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桂西北多百岁寿星,清朝嘉庆皇帝就曾为142岁的瑶族老人赐诗祝寿,其中尤以被世界卫生组织确认为长寿之乡的巴马最为著名,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巴马每一万人口中,有3.1位百岁寿星。据了解,巴马的年平均气温,正适合黄金分割,是对长寿理论的支持。人体温37℃与0.618的乘积为22.8℃,而巴马的年平均气温正为20℃左右。因此科学家说,巴马寿星之所以生命有序,恒久不衰,得益于最佳环境温度,得益于人和自然的和谐相依。
37℃体温是进化的选择
我们平时也感到,在环境温度为20℃左右时,感觉最舒服,这是为什么?吴明华主任介绍,因为人是在这个环境温度中进化而来的。
哺乳类动物身体所获得的能量,70%以上转变成了热量,过多的热必然要散发到环境中去。200多万年前,人类刚出现在非洲时,白天的平均温度在25℃以下。在这样的环境温度中,人正常活动时身体的产热率,和身体把热传递到环境中的散热率,在体温为37℃时大约相等。这样,我们的祖先,以及所有的恒温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就选定了37℃为机体的恒定体温。由此也决定了,人在环境温度为20℃左右时最舒服,因为在这个环境温度中,机体的新陈代谢、生理节奏和生理机能,均处于最佳状态。
哮喘病到巴马不治而愈
上海无线电厂有位退休工程师,患有严重的哮喘病,久治不愈。当他从报上获知巴马长寿之乡的信息后,前往巴马凤凰乡,没多久,让他死去活来的哮喘病竟奇迹般地好转了。谁知回到上海没几天,遇寒流侵袭,旧病复发;他再次回到巴马,病又不治而愈。吴明华主任介绍,巴马冬暖夏凉,再加上人自身精巧的冷却机制,可让人机体的新陈代谢,始终处于最佳的内环境中。
人体温调节机制的司令部,在我们脑部深处,叫做“下丘脑”。如果“下丘脑”的“体温测量报告”说:身体太冷了!皮下密布交织的小血管一一微血管就会收缩,这样可以节省热量;假如它认为太温暖了,微血管就会扩张。同时,激素信息前往汗腺,命令汗腺透过皮肤的毛孔分泌汗水。这时,送往脑部的讯号还会强烈建议:采取行动改变原来的状态,例如穿上衣服,或把衣服脱掉等。进入“下丘脑”的血液,可以及时检查这些已完成的调节作用的效果。
旧病复发缘于温度骤变
既然人有这样精确的调节机制,那为何这位退休工程师的哮喘病回到上海又复发了呢?吴明华主任介绍,原因是,长期的温变刺激,会使机体的稳态变到一个较高的调节水平上,极易在温度剧烈变化的条件下发生调节失常,一旦超过了机体的调节能力,机体各系统的调节偏离得不到恢复,就会促发一些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血液的流动,对内环境的恒定起着纽带作用。环境温度突然变化时,机体内分泌的变化会立刻进入“急性温度接触性应激反应”状态,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多,使血管收缩,血液循环阻力增加,导致血压突然增高,高血压和血黏度增高可能导致血管壁的机械损伤,血凝因子的改变会造成酶学损伤,研究发现,77%的心肌梗塞患者,54%的冠心病患者,对天气变化的感受性很高。
气象预报也报气象病
德国现在这样预报天气:“暖空气前锋在下午4时通过汉堡,暖风过境时有雷阵雨,天气凉;本日气象的生物作用,可能引起中度的迷走神经兴奋,对哮喘、过敏性疾病、冠心病、心肌梗塞、心绞痛、有脑溢血倾向的病人,可能产生不利的影响。”
吴明华主任介绍,医疗气象学家发现,许多疾病的发病高峰,与冷空气南下和降温持续的时间密切相关。如,英国医学家就发现,45岁以上死于呼吸病者,与前一周的气温、湿度有关。降温时死亡增加,当气温降至O'C以下并有大雪时,气管炎死亡率增加3倍之多。显然,提前一周的气象预报,对维护生命十分重要,所以很多国家已开始在预报天气的同时,预报气象病。
