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编写的,它是教程和学程的共同依据,必须体现教法与学法的一致性,它的广度和深度必须体现为课程标准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的一致性。本文从解读语文教材的含义出发,提出语文教材的一个本质特点就是“范例性”的观点,进而从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大胆裁剪教材;结合专业学习整合范例,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增加教材内容的开放性,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三个方面进行大胆探究。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材资源;开发利用
Medium etc. occupation education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make use of research
Li Yan
【Abstract】The teaching material accept ability to write according to the course standard and the student of, it be a lectures and course of common basis, have to body now teaching method with learn the consistency of method, it of wide degree and depth have to the body is standard for course now and the consistency of ability of accept of student.This text set out from the meaning of reading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 an essence characteristics which put forward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 be the standpoint of "example", then from seek the quasi- student's"recent development area", brave cut teaching material;Combine profession a study integration example, body present post industry education of characteristics;Open of the increment teaching material contents sex, open widely a student of study visual field 3 carry on brave investigation.
【Key words】Medium etc. occupation education;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 resources;The development make use of
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编写的,它是教程和学程的共同依据,必须体现教法与学法的一致性,它的广度和深度必须体现为课程标准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的一致性。“使用教材不仅是学生的事,更是教师的事。”好的语文教材可以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教学相长,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从某种程度上说,中职语文教学的死气沉沉与中职语文教材有很大关系。这就需要我们重新解读语文教材的含义。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材的作用就是例子。语文教材的一个本质特点就是“范例性”, 即把语文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语言文学的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范例教学理论也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兴盛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德国范例教学理论,被理论界视为二战之后与前苏联赞可夫教学与发展实验教学理论和美国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并列的三大新教学论流派之一。范例教学,又称为“示范方式教学”、“范例性教学”等,根据瓦格舍因的理论主张,范例就是“隐含着本质因素、根本因素、基础因素的典型事例”。“范例教学”就是根据好的、特别清楚的、典型的事例进行的教学和学习。按照克拉夫基的说法,“范例教学是这样的教学 (授课):它使学生能够依靠特殊 (例子)来掌握一般,并借助这种一般独立地进行学习”。
由此可见,语文教师首先要把语文教材当作好的、清楚的、典型的“范例”或“话题”,教学活动就是以教材“范例”为中介,从而让学生进行交往,获得发展的过程,“教教材”不是教学活动的终结。如果把语文教材当作“范例”或“话题”,必然会对我们的教学方式带来变革。用范例教学来激活教材,激活课堂,赋予教材和课堂以新的内涵和活力,使教学过程不再是忠实地传递预设的知识和观念的过程,而是以课程为中介在具体情境中进行对话,建构意义的双边过程,中职语文课堂沉闷的现状一定会有所改观。那么,如何开发教材资源,重新构建中职语文教材,发挥它的“范例性”呢?
1.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大胆裁剪教材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材就应该突出“基础”和“应用”原则。选择经典的教材范例,要作到“心中有学生”,“范例”要适应学生的基本经验和生活实际,适应学生的智力的“最近发展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多数都是初中“分流生”,初中学习生活对他们来说是一段很失败的经历,来到一个新的学习环境,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专业,本来是想有所改变的。可是,职业学校除了学习专业,文化学习和以前没什么两样,反而更深更难了,他们自然望而却步。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虽然大多数中职学生比较厌学,行为习惯差,其实每个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有着向善向上的美好愿望。语文教师的任务应该是去发掘和开启他们的这种愿望,并让他们有自己的成功体验。
首先,根据学生水平裁剪教材选择确实有用的内容。一方面精选学生终生学习必备的知识和职业生活必需的有关的内容,使课文成为学习的范例而非要掌握的内容,强调单元主旨,引导教师使用单元教学法等新教法。另一方面适当降低知识难度,以“必需”与“够用”为原则,摒弃那些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际需要关系不大的语文知识,保留对他们的语文能力提高确实有用的内容。汉字方面:识字大于写字,在大纲要求掌握的常用字基础上,适当扩大识字量;词汇方面:强化用词练习,淡化背词义式的释词;阅读方面:增加阅读量,注意培养语感,减少文章分析;写作方面:提倡实用性写作,不过高要求创作性写作;口语交际方面:加强具有职业背景和导向的听说练习;文言文方面:减少古汉语知识的灌输,选用优秀、短小、生动、可读性强、易于背诵的作品。
其次,根据时代生活需要适当裁剪,增加时文。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材中很少有反映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现实生活的作品,因此我们可以舍弃那些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而又时代久远、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距离太大、学生不感兴趣的经典作品,拓展教材范围,从《读者》《散文》等优秀刊物中选择有时代感、亲和力和实用意义的不同题材、体裁的作品以及具有不同文化内涵、文化背景的中外作品,也可选择一些反映时代风貌和科技发展成果的新人新作。然后对裁剪后的课文和时文进行整合,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灵活教学。可以是对于一个单元的几篇课文,根据单元要求确立一个专题,综合起来进行单元目标教学;可以是将两篇课文进行对比教学;还可以就单篇课文开展质疑、讨论或讲读式的教学,或是让学生在老师指点下的自学等等。
2.结合专业学习整合范例,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
