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木刻插图选》编选前言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gicword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段时间,当我打开30余年来陆续收藏的一批有关鲁迅的绘画资料,着手编选《鲁迅木刻形象百图》的时候,心中不禁怅然:岁月真是无情。60年代我刚进入青年时期,一说起30年代,觉得已是恍若隔世了;现在,我进入壮年时期,想起60年代,一切却宛如昨日,其实也已有整整30年。是的,30年,在历史长河中算不得什么,但对于一个人,却不算太短。至于30年间的文献,湮没得也真快,何况又经过那场“文化大革命”,“更寿于金石”的纸墨也难逃劫难。比如说这些美术资料,就颇有一些报刊纸张发黄变脆,不能久翻;一些有纪念意义的木刻作品,当时曾引起过注意,但时过境迁,无由再版,渐渐被人所遗忘,对于今天的青年画家和青年读者,更是陌生得很了。我之所以编选《鲁迅木刻形象百图》,当然是旨在向读者提供学习鲁迅精神的形象材料,同时,也有昔为今用的想法在内。平心而论,时间虽然过去了几十年,当年一些表现鲁迅的木刻作品,仍然有许多值得借鉴学习之处。艺术传统决不像市面上的服饰那样朝兴夕衰,它是不能割断的,只能继承,改造,以求发展。再说这一本《鲁迅作品木刻插图选》吧,在编选《百图》之时已经有了念头。当《百图》很快被出版社所接受,而那一大包资料又尚在案头,我就索性放下手头的其他工作,一鼓作气地遴选、剪贴、复印、编排,用了5天时间,总算编选竣工。检阅下来,也有100多幅,作品时间跨度50多年。作者囊括30余位,老中青年木刻家皆备,且有一批外国木刻家50年代为鲁迅作品所插之图。就鲁迅作品而论,尤以《阿Q正传》、《狂人日记》木刻插图最多,成册出版的就有刘岘、刘建庵、丁聪、赵延年、张怀江等五位的专集,所收插图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争奇斗妍,各擅胜场,读者约略对比,皆可领会个中风采。读者不难从鲁迅作品插图这个小小的窗口,窥见中国新兴的木刻艺术从幼稚到成熟的演进轨迹。鲁迅曾有言:短篇小说的功能在于“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用数顷刻,遂知种种作风,种种作者,种种所写的人和物和事状,所得也颇不少的”。这本插图,能否在中国新兴版画史上略尽短篇小说这样的任务呢?我看是可以的吧。这当然足令编选者引以为慰!
  文学作品的插图,在中国,是古已有之,谓之曰“绣像”或“绣梓”。而且确有相当辉煌的成绩,尽管它同今天的插图大异其趣。随着印刷术的“西风东渐”,版画衰微,插图亦随之衰微。到30年代初,鲁迅首倡新兴木刻运动,木刻插图应运而生成为历史的必然:先由木刻插图开路,后边是渐次而起的其他形式的插图大军。半个世纪以来,文学作品的插图蔚为大观,源头就在30年代初期的新兴木刻运动,而鲁迅就是木刻运动和新的插图艺术的开拓者和导师。
  鲁迅说:“插图不但有趣,且亦有益。”鲁迅还说:“书籍的插图,原意是在装饰书籍,增加读者的兴趣的,但那力量,能补助文字之所不及,所以也是一种宣传画。”他语重心长地寄希望于青年木刻家“看重并努力于连环图画和书报的插图”,他肯定地说:“对于这,大众是要看的,大众是感激的!”


