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山东省乳山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发展理念,把做活水的文章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来抓,对全域水利进行统筹规划、科学布局、一体实施,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多赢效果。
一、坚持高点定位,超前谋划全域水利大格局
坚持立足当前,着眼未来,重点突出系统性、持续性、全域性原则,逐步建立健全全域水利大框架。一是摸清家底谋布局。在全省县级市率先完成全域水资源和水利工程系统布局调整,对全市106座小型水库、773座塘坝、2175眼机电井等水利设施全部进行落图,对市域范围内183条河道逐条实地勘验,形成“一河一策一档”的细致台账,为实现全域水利科学谋划夯实了基础。二是专业规划明方向。聘请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围绕城乡供水、农业灌溉、防洪及河道整治、水生态等方面进行全方位“问诊”,制定了以“构建水资源调配网络体系为骨干基础,实施雨洪资源利用工程为重要内容,实现以水富民、以水兴业为最终目标”的全域水利战略构想。三是全域统筹建“网络”。结合地方实际,规划构建起以乳山河、黄垒河两大南北走向主干河流为基础,以七座重点水库为枢纽,以八大东西走向引调水工程为连接的“二纵八横、七库连通、丰枯互济、多源调控”的水资源调配网络体系,着力形成地表水、地下水和雨洪水联合调度,防洪网、水资源配置网、生态网“三网合一”的全域水利脉络大格局。
二、创新理念思路,全面延伸水利工程效益链
以改善水资源布局、保障城市用水安全为导向,适时推动一批重点水利工程串點成线、密集落地,切实增强了全域水资源调配的机动性和统筹性,保障了城乡用水需求。一是新建省内第二座、威海市首座地下水库。投资2亿元新建成乳山河地下水库,利用3座橡胶坝和7000米地下截渗墙工程,把乳山河过境水和降水留在库区内,减少了地下水的天然排泄量,实现新增库容2197万立方米,年均增加城市供水1600万立方米,有效缓解城区供水和灌溉用水的供需矛盾。同时充分利用雨洪资源,增加地下水储量,抬高地下水位2—3米,有效阻断了海水入侵,直接影响周边近200座水利设施,改善了5万亩土地灌溉条件、土质条件和周边水质等生态条件。二是实施水库抬田增容工程。投资2亿元对乳山唯一的大型水库和重要水源地—龙角山水库实施了抬田增容工程,通过水库清淤既扩大了库容,将蓄水水位抬高1.5米,新增蓄水量1484万立方米,年均增加城市供水535万立方米,又提高了相对耕地面积,累计实现抬田复耕土地3269亩,目前已全部进行集中流转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有力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及农业集约化体系建立。三是实施水库引调水工程。投资1.17亿元,累计铺设管道76千米,适时启动并完成了花家疃、正甲夼、院里水库“三横”引调水工程,日调水量近10万立方米,截至目前已向三水厂调水1800万立方米。通过分期、分步实施系列引调水工程推动有序多源调控,逐步建设起水体交换自如、水资源余缺互补、水流动态连续的互联互通“大水网体系”,有效缓解了日趋增长的用水压力,尤其是在近三年持续干旱的大背景下作用尤为明显,在没有外来客水支援的情况下,成功实现了城乡居民用水“不停、不限”的目标。
三、强化水利改革,积极探索水利建管新模式
坚持标准化、标段化、精细化、集约化建管模式,形成水利工程“前期建好、后期管好”的良性循环。一是打造标准化工程模板。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创建水利工程施工“乳山标准”。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实行“疏浚+护坡+拦蓄”的治理标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实行“平塘+护栏”的安全标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行“水井+水泵+泵房+主管道+电路+水质处理设施”六统一的施工标准,水利工程建后易损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健康运转周期增长150%以上。二是坚持标段化责任落实。制定下发了《乳山市重点水利工程分段责任制实施办法》,对重点水利工程实行“每天一小结,每周一例会,每阶段召开现场会”的方式调度推进,建立了“责任倒逼进度、调度倒逼落实”的工作机制,切实保障了重点水利项目快开工、快推进、快落地。借助此项机制,乳山市地下水库建设得以提前1年高质量完成主体施工,花家疃引调水工程仅用45天就竣工通水,被群众及媒体誉为“水利速度”。