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视角下的民族旅游目的地建设研究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ghjk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族旅游作为西北地区发展旅游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在目的地建设中存在产品同质化严重、目标市场重叠、缺乏合理的产业链、资源过度开发等问题。本文在全域旅游的视角下,针对目前存在问题,提出了民族地区目的地建设应该升级的四个观念以及着力的八个方面,以期将民族旅游地区建设成一个既能满足外来游客的休闲体验需求,又能提升当地居民生活质量的旅游目的地。
  [关键词]民族旅游;目的地建设;全域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7)24-0033-02
  民族旅游以其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日益受到游客的喜爱,对当地经济产生了积极影响,因此各民族地区均将旅游产业列为主要产业来发展。与此同时也造成了民族旅游目的地对客源市场和旅游资源的抢夺愈演愈烈,尤其是地域临近、资源雷同地区这种现象更加严重。
  一、甘南藏族自治州在民族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因为甘南州内各临近地区的民族旅游地环境相似度很高,使得游客能够接触到的旅游产品单一,游客与旅游产品之间的互动性较低,无法获得程度较高的兴奋点。虽然甘南州各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尚处于初期,当地居民热情淳朴,但缺乏必要的培训和服务管理经验,导致服务水平不高,绝大部分旅游产品处于中低端,且对不同的游客提供同样的服务,缺乏对游客的细分,未关注游客的差异性。因此,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再者,甘南州各民族旅游目的地目标市场重叠、品牌形象模糊并彼此遮蔽,缺乏品牌规划,导致整体在市场上缺乏品牌形象。其次,甘南州产业化发展不够,产业链急需重构,主要原因是甘南州各民族旅游目的地还未形成真正成熟的旅游目的地。再次,甘南州各民族地区发展旅游的模式基本属于粗放型,使得区域资源过度开发。一方面,缺乏对资源的规划利用,仍然采用圈地售票模式,缺乏资源的整合以及各地区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各民族旅游地区对资源随意开发和重复建设,村寨形态、文化内涵、民风民俗、旅游活动等,几乎都一模一样,这样不但浪费了外界投资,同时也引发了甘南州内民族地区民族之间甚至是社群与政府之间的冲突。
  二、全域旅游与民族旅游目的地建设
  全域旅游就是在区域产业发展规划中侧重旅游业,将其定义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的所有旅游资源包括自然环境、政府体制、当地法律、东道主人文素养等进行系统、整体的优化提升。因此,就如何基于全域旅游的独特视角进行对甘南州民族地区旅游目的地的建设,需要政府领导下的各个相关部门,市场中的相关行业,目的地中生活的所有居民共同参与,充分利用各民族地区独一无二的吸引物,为前来民族地区旅游的游客提供一种在时间和空间上连贯系统的一套体验产品,从而让旅游者感受到全方位体验。全域旅游视角下的民族旅游目的地建设所追求的不再是简单的对旅游流的追求,而是将民族旅游作为一整套高质量的旅游产品,从而获得高品质的旅游体验。
  三、全域旅游视角下民族旅游建设的观念升级
  (一)资源观升级
  在甘南州民族地区的资源观上,不能同过去仅仅将目的地的自然环境资源与民族文化资源作为民族区域旅游的核心吸引力,而需要将整个民族社区中生活的大众群体也加入其中。在甘南州民族地区发展全域旅游的过程中,目的地虽然本身就拥有良好的旅游资源,但也需要对其重新建构,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依托于当地居民的社会群体,才能构建拥有独特魅力的旅游资源。
  (二)产品观升级
  旅游目的地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目的地居民对所居地区的感知所决定的,且甘南州民族地区拥有其独特的民族文化模式,独一无二的语言文字、信仰习惯、生存态度、行事方式等,因此在民族旅游产品的开发中需要将当地的居民、社群作为一种很重要的元素添加到全域旅游产品的构建中去,即当地居民在目的地旅游活动中的参与也要被当成一种旅游产品来呈现。
  (三)产业观升级
  在全域旅游视角下建设民族地区旅游目的地的过程中,旅游产业并不仅仅是各种相关产业的配合、交叉、渗透,而还要在各种相关产业之间搞穿越、搞混搭,使得产业与产业之间发生一种聚变,产生一些独一无二的产业,使得建设的民族旅游目的地拥有唯一性,增强整个目的地的核心竞争力。
  (四)市场观升级
  在建设甘南州民族旅游目的地的过程中,需求侧也是值得注意的一点,需求侧的游客并非仅仅限于教科书中定义的“外来游客”,也要将基于休闲需求的居民纳入其中,游客角色与居民角色并非属于非黑即白的一种关系,而是一种模糊的、可以互相转化的关系。传统的旅游视角下,主客之间是泾渭分明的,是存在利益交互的两个群体,而全域旅游视角下的民族旅游目的地不仅要为外来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同时也要让有休闲需求的本地居民可以享受到本地旅游带来的高品质旅游体验,充分享受旅游开发带来的利益。