  插图既然是一门独具个性的艺术,是既依附于文字又相对独立于文字的艺术,它就要求创作者的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执著刻苦的创造精神。鲁迅曾中肯地指出:中国绘画中,宋以来的“写意”,流风余韵常见于青年木刻家的作品,“两点是眼,不知是长是圆,一画是鸟,不知是鹰是燕,竞尚高简,变成空虚”,这是不可取的。有的青年木刻家,食洋不化,“喜看‘未来派’‘立方派’作品,而不肯正正经经地画……人面必斜,脸色多绿”。更有“喜欢介绍欧洲19世纪末之怪画。一怪,即便于胡为,于是畸形怪相,遂弥漫于画苑。而别一派,则以为凡革命艺术,都应该大刀阔斧,乱砍乱劈,凶眼睛,大拳头”。鲁迅认为,外国的绘画理论和作品,中国传统的绘画理论和作品,都可以学习和借鉴,是谓“拿来主义”。但“拿来”之后,是全盘照搬,还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却大有讲究。鲁迅是主张后者的,因而,即以提倡插图艺术而论,他与郑振铎重印过《十竹斋笺谱》、《北平笺谱》,介绍过《梅斐尔德木刻士敏土之图》、《一个人的受难》和《死魂灵百图》等。他的良苦用心只是:“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一条路;择取中国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这里我们不妨以当年的木刻青年刘岘为例,来窥探鲁迅对插图艺术的扶掖、指导和严格的要求。刘岘,是新兴木刻运动第一批战士之一,也是最早为鲁迅小说作木刻插图的少数木刻家之一。1934年,19岁的刘岘相继创作了《呐喊之图》、《孔乙己之图》、《风波之图》、《阿Q正传画集》、《野草》插图等,每有新作设想,皆寄请鲁迅指导。《呐喊之图》,将《呐喊》中每篇小说的主要人物都画在一起,准备刻成大幅木刻画,鲁迅看过草图后指出:“《呐喊》之图首页第一张,如来信所说,当然可以,不过那是‘象征’了,知识分子是看不懂的,尺寸不也太大吗?”“太大”不便插入书中;“象征”而不能让人看懂,就取消了插图的本来意义。但对其中的《明天》中何小仙的形象很是满意:“陈莲河(绍兴名医何廉臣的倒读谐音,即何小仙)是儒医,是一个颇为阔绰的大夫,自然开起药方总是带老花镜的。”何小仙开药方带老花镜,小说中并没有写到,刘岘插图根据小说大胆又合理地创造而不拘泥,自然是值得赞赏的。《孔乙己之图》,鲁迅认为“是好的,尤其是许多颜面的表情,刻的不坏。”但由于刘岘生在北方,对南方社会生活不甚熟悉,插图背景上出现了只有北方才有的骡车,这是与小说本身提供的地方特点不符的,所以,鲁迅委婉地说:“例如骡车,我们那里就没有,但这也只能如此,而且使我知道假使孔乙己生在北方,也是这样一个环境。”对于《阿Q正传画集》,鲁迅则很坦率地指出:“阿Q的像,在我的心目中流氓气还要少一点,在我们那里有这么凶相的人物,就可以吃闲饭,不必给人家做工了,赵太爷可如此。”显然,插图中的阿Q与鲁迅笔下的阿Q大相径庭。这也难怪,19岁的刘岘,是不可能对鲁迅的作品有深刻的理解,对作品提供的背景,也相当陌生,再加上难免一般初学者的急于求成的心理,插图创作未免粗糙和幼稚。但由此可看到,鲁迅对新起步的木刻插图艺术的热心扶持与严格要求,也正因为如此,鲁迅对域外插图范本,总是不遗余力地加以推荐和介绍。《梅斐尔德木刻士敏土之图》、《死魂灵百图》之外,且看他为《〈母亲〉木刻十四幅》写的一则介绍文字:“这十四幅图,是装饰着近年的新印本的。刻者亚历克舍夫,是一个才三十多岁的青年,虽然技术还未能说十分纯熟,然而生动,有力,活现了全书的神采。便是没有读过小说的人,不也在这里看见了黑暗的政治和奋斗的大众吗?”寥寥数语,又一次表明他对插图艺术的基本要求。
