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抛开语言壁垒,文言文依旧是阅读教学范畴。在文言文教学中,如何选取好的切入点直接影响到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教师只有选择好的切入点,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层次清晰。
一、切入点要围绕目标
众所周知,解读文本首先要感知文本,其次是理解文本,之后是领悟作者创作意图,最终联系实际总结体验感受。这是一个在文本阅读中提取价值取向的过程。在授课过程中,解读文本就是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通过感知、理解、评价、领悟,收获知识的过程,是通过与作者完成心灵的对话实施静态解读的过程。如果教师的解读能力低下,教学效果自然不尽人意。正所谓“善战者求之于势而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打仗时根据战场形势来拟定战斗策略而不是一厢情愿地怨天尤人。教学也是一样。解读文本也要找对方法摸清门路,选择一个好的切入点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庄子·内篇》中的《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作,充分体现了作者对自由人生追求的意愿。全文一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而自己是无所待的,这是一种最高的精神境界。第二部分通过寓言来论证圣人无名的思想境界,通过圣人无名的境界来诠释无为的主张。绝对自由和虚无主义是庄子思想的重要表现之一。苏教版教材中摘选的是第一部分。第一部分集中体现了庄子独特的想象力和浪漫主义情怀,以及以事寓理的特色。因此,“解读《逍遥游》”这一教学目标的难度在于如何找到好的切入点。一节课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切入点必须针对教学的难点、重点,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度探究文本,也能更好地分析文本。针对《逍遥游》这篇课文,在授课时教师可将教学目标确定为:解读《逍遥游》的本质,以文中的“笑”为教学切入点,其目的就是解读文本思想。
二、切入点要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选择切入点也是一样,首先要抓住学生心理,选择符合学生发展,能让学生感兴趣或者迫切需要的东西。学生感兴趣了才能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踊跃自主地参与到教学之中。以“笑”为切入点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解读、感悟庄子的庄重而不羁的别样人生。学生在第一课时已经积累了相关知识,疏通了文本,随后以“笑”为切入点开始引导学生解读文本。
解读的根本在于庄子口中的逍遥游是怎样的境界。在阅读文本后,学生发现其逍遥的状态是能够顺应天地万物之性,而驾驭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只要顺其自然无所待就可以达到逍遥游的理论境界。而能达到这种境界的就是所谓的圣人神人了。完成了以上解读,师生共同探究如何摆脱束缚达到无所待的境界。在逍遥游中找到了答案:只有不受客观因素的束缚,道德修养达到忘我境界,精神世界超脱物外,思想与修养完美且不追求地位与名利的人才能真正的“逍遥”。
通过对“三笑”的解读,学生掌握了《逍遥游》的本质,“三笑”的本身没有任何差异,只是态度问题,因为这涉及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这也是学生课后需要讨论的问题。《逍遥游》充满了浪漫色彩与传奇色彩,以事明理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这也是体现庄子哲学思想的层面。无为的主张是遵循精神世界的自由。在庄子的心中,万物都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极大程度上否定了社会生活中人的作用。将万物生存与生活融为一体,主张无条件的精神自由。以“三笑”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探究文本不仅让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提升教学质量。
三、切入点要直指文本核心
切入点的选择要有所指向,而这种指向最好能直指文本的核心。在解读《逍遥游》之前提出这样的问题:“阅读全文后,文章中一共出现了几个关于‘笑’的话题?笑的是什么呢?”这样的问题虽然简单却十分有情趣,学生很快就能找到答案:“蜩与学鸠笑之”“斥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随后是解读。