三是健全精细化适时管护。抢抓全面深化改革契机,依托小型水利工程产权改革与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在全面摸底排查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了农田水利设施维修项目储备库,并聘请省水利勘测设计院专家团队进行实地勘探,根据轻重缓急和损坏程度形成了分期、分批维修养护意见,为科学维修养护提供了指导依据。四是创建集约化管理机制。抢抓“全国农田水利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示范县”的契机,在省内率先出台《乳山市小型水利工程产权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实施方案》,探索实施农村水管员、小型水库管护员和河道管理员“三员合一”体制改革,统一组建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员队伍,并配套相应的市镇双重考核管理机制,切实保证了水利工程设施长期良性运转。
四、突出水系治理,努力打造生态文明示范带
坚持水域陆域统筹考虑、整治绿化有机结合、治水美化一并实施,营造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文风光。威海市域内三条主要河流中有两条在乳山,紧紧围绕乳山河、黄垒河做好亲水近水文章,全力打造“两河”沿河经济带,分别规划建设了以上游优质林果产业区、中游高效葡萄种植区和下游采摘垂钓产业区三大功能区、八个板块为核心的乳山河沿河经济带和以中药材种植区、特色农业种植区、旅游采摘区三大功能区为核心的黄垒河沿河经济带,通过系统规划、统筹推进,力争把河道打造成为蓄水带、生态带、景观带、旅游带和产业带,真正让水利优势转化为生态优势,让生态优势转化为区域发展优势。开展全市河库绿化综合整治行动,以全面落实河长责任制为契机,聘请济南大学第三方专业机构对全市河道进行统筹谋划,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制定了《全市114条穿村过镇河道综合整治方案》,采取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招标、统一施工、统一管理的“四统一”模式,实施了“一河一策”河道综合治理三年规划。目前已对乳山河40千米河道进行了清淤疏浚,对黄垒河进行了建坝蓄水综合治理,完成了老清河等77条穿村过镇河道的综合治理工程,有效提高了河流径流量,改善了河道面貌,切实擦亮了“母爱乳山”的城市生态名片。
(执笔:姜淋天、林容世)
一、坚持高点定位,超前谋划全域水利大格局
坚持立足当前,着眼未来,重点突出系统性、持续性、全域性原则,逐步建立健全全域水利大框架。一是摸清家底谋布局。在全省县级市率先完成全域水资源和水利工程系统布局调整,对全市106座小型水库、773座塘坝、2175眼机电井等水利设施全部进行落图,对市域范围内183条河道逐条实地勘验,形成“一河一策一档”的细致台账,为实现全域水利科学谋划夯实了基础。二是专业规划明方向。聘请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围绕城乡供水、农业灌溉、防洪及河道整治、水生态等方面进行全方位“问诊”,制定了以“构建水资源调配网络体系为骨干基础,实施雨洪资源利用工程为重要内容,实现以水富民、以水兴业为最终目标”的全域水利战略构想。三是全域统筹建“网络”。结合地方实际,规划构建起以乳山河、黄垒河两大南北走向主干河流为基础,以七座重点水库为枢纽,以八大东西走向引调水工程为连接的“二纵八横、七库连通、丰枯互济、多源调控”的水资源调配网络体系,着力形成地表水、地下水和雨洪水联合调度,防洪网、水资源配置网、生态网“三网合一”的全域水利脉络大格局。
二、创新理念思路,全面延伸水利工程效益链
以改善水资源布局、保障城市用水安全为导向,适时推动一批重点水利工程串點成线、密集落地,切实增强了全域水资源调配的机动性和统筹性,保障了城乡用水需求。一是新建省内第二座、威海市首座地下水库。投资2亿元新建成乳山河地下水库,利用3座橡胶坝和7000米地下截渗墙工程,把乳山河过境水和降水留在库区内,减少了地下水的天然排泄量,实现新增库容2197万立方米,年均增加城市供水1600万立方米,有效缓解城区供水和灌溉用水的供需矛盾。同时充分利用雨洪资源,增加地下水储量,抬高地下水位2—3米,有效阻断了海水入侵,直接影响周边近200座水利设施,改善了5万亩土地灌溉条件、土质条件和周边水质等生态条件。二是实施水库抬田增容工程。投资2亿元对乳山唯一的大型水库和重要水源地—龙角山水库实施了抬田增容工程,通过水库清淤既扩大了库容,将蓄水水位抬高1.5米,新增蓄水量1484万立方米,年均增加城市供水535万立方米,又提高了相对耕地面积,累计实现抬田复耕土地3269亩,目前已全部进行集中流转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有力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及农业集约化体系建立。三是实施水库引调水工程。投资1.17亿元,累计铺设管道76千米,适时启动并完成了花家疃、正甲夼、院里水库“三横”引调水工程,日调水量近10万立方米,截至目前已向三水厂调水1800万立方米。通过分期、分步实施系列引调水工程推动有序多源调控,逐步建设起水体交换自如、水资源余缺互补、水流动态连续的互联互通“大水网体系”,有效缓解了日趋增长的用水压力,尤其是在近三年持续干旱的大背景下作用尤为明显,在没有外来客水支援的情况下,成功实现了城乡居民用水“不停、不限”的目标。
