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结合而成的最简单氢氧化合物——水,覆盖着地球70%的表面,看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然而,山西省却一直饱受水资源短缺的困扰,下辖的大同市更是山西这个缺水大省里面最缺水的城市之一。官方的统计数据表明:大同、朔州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300立方米,远远低于国际上公认的人均500立方米的水资源严重短缺界限。
大同市最大的河流——御河,历史上水量十分丰沛,可近年来,即使在汛期也滴水全无。随着御河的干涸,下游河道沦为停车场和汽车驾驶练车场。在大同矿务局,大部分煤矿澡堂用水均为矿井水。“下井容易洗澡难”,澡堂池内的水,只有到了浮起一层煤尘才换一次。口泉矿由于送水困难,只能将自来水和矿井水掺着吃。矿区缺水,市区的供水情况也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定时定量供水已成常规。据大同市水务局调查,大同市日缺水20万吨,四分之一的人口饮水困难。
南郊区的农民
今年大同的夏季,出奇的炎热。7月16日这天,也就是甘河村村民老李将干渠的水引入自己的菜地的这天早上,天气预报终于说即将下雨。但这一天的天气像往日一样,一轮红日,些许白云。
进入6月份以来,整个大同市的空气质量表现极好,蓝天白云异常清晰,这对于久受大气污染之苦的大同来说,是一个绝好的消息。可是对于甘河村一些种植了玉米的村民来说,却并不见得是件好事。持续的晴朗天气和偶尔光顾的阵雨,已经让这些不耐旱的玉米的叶子拧成了绳子,根本无法舒展开来。看着自己的庄稼在烈日下暴晒,同样暴晒在烈日下的村民们开始想办法找水了:“要不然这一季庄稼就全瞎了。”
就农业灌溉来说,甘河村并不是缺水严重的地方。往地下挖5米左右就能见水,但是这浅层地表水“浇地还行,人畜绝对不能直接饮用,又酸又涩”。当地一位村干部这样告诉记者,“浇地也有后遗症,土壤有一定板结,但是不严重。不浇也没有别的水源了。这个靠天吃饭的地方,能有这样的水算是不错了,其他的村子不一定有这样的好条件。”
也正因为这不能直接饮用的地表水,甘河村的村民们有相当一部分种植蔬菜,甚至有人搞起了蔬菜大棚。对于缺水的太同来说,没有什么农作物比新鲜的蔬菜更能带来收益了。
这里主要种植卷心菜、大葱、水萝卜、土豆等时令蔬菜,一些比较特殊的需水量大的蔬菜则不能种。当然,本地蔬菜上市的时候,正处于各地时令蔬菜疯狂进入大同市各大小蔬菜水果市场的时候,所以要卖出个好价格也很困难,但是村民们仍然乐此不疲。前文的老李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比种粮食还是要好很多的。”尽管他刚刚收获的水萝卜按照5斤的标准束成一把一把,并且码放得整整齐齐,每把的价格却只能为他换来0.7元的收入。
利用轻度污染的地表水浇地和等待异常酣畅淋漓的大雨,这就是甘河村村民农业生产的主要水源。当然,有降水的时候,“打死也不用地表水浇地。”(老李语)但是在大规模降水遥遥无期的时候,他们仍然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前者。即使这样的地表水,也不是谁想用就能用上,由村干部组织排号,轮到的时候才能浇上。
在水流经的上游地区,一大车水萝卜正在冲洗,一渠水做两种用途在这里人看来已经见怪不怪了。“快下雨吧!”村民们已经发出了这样的呼声,尽管这时候,田里的干旱并不严重。
生活用水对于农村居民来说也许并不是很发愁的事情,在自己家的庭院里选一块好地方,然后往下挖,将地表水含水层挖透,下面的出水层就应该是纯净的可饮用水了。可是谁也不知道得挖多深才能用上放心水,有人说是20米,有人说要挖30米,莫衷一是。最终的结果是:越深的水,有害物质就越小,造价就越高。大部分人当然付不起这笔比建房还要昂贵的打井费。所以在当地,有些人家利用大气压原理做成的手压泵汲水,也有人用深水泵抽水。井的深浅也是经济实力的体现。
矿区居民的用水之困
同煤集团的总需水量为每天13万立方米,实际每天只能供9万立方米,日缺水量达4万立方米。同煤塔山工业园区,新建投产不久就出现用水不足。同煤集团的缺水状况在其他工矿企业都普遍存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建设,大同一电厂、二电厂、三五二八、四二八……一批国有大中型企业,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工业生产所需消耗造成的水资源严重匮乏,同样影响到了他们的正常生产生活。