气象病,即发作或症状加重受天气突变影响较大的疾病,有心肌梗塞、心绞痛、心脏病、慢性肾炎、感冒、哮喘、肺气肿、溃疡病、胃穿孔、脑中风、关节炎、风湿痛、支气管炎、青光眼等。暖冬,从某程度上讲,减少了气象病的发生和发展。
37℃体温是进化的选择
我们平时也感到,在环境温度为20℃左右时,感觉最舒服,这是为什么?吴明华主任介绍,因为人是在这个环境温度中进化而来的。
哺乳类动物身体所获得的能量,70%以上转变成了热量,过多的热必然要散发到环境中去。200多万年前,人类刚出现在非洲时,白天的平均温度在25℃以下。在这样的环境温度中,人正常活动时身体的产热率,和身体把热传递到环境中的散热率,在体温为37℃时大约相等。这样,我们的祖先,以及所有的恒温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就选定了37℃为机体的恒定体温。由此也决定了,人在环境温度为20℃左右时最舒服,因为在这个环境温度中,机体的新陈代谢、生理节奏和生理机能,均处于最佳状态。
哮喘病到巴马不治而愈
上海无线电厂有位退休工程师,患有严重的哮喘病,久治不愈。当他从报上获知巴马长寿之乡的信息后,前往巴马凤凰乡,没多久,让他死去活来的哮喘病竟奇迹般地好转了。谁知回到上海没几天,遇寒流侵袭,旧病复发;他再次回到巴马,病又不治而愈。吴明华主任介绍,巴马冬暖夏凉,再加上人自身精巧的冷却机制,可让人机体的新陈代谢,始终处于最佳的内环境中。
人体温调节机制的司令部,在我们脑部深处,叫做“下丘脑”。如果“下丘脑”的“体温测量报告”说:身体太冷了!皮下密布交织的小血管一一微血管就会收缩,这样可以节省热量;假如它认为太温暖了,微血管就会扩张。同时,激素信息前往汗腺,命令汗腺透过皮肤的毛孔分泌汗水。这时,送往脑部的讯号还会强烈建议:采取行动改变原来的状态,例如穿上衣服,或把衣服脱掉等。进入“下丘脑”的血液,可以及时检查这些已完成的调节作用的效果。
旧病复发缘于温度骤变
既然人有这样精确的调节机制,那为何这位退休工程师的哮喘病回到上海又复发了呢?吴明华主任介绍,原因是,长期的温变刺激,会使机体的稳态变到一个较高的调节水平上,极易在温度剧烈变化的条件下发生调节失常,一旦超过了机体的调节能力,机体各系统的调节偏离得不到恢复,就会促发一些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血液的流动,对内环境的恒定起着纽带作用。环境温度突然变化时,机体内分泌的变化会立刻进入“急性温度接触性应激反应”状态,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多,使血管收缩,血液循环阻力增加,导致血压突然增高,高血压和血黏度增高可能导致血管壁的机械损伤,血凝因子的改变会造成酶学损伤,研究发现,77%的心肌梗塞患者,54%的冠心病患者,对天气变化的感受性很高。
气象预报也报气象病
德国现在这样预报天气:“暖空气前锋在下午4时通过汉堡,暖风过境时有雷阵雨,天气凉;本日气象的生物作用,可能引起中度的迷走神经兴奋,对哮喘、过敏性疾病、冠心病、心肌梗塞、心绞痛、有脑溢血倾向的病人,可能产生不利的影响。”
吴明华主任介绍,医疗气象学家发现,许多疾病的发病高峰,与冷空气南下和降温持续的时间密切相关。如,英国医学家就发现,45岁以上死于呼吸病者,与前一周的气温、湿度有关。降温时死亡增加,当气温降至O'C以下并有大雪时,气管炎死亡率增加3倍之多。显然,提前一周的气象预报,对维护生命十分重要,所以很多国家已开始在预报天气的同时,预报气象病。
气象病,即发作或症状加重受天气突变影响较大的疾病,有心肌梗塞、心绞痛、心脏病、慢性肾炎、感冒、哮喘、肺气肿、溃疡病、胃穿孔、脑中风、关节炎、风湿痛、支气管炎、青光眼等。暖冬,从某程度上讲,减少了气象病的发生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