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学有别于普高语文教学,它是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专业服务的,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语文主要解决学生的听说读写方面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从语文学科的人文素养层面来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是不现实的。因此,在组织教学时,在教材内容的安排取舍上,打破固有的单元模式,淡化文体分类,以语文基础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为组元依据。重视应用语文的学习,加强根据专业特点强化了“应用语文”的教学,选取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主要专业的常用文体,训练学生的应用文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同时,尝试打破学科界限,尽量贴近专业需求,将教材和专业进行有机的整合。如汽修专业的语文教学,教师可以将汽车相关知识、与汽车相关的文学作品、汽车文化的阅读材料等整理成为汽修专业的语文教材,既可以与学生的专业有直接的联系,给予学生最直接的专业阅读辅导,又在某种程度上帮助专业老师积累了相关的专业知识,使专业学习与文化课学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给服务类专业学生进行“讲解”这一口语训练时,可以借助茶艺表演等作为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专业体验中感到“讲解”知识的重要性,激起对这一知识学习的欲望。这样的范例教学更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基本经验的形成与智力发展。
3.增加教材内容的开放性,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
语文与生活密切相关,语文学习内容应该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学科知识的巩固、运用与验证,也应有来自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的学习。语文的学习不同于其它学科,课文是范本,是师生对话的“话题”,而非学习的全部内容。语言的学习应当放在一个更广阔的语言材料背景下进行。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搜集更多的范例,在生活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这些范例可以是教师的某种情绪,学生的一篇习作,或者是网上的一个消息,它能使学生形成一种学习的共鸣,激发起他们在课外自己主动去学习的积极性。
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材的“范例性”给教师在“用教材”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业务能力,具备开发语文课程的能力,合理地、创造性地使用语文教材,用出个性化的风格和特点,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同时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宽阔的胸怀和良好的心态,充分尊重学生对教材范例的认识,允许学生对某一问题发表不同的看法,甚至包括错误、荒唐的观点。
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不一样,它培养的是实用型人才,教学的过程是以学生为主,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是双边的,教与学不在是传统上的授受关系了,教学的效果也不仅在教的一方,更主要的是在学的一方,只有学的一方充分发挥了学习的积极性,并与教的一方达成了统一,教学才是卓有成效的,从以前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 对教材的把握就更显得重要。语文教学更应该努力贴近学生,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通过科学地处理和使用教材,使教学效果更好,充分利用语文教材这个工具解决学生实际的生活问题,解决今后的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朱绍禹、傅永安、刘淼:《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2]顾明远:《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南出版社,2001年出版
[3]郑国民:《语文课程改革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版。
收稿日期:2011-04-16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材资源;开发利用
Medium etc. occupation education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make use of research
Li Yan
【Abstract】The teaching material accept ability to write according to the course standard and the student of, it be a lectures and course of common basis, have to body now teaching method with learn the consistency of method, it of wide degree and depth have to the body is standard for course now and the consistency of ability of accept of student.This text set out from the meaning of reading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 an essence characteristics which put forward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 be the standpoint of "example", then from seek the quasi- student's"recent development area", brave cut teaching material;Combine profession a study integration example, body present post industry education of characteristics;Open of the increment teaching material contents sex, open widely a student of study visual field 3 carry on brave investigation.
【Key words】Medium etc. occupation education;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 resources;The development make use of
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编写的,它是教程和学程的共同依据,必须体现教法与学法的一致性,它的广度和深度必须体现为课程标准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的一致性。“使用教材不仅是学生的事,更是教师的事。”好的语文教材可以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教学相长,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从某种程度上说,中职语文教学的死气沉沉与中职语文教材有很大关系。这就需要我们重新解读语文教材的含义。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材的作用就是例子。语文教材的一个本质特点就是“范例性”, 即把语文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语言文学的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范例教学理论也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兴盛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德国范例教学理论,被理论界视为二战之后与前苏联赞可夫教学与发展实验教学理论和美国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并列的三大新教学论流派之一。范例教学,又称为“示范方式教学”、“范例性教学”等,根据瓦格舍因的理论主张,范例就是“隐含着本质因素、根本因素、基础因素的典型事例”。“范例教学”就是根据好的、特别清楚的、典型的事例进行的教学和学习。按照克拉夫基的说法,“范例教学是这样的教学 (授课):它使学生能够依靠特殊 (例子)来掌握一般,并借助这种一般独立地进行学习”。
由此可见,语文教师首先要把语文教材当作好的、清楚的、典型的“范例”或“话题”,教学活动就是以教材“范例”为中介,从而让学生进行交往,获得发展的过程,“教教材”不是教学活动的终结。如果把语文教材当作“范例”或“话题”,必然会对我们的教学方式带来变革。用范例教学来激活教材,激活课堂,赋予教材和课堂以新的内涵和活力,使教学过程不再是忠实地传递预设的知识和观念的过程,而是以课程为中介在具体情境中进行对话,建构意义的双边过程,中职语文课堂沉闷的现状一定会有所改观。那么,如何开发教材资源,重新构建中职语文教材,发挥它的“范例性”呢?