首先,蜩与学鸠为什么要笑鲲鹏,笑的目的是什么?作者对这样的笑是什么看法呢?在研读后,学生明白,因为大鹏有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的图南条件。作者最终是反对蜩与学鸠的说法。作为世间万物,生存都是依靠自然,差别在于蜩与学鸠从地面飞起后碰到树枝就会掉下来,有时还飞不上树枝就会落到地上,哪能翱翔九万里南飞呢?同时,一夜制作的口粮可以往返于百里,三个月的口粮才可以游千里,这两个小东西又怎么能了解呢?因为事物的大小不一样,导致它们适合飞行的远近不同,大鹏图南必须要借助风力,而蜩与学鸠所借的风远比鹏鸟要小很多,但是这几种事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所图却不逍遥。
其次,作者对斥笑的态度,作者究竟赞成不赞成小大之辩呢?当有了蜩与学鸠的解读经验后,学生也很容易就明白,庄子对斥的笑也是持反对态度的。小聪明不如大智慧,寿命短不如寿命长,这不是庄子的思想观点,庄子认为这种态度是世人内心的成见,彭祖以长寿著称,一般人不知道自己的本性却非要和彭祖相比,难道不可悲可叹吗?庄子极力的阐述要消除大小的对比,认为任何事物都不要持分别的观点,即使是展翅九万里的大鹏鸟,在斥看来也是不屑一顾,因而,斥没有用自身的小去比较大,而是以自己翱翔蓬蒿之间而满足且自得其乐。
再次,宋荣子为何发笑?庄子对宋荣子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宋荣子笑四种人,即才智可胜一官之职,行为可应一乡群众,道德合乎一国之君,才能取信一国之人的人。这些人就像是斥一样自以为得意,其实所见甚小,庄子对此也持否定态度,庄子还通过许多自由得多的例子来否定宋荣子。这些问题的思考都指向文本的核心——真正的逍遥是什么。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很快进入到了解读的重要环节,《逍遥游》中的三笑是否一样?理由是什么?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讨论完以后最终明确:三笑的本质是一样的,作者对这三笑都持否定态度。逍遥的本质就是世间万物都有所持而做不到真正的逍遥。
综上所述,贯穿整个文本解读过程的就是切入点。其不同于教学导入,是属于帮助学生解析文本的方式和活动。切入点的内容牵动解读的每个部分,搭建了学生与文本内容对接的桥梁,合适的切入点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切入点选择不灵活,教学就很难落到实处。
一、切入点要围绕目标
众所周知,解读文本首先要感知文本,其次是理解文本,之后是领悟作者创作意图,最终联系实际总结体验感受。这是一个在文本阅读中提取价值取向的过程。在授课过程中,解读文本就是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通过感知、理解、评价、领悟,收获知识的过程,是通过与作者完成心灵的对话实施静态解读的过程。如果教师的解读能力低下,教学效果自然不尽人意。正所谓“善战者求之于势而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打仗时根据战场形势来拟定战斗策略而不是一厢情愿地怨天尤人。教学也是一样。解读文本也要找对方法摸清门路,选择一个好的切入点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庄子·内篇》中的《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作,充分体现了作者对自由人生追求的意愿。全文一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而自己是无所待的,这是一种最高的精神境界。第二部分通过寓言来论证圣人无名的思想境界,通过圣人无名的境界来诠释无为的主张。绝对自由和虚无主义是庄子思想的重要表现之一。苏教版教材中摘选的是第一部分。第一部分集中体现了庄子独特的想象力和浪漫主义情怀,以及以事寓理的特色。因此,“解读《逍遥游》”这一教学目标的难度在于如何找到好的切入点。一节课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切入点必须针对教学的难点、重点,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度探究文本,也能更好地分析文本。针对《逍遥游》这篇课文,在授课时教师可将教学目标确定为:解读《逍遥游》的本质,以文中的“笑”为教学切入点,其目的就是解读文本思想。