距甘河村不远的同煤集团某矿区居民尽管没有稼穑缺水的担忧,却也受制于水。每天一个小时的供水时间让这里的人习惯了在每天中午12点左右纷纷跑回家集水,以备每日之用度。这里家家户户必备储水系统。一般来说,这个储水系统位于卫生间的上方,是一个长方体的铁制容器,能储备大约60公斤的水,一家三口的生活用水在极端节俭的情况下是够用了。
但是总有因为这样那样原因没能接上水的用户。在水资源缺乏的大同,没有集水的日子是相当艰难的,吃饭、洗漱、上厕所……很多人只能借水度日。
每天供水一小时的小区,这种计划供水也只能是保证居民每天最基本的生活用水,不能有任何额外的活动,否则,将会陷入“缺水危机”。有红白喜事的家庭,千方百计地要把客人们请去饭店,这在当地是很普遍的。如果客人全部集中在家里,这100多斤水,“烧开水都不够”。而且邻居们也都因为借水遭殃。
刚刚经历了这件事情的刘师傅,谈起儿子结婚当天的事情来滔滔不绝:“家里本来就小,前一天是要招待一些亲戚朋友在家里热闹的。可是当时就出现了问题。因为要准备饭菜,把储备一天的水早就用光了,客人来了,连开水都烧不起了。让客人喝矿泉水不合适,只好咬了牙,买了一台饮水机,然后赶紧让送水公司给送了几大桶饮用水,这才解了燃眉之急。”
最早搬到这个小区的高老太回忆说:“碧秀小区的建设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刚刚搬进来的时候也是限量供水,不过一天供给两次三次,1992年之后,每天只供一次水,供水时间也大不如前。主要还是缺水。咱们这里的水,相当一部分是册田水库的水,册田水库要给北京供水,所以说咱们只能省着用。”
一直以来,这里的居民在这样极度紧张的供水环境下生活着。有一次,一个没接上水的老太太竟然坐在地上哭了起来。
大同:透支水资源的城市
在描述大同的水资源危机时,曾有一位官员用了这样一个词一一“毁城型缺水”。大同有条大河流桑干河,市区周边主要有御河、口泉河、十里河、淤泥河、万泉河,分属桑干河一、二级支流,这些河流要么没水,要么被污染不可使用。
多年来,大同市市区一直靠掠夺性开采地下水来支撑生活和生产用水,尽管采取多种有力措施,包括关闭自备井等,但也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地下水严重超采的影响,年均超采量0.5亿立方米。超采使得地下水位平均年降1至2米,地下水位降落形成城北、城南、城西3个漏斗区,总面积已超过100平方公里。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含水层失水、土层压密引起地面沉降区达百余平方公里,并诱发产生了多条地裂缝等环境地质问题。
山西水利史上,最宏大的一项水利工程要属引黄入晋,1917年,阎锡山主政山西时就正式提出引黄人晋。至今,山西水利厅的档案室里还保存着90多年前阎锡山派工程专家实地考察后写成的那份《山西黄河入汾预测报告》。
但是,黄河水顺着晋陕交界的大峡谷一路向南,过山西而不入,引黄人晋意味着要把黄河水强行送上五六百米高的山岗,然后迫使它通过300多公里的隧洞和渡槽在崇山峻岭中穿行,最后一路抵达太原盆地。如此宏大的改造自然的设想,也只是到1980年代中国具备了相应的工程技术能力时,才有了实现的可能。
于是,从1993年起,山西人开始了长达lO多年的万家寨引黄工程的建设,在山西与内蒙古交界的黄河峡谷中,立志把黄河水引上黄土高原,一劳永逸地解决山西的饮水问题。如今,南线工程已经建成运转,但是,这个投资103亿、历时10年建成的大工程却远没有达到设计之初的目的。
黄河上游分布着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银川、兰州等一连串的工业城市,接收大量排污的黄河水,到了万家寨已经是劣5类了。污染严重的黄河水根本不足以解决山西人的饮水问题。
目前正在实施的引黄人晋北干线工程被称为缓解朔州、大同水资源供需矛盾,优化投资环境,促进生态修复治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入水和谐,推动雁同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工程。北干线引水工程是万家寨引黄入晋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从偏关县下土寨分水闸起,经平鲁、朔州、山阴、怀仁至大同南郊墙框堡水库,线路总长161.1公里,设计年引水5.6亿立方米,近期年引水规模2.96亿立方米。然而其前景如何,尚待观察。