  在鲁迅生活和战斗的年代,出版界对插图是不去重视的,即使进步的、革命的文学著作也是如此,这里边当然有经济原因。虽然,鲁迅在提倡新兴木刻运动时,木刻插图也被提到“宣传”的高度予以呼吁,然而除了少数的木刻青年学习刀法以外,木刻插图(更不用说其他绘画的插图了)阵地,仍然显得寂寞。直到40年代,特别是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圣地延安的报刊出版物上,才比较普遍地出现了木刻插图。这一现象固然与出版条件的限制有关,更与鲁迅倡导的木刻运动有了更大范围的开展,木刻艺术日趋成熟有关。但是奇怪的是,建国之后,出版印刷条件改善了,木刻艺术有了更大的发展了,作为插图艺术的先行者的木刻插图却未能有更长足的发展。而且就插图艺术而言,似乎仅仅局限在报刊上,倘翻开这些年的文学书籍,插图就不易见到,更不用说“五四”以来的文学名著了。是印刷技术完善了,木刻插图就活该被淘汰呢,还是木刻插图是可有可无的“末技”呢?看来都未必是。鲁迅当年就讲到过法国陀莱,说他是“插图版画名家,最有名的是《神曲》、《失乐园》、《吉诃德先生》,还有《十字军记》的插画,德国都有单印本(前二种在日本也有印本),只靠略解,即可以知道本书的梗概,然而有谁说陀莱不是艺术家呢?”更何况,木刻插图同木刻艺术一样“刚健、分明,是新的青年的艺术,是好的大众的艺术”,具有一种“力之美”的艺术魅力,是别种艺术形式所不能取代的。


  在鲁迅诞辰110周年的时候,我选辑了这部插图选,其用意,一在纪念新兴木刻及新兴木刻插图的导师鲁迅先生;二在以此引起木刻家和读者对木刻插图和鲁迅作品的兴趣;三在对木刻插图的提倡。个人的呼声固然是微弱的,好在有这一大批多风采、多角度、多形式的优美的木刻插图,读者明察,也就不用我再多说了。
  (《鲁迅作品木刻插图选》,广西美术出版社2000年4月出版)
其他文献
“看到瓦尔帕拉伊索这个地名时,我陷入了梦幻之中:乐园之谷!可我对南美又知道多少呢?乐园之谷,这不就是阳光、白沙、棕榈和身着滑稽小裙可爱的褐色皮肤女郎吗?”(《第一章 多拉大饭店》)就是因为上任后即可去乐园之谷的机缘,彼德·魏德哈斯稀里糊涂地去了法兰克福书展就职。“瓦尔帕拉伊索符合我当时的生活感觉。”虽然他想先去乐园之谷,“然后再去完成更严肃一些的工作”,可是,人生就是那么容易被异化,在以后的几十
期刊
与年轻朋友聊起现代散文的话题,我常常会建议他们去阅读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民国名刊精选”丛书。此所言“名刊”,自然是指著名的文学期刊。这些文学杂志,无疑是中国现代散文发育成长的一个重要载体。而其创办者、编辑、主笔,如鲁迅、郭沫若、林语堂、周作人、徐志摩、郁达夫、胡适、茅盾、朱自清、老舍、柯灵、施蛰存等等,则多为当代或后来文坛的领袖、健将级人物。尤其在二十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坛颇为热闹,现代散文
期刊
无论从哪一方面看,二十世纪都是一个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的百年,它使以往的任何一个世纪都相形见绌。在世纪之交、千载之变的时候,回眸二十世纪,是非常有意义的。正因如此,各出版社推出一批被称为“本世纪末新概念图书”的图文有机结合的世纪题材图书。这其中,天津教育出版社的《20世纪回眸》堪称一大亮点。  《20世纪回眸》是引进版,原出版者为闻名世界的多灵坎德思雷公司(DK公司)。它以1700段文字、3500
期刊