二、切入点要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选择切入点也是一样,首先要抓住学生心理,选择符合学生发展,能让学生感兴趣或者迫切需要的东西。学生感兴趣了才能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踊跃自主地参与到教学之中。以“笑”为切入点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解读、感悟庄子的庄重而不羁的别样人生。学生在第一课时已经积累了相关知识,疏通了文本,随后以“笑”为切入点开始引导学生解读文本。
解读的根本在于庄子口中的逍遥游是怎样的境界。在阅读文本后,学生发现其逍遥的状态是能够顺应天地万物之性,而驾驭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只要顺其自然无所待就可以达到逍遥游的理论境界。而能达到这种境界的就是所谓的圣人神人了。完成了以上解读,师生共同探究如何摆脱束缚达到无所待的境界。在逍遥游中找到了答案:只有不受客观因素的束缚,道德修养达到忘我境界,精神世界超脱物外,思想与修养完美且不追求地位与名利的人才能真正的“逍遥”。
通过对“三笑”的解读,学生掌握了《逍遥游》的本质,“三笑”的本身没有任何差异,只是态度问题,因为这涉及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这也是学生课后需要讨论的问题。《逍遥游》充满了浪漫色彩与传奇色彩,以事明理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这也是体现庄子哲学思想的层面。无为的主张是遵循精神世界的自由。在庄子的心中,万物都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极大程度上否定了社会生活中人的作用。将万物生存与生活融为一体,主张无条件的精神自由。以“三笑”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探究文本不仅让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提升教学质量。
三、切入点要直指文本核心
切入点的选择要有所指向,而这种指向最好能直指文本的核心。在解读《逍遥游》之前提出这样的问题:“阅读全文后,文章中一共出现了几个关于‘笑’的话题?笑的是什么呢?”这样的问题虽然简单却十分有情趣,学生很快就能找到答案:“蜩与学鸠笑之”“斥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随后是解读。
首先,蜩与学鸠为什么要笑鲲鹏,笑的目的是什么?作者对这样的笑是什么看法呢?在研读后,学生明白,因为大鹏有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的图南条件。作者最终是反对蜩与学鸠的说法。作为世间万物,生存都是依靠自然,差别在于蜩与学鸠从地面飞起后碰到树枝就会掉下来,有时还飞不上树枝就会落到地上,哪能翱翔九万里南飞呢?同时,一夜制作的口粮可以往返于百里,三个月的口粮才可以游千里,这两个小东西又怎么能了解呢?因为事物的大小不一样,导致它们适合飞行的远近不同,大鹏图南必须要借助风力,而蜩与学鸠所借的风远比鹏鸟要小很多,但是这几种事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所图却不逍遥。
其次,作者对斥笑的态度,作者究竟赞成不赞成小大之辩呢?当有了蜩与学鸠的解读经验后,学生也很容易就明白,庄子对斥的笑也是持反对态度的。小聪明不如大智慧,寿命短不如寿命长,这不是庄子的思想观点,庄子认为这种态度是世人内心的成见,彭祖以长寿著称,一般人不知道自己的本性却非要和彭祖相比,难道不可悲可叹吗?庄子极力的阐述要消除大小的对比,认为任何事物都不要持分别的观点,即使是展翅九万里的大鹏鸟,在斥看来也是不屑一顾,因而,斥没有用自身的小去比较大,而是以自己翱翔蓬蒿之间而满足且自得其乐。
再次,宋荣子为何发笑?庄子对宋荣子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宋荣子笑四种人,即才智可胜一官之职,行为可应一乡群众,道德合乎一国之君,才能取信一国之人的人。这些人就像是斥一样自以为得意,其实所见甚小,庄子对此也持否定态度,庄子还通过许多自由得多的例子来否定宋荣子。这些问题的思考都指向文本的核心——真正的逍遥是什么。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很快进入到了解读的重要环节,《逍遥游》中的三笑是否一样?理由是什么?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讨论完以后最终明确:三笑的本质是一样的,作者对这三笑都持否定态度。逍遥的本质就是世间万物都有所持而做不到真正的逍遥。
综上所述,贯穿整个文本解读过程的就是切入点。其不同于教学导入,是属于帮助学生解析文本的方式和活动。切入点的内容牵动解读的每个部分,搭建了学生与文本内容对接的桥梁,合适的切入点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切入点选择不灵活,教学就很难落到实处。