究性题目很多学生都感觉无从下手,缺乏有效的解答策略,现整理一些解答此类题目的技巧,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关键词: 探究性实验; 变量; 实验原理
【中图分类号】B8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236-1879(2017)07-0276-01
纵观近几年的生物高考试题,探究性实验以其创新、灵活等优点已逐步取代陈旧的命题套路成为高考的热点,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第32题考查了自由组合定律及实验设计,2015年第29题考查的是关于光照对植物光合作用影响的实验探究,2016年第32题同样考查了自由组合定律的实验设计。而从答题情况来看,实验题的解答是我们学生的薄弱环节,很多学生都会出现花费时间多、得分却很少的现象。那么,怎样才能帮助学生走出这种困境呢?我们在多年的生物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总结出了一套巧解高考生物探究性实验题的方法以供各位同行参考和高考考生借鉴。
什么是探究性实验呢?探究性实验是指实验者在不知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通过自己实验、探索、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从而形成科学概念的一种认知活动。
探究性实验不仅能够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探究性实验的一般过程可分为六个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等。实验题解题程序可归纳如下:
一、认真审题,明确实验目的
做实验题的第一步就是要明确实验目的。但是很多考生平时没有养成认真读题的习惯,加上考试时由于时间紧迫,所以读题时走马观花,还没有弄清题意甚至还没有明确实验目的就开始答题,结果整个题目思路混乱,最后答非所问。其实一般实验目的在题目中会有明显的提示,只需审题时抓住关键词,一般是“(为了)探究……”、“(为了)研究……”等。例如2015年高考新课标1第29题:“为了探究不同光照处理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科学家以生长状态相同的某种植物为材料设计了A、B、C、D四组实验。各组实验的温度、光照强度和CO2浓度等条件相同、适宜且稳定,每组处理的总时间均为135s,处理结束时测定各组材料中光合作用产物的含量。处理方法和实验结果如下……”其中第一句话就明确告诉我们了该实验的目的。
二、确定变量,找准实验原理
实验变量的准确判断也是解答实验题的关键,因为这有利于我们理解实验设计的思路,帮助我们解题。我们生物实验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一般来讲根据给出的实验目的就能够确定实验的自变量,例如上述实例中根据“为了探究不同光照处理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这句话我们即可判断出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光照条件的不同,即题干中对四组实验的光照处理不同。另外还要注意实验中的因变量和一些无关变量,尤其是因变量,弄清因变量的观察指标是什么,对实验过程的设计及预测实验结果很重要。还以上述题目为例,根据“处理结束时测定各组材料中光合作用产物的含量”这句话我们判断出因变量是光合产物的含量,这个指标也是我们在解题时分析问题的依据。
在分析完实验变量后,我们已经对整个实验的设计有了较明确的思路,下面我们就要找寻实验原理。高考出题毕竟源于教材,所以原理一般是高中生物教材上的有关理论知识,分析该实验考的是哪部分知识,联想该部分知识结构,用有关的生物学原理理解和解释清楚实验。不难看出上述高考題涉及到的知识点有光合作用原理、过程、场所等。由A、B、C三组实验结果可看出,随着光照与黑暗交替频率的增加,光合作用产物相对含量增加。C组光照与黑暗交替频率较高,光反应所生成的[H]和ATP能够及时的利用、及时的再生。
三、规范答题,回归检验答案
近几年高考特别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针对生物学科,由于实验设计过程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严密性,这就要求在答题过程中要格外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准确性和条理性,其实这也属于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叙述中一定要避免方言、俗语在答案中出现,尽量使用生物学的基本概念、专业术语或课本上的语言,例如“等量”、“相同”、“ 适量”、“适宜”等。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训练时注意这些词语的运用。