大同市最大的河流——御河,历史上水量十分丰沛,可近年来,即使在汛期也滴水全无。随着御河的干涸,下游河道沦为停车场和汽车驾驶练车场。在大同矿务局,大部分煤矿澡堂用水均为矿井水。“下井容易洗澡难”,澡堂池内的水,只有到了浮起一层煤尘才换一次。口泉矿由于送水困难,只能将自来水和矿井水掺着吃。矿区缺水,市区的供水情况也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定时定量供水已成常规。据大同市水务局调查,大同市日缺水20万吨,四分之一的人口饮水困难。
南郊区的农民
今年大同的夏季,出奇的炎热。7月16日这天,也就是甘河村村民老李将干渠的水引入自己的菜地的这天早上,天气预报终于说即将下雨。但这一天的天气像往日一样,一轮红日,些许白云。
进入6月份以来,整个大同市的空气质量表现极好,蓝天白云异常清晰,这对于久受大气污染之苦的大同来说,是一个绝好的消息。可是对于甘河村一些种植了玉米的村民来说,却并不见得是件好事。持续的晴朗天气和偶尔光顾的阵雨,已经让这些不耐旱的玉米的叶子拧成了绳子,根本无法舒展开来。看着自己的庄稼在烈日下暴晒,同样暴晒在烈日下的村民们开始想办法找水了:“要不然这一季庄稼就全瞎了。”
就农业灌溉来说,甘河村并不是缺水严重的地方。往地下挖5米左右就能见水,但是这浅层地表水“浇地还行,人畜绝对不能直接饮用,又酸又涩”。当地一位村干部这样告诉记者,“浇地也有后遗症,土壤有一定板结,但是不严重。不浇也没有别的水源了。这个靠天吃饭的地方,能有这样的水算是不错了,其他的村子不一定有这样的好条件。”
也正因为这不能直接饮用的地表水,甘河村的村民们有相当一部分种植蔬菜,甚至有人搞起了蔬菜大棚。对于缺水的太同来说,没有什么农作物比新鲜的蔬菜更能带来收益了。
这里主要种植卷心菜、大葱、水萝卜、土豆等时令蔬菜,一些比较特殊的需水量大的蔬菜则不能种。当然,本地蔬菜上市的时候,正处于各地时令蔬菜疯狂进入大同市各大小蔬菜水果市场的时候,所以要卖出个好价格也很困难,但是村民们仍然乐此不疲。前文的老李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比种粮食还是要好很多的。”尽管他刚刚收获的水萝卜按照5斤的标准束成一把一把,并且码放得整整齐齐,每把的价格却只能为他换来0.7元的收入。
利用轻度污染的地表水浇地和等待异常酣畅淋漓的大雨,这就是甘河村村民农业生产的主要水源。当然,有降水的时候,“打死也不用地表水浇地。”(老李语)但是在大规模降水遥遥无期的时候,他们仍然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前者。即使这样的地表水,也不是谁想用就能用上,由村干部组织排号,轮到的时候才能浇上。
在水流经的上游地区,一大车水萝卜正在冲洗,一渠水做两种用途在这里人看来已经见怪不怪了。“快下雨吧!”村民们已经发出了这样的呼声,尽管这时候,田里的干旱并不严重。
生活用水对于农村居民来说也许并不是很发愁的事情,在自己家的庭院里选一块好地方,然后往下挖,将地表水含水层挖透,下面的出水层就应该是纯净的可饮用水了。可是谁也不知道得挖多深才能用上放心水,有人说是20米,有人说要挖30米,莫衷一是。最终的结果是:越深的水,有害物质就越小,造价就越高。大部分人当然付不起这笔比建房还要昂贵的打井费。所以在当地,有些人家利用大气压原理做成的手压泵汲水,也有人用深水泵抽水。井的深浅也是经济实力的体现。
矿区居民的用水之困
同煤集团的总需水量为每天13万立方米,实际每天只能供9万立方米,日缺水量达4万立方米。同煤塔山工业园区,新建投产不久就出现用水不足。同煤集团的缺水状况在其他工矿企业都普遍存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建设,大同一电厂、二电厂、三五二八、四二八……一批国有大中型企业,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工业生产所需消耗造成的水资源严重匮乏,同样影响到了他们的正常生产生活。