1.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大胆裁剪教材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材就应该突出“基础”和“应用”原则。选择经典的教材范例,要作到“心中有学生”,“范例”要适应学生的基本经验和生活实际,适应学生的智力的“最近发展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多数都是初中“分流生”,初中学习生活对他们来说是一段很失败的经历,来到一个新的学习环境,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专业,本来是想有所改变的。可是,职业学校除了学习专业,文化学习和以前没什么两样,反而更深更难了,他们自然望而却步。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虽然大多数中职学生比较厌学,行为习惯差,其实每个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有着向善向上的美好愿望。语文教师的任务应该是去发掘和开启他们的这种愿望,并让他们有自己的成功体验。
首先,根据学生水平裁剪教材选择确实有用的内容。一方面精选学生终生学习必备的知识和职业生活必需的有关的内容,使课文成为学习的范例而非要掌握的内容,强调单元主旨,引导教师使用单元教学法等新教法。另一方面适当降低知识难度,以“必需”与“够用”为原则,摒弃那些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际需要关系不大的语文知识,保留对他们的语文能力提高确实有用的内容。汉字方面:识字大于写字,在大纲要求掌握的常用字基础上,适当扩大识字量;词汇方面:强化用词练习,淡化背词义式的释词;阅读方面:增加阅读量,注意培养语感,减少文章分析;写作方面:提倡实用性写作,不过高要求创作性写作;口语交际方面:加强具有职业背景和导向的听说练习;文言文方面:减少古汉语知识的灌输,选用优秀、短小、生动、可读性强、易于背诵的作品。
其次,根据时代生活需要适当裁剪,增加时文。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材中很少有反映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现实生活的作品,因此我们可以舍弃那些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而又时代久远、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距离太大、学生不感兴趣的经典作品,拓展教材范围,从《读者》《散文》等优秀刊物中选择有时代感、亲和力和实用意义的不同题材、体裁的作品以及具有不同文化内涵、文化背景的中外作品,也可选择一些反映时代风貌和科技发展成果的新人新作。然后对裁剪后的课文和时文进行整合,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灵活教学。可以是对于一个单元的几篇课文,根据单元要求确立一个专题,综合起来进行单元目标教学;可以是将两篇课文进行对比教学;还可以就单篇课文开展质疑、讨论或讲读式的教学,或是让学生在老师指点下的自学等等。
2.结合专业学习整合范例,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
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学有别于普高语文教学,它是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专业服务的,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语文主要解决学生的听说读写方面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从语文学科的人文素养层面来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是不现实的。因此,在组织教学时,在教材内容的安排取舍上,打破固有的单元模式,淡化文体分类,以语文基础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为组元依据。重视应用语文的学习,加强根据专业特点强化了“应用语文”的教学,选取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主要专业的常用文体,训练学生的应用文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同时,尝试打破学科界限,尽量贴近专业需求,将教材和专业进行有机的整合。如汽修专业的语文教学,教师可以将汽车相关知识、与汽车相关的文学作品、汽车文化的阅读材料等整理成为汽修专业的语文教材,既可以与学生的专业有直接的联系,给予学生最直接的专业阅读辅导,又在某种程度上帮助专业老师积累了相关的专业知识,使专业学习与文化课学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给服务类专业学生进行“讲解”这一口语训练时,可以借助茶艺表演等作为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专业体验中感到“讲解”知识的重要性,激起对这一知识学习的欲望。这样的范例教学更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基本经验的形成与智力发展。
3.增加教材内容的开放性,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
语文与生活密切相关,语文学习内容应该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学科知识的巩固、运用与验证,也应有来自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的学习。语文的学习不同于其它学科,课文是范本,是师生对话的“话题”,而非学习的全部内容。语言的学习应当放在一个更广阔的语言材料背景下进行。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搜集更多的范例,在生活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这些范例可以是教师的某种情绪,学生的一篇习作,或者是网上的一个消息,它能使学生形成一种学习的共鸣,激发起他们在课外自己主动去学习的积极性。
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材的“范例性”给教师在“用教材”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业务能力,具备开发语文课程的能力,合理地、创造性地使用语文教材,用出个性化的风格和特点,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同时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宽阔的胸怀和良好的心态,充分尊重学生对教材范例的认识,允许学生对某一问题发表不同的看法,甚至包括错误、荒唐的观点。
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不一样,它培养的是实用型人才,教学的过程是以学生为主,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是双边的,教与学不在是传统上的授受关系了,教学的效果也不仅在教的一方,更主要的是在学的一方,只有学的一方充分发挥了学习的积极性,并与教的一方达成了统一,教学才是卓有成效的,从以前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 对教材的把握就更显得重要。语文教学更应该努力贴近学生,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通过科学地处理和使用教材,使教学效果更好,充分利用语文教材这个工具解决学生实际的生活问题,解决今后的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朱绍禹、傅永安、刘淼:《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2]顾明远:《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南出版社,2001年出版
[3]郑国民:《语文课程改革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版。
收稿日期:2011-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