三、强化水利改革,积极探索水利建管新模式
坚持标准化、标段化、精细化、集约化建管模式,形成水利工程“前期建好、后期管好”的良性循环。一是打造标准化工程模板。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创建水利工程施工“乳山标准”。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实行“疏浚+护坡+拦蓄”的治理标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实行“平塘+护栏”的安全标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行“水井+水泵+泵房+主管道+电路+水质处理设施”六统一的施工标准,水利工程建后易损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健康运转周期增长150%以上。二是坚持标段化责任落实。制定下发了《乳山市重点水利工程分段责任制实施办法》,对重点水利工程实行“每天一小结,每周一例会,每阶段召开现场会”的方式调度推进,建立了“责任倒逼进度、调度倒逼落实”的工作机制,切实保障了重点水利项目快开工、快推进、快落地。借助此项机制,乳山市地下水库建设得以提前1年高质量完成主体施工,花家疃引调水工程仅用45天就竣工通水,被群众及媒体誉为“水利速度”。三是健全精细化适时管护。抢抓全面深化改革契机,依托小型水利工程产权改革与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在全面摸底排查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了农田水利设施维修项目储备库,并聘请省水利勘测设计院专家团队进行实地勘探,根据轻重缓急和损坏程度形成了分期、分批维修养护意见,为科学维修养护提供了指导依据。四是创建集约化管理机制。抢抓“全国农田水利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示范县”的契机,在省内率先出台《乳山市小型水利工程产权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实施方案》,探索实施农村水管员、小型水库管护员和河道管理员“三员合一”体制改革,统一组建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员队伍,并配套相应的市镇双重考核管理机制,切实保证了水利工程设施长期良性运转。
四、突出水系治理,努力打造生态文明示范带
坚持水域陆域统筹考虑、整治绿化有机结合、治水美化一并实施,营造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文风光。威海市域内三条主要河流中有两条在乳山,紧紧围绕乳山河、黄垒河做好亲水近水文章,全力打造“两河”沿河经济带,分别规划建设了以上游优质林果产业区、中游高效葡萄种植区和下游采摘垂钓产业区三大功能区、八个板块为核心的乳山河沿河经济带和以中药材种植区、特色农业种植区、旅游采摘区三大功能区为核心的黄垒河沿河经济带,通过系统规划、统筹推进,力争把河道打造成为蓄水带、生态带、景观带、旅游带和产业带,真正让水利优势转化为生态优势,让生态优势转化为区域发展优势。开展全市河库绿化综合整治行动,以全面落实河长责任制为契机,聘请济南大学第三方专业机构对全市河道进行统筹谋划,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制定了《全市114条穿村过镇河道综合整治方案》,采取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招标、统一施工、统一管理的“四统一”模式,实施了“一河一策”河道综合治理三年规划。目前已对乳山河40千米河道进行了清淤疏浚,对黄垒河进行了建坝蓄水综合治理,完成了老清河等77条穿村过镇河道的综合治理工程,有效提高了河流径流量,改善了河道面貌,切实擦亮了“母爱乳山”的城市生态名片。
(执笔:姜淋天、林容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