人们形容这伙人或那帮人的阴狠毒辣流氓有产者的习气,常常会冒出一句“天下乌鸦一般黑!”的俗谚。可是据传媒报道,在新疆裕民县察汗托海牧场,一名哈萨克学生发现了一只白乌鸦。将它放在黑乌鸦窝里,黑鸦们群起叼咬,学生只好将这只白乌鸦放回大自然(7月12日《羊城晚报》第8版)。黑乌鸦是由于嫉妒心呢,还是由于排斥异己;白乌鸦是由于基因变异呢,还是一个新的品种;那只好留待专家予以论证了。  鲁迅自喻为猫头鹰,民间
期刊
刘兵的文风一直是我喜欢的,语言朴实、严谨、准确而又不失幽默。他不用过激的词语,但他的见解却有独到、深刻之处,给人以启发。刘兵的一个十分可贵的特点,就是他的文章中没有情绪化的东西,但却于冷静中投射出一种激情。我想这得益于他所受过的良好的科学训练和历史训练。  通览《触摸科学·刘兵学术自选集》,从科学哲学、科学史、科学家传记这些专深的论文到科学与艺术、书话、随笔、通俗易懂的评论,形成了一个谱系,虽然他
期刊
本刊在第八期上刊出潘际先生回忆与巴金先生交往的文章。付印前,收到唐振常先生悼念潘先生的文章,才知潘先生已于今年7月6日去世。现刊出唐先生的文章,共同表达我们的哀思。    编者  谓际曰彬彬君子,大约认识他的人都会同意。相交五十四年,虽然参商两地比聚首一堂多,每想起际,总是一副彬彬君子状貌,待人接物,礼数周到,从不疾言厉色。尤其有女士在座,他更表现得温文尔雅,言语柔和。不能说他是望之俨然,日
期刊
当我阅读由凌耀伦、熊甫主编,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作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卢作孚文集》(以下简称《文集》)之后,就被卢作孚在六七十前对中国现代化、企业管理、企业文化、交通运输、乡村建设等问题长远而深邃的思考深深吸引住了,不由得从心底佩服卢作孚难能可贵的超前眼光。  卢作孚是何许人?今天的青年人恐怕对他已十分陌生了。他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爱国实业家、教育家,是旧中国最大的民营航运企业——民生公
期刊
一    世纪交替之际,适逢身在北美,回顾中国20世纪文化袅袅烟云,心里感触一派苍凉,许多问题缠绕心灵。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胡适的文化价值太缺乏当代中国学术界的正确认识和公正评价。  我以为,20世纪政治界和文化界,为中国留下建设性积极影响的人物,首屈一指的是这样两位:孙中山和胡适。孙中山为中国社会转型和走入现代化,留下珍贵的政治遗产,胡适则为中国文化转型和走入现代化,留下珍贵的文化遗产。他们
期刊
加拿大温哥华大学历史系博士生诺尔曼·司密斯立意研究中国三四十年代的东北女性文学,他在阅读了若干部东北女作家的作品之后,写信给我说:“我在深思一个主要的论题,我想那个两个字‘忍耐’是正好。我觉得您们满洲女作家特别了解忍耐,也许比别的中国人深沉的……我真的不知道您在那里找到了怎么庞大的忍耐。”(此信是用中文写的,见下页)  这位碧睛褐发的西方青年,用西方的思维方式,理解了东方女性的苦难,挖掘出来东北女
期刊
前不久,小说家王朔尖锐批评了北大著名教授严家炎先生的下面这段话:  有人引鲁迅的《流氓的变迁》批金庸,是一种误解或曲解。鲁迅先生对侠文化不否定,很客气。鲁迅的《铸剑》是现代武侠小说。如果鲁迅活到现在,看到金庸的小说,不至于骂精神鸦片。严先生这些观点,不仅见于他的《金庸小说论稿》(北大出版社1999年出版),而且见于他的多篇文章和谈话中。而这些观点,恰恰是毫无根据的。  鉴于我和严家炎先生在北大中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