  四、全域旅游视角下的目的地建设
  (一)时空层面
  由于目前甘南州民族地区多半处于山高林密、自然环境较为恶劣的地区,使得甘南州民族旅游的发展受季节的牵制非常严重。因此,在甘南州民族旅游目的地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设计出时间、空间分布过于集中的旅游产品,需要设计出在一年四季甚至是白天黑夜都能给予游客不同体验感受的旅游服务与产品。尤其要注重淡季与夜间的休闲产品开发,这对于将民族旅游地区建设成真正可停留的民族旅游目的地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二)供给面层面
  目前甘南州内大多民族地区的旅游还停留在“到此一游”模式,旅游供给面极度狭窄。因此,在甘南州内各个民族地区的目的地建设中,先从风味餐馆、酒店住宿、公路大巴、景区构建、旅游商品、旅游产品六个方面进行基础建设,之后再从全域旅游的视角下进行一些主题化、宗教化、商务化等多方面的供给,使得整个甘南州民族旅游目的地拥有更好的综合竞争力,吸引资本入驻,形成良性循环。   (三)体验度层面
  在目前甘南州内的民族旅游中,旅游者被迫遵循一种“目的地地区—目的地景点—目的地地区”的模式,旅游者无法获得完整的旅游体验。而在全域旅游视角下,旅游目的地应该给游客提供一种全过程的体验模式,即目的地没有地区与景点之分,每一个地区都是景点,每一个景点都是整个旅游体验的一部分,使旅游者获得系统的旅游体验。
  (四)元素层面
  目的地建设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基于对该地资源禀赋的开发,只有合理利用当地的资源元素构成目的地极强的核心吸引力,才能建设成民族旅游目的地。在全域旅游视角下,目的地的资源元素并非只有传统意义中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人文资源等,但凡存在对旅游者有吸引力的元素,不管其是否客观存在,都可以成为发展旅游吸引物的元素。
  (五)行业层面
  甘南州内各个民族地区若想建设成真正的旅游目的地,将旅游产业定位为民族地区的核心產业必不可少。随着目的地建设的过程,产业结构也会不断调整,通过旅游产业对其他产业进行改造与提升,聚变出更加具有附加值的新兴产业,新兴产业又会反哺旅游产业,使得民族地区全域旅游目的地拥有更为长久的生命周期。
  (六)部门层面
  甘南州民族地区的旅游目的地建设并不仅仅是旅游管理部门的任务,而是所有部门的使命。例如各级税务管理部门可以对有关民族旅游目的地或其他与旅游相关产业进行税收优惠,各级公安系统可以对民族旅游目的地全域旅游体验保驾护航等。
  (七)社群层面
  目前甘南州内各民族地区的社群在旅游中的参与度不高,因此,要通过各种形式来促进当地社群积极参与目的地的旅游建设,从而更好地充实旅游者在目的地中获得的旅游体验。另一方面,也要吸引游客向东道主的转变,使部分旅游者变为投资者,参与到目的地旅游的建设中来,传播良好的声誉。
  (八)游客层面
  传统旅游中对旅游者的定义都是外来的、有时限的,与目的地居民身份相对立。在全域旅游的视角下,旅游者和当地居民这两种角色其实是一种非常模式的角色分工,即所谓的“游客即居民,居民即游客”,只有游客能把自己的角色转换到当地居民中时,才能深化旅游者的旅游体验,才能提高旅游目的地的整体体验感与重游率,甚至将游客身份永久转换为当地居民。另一方面,当目的地所有居民都愿意为游客提供服务时,会给旅游目的地的整体环境带来改善,而此时有休闲需求的居民也可以转换为游客,享受目的地为游客提供的更为舒适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与社会环境。
  旅游目的地建设作为旅游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借力于全域旅游独特的思维、模式、眼界,基本可以实现当前旅游者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而甘南州民族地区由于其独特的现状,更应该进行旅游目的地建设,以全域旅游的视角,对甘南州内各民族地区的独特优势进行开发,进而提升民族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祝爱民,宋冠杰,郑群明.“全域旅游”视角下旅游目的地发展策略研究——以广东省英德市黄花镇为例[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6,(11).
  [2]阿尔达克,李晓东.全域旅游与旅游目的地建设[J].旅游纵览,2016,(10).
  [3]谭仕伦.从“景点旅游”到“全域旅游”——开阳县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之路[J].当代贵州,2016,(37).
  [4]乔明.把鄂尔多斯建设成为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特色鲜明的旅游目的地[J].实践,2014,(6).
  [5]乔明.对建设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特色鲜明旅游目的地的思考[N].鄂尔多斯日报,2014-02-24.