由于探究性实验是指实验者在不知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通过自己实验、探索、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从而形成科学概念的一种认识活动[1],其结论是不确定的,有多种可能,所以高考题目中经常让学生预测实验结果。例如2013年高考新课标1第31题是关于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考查,其中第(2)题:假设该白花植株与紫花品系也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差异,若要通过杂交实验来确定该白花植株是一个新等位基因突变造成的,还是属于上述5个白花品系中的一个,则:该实验的思路。预期的实验结果及结论。另外学生要区分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实验结果即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或收集到的数据,可对比对照组和实验组得出;实验结论则是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得出的定性表述,结论要依据实验原理并与实验目的相对应,一般是肯定题目中的假设或否定假设,二者不可混为一谈。在表述时也要对应分别表述,一般用“如果…(实验结果),则说明…(实验结论)”、“若…(实验结果),则…(实验结论)”等句式罗列出来。如上述题目答案为“在5个杂交组合中,如果子代全部为紫花,说明该白花植株是新等位基因突变造成的;在5个杂交组合中,如果4个组合的子代为紫花,1个组合的子代为白花,说明该白花植株属于这5个白花品系之一”。
考生答完题后,可用很短的时间对自己的答案进行纵览和检查,以减少不必要的丢分。回归题干,检验自己所写答案是否紧紧围绕实验目的,有没有出现科学性的错误,如有无对照试验、变量是否单一、是否违背实验原理。如果有必要,在解答实验设计题时,最好能先在草稿纸上草拟,以求设计尽量完整并使卷面整洁。
总之高考试题的设计正朝着创新性、开放性的目标迈进,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较高,往往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深刻理解教材基础实验的原理和基本操作,而且要将其应用与实践。同学们首先要对《考试大纲》中列出的考查实验内容给予足够的重视,尽量亲历实验全过程。挖掘课本知识点中所蕴含的实验素材。实验题的解答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只要找对方法、加强训练,考试时沉着冷静,还是可以轻松解决甚至拿满分的。
参考文献
[1]生物探究性实验题和验证性实验题的试题特点及解答例析。《中国考试》2005年第1期,朱晓林、林祖荣。
高考试题的方向正朝着创新性、开放性的目标迈进,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越来越明显,综观近几年高考试题,直接来源于课本的纯验证性实验题越来越少,而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具有一定材料背景的探究性实验题已逐渐演变为主流题型。然而,对于探究性题目很多学生都感觉无从下手,缺乏有效的解答策略,现整理一些解答此类题目的技巧,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关键词: 探究性实验; 变量; 实验原理
【中图分类号】B8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236-1879(2017)07-0276-01
纵观近几年的生物高考试题,探究性实验以其创新、灵活等优点已逐步取代陈旧的命题套路成为高考的热点,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第32题考查了自由组合定律及实验设计,2015年第29题考查的是关于光照对植物光合作用影响的实验探究,2016年第32题同样考查了自由组合定律的实验设计。而从答题情况来看,实验题的解答是我们学生的薄弱环节,很多学生都会出现花费时间多、得分却很少的现象。那么,怎样才能帮助学生走出这种困境呢?我们在多年的生物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总结出了一套巧解高考生物探究性实验题的方法以供各位同行参考和高考考生借鉴。
什么是探究性实验呢?探究性实验是指实验者在不知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通过自己实验、探索、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从而形成科学概念的一种认知活动。
探究性实验不仅能够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探究性实验的一般过程可分为六个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等。实验题解题程序可归纳如下:
一、认真审题,明确实验目的
做实验题的第一步就是要明确实验目的。但是很多考生平时没有养成认真读题的习惯,加上考试时由于时间紧迫,所以读题时走马观花,还没有弄清题意甚至还没有明确实验目的就开始答题,结果整个题目思路混乱,最后答非所问。其实一般实验目的在题目中会有明显的提示,只需审题时抓住关键词,一般是“(为了)探究……”、“(为了)研究……”等。例如2015年高考新课标1第29题:“为了探究不同光照处理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科学家以生长状态相同的某种植物为材料设计了A、B、C、D四组实验。各组实验的温度、光照强度和CO2浓度等条件相同、适宜且稳定,每组处理的总时间均为135s,处理结束时测定各组材料中光合作用产物的含量。处理方法和实验结果如下……”其中第一句话就明确告诉我们了该实验的目的。