距甘河村不远的同煤集团某矿区居民尽管没有稼穑缺水的担忧,却也受制于水。每天一个小时的供水时间让这里的人习惯了在每天中午12点左右纷纷跑回家集水,以备每日之用度。这里家家户户必备储水系统。一般来说,这个储水系统位于卫生间的上方,是一个长方体的铁制容器,能储备大约60公斤的水,一家三口的生活用水在极端节俭的情况下是够用了。
但是总有因为这样那样原因没能接上水的用户。在水资源缺乏的大同,没有集水的日子是相当艰难的,吃饭、洗漱、上厕所……很多人只能借水度日。
每天供水一小时的小区,这种计划供水也只能是保证居民每天最基本的生活用水,不能有任何额外的活动,否则,将会陷入“缺水危机”。有红白喜事的家庭,千方百计地要把客人们请去饭店,这在当地是很普遍的。如果客人全部集中在家里,这100多斤水,“烧开水都不够”。而且邻居们也都因为借水遭殃。
刚刚经历了这件事情的刘师傅,谈起儿子结婚当天的事情来滔滔不绝:“家里本来就小,前一天是要招待一些亲戚朋友在家里热闹的。可是当时就出现了问题。因为要准备饭菜,把储备一天的水早就用光了,客人来了,连开水都烧不起了。让客人喝矿泉水不合适,只好咬了牙,买了一台饮水机,然后赶紧让送水公司给送了几大桶饮用水,这才解了燃眉之急。”
最早搬到这个小区的高老太回忆说:“碧秀小区的建设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刚刚搬进来的时候也是限量供水,不过一天供给两次三次,1992年之后,每天只供一次水,供水时间也大不如前。主要还是缺水。咱们这里的水,相当一部分是册田水库的水,册田水库要给北京供水,所以说咱们只能省着用。”
一直以来,这里的居民在这样极度紧张的供水环境下生活着。有一次,一个没接上水的老太太竟然坐在地上哭了起来。
大同:透支水资源的城市
在描述大同的水资源危机时,曾有一位官员用了这样一个词一一“毁城型缺水”。大同有条大河流桑干河,市区周边主要有御河、口泉河、十里河、淤泥河、万泉河,分属桑干河一、二级支流,这些河流要么没水,要么被污染不可使用。
多年来,大同市市区一直靠掠夺性开采地下水来支撑生活和生产用水,尽管采取多种有力措施,包括关闭自备井等,但也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地下水严重超采的影响,年均超采量0.5亿立方米。超采使得地下水位平均年降1至2米,地下水位降落形成城北、城南、城西3个漏斗区,总面积已超过100平方公里。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含水层失水、土层压密引起地面沉降区达百余平方公里,并诱发产生了多条地裂缝等环境地质问题。
山西水利史上,最宏大的一项水利工程要属引黄入晋,1917年,阎锡山主政山西时就正式提出引黄人晋。至今,山西水利厅的档案室里还保存着90多年前阎锡山派工程专家实地考察后写成的那份《山西黄河入汾预测报告》。
但是,黄河水顺着晋陕交界的大峡谷一路向南,过山西而不入,引黄人晋意味着要把黄河水强行送上五六百米高的山岗,然后迫使它通过300多公里的隧洞和渡槽在崇山峻岭中穿行,最后一路抵达太原盆地。如此宏大的改造自然的设想,也只是到1980年代中国具备了相应的工程技术能力时,才有了实现的可能。
于是,从1993年起,山西人开始了长达lO多年的万家寨引黄工程的建设,在山西与内蒙古交界的黄河峡谷中,立志把黄河水引上黄土高原,一劳永逸地解决山西的饮水问题。如今,南线工程已经建成运转,但是,这个投资103亿、历时10年建成的大工程却远没有达到设计之初的目的。
黄河上游分布着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银川、兰州等一连串的工业城市,接收大量排污的黄河水,到了万家寨已经是劣5类了。污染严重的黄河水根本不足以解决山西人的饮水问题。
目前正在实施的引黄人晋北干线工程被称为缓解朔州、大同水资源供需矛盾,优化投资环境,促进生态修复治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入水和谐,推动雁同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工程。北干线引水工程是万家寨引黄入晋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从偏关县下土寨分水闸起,经平鲁、朔州、山阴、怀仁至大同南郊墙框堡水库,线路总长161.1公里,设计年引水5.6亿立方米,近期年引水规模2.96亿立方米。然而其前景如何,尚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