其他文献
司法论坛演出:舞剧《大梦敦煌》  时间:2017年9月25日20:00  地点:敦煌大剧院  演出单位:兰州歌舞剧院  《大梦敦煌》以古代敦煌为时空背景,演绎出青年画家莫高与大将军之女月牙感人肺腑的爱情悲剧。舞剧以现代的审美观念解读一段历史,在中国文化传统精神与当代舞剧观念的碰撞、磨擦中再现艺术的光芒。  舞剧《大梦敦煌》自首演至今,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舞蹈“荷花奖”、中国“文华奖”、
期刊
三危山又名卑羽山,是史书记载中最早的敦煌地名,其主峰在莫高窟对面,三峰危峙,故名三危。《尚书·舜典》载:“窜三苗于三危。”《史记》说舜掌握权力之后,“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他“放罐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括地志》云:“三危山有三峰,故日三危,俗亦名卑羽山,在沙州敦煌县东南三十里。”元金履祥《尚书表注》:“沙州敦煌县东四十里有卑羽山,一名化羽山,有三峰甚高,人以為三危。”
期刊
在神话与传说的时代,西王母这个形象不可回避。西王母与甘肃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关于西王母的传说,在历史上的跨度大概有3000年之久。黄帝时代,《山海经》说她:“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法戴胜。”到了周穆王的时代,她成为能歌善舞的美妇人。而在汉武帝时代,她已经是高高在上的神仙了。西王母的传说最后和三皇五帝一起,构成了中国的神话传说体系。这说明在很早的古代,文化交流就已经非常频繁。华夏文化在起步阶段
期刊
2000多年前,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人民开辟了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古丝绸之路。它不仅是一条贸易之路,也是一条友谊之路。由此,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绵延不绝,不同文明之花竞相绽放,“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薪火相传,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  敦煌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东西方文明在这里交融交汇。敦煌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是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典范。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
期刊
【摘要】王梵志诗歌中保存有数量众多的歌咏人之生死之作品,这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是较为独特的现象。王梵志诗歌中杂糅儒、释、道等多种思想,尊老孝顺、善恶报应、地狱轮回、任真适性等观念在其中都有反映,对人生及死亡进行了多方面的审视,流露出较为深重的世俗生活情结,其中表现出来的对人之死亡的深切悲哀和极度绝望,更是一种无奈的抉择。这些诗歌作品大致表达了中下层民众对于人生的追求和死亡的忧虑,具有强烈的现实性。这
期刊
和世界其他古老的文明一样,中华文明也是从美丽的神话和传说开始的。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抟土造人,伏羲、神农、黄帝、蚩尤、大禹、西王母……这些文明萌发阶段的神话和传说,大多数发生在甘肃地域或者与甘肃大地密切相关。在考古研究的佐证下,缥缈的传说渐渐清晰起来,让我们看到了一条可辨的脉络——中华文明在甘肃大地生发和传承的过程。  让我们选取最有代表性的形象,来检索文明的履历。  伏羲  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是
期刊
[摘要]民国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时代。对民主与科学的崇尚,成为民国文化的时代之魂。这一时期,各个文化领域的发展中,无不渗透着民主化与科学化的精神追求。期刊作为民国公共领域中重要的一环,既是学人之间思想交锋、学问切磋的阵地,也是知识分子监督政府、启蒙民众的场所。民国时期出版期刊2万多种,涌现出了许多具有代表性和划时代意义的期刊,堪称期刊之“最”,本文对此略作概述。  [关键词]民国期刊;民国文化;时代风
期刊
[摘要]如何精心打造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平台,加大其辐射外溢效应,不断创新合作机制,更好地推动“一带一路”的文化交流互鉴,文中提出了若干思考和建议。笔者认为,文博会应始终以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为引领,共商共建共享,倡导不同文化在平等基础上交流互鉴;文博会的议题设置及高端论坛选题应常论常新;应深化文博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应更多地举办以“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
期刊
[摘要]古民居建筑與博物馆,两者均具历史的厚重。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让古建筑在见证城市历史发展轨迹的同时,展现特色鲜明的地域民俗文化,是民俗博物馆策展人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以天水民俗博物馆在古建筑中陈列布展的一些具体作法和尝试为例,探讨了如何在文物保护为主的前提下,合理加以利用,策划出个性特征鲜明、展览定位准确、展览内容丰富、展示形式新颖的民俗类展览。  [关键词]古民居;民俗文化;陈列展示  [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运用ArcGIS软件,制作出有关临夏回族自治州古文物各县市分布图,并通过不同的设色,表现出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古文物分布的差异性,并以此来分析其分布格局,得出临夏回族自治州古文物分布具有的密集型和指向性。在影响古文物分布的因素中,自然环境因素、人文条件因素以及历史环境因素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古文物;分布特征;地理空间  [中图分类号]G26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