二、确定变量,找准实验原理
实验变量的准确判断也是解答实验题的关键,因为这有利于我们理解实验设计的思路,帮助我们解题。我们生物实验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一般来讲根据给出的实验目的就能够确定实验的自变量,例如上述实例中根据“为了探究不同光照处理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这句话我们即可判断出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光照条件的不同,即题干中对四组实验的光照处理不同。另外还要注意实验中的因变量和一些无关变量,尤其是因变量,弄清因变量的观察指标是什么,对实验过程的设计及预测实验结果很重要。还以上述题目为例,根据“处理结束时测定各组材料中光合作用产物的含量”这句话我们判断出因变量是光合产物的含量,这个指标也是我们在解题时分析问题的依据。
在分析完实验变量后,我们已经对整个实验的设计有了较明确的思路,下面我们就要找寻实验原理。高考出题毕竟源于教材,所以原理一般是高中生物教材上的有关理论知识,分析该实验考的是哪部分知识,联想该部分知识结构,用有关的生物学原理理解和解释清楚实验。不难看出上述高考題涉及到的知识点有光合作用原理、过程、场所等。由A、B、C三组实验结果可看出,随着光照与黑暗交替频率的增加,光合作用产物相对含量增加。C组光照与黑暗交替频率较高,光反应所生成的[H]和ATP能够及时的利用、及时的再生。
三、规范答题,回归检验答案
近几年高考特别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针对生物学科,由于实验设计过程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严密性,这就要求在答题过程中要格外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准确性和条理性,其实这也属于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叙述中一定要避免方言、俗语在答案中出现,尽量使用生物学的基本概念、专业术语或课本上的语言,例如“等量”、“相同”、“ 适量”、“适宜”等。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训练时注意这些词语的运用。
由于探究性实验是指实验者在不知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通过自己实验、探索、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从而形成科学概念的一种认识活动[1],其结论是不确定的,有多种可能,所以高考题目中经常让学生预测实验结果。例如2013年高考新课标1第31题是关于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考查,其中第(2)题:假设该白花植株与紫花品系也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差异,若要通过杂交实验来确定该白花植株是一个新等位基因突变造成的,还是属于上述5个白花品系中的一个,则:该实验的思路。预期的实验结果及结论。另外学生要区分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实验结果即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或收集到的数据,可对比对照组和实验组得出;实验结论则是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得出的定性表述,结论要依据实验原理并与实验目的相对应,一般是肯定题目中的假设或否定假设,二者不可混为一谈。在表述时也要对应分别表述,一般用“如果…(实验结果),则说明…(实验结论)”、“若…(实验结果),则…(实验结论)”等句式罗列出来。如上述题目答案为“在5个杂交组合中,如果子代全部为紫花,说明该白花植株是新等位基因突变造成的;在5个杂交组合中,如果4个组合的子代为紫花,1个组合的子代为白花,说明该白花植株属于这5个白花品系之一”。
考生答完题后,可用很短的时间对自己的答案进行纵览和检查,以减少不必要的丢分。回归题干,检验自己所写答案是否紧紧围绕实验目的,有没有出现科学性的错误,如有无对照试验、变量是否单一、是否违背实验原理。如果有必要,在解答实验设计题时,最好能先在草稿纸上草拟,以求设计尽量完整并使卷面整洁。
总之高考试题的设计正朝着创新性、开放性的目标迈进,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较高,往往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深刻理解教材基础实验的原理和基本操作,而且要将其应用与实践。同学们首先要对《考试大纲》中列出的考查实验内容给予足够的重视,尽量亲历实验全过程。挖掘课本知识点中所蕴含的实验素材。实验题的解答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只要找对方法、加强训练,考试时沉着冷静,还是可以轻松解决甚至拿满分的。
参考文献
[1]生物探究性实验题和验证性实验题的试题特点及解答例析。《中国考试》2005年第1期,朱晓林、林祖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